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_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1.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功能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4.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5.常用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和造字法二、词语的基本知识1.词语的定义和分类2.词语的构成和形义关系3.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词语的辨析和运用5.词语的常见错误用法三、句子的基本知识1.句子的定义和分类2.句子成分和语序3.句子的结构和功能4.句子的语气和语调5.句子的连接和转折四、段落的基本知识1.段落的定义和要素2.段落的结构和功能3.段落的写作技巧和方法4.段落的铺垫和承接5.段落的衔接和过渡五、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1.比喻和夸张2.对比和排比3.比较和类比4.借代和典故5.反问和设问六、修辞方法的运用1.描写和抒情2.叙事和议论3.议论和推理4.推理和判断5.主观和客观七、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2.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词语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4.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5.文言文的应用和写作八、现代文的基本知识1.现代文的特点和风格2.现代文的基本句型和词语3.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4.现代文的写作和发表5.现代文的赏析和评价九、阅读理解的基本知识1.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2.阅读理解的题型和解题步骤3.阅读理解的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4.阅读理解的常见错误和纠正方法5.阅读理解的应用和拓展十、作文的基本知识1.作文的目的和要求2.作文的主题和材料3.作文的结构和内容4.作文的标题和起承转合5.作文的语言和修辞十一、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基本知识1.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分类3.古代文学的背景和意义5.世界文学的传承和影响以上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语言文字、词语、句子、段落、修辞手法、修辞方法、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提高语文学科成绩和培养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知识总结能够帮助到你。
2024年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字形1. 职称用字2. 构词法:字义、词义及词类的互换、词语的义项3. 同音字和近义词的选用二、词语运用1. 实词与虚词的区分2. 常用词义辨析3. 词义拓展与词义收敛4. 词性转化与句法功能5. 习惯用语、惯常用词的辨识和运用6. 词语搭配与习语的运用三、句法1. 句子成分的结构和功能2. 句子的类型和句式变换3. 句子成分的相关概念与辨析4. 重要从句的辨识与运用5. 句子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的衔接手法四、修辞手法1. 常用修辞手法的辨识与运用2. 修辞手法与表达手法的差异五、作文1. 写作体裁与写作要求2. 不同文体的特点和组成要素3. 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4. 明确文章写作的目的与观点5. 填补句子的办法与技巧6. 创新式叙事的运用7. 文章结构与条理的安排8. 逻辑关系的使用与转换六、阅读理解1. 文章主旨与中心思想2. 文章的结构与段落的组织3. 解读重要词语与短语4. 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5. 指代关系和逻辑推理6. 细节与主旨之间的关系7. 文章的主题七、写作规范1.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2. 笔画结构和章法3. 字体笔顺规范4. 笔画构造基本形5. 笔画的基本动作与笔划的横竖撇捺点八、古代作家名言警句1. 作者和作品的关系2. 名言的特点与运用3. 名家名言的辨析与思辨九、修辞手法1. 比喻与拟人2. 夸张与对偶3. 排比与对称4. 反问与设问5. 以小见大6. 类比推理与因果推理7. 反讽与夸张十、文学常识1. 文学主题与情感2. 文学形式与结构3. 文学的目的与功能4. 集一篇文学作品一词引出单篇解释时常见的篇幅专有名词5. 读音与解释:口语词、结构体和口语词解读时的专有名词6. 理解:读音总结、同义词、反义词、高频词的思考和局限性7. 寓言与笑话8. 人物形象与寓言寒假联欢会的高频英文词汇:音形都发生变化的词和结构体变化的词。
以上是____年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的总结,内容涵盖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句法、修辞手法、作文、阅读理解、写作规范、古代作家名言警句、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点。
初中语文考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中语文考点归纳总结大全一、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考点1. 汉字基础知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掌握好汉字基础知识对于学好语文至关重要。
汉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部首、笔画、构造和基本读音等方面。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认识生僻字、解释词义、查字典等。
2. 词语运用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掌握好常用词的词义和用法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词语考点主要涉及词义辨析、词性转换、熟语搭配等方面。
3. 句子结构句子是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掌握好句子结构对于正确表达意思至关重要。
句子结构考点主要涉及句子的成分、从句的引导词、句子成分的位置等方面。
4.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修辞手法考点主要涉及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方面。
二、阅读理解考点1. 短文阅读理解短文阅读理解是考察学生对于短文的理解能力。
考题通常包括判断正误、选择正确答案、回答问题等。
2. 图表阅读理解图表阅读理解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考题通常包括填空、解释图表意思等。
三、写作基础知识考点1. 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写作的基础,掌握好语法知识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考点主要涉及词语搭配、句子成分、语法错误的改正等方面。
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合理的文章结构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
考点主要涉及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的写法等方面。
3.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素养。
考点主要涉及如何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过于简单、乏味的表达方式等方面。
四、语言运用考点1. 说明文写作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要求对事物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
考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或主题写出一篇说明文。
2. 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观点表达、论证和辩论的一种写作形式。
考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议题或材料写出一篇议论文。
