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
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生产成本上升
原材料价格上涨
运输费用上升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添加标题
人工成本增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能源成本上涨
货币供应量增加
物价上涨的原因 之一是货币供应 量增加,导致市 场上的货币流通 速度加快,需求 增加,进而推高 物价。
政府为了刺激经 济增长,通常会 采取宽松的货币 政策,增加货币 供应量来降低利 率,从而鼓励投 资和消费。
贫富差距进一步 扩大,加剧社会 矛盾
通货膨胀压力加 大,影响经济发 展
居民消费信心下 降,影响内需增 长
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物价持续上涨, 货币购买力下降
生产成本上升, 企业负担加重
消费者信心受挫 ,消费需求减少
投资回报下降, 投资风险加大
PART 4
物价上涨的对策
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调整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等 手段来控制货币 供应量,从而影 响物价水平。
PART 3
物价上涨的影响
居民生活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导致居民日常消费支出增加 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居民生活负担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原材料成本上升
人力成本增加
市场竞争激烈
物价上涨对企业 经营产生负面影 响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物价上涨导致生 活成本上升,引 发社会不满情绪
促进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促进多边贸易体系发展,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完善
加强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强化对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防 止价格操纵和垄断行为
浅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目前,我国物价上涨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农产品、燃料能源、生活必需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期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思维。
首先,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疫情带来的消费冲击。
作为一个疫情相对得到控制、经济向好的国家,中国消费市场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人们由于过度宅家而产生的消费冲动,让很多以前没有涨价的物品,现在一涨再涨。
其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品价格上涨。
从一定意义上说,物价上涨分为两个阶段:成品阶段和生产环节的阶段。
而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的飙升,成品制造商们不得不把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其三,产业链不畅通。
本来,各类生产厂家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供应链、销售渠道、人力、物流等环节来把商品发送到顾客手中,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环节物流转运的受阻,产业链短时内中断现象就时有发生,也造成了物价的压力。
其次,应对物价上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其一,稳定政策的实行。
在这个时候,政府应加强计划调节、政策引导,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及时性,使物价得到控制。
其二,加大货币监管力度。
货币数量是重要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而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所以加大对货币监管的力度就是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和抑制物价上涨的一种具体操作策略。
其三,进行资源整合。
有时候,物价上涨是由于各个环节中,资源缺失与不流畅导致的。
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加强行业合作与横向产业联盟化,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化,也促进物价的拦截。
总之,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其带来的困扰,我们也应采取多种对策。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发放政府补贴来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也可以着眼于消费市场,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方向,确保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也可以通过学习国外的经验,适度地加以改进和创新。
物价上涨工作总结报告

物价上涨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作为一名经济研
究员,我对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报告。
首先,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包括供求关系失衡、成本上升和货币供应增加等多
方面因素。
在供求关系方面,一些特定商品的需求过大,而供应受限,导致价格上涨。
成本上升则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此外,货币供应增加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物价上涨的原因,我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市场监管,遏制
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市场供求的平衡。
其次,要加大对原材料和生产成本的监管力度,防止成本上升过快。
同时,要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防止通货膨胀。
在工作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在控制物价
上涨方面存在着不足,监管不力、处罚不严等问题较为突出。
其次,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物价上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解决。
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多的贡献。
浅析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

浅析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2010年4月25日全社会十分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2009年上半年,某些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104.17%,超过了宏观调控目标3%的一点一七个百分点,其中:涨幅最大的大米、食品、蔬菜和猪肉,分别达到了119.59%、111.19%、109.25%和107.54%。
一、物价上涨原因分析(一)结构性带动。
由于市场机制运行的因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二)成本推动。
近年来,我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茶叶、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与此同时,种养殖业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当然,茶叶价格的大幅上涨,也有商界炒作的因素,但仍属于恢复性增长范畴。
(三)需求拉动。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加之部分地区一度出现猪瘟疫,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今年以来,出现了生猪供不应求的紧张的局面。
二、物价上涨后果分析理论上讲,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可以觉察到的上涨,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按照这个标准,单个商品的物价长期上升,或者一般物价水平的短暂的非持续的上升,或者幅度很小的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一般物价上升都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从临沧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看,上半年达到104.17%,我认为物价上涨有利也有弊,就我们这样的小区域来讲,总体利大于弊。
(一)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
粮食涨价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2006年在粮价上涨和国家各项政策扶持的共同作用下,全市粮食总产量为72.5万吨,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88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速增长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个百分点,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中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措施

中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后果怎么办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2、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3、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4、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个人认为直接原因是部分商品的供不应求和成本的攀升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完全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价的上涨是必然的因为收入水平是刚性上涨的当然物价的上涨除了必然因素还有偶然因素的推动比如国内的投资过热流动性过剩等等解读物价上涨三大原因今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
3至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
7月份以来,北京、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
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正确看待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近期玉米等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涨价既有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也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供求结构失衡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
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
因此,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基础上发生的,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
猪肉、住房等商品供求结构失衡,供不应求或需求过旺等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由于前期仔猪、猪肉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等原因,农民养猪利润小,风险大。
物价上涨调查报告4篇

