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肺痨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解析保真汤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痨患者的气阴耗伤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学的角度,对肺痨气阴耗伤以及保真汤的阴阳解析进行探讨。
一、肺痨气阴耗伤的概念与病机1. 概念:肺痨,即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肺痨气阴耗伤是指肺痨病理过程中,气阴两虚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
2. 病机:中医认为,肺为水道之官,主司呼吸,气机升降和肃降清化等功能。
肺痨患者由于病邪入侵或体质虚弱,导致肺气受损,肺阴耗损,从而出现气阴耗伤症状。
二、保真汤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保真汤是由中药组成的方剂,主要包括人参、麦冬、石膏、栀子和生地黄等药物。
1. 人参:具有补气益肺,益阴生津的功效。
能够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虚症状。
2. 麦冬:有滋阴润肺,清热止渴的作用。
可以增加肺部的阴液,缓解阴虚、热盛等症状。
3. 石膏:有清热解毒,降火止渴的功效。
可以清除肺痨患者体内的病毒和毒素,减轻炎症反应。
4.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
可以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和胸闷症状。
5. 生地黄: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的功效。
可以增加体内的阴液,缓解肺痨患者的阴虚症状。
三、保真汤的阴阳解析及临床应用1. 阴阳解析:保真汤以人参、麦冬、生地黄为阳药,以石膏、栀子为阴药。
通过平衡阴阳的关系,调节肺脏的阴阳平衡,修复和强化机体的正气和阴液,从而达到治疗肺痨气阴耗伤的目的。
2. 临床应用:保真汤一般用于肺痨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咳嗽痰多,口干舌燥,身热盗汗等症状。
通过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增强体质,并辅助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四、保真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1. 疗效评价:临床研究表明,保真汤可以显著减轻肺痨患者的咳嗽、胸闷、盗汗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保真汤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结核的治疗和康复。
2. 安全性评价:保真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相对较高。
名中医治肺结核(肺痨)九个秘方

名中医治肺结核(肺痨)九个秘方治肺结核(肺痨)秘方(9首)13.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来源】黄一峰,《中医杂志》(6)1989年【组成】南沙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炙百部10克,炙紫菀、桔梗各3克,肥玉竹15 克,茯苓10克,生甘草3克,地骨皮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十大功劳叶10克,母鸡1只(约500多克)【用法】取母鸡净身之肉,不放盐、酒等佐料,文火煮浓汁6杯。
余药用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40分钟,作取药液,加水再煎30分钟过滤,将两次药液混合成两杯(约400毫升),备用。
每日2次服中药、鸡汁各1杯。
【功用】补虚杀虫。
【方解】空洞型肺结核形精俱不足,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康复。
故方中以鸡汁大补五脏为主,培元固本;以百部、紫菀、桔梗、玉竹、地骨皮、甘草、生牡蛎、功劳叶等养阴润肺、止嗽化痰、降火凉血,兼除虚热,且有杀虫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以上药味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痨作用。
合而用之,共奏补虚、杀虫之功。
本方具有两大作用,一方面培补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杀虫。
是针对病因治疗,以标本兼治。
若长期坚持服用,可获良效。
【主治】空洞型肺结核,属阴虚火旺、形瘦潮热、口干舌绛少津或见痰血者。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连服2个月即可痊愈。
13.2抗痨弥洞散【来源】谢明福,《四川中医》(1)1986年【组成】蜈蚣84克,冬虫夏草70克,百部、山药各100克,黄芪200克,鸡子28枚。
【用法】先将蜈蚣、冬虫夏草分研细末和匀,再平分为28等分。
另将黄芪、百部、山药等药同时浓煎后冷却,再入鸡子,以文火煮熟,连同药渣浸泡10天。
每日服2次,每次服药鸡蛋1枚,药粉1包。
(此法宜于冬季,若在夏季可将鸡子和药渣放入冰箱内储存,以免霉烂变质。
)14天为1疗程。
【功用】补虚杀虫。
【方解】本方的制方原则是,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故方中用蜈蚣味辛有毒,能攻毒散结;百部润肺止咳、杀虫;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虚喘痨嗽。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肺结核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中的常见病。
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
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结果。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病,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
《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出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
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予事而忧则'肺劳”’为“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
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
中医关于“肺痨”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肺痨”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肺痨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主症的传染性疾病。
西医学中的肺结核病以及某些肺外结核出现肺痨表现者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肺痨”的古医书论述摘抄古代文献中有关本病的相关病名很多,大致有两大类:一类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如月注、虫、传尸、鬼等;一类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如痨、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
1.《黄帝内经》有对本病类似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临床特点的描述,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肩髓内消。
”《灵枢·玉版》云:“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华佗《中藏经·传尸论》详述传尸、鬼、尸注等,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尸注候》有“死后复易旁人,乃至灭门”的记载,说明本病当时流行猖獗。
4.唐·王焘《外台秘要·虚劳骨蒸方》提出“生肺虫,在肺为病”。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鬼、飞尸等列入肺脏方篇,有“肺劳热生虫,在肺”的描述。
5.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言:“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察疾,咯血声嘶。
”指出本病的病因、病位及症状。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次出现了“劳察”的病名。
元·朱丹溪强调“劳主乎阴虚”,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是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中医专著,收载了治痨十方6.明·李梴《医学入门·痨》指出:“潮,汗(或见血,或遗精),咳,泄,分轻重。
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
”归纳了肺痨常见主症。
虞抟《医学正传·痨察》提出“杀虫”与“补虚”为两大治疗原则。
龚居中《痰火点雪》对痨擦的病因病机阐发系统而精辟,审证论治周详,预防调护亦多卓识,为虚损痨察的重要专著之一。
什么是肺痨

