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吴婷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诊患者,按照有无开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分为实验组(33例,开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对照组(33例,未开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分诊时间、治疗时间、检查时间以及接诊时间等)、急诊患者家属总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分诊时间、治疗时间、检查时间以及接诊时间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诊患者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以及急诊患者家属的总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患者;抢救效率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就是急诊科,急诊科具有以下几种特点而加大护理工组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其一,病情较为复杂;其二,病情变化迅速[1]。
急诊科的护理水平则充分体现医院的综合水平,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抢救效率是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内容之一。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抢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和潜在风险之处,最终更好地为急诊患者所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总满意度[2]。
对于急诊患者而言,及时且准确地实施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赢得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诊患者。
纳入标准:①未经过重症监护室治疗者;②意识清醒者。
排除标准:①抢救过程中死亡者;②意识不清醒者。
实验组中有20例男患者、 13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1.54±20.68)岁。
对照组中有22例男患者、 11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2.08±20.77)岁。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未开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而是应用传统急诊护理方法,由急诊科护理人员将急诊患者送到急诊科,综合评估急诊患者的病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再安排抢救人数,按照现有急诊护理流程来实施护理和抢救措施等。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高低与急诊护理的流程是否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医生在整个急诊救治中,对急诊患者需要争分夺秒地抢救,如果急诊护理流程很完善,则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就会大一些。
急诊患者本身对于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是十分期许的,不仅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医疗效果,也能增加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护理流程的优化需要对救治存在的隐患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为急诊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医务人员若能够在急诊护理流程中完成的更加出色的话,就能够给患者的救治带来更大的希望。
关键词:急诊;护理优化;抢救效率;一、引言急诊患者对于每个医院来说大都是因为一些突发的因素或者疾病而送往救治的。
如今很多医院都时常会发生“医闹”的现象,患者家属和医生很容易就患者治疗的问题产生冲突,双方都站在各自的立场对峙,患者家属常常因为不能够理解医院的救治效果而做出失态的行为。
因此,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高了起来,护理流程中,急诊患者和普通患者不同的是,其救治需要与时间作斗争,医务人员的救治风险很大,对于精神方面的抗压能力也有很大的考验。
医务人员需要增强专业能力,有处理急诊患者流程中各种问题的冷静头脑,如何高效、合理且科学地优化急诊的护理流程,这是医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AMI(急性心肌梗死)为例,用统计学方法进一步施行探究实验,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形成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资料和过程本文采取的实验组为2019年5月到7月之间医院接收治疗的42名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实验的变量为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因此对于该实验组患者采取相较之前更加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
对照组为2019年8月到10月接收治疗的40名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实际采取的护理流程是常规化的。
该实验的观察员需定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们的身体情况,看他们溶栓症状的有无以及强弱,除此之外,还有患者对于急诊护理流程的满意度。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其抢救效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5月收治的92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率情况,分析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干预的护理价值。
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在急诊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大大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急诊患者;抢救效率;优化在我国的科室中,急诊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每天接收着大量的患者,对于医护人员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急诊科室人员的护理水平至关重要,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需要不断优化护理工作、优化急诊流程,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加优质和放心的急诊服务,本文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进而更好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升今后医院相关急诊工作的效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5月收治的92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
其中对照组包括男30例,女16例,年龄41~80岁。
观察组包括男20例,女26例;年龄43~81岁。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所有的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不清晰或者具有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遵循医生的医嘱积极配合治疗;②患者中途退出治疗或护理干预。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各项身体常规检查,并送至急诊室进行抢救,同时做好患者生命体质检测。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对急诊患者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抢救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急诊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6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的抢救效率。
结果:研究组抢救时间(接收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给药时间、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
研究组干预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是(18.13±4.27)h,住院时间是(15.42±2.23)d,较对照组的(11.43±2.13)h、(11.62±1.28)d更短(P<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比对照组(P<0.05)。
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诊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前言急诊科室医院重要的医疗场所,主要收集病情危重、病情进展快等危急重症患者,因而加强急救期间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急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变化较快,因而预后较差。
为保证急性患者安全,应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促进治疗成功率提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急诊患者,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6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1~72岁,平均(48.72±4.63)岁。
研究组年龄在22~75岁,平均(48.36±4.93)岁。
在一般资料对比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急救过程中,采用最优急救程序,提高急救效率。
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月在急诊科急诊92例病人,按随机分组,按常规分组,各4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最优急救流程,比较两组的急救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抢救时间(接受、评估、心电监护、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治疗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
实验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期为(18.13±4.27)小时,住院天数(15.42±2.23)天,比对照组(11.43±2.13)小时和(11.62±1.28) d均缩短(P<0.05)。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急诊急救过程中,通过对急救过程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死亡率、增加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患者;影响;护理;效率;流程;抢救;优化急诊科是抢救病人性命的关键部门,每天都有大量的病人,而且,这种疾病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大的负担,所以,也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病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急诊科的护理水平是反映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加强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跟踪和对急救流程的优化。
通过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完善工作中的缺陷,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最好的急救服务,为病人赢得更多的救治时间,增加了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从而提高了抢救的效率。
