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特征值实验报告_

合集下载

人工林群落调查实验报告

人工林群落调查实验报告

人工林群落调查实验报告一、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

二、材料与用具: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1.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千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2.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 20*20平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米。

(2)每木调查(附表1) :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见附表2。

植被调查在1*1平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A.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有困难时真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一种。

B.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C.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比。

D.高度: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

5米,则记为0。

3-1. 5米。

E.多度(表3) :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F.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G. 物候相:种子植物分为:“一”营养期;“o”花蕾期;“(”花前期;“日”花盛期;“)”花后期:“△”幼果期:“田”果熟期:“=”果落期。

各类植物用文字记载,分为营养期、孢囊期、孢囊成熟期和孢子散落期。

H.生活力:分三级: .I生长发育良好,能开花结实,或进行正常的营养繁殖,叶的大小正常,色泽鲜艳。

π生长中等,不能开花结实,或进行正常的营养繁殖。

校园植物群落调查实验报告

校园植物群落调查实验报告

校园植物群落调查实验报告
1. 了解校园植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2. 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实验内容:
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用步梯对其进行若干次植物群落调查,并记录调查结果。

实验步骤:
1. 选择调查地点,并区分出调查地点的不同生境类型。

2. 调查生境内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长状况、数量、密度和覆盖度等生态学指标。

3. 记录调查结果,制作植物名录和物种多样性图表。

实验结果:
通过三次植物群落调查,我们发现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大多数树木和灌木是一些常见的树种,如樟树、松树、玉兰等;花卉和草本植物种类也很多,如月季、紫罗兰、菊花等。

我们还发现,不同生境类型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生长在校园草坪上的植物物种数量最多,但密度和覆盖度比较低,而在湿地等湿润环境下的植物群落,物种密度和覆盖度较高,种类相对较少。

总之,通过这次植物群落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校园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为今后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参考。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生态调查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中亚热带2种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及区系特征

中亚热带2种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及区系特征

中亚热带2种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及区系特征陈金磊;方晰;辜翔;李雷达;刘兆丹;王留芳;张仕吉【摘要】[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林龄为45~50年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林龄为80 ~ 90年处于演替亚顶极阶段的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分别设置3块30 m×30 m固定样地,对胸径≥1 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值和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PLL、LAG树种丰富,具有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且在群落内空间分布比较均匀,LAG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PLL,且双子叶植物明显增加;PLL、LAG树种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乔木树种,特别是常绿阔叶乔木树种,PLL以松科、壳斗科为主,呈现针阔混交林特征,LAG以壳斗科、樟科、漆树科、金缕梅科和八角枫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呈现常绿阔叶林特征;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垂直结构层次分化明显,LAG各层次树种比PLL更丰富,特别是林下1~5m层和林冠≥15 m层;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8 cm径级;LAG中大径级的种数和株数多于PLL;PLL 中,马尾松林下更新失去优势,为衰退型,柯、檵木为增长型,表现出PLL向LAG演替;LAG中,马尾松衰退明显,柯、青冈为增长型,杉木为稳定型;PLL、LAG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具有较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LAG热带成分科、属、种多于PLL.[结论]PLL、LAG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植被恢复应遵循群落演替动态规律,对已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可采用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演替,或通过人工干预(如补植常绿阔叶树种)缩短恢复时间,搭配合理的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次生林改造或“针改阔”过程中,应加强泛热带分布型植物的利用,选择起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的阔叶树种作为建群种.【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19(055)002【总页数】14页(P159-172)【关键词】演替恢复阶段;次生林;群落结构;地理成分;中亚热带;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作者】陈金磊;方晰;辜翔;李雷达;刘兆丹;王留芳;张仕吉【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2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与功能及其驱动机制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群落的稳定性。

案例分析实验报告

案例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XX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3. 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通过PCR-DGGE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1. 样品:取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包括农田土壤、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

2. 主要试剂:PCR试剂盒、DNA提取试剂盒、琼脂糖、TAE缓冲液等。

3.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在采样点随机采集土壤样品,每个样品重复3次。

2. 土壤样品的处理:将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筛,以去除大颗粒物质。

3. DNA提取: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DNA。

4. PCR扩增:根据土壤微生物16S rDN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

5. DGGE分析:将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根据DNA条带差异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DGGE分析,发现农田土壤、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农田土壤中,细菌类群相对丰富,尤其是与植物根系共生菌相关的细菌;林地土壤中,真菌类群相对丰富,与土壤腐殖质分解相关的真菌较多;草地土壤中,放线菌类群相对丰富,与土壤肥力相关的放线菌较多。

2. 不同土壤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类型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

农田土壤、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种类等因素密切相关。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的实验报告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的实验报告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的实验报告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植物分布的规律及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以下是该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和内容:
1.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为后续的实验步骤和结果解析打下基础。