物价上涨调查报告4篇从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价格物品XX年-XX年10月11月12月1月2月猪肉/kg 17.8 19.6 23.2 27.6 29.2花生油/l 15.6 17.8 19.6 21.2 23.2煤气/m3 13 13 15 18 18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月工资增加(元)0 0-100 100 ~ 400 >400调查人数141 29 26 4占总人数的比例70.5% 14.5% 13% 2%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影响程度无影响有一定影响很大影响调查人数60 72 68占总人数的比例30% 36% 34%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
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
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物价上涨原因以及危害的调查报告

物价上涨的影响、原因以及对策班级:姓名:学号:一、调查概况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现如今,人民币升值以及物价上涨,导致了人民的生活状况不太乐观,明明工资涨了,可是为什么手头还不如以前宽敞了呢?这是许多城乡居民的疑问。
我于2012年1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价上涨不是一般的快!1.猪肉价格:虽然我印象中猪肉一直很贵,一般情况也就8元到10元一斤,但春节期间,它的价格硬是升到了12到14元一斤,并且还有攀升的现象。
我问了一些买猪肉的老板,猪肉如此大的价,他们的利润可能会相应的高些吗?可他们去哀声连连,说:“猪肉价格上涨了是没错,但我们弄来的猪肉成本相对的却比平常的要高,能不亏本就行了”!听说国家一直在控制猪肉价格上涨,现在看来确实没有什么作用。
2.蔬菜价格:照理说,蔬菜的价格一直很便宜,也就在5角到1元之间,但春节期间,竟然有的蔬菜涨到了6元多一斤,这个价格是在让我震撼了一番。
我看现在人们不仅是肉吃不起,连蔬菜都快吃不起了!3.水果价格:就拿苹果来说,苹果过年前都是4.8元一斤,但随着春节的临近,也竟一路涨到了7元一斤。
这相当一个苹果就要几元钱,不得不说,昂贵啊。
我还在电视上看到有的苹果上印了“恭喜发财”的竟然要价10元1个,我看这也是最贵的苹果了!二、物价上涨的历史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
但是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
历史上几次高通胀都不是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
1988~1989年的通胀率为18%左右,当时粮价是被绝对管制的,通胀与粮价上涨无关。
1990年前后,由于低粮价伤害农民,粮食定购价格突然上涨到0.24元/斤,上涨100%多,1990~1993年的物价反而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1993~1995年出现第二次通胀,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同样不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是在通胀出现后,粮价相对过低,严重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1994年下半年才准许粮食价格上涨,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达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却出现了通胀转向通缩的现象。
物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说明市场信息不透明, 干扰生产者生产意愿和收益水平 .
市场各参与方不能获取有效信息。 虚假信息误导消赞者 。
一
3 一
商业经济
第 21 0 1年第 1 2期
S NG I GJ No1 .O l HA YEJN I . 2 1 2
、
现状及整体情况分析
此轮物价涨幅较大 , 尤其是食品等上涨迅猛 , 短时期
内即可 让消费者感 觉到 明显 通胀 压力 。对于这 一 阶段 价 格异常上涨 的原 因 , 在不 同解释 。观点 主要包括 : 资 存 游 和不法经 营者采 取不正 当手段操 纵相 关商 品价格 ; 候 气
常的, 并能起到调节市场供求, 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
活的文件和措施 ,人民I报》连续发文要求加大市场监 《 : - 1
管力度 , 多措并 举稳 价安 民 , 行几 次 使用 了加 息 , 高 央 提
准备金率等货币 、 财政调控手段 , 对稳定物价总水平 , 防 止恶性通货膨胀,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起到重要作用。但 是,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C I P 连续 7 个月同比超过 4 最 %, 近两个月超过 5 %。目前物价形势不容乐观, 通胀压力依 然很大。 有必要对影响物价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分析 , 力 争为近期解决困局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并对未来制定长期 规划或变革提供理论参考和措施建议。
问题 , 大对能源领域 、 加 农产品投机干扰 的打击 力度 , 从而改 经济 内外部失衡 状态 , 实现 资源有效配置。
[ 词 】 物价一涨过快 ; 因分析 ; 关键 l - 原 对策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 】 F2 71 [ 标 识 码】 B 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Rising Prices in China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2010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得以较好完成,但对物价水平的调控不尽如人意.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过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致.其应对措施是通过宏观调控、依法治价,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Abstrac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is the four goals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aintain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2010, jobs in cities and towns overfulfilled go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three major goals are good, but for the price level of the regul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Situ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prices rise, mainly due to food prices continue to rise, money supply amount should be overmuch,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caused by. Its response is through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ce, strengthen market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control prices.关键词:物价、CPI、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经济结构、价格机制正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较大幅度增长以致居高不下,物价总水平明显上升。
特别是2010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3.6%,随着各种网络流行词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的出现,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飞快,同比上涨7.2%,其次是居住,上涨4.5%,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
居高不下的商品价格让老百姓倍感生活压力,通胀预期被骤然放大。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的原因,制定合理对策,使物价回到合理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 物价上涨的原因(一)国际层面因素1.是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实施过度宽松货币政策。
为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长期实施低利率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水平分别维持0-0.25%、1%、0.5%和0-0.1%不变。
2010年10月以来,日本、美国和英国等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2.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一方面,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形成货币超发,导致美元等储备货币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2010年6月7日的88.66跌至2011年3月16日的76.60,贬值幅度超过13.6%。