3. 小说或故事写作小说或故事写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用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来叙述故事。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具有广泛的知识点,理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考试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语法知识点1. 词类知识1.1 名词:人称、数、格、性、类别等1.2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1.3 动词:时态、语态、语气、非谓语动词等1.4 形容词和副词:程度、比较、最高级等1.5 介词和连词:常见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和搭配2. 句子结构2.1 五种基本句型:主谓、主谓宾、主宾谓、主系表、动补2.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等2.3 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3. 修辞手法3.1 比喻和拟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进行表达3.2 夸张和反问:通过夸张和反问增强修辞效果3.3 排比和对偶:使用排比和对偶对修辞进行加强 3.4 比较和象征:运用比较和象征手法进行修辞表达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知识点1. 题型解析1.1 主旨题: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1.2 细节题:寻找文章中具体的细节信息1.3 推理题: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1.4 观点态度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阅读技巧2.1 略读:快速浏览文章,获取整体印象2.2 精读: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和逻辑关系2.3 空读:通过填写空缺的词语来检验对文章的理解2.4 推读:根据已有信息推断未提及的内容3. 文章类型解析3.1 说明文:理解作者提供的说明和解释3.2 议论文:分析作者观点并提供相关论据3.3 小说、故事和议论文的区别与联系3.4 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的特点与写作手法第三部分:作文技巧与范文1. 写作方法1.1 议论文写作: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对比观点、得出结论1.2 图表作文:描述图表数据、分析原因和趋势、给出结论1.3 应用文写作:书信、通知、便条、邀请函、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1.4 小说写作:塑造人物、布局情节、设置悬念、展现主题2. 作文范文2.1 议论文范文:展开论点、层层递进论证、明确结论2.2 图表作文范文:客观描述数据、合理分析原因、明确观点2.3 应用文范文:规范格式、语言得体、信息准确、内容完整2.4 小说范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合理、主题突出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语文的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最新8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最新8篇)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篇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是文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各种写作论著论之甚详。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
将主题定义的中心词改成思想与倾向,虽只是一词之增,但由于它符合作文心理过程的实际,符合文章内容的实际,因而无论对写作实践或阅读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写作尤其是文艺创作,正如黑格尔所说:一方面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
树立了主题是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的深刻观念,将使习作者更自觉地用两条腿走路,更自觉地酝情发思,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激发。
这就是情感思维。
难以望其项背的出处篇二望其项背,出自明朱有炖《三度小桃红》:气味浑厚,音调复谐,毕竟是本朝第一能手。
近时作者虽多,终难望其项背耳。
译文:气味浑厚,音调又和谐,毕竟这是本朝第一手能。
近来作者虽然多,终难望其项背部罢了。
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百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望其项背它还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比喻可以企及对方所达到的成就或境界,但通常以否定句表示与望的度对象有一定差距。
望其项背造句1、你能想象会什么望其项背声像,玛丽感觉还是要有深入的弟子都感到悲伤,那黑暗的日子。
2、曾八度入选全明星的姚明令多数NBA中锋难以望其项背,但最终他最大的对手可能一直就是他自己。
3、自然界中的螺旋形,奥妙无穷,人间杰出的美术家也难望其项背。
4、这是最伟大的童话故事电影,甚至没有一部能望其项背。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大全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想要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点,就需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整理。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帮助大家快速回顾和掌握语文知识。
一、语文的基础知识1、语文基础概念:语文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产物。
语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语文是人们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2、汉语拼音:拼音是汉字音节的拼写符号,属于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是中国通用的罗马字拼写汉字的方法,是学习汉语的必备工具。
汉语拼音共有26个字母,每个字母有其特定的读音和用法。
3、汉字的基本概念: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书写符号。
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分为横、竖、撇、捺、点、折等六种类型。
汉字的构成是由部首、偏旁、笔画和组词规则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二、词语基础知识1、词汇:词汇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组成单位,是汉语的基本构成要素。
词汇分为实义词和虚词,实义词指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虚词指代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等。
2、词形、词义、词性、词组、词语等概念:词形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变化的形态,如变态词和词根。
词义是指一个词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义和音两种。
词性是指一个词在语言中所属的类别,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词组是由2 ~ 3个词组成的连通表达单元,如主语和谓语。
词语是指那些由1个或多个字构成,有自己的解释和用法的语言单位,如“请问”。
三、语法基础知识1、句子的分类和成分:句子是表达完整意思的一组单元,句子可分为简单句、复合句和并列句等。
句子成分指的是组成句子的要素,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主谓一致、语态、时态、语气、句子的结构等:主谓一致指的是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语态指的是动词的谓语结构中表示动作主体在该动作中的作用和位置的语言形式。
2023年高考语文常备知识点总结

202X年高考语文常备知识点总结语文在高考科目中可以算是很好学习的,但是要想拿高分也是非常的难的,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语文最不能却的就是烂笔头。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关于202X年高考语文常备知识点总结,欢迎浏览!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年龄》。
简称《诗》、《书》、《礼》、《易》、《年龄》。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取南方民歌的艺术情势创作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年龄》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年龄传》,简称《左传》。
《年龄》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判《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宋),《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11,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共编选汉魏以来有关男女闺情769首,高中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选自该集。
