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TLC经验__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法

2 展开操作
展开操作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的,根据薄层板的 大小,选择不同的层析缸,配好展开剂,将展开剂 (一般2-10mL)倒入层析缸,密闭放置一定时间, 待层析缸被展开剂饱和后(目的是防止边缘效应的 产生),再迅速将薄层板放入(注意:切勿使溶剂 浸没样品点,展开剂浸入薄层高度约0.5mm即 可),密闭,展开即开始。当溶剂移动到接近薄板 上端边缘时,取出薄板,画出溶剂前沿。
1、吸附剂
薄层层析最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和硅胶等, 由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有强有弱,吸附力弱的 对化合物的吸附就不甚牢固。这就是吸附层 析能分离不同物质的基本原理之一。
吸附力强弱与吸附剂本身的性质和被吸附的 化合物的性质有关。
吸附剂:吸附剂的选择常是分离工作成败 的关键,对吸附剂的选择与要求和吸附柱层 析相同。要求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 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予制薄层一般活度 不宜过高,以Ⅰ-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 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 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cm。否则可
第八章 色谱分离技术 第四节 薄层层析法
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简写 TLC)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 方法,一般是将某种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地 铺在玻璃板上,形成一个薄层而进行层析的一 种方法。广泛地用于化学成分的分离、精制、 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
选择展开剂的原则是:若被分离的成分亲水性较强时,则 展开剂的极性也应较强。反之,成分亲脂性强,而展开 剂的亲脂性亦应较强。
薄层层析法原理

薄层层析法原理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它是在薄而均匀的固定相上进行的。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化合物。
薄层层析法的原理基于溶质在液相和固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行为。
在薄层层析中,通常将液相作为移动相,使用涂敷在薄层板上的固定相作为静相。
当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进行分离时,溶质会在液相和固相之间进行分配。
溶质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其在薄层板上的迁移速率。
为了实现有效的分离,薄层层析需要使用适当的固定相和移动相。
常见的固定相包括硅胶和氧化铝,它们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
而移动相则通常是有机溶剂和极性溶剂的混合物,以便在不同程度上与溶质发生相互作用。
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薄层板和固定相。
薄层板通常是由玻璃或铝板制成,上面涂有一层均匀的固定相。
接下来,我们将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上,通常使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进行。
然后,将薄层板放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使其处于饱和湿度的条件下,以保证液相在板上均匀分布。
最后,将容器置于恒温槽中,让溶质在薄层板上进行分离。
分离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检测和定量分离出的化合物。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检测、荧光检测和显色反应等。
通过比较样品中化合物的迁移距离和标准品的迁移距离,我们可以鉴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量斑点的面积或颜色的密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化合物的含量。
薄层层析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分析方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其次,薄层层析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分离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薄层层析的分离效果较好,对于溶质的分离度和分辨率要求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固定相和移动相。
然而,薄层层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对于具有极性相似的化合物,薄层层析的分离效果可能不理想。
TLC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写TLC)是物理化学的分离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分离与分析现对此方法的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提点建议。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完成TLC分析通常需经制板、点样、展开、检出4步操作。
⑴制板在一平面支持物(通常玻璃)上,均匀地涂制硅胶、氧化铝或其他吸附剂薄层、样品的分离、检测就在此薄层色谱板上进行。
一般选用适当规格的表面光滑平整的玻璃板。
常用的薄层板规格有:10cm×20cm、5c m×20cm、20cm×20cm等。
称取适量硅胶,加入0.2%~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CMC -Na),充分搅拌均匀,进行制板。
一般来说10cm×20cm的玻璃板,3~5g硅胶/块;硅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比例一般为1:2~1:4。
制好的玻璃板放于水平台上,注意防尘。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置1l0℃烘箱中烘0.5~lh,取出,放凉,并将其放于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薄层板应无花斑、水印,方可备用。
⑵点样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末端lcm 处轻轻画一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如果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以免点样斑点过。
一般斑点直径大于2mm,不宜超过5mm.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距离为lcm左右,样点与玻璃边缘距离至少lcm,为防止边缘效应,可将薄层板两边刮去1~2cm,再进行点样。
⑶展开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溶剂在薄层板上缓慢前进,前进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移动速度不同而彼此分离。
①展开室应预饱和。
为达到饱和效果,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或者在壁上贴两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