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过量流动性大量流入国际商品市场,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2011年1月20日国际商品市场上金属、粮食、原材料、原油和黄金的价格指数分别比2010年1月1日增长20.9%、30.28%、108.74%、11.44%和26.16%。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上游向下游传导,给包括中国在内新兴经济体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
2010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价格平均上涨13.7%,比上年高27.0个百分点,远高于出口价格平均上涨幅度2.4%,表明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上升。
3.是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
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实体经济困境,却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渠道流入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经济体。
例如,在美联储、日本央行宣布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后一周内,都出现新兴市场经济体资金净流入量激增的现象。
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高涨。
在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在套利和套汇双重驱使下涌入中国。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测算,2001-2010年期间共有2890亿美元“热钱”流入国内,其中2009年和2010年流入量较大,分别为291亿美元和755亿美元。
(二)国内层面因素1.是货币供给。
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超出GDP增速现象长期存在,近几年来更是持续增加,1980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M2/GDP比例分别为36%、151%、175%和182%。
2009、2010年新增银行贷款分别为9.5万亿元和7.95万亿元。
货币供给增速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关,也与近年来我国“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有关。
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85万亿美元,比2009年底激增4481亿美元,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因而不断增加。
2.是需求拉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4万亿元财政刺激措施,实施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形成较强的市场需求。
这些新形成的需求与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共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带动价格水平上升。
3.是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度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4%左右,增速快于上半年,导致农业、服务业等包含人工成本较高的商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二是受资源价格改革影响,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逐步提升,2010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升。
4.是结构性因素。
中国经济本身存在的内外失衡问题是诱发通胀的主要结构性因素。
一方面,内外部门发展不均衡、不合理,出口部门过度发展,造成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储蓄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储蓄率过高,总储蓄率长期大于投资率,而对外投资不足,只能对外购买美元金融资产,此后这些资产又以外国直接投资(FDI)等形式回流中国,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以上这种“双顺差”局面长期存在,造成央行被迫增发本币,货币供给不断增加。
5.是灾害天气等意外因素。
去冬今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长期干旱,导致农产品供给下降,价格上涨。
从以上分析看,外部因素与短期因素是主因,但内部因素与长期因素不容忽视。
二.应对物价上涨的对策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通货膨胀已成为制约价格改革的难点,也是整个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为了能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1. 坚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
克服片面追求经济过热现象,转变观念,把工业增长速度保持合理水平。
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CPI,增强居民购买能力。
2.减少货币供应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办法应该是减少货币发行量,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有效控制过剩流动性,稳定和收紧货币。
必须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倚重财政政策,忽视银行货币宏观调控功能的思想和做法。
加快资金市场的开拓,重点发展股份经济,广泛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实现消费基金转向合理化。
3.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
物价上涨从根本上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
要控制物价不仅要抑制总需求,也要增加总供给。
要控制人口规模,抑制总需求,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把投资规模真正管起来。
但不能搞一刀切,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资用到重点建设和增加短缺产品生产上,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
4.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
要制定相关法律措施,对那些搞恶意囤积的不法商人予以坚决打击,严查恶性炒作,大力保障供应,重提“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5.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和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
一方面,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防护、善后工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当从气象服务、农资生产和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农户尽可能保持粮食稳产势头。
另一方面,完善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将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与物价水平挂起钩来,帮助困难群体充实好菜篮子,米袋子。
6.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输入型影响。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中短期,规划和建立战略资源实物(如原油、燃油、铜等)储备机制;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采取收购或参控股方式进入海外战略资源勘探及开采、土地森林开发领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战略资源权益,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能力,扩大国际商品采购价格话语权。
三.总结我国今后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通胀压力之下,应做好应对通胀长期准备。
要对通胀成因及走势做出正确研判,注重内部平衡措施与外部平衡措施相结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两兼顾。
从当前看,一方面要采取促进内外部平衡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稳步推进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另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控制好流动性同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保障粮油生产、流通和储备,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加快由依赖外需向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