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是医学中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研究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本文档将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为题,分别从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大点一: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1. 了解神经系统的常见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区域的实际应用。

3. 学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4. 掌握神经组织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

5. 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对人体功能的重要性。

大点二: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理解神经疾病的多种病因,如遗传、感染、创伤等。

2. 了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等。

3. 学习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

4. 分析神经疾病的生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5. 了解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与应用。

大点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3.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

4.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

5. 学习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点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 了解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学习药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与副作用。

3. 掌握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

4. 学习康复治疗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 理解终末期神经疾病的护理与病患安宁疗法。

大点五: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1. 了解神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 学习神经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 掌握神经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了解神经治疗和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展望神经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6[1][1].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6[1][1].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专业用)Ⅰ前言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制医学系本科使用。

它用现代医学的新成就和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技能及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尽量结合国内外资料,采取多媒体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讲授和示教,培养学生联系前期基础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掌握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

《神经病学》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见习课12学时,理论课与见习课比例大约为 2.7:1,在保证讲授教学大纲内容外,我们还根据神经病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当今最前沿的内容。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了解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简要说明神经病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方向。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

(三)讲解神经病学的实践方法、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26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教学目的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组成、生理功能与解剖的关系、病损的定位诊断,了解脑与脊髓血管、肌肉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及其病损时的表现,掌握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的解剖、生理及病损时的表现。

二教学要求 1 熟悉中枢神经、脑神经、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 了解脑与脊髓的血管、肌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 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反射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三教学内容(一)中枢神经 1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神经病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Neur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48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中西医各基础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神经病学教学目的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疾病的临床问题,接诊及处理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程序,如临床资料收集、神经系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等,运用定位诊断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疾病性质,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CAI课件、图表、模型、标本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和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各种神经疾病常见的临床问题,运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结合临床实际,培养神经疾病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要把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各环节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方式,临床实习应尽量多采用临床病案分析等方法,突出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社会-心理-生物学”医学模式。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神经病学的特性。

2、了解神经科学的目标、实践和发展。

【教学内容】1、神经病学的目标2、神经病学的特性3、神经病学的实践4、神经病学的发展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教学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

2、熟悉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教学内容】1、中枢神经2、脑与脊髓的血管3、脑神经4、周围神经5、肌肉6、运动系统7、感觉系统8、反射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表现。

【教学内容】第一节意识障碍第二节认知障碍第三节头痛第四节晕厥与痫性发作第五节眩晕第六节视觉障碍第七节听觉障碍第八节眼球震颤第十节肌肉萎缩第十一节躯体感觉障碍第十二节共济失调第十三节步态异常第十四节不自主运动第十五节尿便障碍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教学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内容。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9~12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9~12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9~12章)第九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目的要求】1.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种类、感染途径。

2.掌握病毒性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

3.了解结核性脑膜炎、脑寄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等)。

2.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3.脑寄生虫病的诊断、影像学改变与治疗。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与治疗。

了解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1.脱髓鞘疾病的病理标准。

2.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

3.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十一章运动障碍疾病【目的要求】了解锥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病变时出现的症状。

掌握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了解小舞蹈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概述纹状体苍白球系统是锥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成份。

病变时肌张力改变与不自主运动。

2.肌张力增高而运动减少综合征—震颤麻痹(1)原发性震颤麻痹和继发性震颤麻痹(2)病理:重点介绍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缺乏的生化病理。

(3)临床表现:肌强直、震颤及运动徐缓三大主征及本病的特殊姿态。

(4)诊断:必须与各种原因引起的Parkinson综合征鉴别。

(5)治疗:药物治疗(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金刚脘胺、左旋多巴类药物等)、手术治疗。

肌胀力减低而运动过多综合怔----小舞蹈病病因:风湿病临床表现:舞蹈样运动的特点、风湿热的症状.诊断:须与抽动秽语综合怔、药物性多动症鉴别.治疗:抗风湿治疗、对症治疗.第十二章癫痫【目的要求】1.了解癫痫的病因和分类2.了解癫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教学内容】1.病因:原发性癫痫与继发性癫痫。

2.临床表现:介绍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并说明应注意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神经病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导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概述:正文: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神经传递的生物化学基础;神经电活动的产生与传导;神经调节与递质的作用机制。