中药治疗肺痨
肺痨的 注意事 项
• 宜多吃小米、小麦、豆类、 玉米以及各种新鲜蔬菜水 果如黄瓜、白菜、藕、百 合、银耳、胡桃、栗子、 大枣、白果、西瓜、苹果、 梨等。 • 禁酒。酒能增加抗痨药物 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导致 药物性肝炎,并能扩张血 管,引起咯血的可能。
肺痨有哪些注意事项
祝你健康
何氏肺痨方官网: /hsflf/
什么是肺痨
肺痨是什么病 中药何氏肺痨方治疗肺痨有奇效。
• 肺痨:中医指以咳嗽、咯血、潮热、盗 汗、身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慢 性、消耗性疾患。又称痨瘵、尸注、鬼 注 。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多因体质虚 弱,气血不足,痨虫传染所致。初起病 变主要在肺,久之则累及脾肾,甚则传 遍五脏。
什么是肺痨
肺痨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肺部疾病古代案例

中医治疗肺部疾病古代案例
在古代,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有很多案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案例:
1. 张仲景治肺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一例治疗肺痨的案例。
患者为一名年轻男子,长期咳嗽、气喘,体弱多病。
张仲景给予患者草乌、附子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温通经络、补益肺肾的方法,最终使患者康复。
2. 孙思邈治肺热: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一例治疗肺热的案例。
患者为一名中年男子,经常咳嗽、咳痰,咽喉干燥,口渴。
孙思邈施以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的草药,引导热邪下行,最终使病情缓解。
3. 李东垣治肺燥:李东垣是明代医学家,他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一例治疗肺燥的案例。
患者为一名老年妇女,干咳、痰少,喉咙干痒,精神萎靡。
李东垣给予患者滋阴润肺、清热化痰的药物,通过滋养阴液、化痰止咳的方法,最终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这些古代案例表明,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清热化痰、滋阴润肺等方法,达到治疗肺部疾病的目的。
这些经验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肺部疾病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案例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因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具体治疗方案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名中医治肺结核肺痨九个秘方

名中医治肺结核肺痨九个秘方肺结核肺痨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健康。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名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康复。
本文将介绍九个名中医用于治疗肺结核肺痨的秘方。
秘方一:麦门冬汤麦门冬汤是著名中医李时中传授的一个方子。
将麦门冬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天冬30克、黄芩30克、浙贝母15克、知母15克、防风15克、苏子15克研粉,每次服用10克,以水煎服。
该方清热解毒,养阴清热,对于肺结核肺痨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秘方二:石菖蒲汤石菖蒲汤是清代名医赵之谦开方的一款药方。
将石菖蒲6克、丹皮6克、白芍6克、白鲜皮6克、茯苓6克、桔梗6克、薤白6克、连翘6克、甘草3克研磨为细末,每次服用10克,用水煎煮服用。
此方具有清热化痰、活血止咳的作用,对于肺结核肺痨患者有效。
秘方三:半夏汤半夏汤是古代名医张仲景传承下来的一张方子。
将生半夏、柴胡、黄芩、黄连、人参、胆南星、杏仁、鲜竹沥、炙甘草的药材,按比例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6克,冲服。
此方具有安胎利水、化痰止咳、涌吐痰浊的作用,对于肺结核肺痨疗效显著。
秘方四:玄参汤玄参汤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创制的一款方子。
将玄参6克、杏仁6克、桔梗6克、苏叶6克、麦门冬6克、生大黄6克研磨细末,每次服10克,用水煎服。
此方能清胃肺热、化痰止咳、开胃利水,对肺结核肺痨病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秘方五:水银汤水银汤是明代名医李时中用于治疗肺结核肺痨的一款秘方。
方子中用生银5分、生黄芩2两煎汤服用,每次1~2两。
此方有清热凉血、消痰止咳的疗效,适用于肺结核肺痨病情严重的患者。
秘方六: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唐代中医扁鹊所传授的一款方子。
方子由茵陈蒿、花生壳、黄连、生甘草、葶苈子、冬瓜皮、栀子、连翘等药材组成,按比例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15克,冲服。
此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对于肺结核肺痨具有一定疗效。
秘方七:清热饮清热饮是宋代名医吴鞠通创制的一款方子。
方子中用黄芩、黄连、连翘、栀子、防风、阿胶、阳草、生甘草等药材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10克,冲服。
肺痨(肺结核)验方秘方