2. 实验过程
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时间、地点、实验设备、实验方法等等。

3. 实验结果
呈现实验结果的形式:可以用表格、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等进行图形展示,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4.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原因,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方案等等。

5. 总结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给出结论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指明实验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6.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注明出处并排版规范。

总之,实验报告需要简明扼要地叙述课题,正确陈述研究的问题并分析对策和实验结果,最后以简明的总结结尾。

同时,需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用积极的语言,恰当的表示观察、实验过程的趋势和结果。

实验二、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二、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2 、群落调查与分析一、实验内容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结构分析方法、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罗盘仪、GPS、皮尺、测绳、胸径围尺、记录夹等。

四、实验地点:嘉应学院情人山。

五、实验方法及原理:物种多样性代表了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它通常包涵两种涵义:(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即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2)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or equitability),即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多样性指数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生态学考察中较多使用的多样性指数有辛普森指数(Simpson's index)、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衡度指数。

1.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该指数指数假设,对无限大的群落随机取样,样本中两个不同种个体相遇的几率可认为是一种多样性的测度。

用公式表示为: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设种i 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为 Pi,那么,随机取种i两个个体的联合概率就为Pi2,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可得到辛普森指数 D,即,式中,S 为物种数目。

2.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及均衡度:该指数假设在无限大的群落中对个体随机取样,而且样本包含了群落中所有的物种,个体出现的机会即为多样性指数。

种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也越大,因而多样性也就越高。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H为香农指数;E为香纳均衡度指数;Pi 为第i个种在全体物种中的重要性比例,如以个体数量而言,ni 为第i 个种的个体数量,N为总个体数量,则有Pi=ni/N;S 为物种数目。

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调查实验报告

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调查实验报告

人工植物群落生态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对选定的人工配植的群落进行调查、观测、解剖、分析,掌握不同植物之间的配置关系规律,为城市景观植物配植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植物种类调查结果及分析2、植物种与群落分析(1)按生活型分类:高位芽:羊蹄甲、黄金榕、池杉、大叶榕、蒲葵、扶桑、串钱柳、刺葵、落羽杉、美丽针葵、细叶棕竹、朱蕉、假连翘、红背桂、桂花、榕树、地上芽:花叶良姜、海芋、合果芋地面芽:三裂蟛蜞菊地下芽:草坪草、肾蕨一年生植物:鬼针草、酢浆草(2)按生态型分类:喜光植物:羊蹄甲、池杉、大叶榕、蒲葵、扶桑、串钱柳、落羽杉、刺葵、假连翘、桂花、榕树、三裂蟛蜞菊半阴植物:细叶棕竹、红背桂、朱蕉、美丽针葵、鬼针草、花叶良姜阴生植物:海芋、合果芋、酢浆草、肾蕨(3)优势树种:所调查的区域优势树种不明显,整个调查区域内大叶榕、落羽杉、蒲葵、羊蹄甲、串钱柳的盖度较大,均占主要地位,为小灌木营造林下空间。

(4)垂直结构:主要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乔木层包括榕树、落羽杉、池杉、大叶榕、蒲葵、串钱柳、羊蹄甲;灌木层包括美丽针葵、扶桑、桂花、刺葵、假连翘、朱蕉、细叶棕竹、红背桂;草本层包括花叶良姜、鬼针草、海芋、合果芋、肾蕨、酢浆草;地被层包括草坪草、少量草花植物等。

(5)周期性与季相:根据所学知识预测,所调查区域周期性(年变化)表现不是非常明显,但是有周期性变化。

春季大叶榕抽新叶,落羽杉也会长出嫩绿的新叶,还有串钱柳此时也正是盛花时期,另外地被草花植物也开着小花,春季景象明显;夏季绿树浓荫;秋冬季节,落羽杉枝叶变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开始枯萎,但总体呈现的依然是绿树覆盖的景象。

总的来说,有季相变化但是变化不明显。

(6)水平结构:见A3平面图三、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所调查区域的分析与评价(1)生态学方面:该地块的植物设计能够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形态和生态能够相适应的植物作合理配置,由于地块位于湖岸边,所以所用植物多为耐湿植物,由于A区乔木层为榕树,榕树的密闭性较强,林下阳光缺乏,故其下种植的植物均为阴生灌木和地被。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序与功能分析报告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序与功能分析报告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序与功能分析微生物群落测序是指对微生物群体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分析测序序列的构成分析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群体的构成情况或基因的组成以及功能。

借助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微生物与环境因素或宿主之间的关系,寻找标志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16s rDNA,18s rDNA,ITS区域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微生物的群体构成和多样性;还有一类是宏基因组测序,是不经过分离培养微生物,而对所有微生物DNA进行测序,从而分析微生物群落构成,基因构成,挖掘有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以16s rDNA扩增进行测序分析主要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构成的分析,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也可以基于16s rDNA的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的基因构成和代谢途径进行预测分析,大大拓展了我们对于环境微生物的微生态认知。