②展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并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一、薄层层析〔TLC〕简介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参加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别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别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展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别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
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探究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别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展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
吸附TLC→固定相为吸附剂→氧化铝、硅胶。
〔较多用〕TLC→分配TLC→固定相为液态〔通常为水〕→固定相吸附在支持剂上。
〔一〕吸附薄层的根本原理: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才能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才能的不同,使各成分到达别离。
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外表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
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才能,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1.吸附薄层层析:在硅胶薄层板上,样品中的两成分是两种构造近似的染料,在展开剂四氯化碳的作用下。
在展开剂和薄层板之间不断地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由于对氨基偶氮苯的极性比偶氮苯的极性稍强一些,层析的结果,对氨基偶氮苯受到的吸附作用稍强于偶氮苯,从而将两者别离。
展开完毕以后,会在薄层板上形成两个斑点,混合物中的成分得以别离。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构造近似者不少。
特别是对未知构造的成分分析,设计并探究出合理的层析条件是首要任务。
只有先设计出可用的层析条件,再经探究改良,才可能对未知或者成分进展成功地别离。
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层析条件,必须熟悉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的根本要领。
下面对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做一初步介绍。
薄层层析操作要点

薄层层析操作要点铺板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
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
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
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
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铺层时防止起泡,可加几滴乙醇.尝试刮边点样尽量用小的点样管。
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
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
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点样是造成TLC定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实验证明:定量毛细管更适合较小体积的点样;微量注射器更适合较大体积的点样。
这主要是因为微量注射器受小气泡、溶液回爬现象的影响较大。
为避免不同定量毛细管间的点样误差、建议一块薄层板上最好用同一只定量毛细管。
但应注意更换样品时,应将毛细管用超声波或不同极性溶剂清洗干净。
在制备样品时,溶样溶剂黏度不能过高,以便于点样;溶剂沸点过低则进样体积易变,过高则会改变展开剂组成;对样品溶解度过高会使样点发生空心现象;常用的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
经典T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3mm点间距1-2cm 底边距1.5cm;HP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1mm点间距5mm 底边距1cm。
展开剂配制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漏斗,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
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
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
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

TLC铺板经验大全!!!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综述: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 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
薄层层析操作要点

薄层层析操作要点铺板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
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
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
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
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铺层时防止起泡,可加几滴乙醇.尝试刮边点样尽量用小的点样管。
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
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
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点样是造成TLC定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实验证明:定量毛细管更适合较小体积的点样;微量注射器更适合较大体积的点样。
这主要是因为微量注射器受小气泡、溶液回爬现象的影响较大。
为避免不同定量毛细管间的点样误差、建议一块薄层板上最好用同一只定量毛细管。
但应注意更换样品时,应将毛细管用超声波或不同极性溶剂清洗干净。
在制备样品时,溶样溶剂黏度不能过高,以便于点样;溶剂沸点过低则进样体积易变,过高则会改变展开剂组成;对样品溶解度过高会使样点发生空心现象;常用的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
经典T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3mm点间距1-2cm 底边距1.5cm;HP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1mm点间距5mm 底边距1cm。
展开剂配制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漏斗,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
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
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
@薄层色谱法(TLC)讲稿(xin).