肺痨(肺结核)验方秘方肺痨疾病(肺结核)一个心惊胆战的病,肺痨从战国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这个疾病就被视为不治之症;肺痨其实就是肺部的一些炎症和感染,不过肺痨也分为内部激素影响和外部病毒影响(结核病)。
在古代王朝谁得了肺痨就需要被隔离,古人认为肺痨就是一种恐怖的疾病,会传染的,谁和肺痨患者接触,谁就很可能患上肺痨。
我们在《红楼梦》一书中也看到了最美女主林黛玉最终就是因为患上这个疾病而去世的,而林黛玉患上肺痨之后,贾家人对她的态度都变化了,原本林黛玉是贾家都十分喜欢的一个姑娘,但是因为肺痨疾病,贾家人就有些排斥她。
在古代民间其实也是这样的,谁得了肺痨,就意味着你将被别人排斥,这种病还被说为贱病,一旦有肺痨患者在街上咳嗽,整条街立马人们四散而逃;肺痨其实按道理来讲不是什么烈性疾病,它的传染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烈。
但是人们的错误观念意识,让很多肺痨患者感受到极大的侮辱和冷漠,他们往往都会十分悲观的治疗,这也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原因,很多肺痨患者在接触一两次治疗之后,就再也不去治疗了,只能是坐在家里默默等到最后一刻。
以一个中医观点来看,在我国中医典籍和治疗经验上,对于肺痨的治疗其实有很多的方法,就连不花钱的治疗办法都有,其基本原理就是“固本扶正”,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干预疾病对机体的侵害,由此可见我国中医水平还是十分的高超的;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国太多的中医治疗手段都失传了,据说古代中医连癌症都能够治好,更别说小小的肺痨。
中医认为肺痨的外因为感染痨虫,内因为正气虚弱,气血不足,阴精耗损所致。
病位在肺,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水道通调不利,清肃失常,声嘶音哑。
1) 肺阴亏损;症状: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
疗法:滋阴润肺; 月华丸;方诀: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 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治——肺痨
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
1.肺痨的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肺痨的——病因病机
一、肺痨的常见病因
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
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
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肺痨的——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肺痨的诊断要点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二、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肺痨(痨瘵)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但合而言之,肺痨后期表现虚劳重证者,也可按照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施治。
肺痨的——辨证论治
一、肺痨的辨证要点
对于本病的辨证,当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
其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
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虚,则见阴虚火旺之象;甚则由气虚而致阳虚,表现阴阳两虚之候。
同时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他兼证,辨其证候所属。
二、肺痨的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
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同时补益脾肾。
治疗大法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症者,则当同时兼顾。
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三、肺阴亏损、虚火灼肺、气阴耗伤、阴阳虚损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先看热与汗,再看舌脉兼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肋掣痛。
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
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药:南沙参、北沙参、大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
3.气阴耗伤证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沙参、川百合、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白及、百合、紫菀、款冬花、苏子。
4.阴阳虚损证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
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麦冬、生地、五味子、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板、鹿角胶、紫河车。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肺阴亏损证,咳嗽频而痰少质黏者,可合川贝母、甜杏仁以润肺化痰止咳,并可配合琼玉膏以滋阴润肺;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蛤粉炒阿胶、仙鹤草、白茅根(花)以润肺和络止血;若低热不退者,可配银柴胡、青蒿、胡黄连、地骨皮、功劳叶、葎草以清热除蒸;若咳久不已,声音嘶哑者,加诃子皮、木蝴蝶、凤凰衣以养肺利咽,开音止咳。
虚火灼肺证,火旺较甚,热势明显升高者,加胡黄连以苦寒坚阴清热;骨蒸劳热,加秦艽、白薇、鳖甲;痰热蕴肺,咳嗽痰黏色黄,酌加桑皮、花粉、知母、海蛤粉以清热化痰;咯血较著者,加丹皮、黑山栀、紫珠草、醋制大黄,或配合十灰丸以凉血止血;衄色紫黯成块,伴有胸胁刺痛者,加参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以化瘀和络止血。
气阴耗伤证,夹有湿痰者,加姜半夏、橘红、茯苓燥湿化痰;咯血量多者,加山萸肉、仙鹤草、煅龙牡、参三七,配合补气药,共奏补气摄血之功;兼有骨蒸盗汗,酌加鳖甲、牡蛎、乌梅、地骨皮、银柴胡以益阴配阳,清热除蒸;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薏苡仁、莲肉、橘白健脾之品,忌用地黄、麦冬、阿胶等过于滋腻的药物。
阴阳虚损证,肾虚气逆喘息者,配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心慌者加紫石英、丹参、远志镇心安神;五更泄泻,配煨肉蔻、补骨脂补火暖土,并去地黄、阿胶等滋腻碍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