12,《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南朝人刘勰著成。
(2024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1、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2、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五味:指酸、咸、甜、苦、辣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人四友:琴、棋、书、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年龄称谓(代称)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_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总结初中语识文基础知识之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契诃夫论文学》)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初中英语。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总结: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秋天的怀念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初中历史,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苗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跟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第①自然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根据是什么?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总结:《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总体认知法1、总体认知法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再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
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
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
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 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具体做法是:先符合题意。
若是话题作文,则围绕话题立意。
若是命题作文,则分清类型,题目即观点,铺展成文即可;题目为论题,确立自己观点;比喻类比型,联想社会人生。
再选择角度。
话题作文,角度众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点深入即可;命题作文,就自己初步形成的观点问几个“为什么”,找出答案,从中确立的新观点便有了新意。
如还有余力(时间),便可入室详察,无论何种文体,都对已经有新意的观点再作深究,从两个角度去想:“为什么”、“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吗?”,往往,“别样的风景”会扑面而来。
总结:以命题作文“打开另一扇窗”为例。
入门者只空谈“打开另一扇窗能有新的发现”,登堂者会把另一扇窗的内容具体化,入室者则想着从这一扇窗和另一扇窗的比较中探出新意和深意。
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标题(1)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初一?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总结: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初二语文学习方法一、读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首要条件。
(1)养成泛读的习惯——产生追求。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有人戏称为“随手翻翻”,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开拓视野。
多读一些富有时代性、文学性、人文性的美文,你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你会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学会做人。
(2)养成精读的习惯——咀嚼书中精华。
浩瀚书海中,真正值得精读的书不在少数。
一篇文章读一遍,虽能读出大概,但还会有不少遗漏之处,如果多读几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东西。
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精华部分,一定要细读,反复读,字斟句酌,才能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3)养成背诵的习惯——打下文学功底。
时代,是力的黄金时期。
如果能在此期间背诵上百篇优秀的古文、现代文,就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背诵,应当自然成诵,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只有自然成诵,才能把书上的营养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自然成诵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魅力的过程。
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多了,你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写的习惯:(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是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的。
语文知识的积累,主要是语言的积累和词汇的积累,对于来说,做笔记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
(2)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观察、感悟生活,有感而发地记随笔,和同学、交流,这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3)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时应先梳理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再做作业。
平时不要过于依赖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教辅书,放弃思考,抄袭答案只会让你的语文学习能力下降。
作业书写要清楚,如犯错误一定要认真订正,切不可忽视。
三、说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同学上课都不愿发言。
上课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连贯地表述一个话题,这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当老师的问题提出之后,不要急于回答,要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之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到哪里,语文就到哪里。
我们应该热爱生活,这样才会有一双聪慧的眼睛,一颗好奇的心去看世界的美妙与神奇。
再然后,就用我们学习的语文知识去展现那自然界的草长莺飞、宇宙间的斗转星移。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测试一、选出下列各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4分)[]A.矍(jué)铄翔(xiáng)实觅(mí)B.琼(qióng)枝聆(lín)听杞(qǐ)C.丞(chēng)相嗟(jiē)舔(tiǎn)D.獗(jué)气馁(něi)趸(dǔn)二、用自己的话译出下列语段。
(要求不失原意)(8分)1.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2.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三、《谈骨气》引用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请按以下要求填空。
(8分)1.这三句话,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2.文中着重证明“富贵不能淫”的事例应是:________________3.文中着重证明“贪贱不能移&rdquo 初中生物;的事例应是: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着重证明“威武不能屈”的事例应是:_________________四、给下列各句中的“者”选择相应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