2.2点样器
毛细管 微量注射器 半自动及全自动点样器
2.3展开容器
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盖能密 闭
特殊水平展开缸
2.4显色设备
喷雾显色: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
雾器,用压缩气体可使试剂呈均 匀细雾状喷出
浸渍显色
蒸气熏蒸显色
2.5色谱检视装置
可见紫外三用仪 装置可见紫外光源及相应滤光片
的暗箱 拍摄图像的设备
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
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 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匀 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 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 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 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 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 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3.操作方法
3.1薄层板制备
自制方法:硅胶:1份固定相加3份 水---研磨混合---涂布---晾干---活化--备用;纤维素:与水1:5或6;聚酰
胺:与水1:4,或与甲醇1:3
薄层板活化:硅胶、氧化铝、硅澡 土:110℃、30分钟;纤维素:105 ℃ 、30分钟;聚酰胺:60-80℃、 30分钟
用涂布器制板的要点:玻璃板要清
洁;调浆要均匀;涂布后的薄层板应低 温缓慢干燥。
自制薄板要求:表面均匀、平整、光
滑,无麻点、无气泡、无破损、无污染。
薄层厚薄对Rf值影响:硅胶G板当
厚低于150μm时, Rf值随薄层的减低而 增大,可变性大;板厚250 μm , Rf改变 不显著。
薄层层析操作要点铺板用的匀浆不宜 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 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 板表面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 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 钠水溶液=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的TLC经验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5.301中以及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 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
那么,应该选取哪些溶剂呢?一些标准溶剂和他们的相对极性(从LLP中摘录)列于如下:强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等极性溶剂: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常用混合溶剂:乙酸乙酯/己烷:常用浓度0~30%。
但有时较难在旋转蒸发仪上完全除去溶剂。
乙醚/戊烷体系:浓度为0~40%的比较常用。
在旋转蒸发器上非常容易除去。
乙醇/己烷或戊烷:对强极性化合物5~30%比较合适。
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当其他混合溶剂失败时可以考虑使用。
3) 将1~2mL选定的溶剂体系倒入展开池中,在展开池中放置一大块滤纸。
4) 将化合物在标记过的基线处进行点样。
我们用的点样器是买来的,此外,点样器也可从加热过的Pasteur吸管上拔下(你可以参照UROP)。
在跟踪反应进行时,一定要点上起始反应物、反应混合物以及两者的混合物。
5) 展开:让溶剂向上展开约90%的薄板长度。
6) 从展开池中取出薄板并且马上用铅笔标注出溶剂到达的前沿位置。
根据这个算Rf数值。
7) 让薄板上的溶剂挥发掉。
8) 用非破坏性技术观察薄板。
最好的非破坏性方法就是用紫外灯进行观察。
将薄板放在紫外灯下,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
尽管在5.301中不用这种方法,但我们将采用另一常用的无损方法--用碘染色法。
(你可以参看UROP)。
9) 用破坏性方式观测薄板。
当化合物没有紫外活性的时候,只能采用这种方法。
在5.301中,提供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染色剂。
使用染色剂时,将干燥的薄板用镊子夹起并放入染色剂中,确保从基线到溶剂前沿都被浸没。
用纸巾擦干薄板的背面。
将薄板放在加热板上观察斑点的变化。
在斑点变得可见而且背景颜色未能遮盖住斑点之前,将薄板从加热板上取下。
10) 根据初始薄层色谱结果修改溶剂体系的选择。
如果想让Rf变得更大一些,可使溶剂体系极性更强些;如果想让Rf变小,就应该使溶剂体系的极性减小些。
如果在薄板上点样变成了条纹状而不是一个圆圈状,那么你的样品浓度可能太高了。
稀释样品后再进行一次薄板层析,如果还是不能奏效,就应该考虑换一种溶剂体系。
11) 做好TLC标记,计算每个斑点的Rf值,并且在笔记本中画出图样。
TLC显色试剂的选择显色试剂显色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的通用显色剂;另一类是根据化合物分类或特殊官能团设计的专属性显色剂。
显色剂种类繁多,列举一些常用的显色剂。
l.通用显色剂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 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0.5%碘的氯仿溶液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碱性高锰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酸性高锰酸钾试剂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 C 加热15~20min。