本文通过对急救流程的优化,探讨了急诊急救过程中急救效率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以某医院急诊科92名急诊病人为研究对象,从2022年6月-2023年1月,随机分成2组,46名对照组和46名实验组。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例急诊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探究组30例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比较两组急救护理方案差异性。
结果:探究组在抢救时间、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
结论:通过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确切是一种有效方法且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抢救;效率;住院时间急诊指医院的急诊科,是在紧急情况下的治疗,分为紧急治疗和抢救。
它的存在保证我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
急诊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抢救操作常规。
而急诊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
通过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急救技能不断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进一步的增强,可以防止意外发生[2]。
现在我们来分析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0年4月~2021年4月选取60例急诊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8.35±2.28)岁;探究组30例,男23,女7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9.11±2.5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流程抢救:120接诊,观察神志,医生立即接诊检查,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抢救。
探究组:实施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具体如下:1.接诊:预检护士对达到急诊科的患者要热情接待,将患者快速接诊到位。
一般急诊患者可坐着候诊,对危重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合理安置就位。
如果由救护车等运输工具送来的急诊患者,应主动到急诊门口接应,并与护送人员一起将患者搬运到合适的位置上。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方式从而对其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通过选取在本院2018年1月到12月接收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对于一般组来说,采用医院的常规流程进行急诊的抢救,对于观察组来说,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方式。
随后进行相关参数的比对。
结果:通过进行比对,一般组的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出急诊室的消耗时间均少于一般组。
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整体效果较为优良。
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快速通道的建立,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快速通道;抢救效果;急诊危重症在现阶段来说,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同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院内转变将危重症患者处在一种移动的环境下,本身存在诸多因素同时病情不稳定,存在转运风险。
根据相关并发症表明,急危重症患者发病率在70%左右。
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来说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抢救,将会造成较高死亡率,危害性较强。
在患者入院后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使整体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对急性护理通道进行建立,随后对其相关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选取治疗时间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急诊危重症患者。
其中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数量为25例,一组称为研究的一般组,采用传统训练和护理方式。
另一组称为研究的观察组,采用急诊快速护理通道。
一般组的患者年龄在50-75岁之间,其年龄平均值为(65.73±1.24)岁。
观察组的患者年龄在52-76岁之间,其年龄平均值为(66.53±1.36)岁。
根据对比两者相关参数,没有统计学差异。
1.2方法通过进行及时抢救,采取医院常规流程。
首先在接诊时应调整患者的姿势,使其处于卧床体位并监测血压,通过做好心电图以及向饱和度指标的监测,在此基础上做好静脉通路建设随后实施常规流程,在掌握后进行相关工作。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价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5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急诊护理)两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指标和成功率。
结果: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干预治疗后,其所有急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取优化地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抢救效果,因此,应当积极引入和推广这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诊患者;抢救效率引言近年来,由于各种疑难杂症和突发意外事件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急诊科抢救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尽可能快地抢救患者,以最大限度地挽救他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急诊科抢救工作必须加强管理,提高抢救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以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改进急诊护理流程来提高收治的急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5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在23岁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1±4.66)岁,发病至救治时间为1~6h,平均时间为(3.22±0.45)h;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24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0.46±4.72)岁,发病至救治时间为1~7h,平均时间为(3.43±0.46)h。
以上数据资料对比后的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入住急诊科抢救;意识清晰、沟通理解能力正常;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吴婷
发表时间:2017-11-13T13:47:41.4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作者:吴婷朱莎莎
[导读] 研究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
(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抢救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
比较两组的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并对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的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抢救过程中接诊用时、分诊用时、静脉用药时间和治疗用时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急诊抢救;效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表示码:B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抢救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满足《急诊医学》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患者中年龄在75岁以上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在22~65岁,平均年龄(41.25±8.74)岁。
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在25~67岁,平均年龄(41.37±8.42)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其中主要是配合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抢救,并且在患者抢救过程中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发生变化是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流程优化。
组织急诊科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护理流程优化,对护理操作程序进行修订和完善,简历完善的急诊护理程序化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定期开展急诊护理考核,确保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能满足急诊科的日常运行要求。
(2)强化日常管理。
严格按照既定程度管理急诊科相关器械的管理,并定期对各种器械和工具进行维修和保养。
同时,对仪器的操作流程进行强化管理,确保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准确完成对各种仪器的操作,并且要具备单独处理器械故障的能力。
(3)建立急诊专用通道。
为让急诊患者入院后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医院还需要建立急诊专用通道,避免患者入院后因各种繁琐的程序而耽误治疗时间,尽量将急诊科的挂号和收费放在患者救治完成后。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指标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急性调查。
其中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量表完成,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讨论
急诊科室承担着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
急诊科护理效率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急诊护理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研究报道,急诊护理流程优化通过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急救专科护理水平。
本研究对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其中的病情掌握率和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接诊用时、分诊用时、静脉用药时间和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主要与护理流程优化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了护士护理的责任心,避免了常规被动式的护理,使护理工作从简单地完成职责转变为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多方面、全程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抢救用时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熊莉,赵兴泉.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6,23:3711-3712.
[2]李颖.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3: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