2.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3.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局部与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急性与慢性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病例讨论。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操作技巧;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技术;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5.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神经系统疾病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教育;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神经系统疾病的公共卫生与法律政策。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编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神经病学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还强调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期望这份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准确、系统和实用的神经病学教育,培养优秀的神经科医学人才。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方法,如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DSA等检查方法。

2.了解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意义以及脑神经、肌活组织检查的意义,对基因诊断有一定的认识。

3.掌握脑脊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的意义。

【教学内容】1.脑脊液检查、穿刺的部位、常规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值,特殊检查及异常的意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脊柱平片、血管造影、CT、MRI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3.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正常、异常标准及临床应用。

脑诱发电位、肌电图、TCD、SPECT检查的适应症、临床意义。

4.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基因诊断技术。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程序,强调定位、定性诊断。

【教学内容】1.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准则,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不同部位病损的临床特点。

2.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学分类,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周围神经疾病第一节概述【教学内容】1.周围神经病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变性与再生。

3.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病等名称的概念。

第二节脑神经疾病一、三叉神经痛【目的要求】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因尚未明确。

继发性者可有脑干和三叉神经痛损害的多种病因。

2.临床表现:主要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第一或第二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其他颜面部病变的疼痛以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4.治疗:药物可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射频治疗,手术和封闭治疗。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目的要求】掌握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为面神经管内及茎乳孔处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可能与受凉或感觉有关,也可能受自身免疫反应。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Neurology)一、课程说明(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时12)课程编码 17110101 课程总学时3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1.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原则,熟悉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建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为今后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因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具有调节作用,而其他系统和器官病变也可产生神经系统功能和器质性的改变。

所以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参考教材①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②《实用神经病学》,第三版,史玉泉,周孝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③《MERRITT神经病学》,第十版[译],郭玉璞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笔试)和技能考核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次: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3学时第二次:脑血管疾病 3学时第三次:脊髓疾病 3学时第四次:周围神经病或其他疾病 3学时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熟悉神经病学的概念:神经病学为二级学科,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疾病的合理诊断;对疾病的恰当治疗;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教学是医学院校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神经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的内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文:1. 神经病学概述1.1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神经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神经病学的发展历程1.4 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神经病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1 脑血管疾病2.1.1 缺血性脑血管病2.1.2 出血性脑血管病2.1.3 继发性脑血管病2.1.4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2 颅脑外伤2.2.1 开放性颅脑外伤2.2.2 闭合性颅脑外伤2.2.3 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和护理2.2.4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3 脊髓疾病2.3.1 原发性脊髓疾病2.3.2 继发性脊髓疾病2.3.3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3.1 神经根疾病3.1.1 脊神经根炎3.1.2 神经根压迫症3.1.3 神经根炎与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2 外周神经炎3.2.1 感觉神经炎3.2.2 运动神经炎3.2.3 混合性神经炎3.2.4 外周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3 神经肌肉疾病3.3.1 神经源性肌肉疾病3.3.2 肌原性肌肉疾病3.3.3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 递质与神经病学4.1 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功能4.2 神经递质与神经病学疾病的关系4.3 常见神经递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4 神经递质在神经病学治疗中的应用5. 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5.1 神经病学治疗的基本原则5.2 药物治疗5.2.1 抗群体抗体疗法5.2.2 抗血小板治疗5.2.3 抗凝治疗5.2.4 抗凝血酶治疗5.2.5 其他药物治疗5.3 物理治疗5.3.1 运动和康复训练5.3.2 特殊康复技术5.4 心理治疗5.4.1 心理疗法5.4.2 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5.5 康复护理5.5.1 护理安排和护理技术5.5.2 康复护理的评估和效果评价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涵盖了神经病学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递质与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用)前言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

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影像等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占40%。

各章的参考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0.5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自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4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1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0.5第七章头痛 1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6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 1.5第十三章癫痫 1.5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2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2第十六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自学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病自学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自学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1第二十一章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1 合计30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病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熟悉神经病学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与各临床学科的关系、发展方向,熟悉神经病学的目标、特征、实践和发展;了解如何学习神经病学。

教学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神经病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