酸性重铬酸钾试剂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 C烤薄层。
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1) 烃类①硝酸银/过氧化氢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③四氯邻苯二甲酸酐检出物:芳香烃。
溶液:2%四氯邻苯二甲酸酐的丙酮与氯代苯(10:1)的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观察。
④甲醛/硫酸检出物:多环芳烃。
溶液:37%甲醛溶液O.2ml溶于浓硫酸l0ml。
(2)醇类3,5一二硝基苯酰氯检出物:醇类。
溶液:I.2%本品甲苯溶液;Ⅱ.0.5%氢氧化钠溶液;Ⅲ.O.002%罗丹明溶液。
方法:先喷(I),在空气中干燥过夜,用蒸气薰2min,将纸或薄层通过试液(Ⅱ)30s,喷水洗,趁湿通过(Ⅲ)15s,空气干燥,紫外灯下观察。
硝酸铈铵检出物:醇类。
溶液:I.1%硝酸铈铵的0.2mol/L硝酸溶液;Ⅱ.N,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1.5g溶于甲醇、水与乙酸(128m1+25m1+1.5m1)混合液中,用前将(I)与(Ⅱ)等量混合。
喷板后于105oC加热5min。
③香草醛/硫酸检出物:高级醇、酚、甾类及精油。
溶液:香草醛1g溶于硫酸lOO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至呈色最深。
④二苯基苦基偕肼’检出物:醇类、萜烯、羰基、酯与醚类。
溶液:本品15mg溶于氯仿25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5~lOmin。
结果:紫色背景呈黄色斑点。
(3)醛酮类品红/亚硫酸检出物:醛基化合物。
溶液:I.0.01%品红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直至无色;Ⅱ.0.05mol/L氯化汞溶液;Ⅲ.O.05mol/L硫酸溶液。
方法:将I、Ⅱ、Ⅲ以1:1:10混合,用水稀释至l00ml。
邻联茴香胺检出物:醛类、酮类。
溶液:本品乙酸饱和溶液。
2,4-二硝基苯肼检出物:醛基、酮基及酮糖。
溶液:I.0.4%本品的2mol/L盐酸溶液;Ⅱ.本品O.1g溶于乙醇l00ml中,加浓盐酸lml。
方法:喷溶液I或Ⅱ后,立即喷铁氰化钾的2mol/L盐酸溶液。
结果:饱和酮立即呈蓝色;饱和醛反应慢,呈橄榄绿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不显色。
绕丹宁检出物:类胡萝卜素醛类。
溶液:I.1%~5%绕丹宁乙醇溶液;Ⅱ.25%氢氧化铵或27%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干燥。
(4)有机酸类1 溴甲酚绿检出物:有机酸类。
溶液:溴甲酚绿0.1g溶于乙醇500ml和0.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
方法:浸板。
结果:蓝色背景产生黄色斑点。
2 高锰酸钾/硫酸检出物:脂肪酸衍生物。
溶液:见通用显色剂酸性高锰酸钾。
3 过氧化氢检出物:芳香酸。
溶液:0.3%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365nm)下观察。
结果:呈强蓝色荧光。
4 2,5 6-二氯苯酚-靛酚钠检出物:有机酸与酮酸。
溶液:0.1%本品的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微温。
结果:蓝色背景呈红色。
(5)酚类1 Emerson 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Ⅲ)) 检出物:酚类、芳香胺类及挥发油。
溶液:I.4-氨基安替比林1g溶于乙醇100ml;Ⅱ.铁氰化钾(Ⅲ)4g溶于水50ml,2 用乙醇稀释至100ml。
方法:先喷溶液I,3 在热空气中干燥5min,4 再喷溶液Ⅱ,5 再于热空气中干燥5min,6 然后将板置含有氨蒸气(25%氨溶液)的密闭容器中。
结果:斑点呈橙-淡红色。
挥发油在亮黄色背景下呈红色斑点。
7 Boute 反应检出物:酚类、氯、溴、烷基代酚。
方法:将薄层置有NO2蒸气(含浓硝酸)的容器中3~10min,8 再用NH2蒸气(浓氨液)处理。
9 氯醌(四氯代对苯醌) 检出物:酚类。
溶液:1%本品的甲苯溶液。
10 DDQ(二氯二氰基苯醌)试剂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苯溶液。
11 TCNE (四氰基乙烯)试剂检出物:酚类、芳香碳氢化物、杂环类、芳香胺类。
溶液:0.5%~1%本品的甲苯溶液。
12 Gibb’s(2,13 6-二溴苯醌氯亚胺)试剂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醇溶液。
⑦氯化铁检出物:酚类、羟酰胺酸。
溶液:1%~5%氯化铁的0.5mol/L盐酸溶液。
结果:酚类呈蓝色、羟酰胺酸呈红色。
(6)含氮化合物①FCNP(硝普钠/铁氰化物)试剂检出物:脂肪族含氮化物,如氨基氰、胍、脲与硫脲及其衍生物,肌酸及肌酐。
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10%硝普钠溶液、10%铁氰化钾溶液与水按1:1:1:3混合,在室温至少放置20min,冰箱保存数周,用前将混合液与丙酮等体积混合。
②Dragendorff(碘化铋钾试剂)试剂检出物: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类、抗心律不齐药物。
溶液:I.碱式硝酸铋0.85g溶于10ml冰醋酸及40ml水中;Ⅱ.碘化钾8g溶于水20ml中。
将上述溶液I及Ⅱ等量混合,置棕色瓶中作为储备液,用前取储备液lml、冰醋酸2ml与水l0ml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