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教学文稿
《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燃烧条件的结论,并能运用燃烧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让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烧杯、热水、白磷、红磷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燃烧现象?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二)新课讲授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举例说明: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
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出自己的假设。
假设 1:燃烧需要可燃物。
假设 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假设 3: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设计实验实验一: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用品:蜡烛、木条、小石块、坩埚钳实验步骤:分别用坩埚钳夹持蜡烛、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3.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4.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二、学习主题: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引言: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展示图片:火——造福人类火——带来灾难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联想,感受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引导: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
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参与学生讨论填写学案表格一交流,讨论总结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剧烈。
化学变化给燃烧下个定义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引导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投影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些?参与学生讨论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进行说明。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讨论投影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说课稿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课题。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氧气性质和氧化反应的延伸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还能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其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对燃烧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
(2)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习题练习课件)

存在着大量的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
,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
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 隔绝氧气
。
7.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实验,如图所示, 在铜片上放仪器 a,请回答:
(1)仪器 a 的名称是 烧杯 。
(2)罩上仪器 a 的作用是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罩上烧杯可以
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01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 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3.(德州中考)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
4.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B )
6.(三明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 活有密切的联系: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 烧,说明燃烧需要 氧气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 着火点比红磷的 低 (填“高”或“低”)。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84%
【化学】九年级教案: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含答案).doc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 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燃烧的条件》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燃烧的条件》练习题(含答案)1.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2.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答案】B【解析】A.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红磷没有燃烧,选项说法错误;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若再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选项说法正确;C.在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选项说法错误;D.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3.“纸火锅”(如图所示)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没有与空气充足接触,不会燃烧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纸张的着火点降低 D.锅里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解释错误;B.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解释错误;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D.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2018年北京中考)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年北京中考)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右管盛有双氧水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Ⅲ.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Ⅰ. 光照引燃白磷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为h1(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2016年北京中考)3.(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II.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015年北京中考)4.(3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2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2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5.(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1)H2 O2 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 1 中,推入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
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内容步骤【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Ⅰ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烧杯中盛有 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 溶液(2017年房山一模)6.(3分)化学小组同学设计右图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1)步骤一:水槽中放有一定量约80℃热水,水面下...a处放一小块白磷,观察到白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二:在烧杯乙中放入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立即将烧杯甲倒扣在乙上。
观察到烧杯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燃烧。
(3)同学们对比步骤一、二中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朝阳二模)7.(3分)课外小组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装置气密性良好,白磷始终在注射器1中。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右图所示组装仪器,白磷不燃烧。
②向上推动注射器1的活塞至底部。
③向下推动注射器2的活塞至底部,白磷不燃烧。
④将装置倒置······,白磷燃烧。
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④中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步骤④的操作是。
(3)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2017年通州一模)8.(2分)可以利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在两支三角架上分别放置两个铁丝网,在上面放置三团医用脱脂棉A、B、C。
其中棉花B中放置一支温度计,棉花C上罩一只小烧杯,并在A、C处铁丝网下各放置酒精灯。
同时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棉花A燃烧,B没变化,C底部变黑但不燃烧。
(1)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现象为。
(2)当把小烧杯拿下后,发现C能燃烧,说明燃烧所需要的一个条件是。
(2017年顺义一模)9.(4分)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内容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o C)①将胶头滴管内吸入约2mL冷水,在分液漏斗内放入约20mL开水。
②在A管中装入一小块白磷。
并塞进橡胶塞。
③将冷水和开水分别放入A、B支管内。
④倾斜Y型管,将B中开水倒入A中。
⑤再次倾斜Y型管,将A中热水(约90o C)倒入B中。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能证明燃烧可燃物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西城二模)10.(3分)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实验①中酒精燃烧、实验②中水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③中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由此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灭火的实质是阻断燃烧的条件,请举出一个生活中利用“隔离可燃物”防火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海淀二模)11.(3分)某小组同学选择白磷和红磷作为可燃物,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实验过程中,瓶1、瓶2充入氧气,瓶3中充满80 ℃的热水,水槽中盛放80 ℃热水。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加入,则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3)若仅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则相应的实验方案是。
ab(2017年昌平二模)12.(5分)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K 1、K 2、K 3均已关闭。
【实验】探究燃烧条件Ⅰ. A 中加入少量的MnO 2固体,分液漏斗中盛有H 2O 2溶液。
Ⅱ. B 中长导管口处放置盛有白磷的容器,注入80℃的热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 1关闭,打开K 2、K 3,向B 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 瓶外壁,说明装置的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 ;用其他方法检验右侧气密性良好。
(2)实验中,加入H 2O 2溶液前,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打开K 1、K 2和K 3,将H 2O 2溶液加入A 中,关闭K 1,观察到 ,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B 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018年东城一模)13.(4分)用右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资料:棉花的着火点为210℃。
[步骤1]将U 型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打开K 2,关闭K 1,从a 口通入氧气,两端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2]关闭K 2,打开K 1,从b 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将U 型管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两端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3]打开K 2,关闭K 1,从a 口通入氧气,右端白磷先燃烧,一会儿棉花开始燃烧,此时左端棉花没有燃烧。
(1)步骤2中,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2)请解释步骤3中,右端棉花燃烧的原因是 。
(3)依据上述实验,完成下表:该实验可以证明的燃烧条件对应现象温度达到着火点步骤2中的白磷不燃烧,步骤3中的白磷燃烧内容装置(2018年大兴一模)14..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①打开 K1、K2,通入N 2 一段时间后,Ⅰ、Ⅱ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改通入氧气,Ⅰ中白磷燃烧,Ⅱ中无明显现象。
(1)仅通过实验②可得到的结论是。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2018年西城二模)15.(3分)用右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去)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实验过程:①通入N2,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②通入空气,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P2O5能与H2O反应(1)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湿棉花可以吸收白烟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C.②中,a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2018年朝阳二模)16.(2分)利用下图装置完成23-A或23-B两个实验。
请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3-A计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盐酸和石灰石反应是实验室制取CO223-A23-B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
(1)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1)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
是。
21. (2分)实验小组同学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铜帽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蜡烛熄灭②铜圈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蜡烛继续燃烧③铜圈不加热,直接罩在蜡烛火焰上蜡烛熄灭的现象是。
(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2)对比实验②和③,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3.(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①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一段时间后,A、B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用气囊鼓入空气至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A中白磷燃烧,B中无明显现象。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仅通过对比实验②中露出水面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到的结论是。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