目前我们根据16s的测序数据可以将微生物群落分类到种(species)(一般只能对部分菌进行种的鉴定),甚至对亚种级别进行分析,几个概念:16S rDNA(或16S rRNA):16S rRNA基因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长度约为1542bp,其分子大小适中,突变率小,是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用的标志。

16S rRNA基因序列包括9个可变区和10个保守区,保守区序列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可变区序列则能体现物种间的差异。

16S rRNA基因测序以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为主,核心是研究样品中的物种分类、物种丰度以及系统进化。

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在微生物的免培养分析中经常用到,通过提取样品的总基因组DNA,利用16S rRNA或ITS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以后就可以分析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那怎么区分这些不同的序列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一般情况下,如果序列之间,比如不同的16S rRNA序列的相似性高于97%就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OTU,每个OTU对应于一个不同的16S rRNA序列,也就是每个OTU对应于一个不同的细菌(微生物)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针草 44.3
46
87
11.11
59
胜红蓟 26.2 22.7
8.7
5.56
19
1
耳草
21.3 18.7
2.2 16.67
14
犁头草
8.2
12.7
2.2 11.11
8
空心莲子
5.6
10.4
2.1 11.11
6

2 物种 2 17.5
6.9
3.2
5.56
9
叶下珠 39.4
3.8
19.1 11.11
21
群落交错区或群落过渡地带。⑤样地要用显著的事物标记,以便明确观察范
围。
2、群落类型以及样方大小的选择。在限定的样地内,根据选定样地情况
确定样方大小,样方数量 3-10 个。草本植物群落样方面积为 1×1 ㎡。
3、群落内各项指标的调查草本植物群落数据的调查:进行草本层每个植
物物种的密度、平均高度以及盖度的数据调查。数据记录于表 1 中。
4、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由于植物尤其是草本植物数目多、禾本科植物多为
丛生的,计算很困难。因此采用每个物种的重要值来代替每个物种个体数这
一指标,用来计算多样性指数。
(1)重要值的计算草本的重要值 =(相对密度+相对高度+相对盖度)
/3 其中:相对密度%=每个物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100%相对高度%=
(1)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数目或丰富度); (2)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五中的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均匀度)。 群落的复杂性可以用多样性指数来衡量。 多样性依赖于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和均匀度或者物种多度的均匀性。 假设两个具有相同物种的群落,可能由于相对多度的分布不同,而导致它们 在结构上和多样性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植物的多 样性的测度指标是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大致分为三类:α-多样性指 数、β-多样性指数和 γ-多样性指数,其中 α-多样性指数是指在栖息地或 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目前,大多数生态学家或生态学工作者广泛支持两种 α-多样性指数来测定、分析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即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香农-威纳指数。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实验器材:样方测绳(100m)、皮尺(50m)、卷尺、测高仪、GPS、海拔 仪、计算器、标本夹等。2、调查统计表。 四、实验步骤: 1、确定样方在室外选择一个植物群落(或林型)作为实验对象。 (1)选择草本植物群落交错区,主要草本植物具有明显梯度变化区域。 如几种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的样地。 (2)样地选择的标准:①样地内种类成分的分布要存在差异。②群落结 构层次分明。③能反映该群落生境特点,生境条件存在差异。④样地要设在
物种 1
1.9
10.8 10.6 5.56
8
金纽扣
15
25.9
31.9 11.11
24
鬼针草
3.8
27.1 24.5 11.11
18
耳草
11.9 10.9
7.4 16.67
10
犁头草
5
4.1
1.1 11.11
3
空心莲子 19

31.2
5.1 11.11
18
耳草
7.4
23
8.5
16.67
13
3 炸酱草 5.3
5.4
0.7
5.56
4
金纽扣 51.6
23
68.3 11.11
48
叶下珠
2.1
12.4
0.3 11.11
5
车前草 14.7
5.2
17.1 5.56
12
样方编号
1 2 3
香农—威纳指数 物种数量(种) 辛普森指数(D)
(H)
4
0.59
1.10
8
0.83
1.59
6
0.70
1.46
六、实验结果分析
群落特征值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测定方法。 2、加深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重要意义的认识。 3、了解各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特点、测度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
二、实验原理: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既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又可以通过 结垢与功能的关系简介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含:
每个物种的平均高度/所有种个体的平均高度和×100%相对盖度=每个物种的
盖度/所有种的盖度和×100%
(2)多样性指数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D=1- 香农-威纳指数
(H):H=
其中:S 为物种数目 为物种 i 的重要值
五、实验结果
样方
相对密 相对高 相对盖 相对频 重要值
物种名称
编号
度(%) 度(%) 度(%) 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