3、神经病学的目标、特征。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自学内容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掌握意识障碍的含义、临床分类;熟悉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了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记忆障碍和痴呆的概念, 熟悉视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计算力障碍的估评方法。

掌握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概念、分类与临床表现;熟悉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在定位诊断中的意义;了解一些特殊类型的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

熟悉头痛的的概念和常见头痛的鉴别诊断。

掌握晕厥的临床分类及临床特点,熟悉痫性发作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特点,了解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要点。

掌握系统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极其鉴别诊断,熟悉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区别,混合性耳聋与功能性耳聋的临床特点,了解耳鸣的临床意义。

掌握视野缺损的各种类型及临床意义,掌握各种类型眼肌麻痹的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视力障碍、瞳孔调节障碍的临床表现;了解不同病变所致的眼底改变。

熟悉耳聋、耳鸣他听觉过敏的概念。

熟悉前庭周围性眼球震颤和中枢性眼球震颤的鉴别。

掌握瘫痪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掌握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熟悉神经元性肌肉萎缩和肌源性肌肉萎缩的特点。

熟悉感觉的临床分类、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意义;了解感觉障碍的病变性质。

掌握共济失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熟悉感觉性共济失调的表现,了解大脑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的特点。

熟悉步态异常的种类和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熟悉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症状,熟悉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含义、临床分类;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2,认知障碍:记忆障碍和痴呆的概念, 视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计算力障碍的估评方法。

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概念、分类与临床表现;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在定位诊断中的意义;一些特殊类型的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

3,头痛:头痛的的概念和常见头痛的鉴别诊断。

4,痫性发作和晕厥:晕厥的临床分类及临床特点,痫性发作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特点,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要点。

5,眩晕:系统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及其鉴别诊断,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区别,混合性耳聋与功能性耳聋的临床特点;耳鸣的临床意义。

6,视觉障碍:视野缺损的各种类型及临床意义,各种类型眼肌麻痹的表现及临床意义;视力障碍、瞳孔调节障碍的临床表现;了解不同病变所致的眼底改变。

7,听觉障碍:耳聋、耳鸣他听觉过敏的概念。

8,眼球震颤:前庭周围性眼球震颤和中枢性眼球震颤的鉴别。

9,瘫痪:瘫痪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10,肌肉萎缩:神经元性肌肉萎缩和肌源性肌肉萎缩的特点。

11,躯体感觉障碍:感觉的临床分类、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意义;感觉障碍的病变性质。

12,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的表现,大脑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的特点13,步态异常:步态异常的种类和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14,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症状,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15,尿便障碍:自学内容。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目的要求掌握意识障碍、脑神经、运动系统、反射功能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熟悉精神状态、高级皮质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1,病史采集:自学内容2,体格检查:意识障碍、脑神经、运动系统、反射功能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精神状态、高级皮质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目的要求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腰椎穿刺的并发症,了解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生理变化;掌握腰椎穿刺的操作要点。

熟悉X光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运用。

了解常见大脑疾病的影像学鉴别。

熟悉肌电图的临床运用适应征。

熟悉基因诊断的原理和临床运用前景。

教学内容1,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腰椎穿刺的并发症,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生理变化;掌握腰椎穿刺的操作要点。

2,神经影像学检查:X光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运用;常见大脑疾病的影像学鉴别。

3,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的临床运用适应征。

4,经颅超声血流图检查:自学内容5,放射性同位素检查:自学内容6,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自学内容7,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和临床运用前景。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目的要求掌握定位诊断的方法;熟悉临床思维方法;了解定性诊断的概念。

教学内容1,定位诊断:掌握定位诊断的方法。

2,定性诊断:了解定性诊断的概念。

3:临床思维:临床思维的的各种方法。

第七章头痛目的要求掌握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了解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掌握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了解紧张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偏头痛: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丛集性头痛:自学内容3,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低颅压性头痛:自学内容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目的要求熟悉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熟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了解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了解预后。

掌握脑血栓形成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病理生理。

掌握脑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了解辅助检查;掌握腔隙性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握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病理和预后。

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病理及预后。

熟悉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掌握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意义;了解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掌握血管性痴呆的概念;熟悉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和亚型;熟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教学内容1,概述: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了解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脑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辅助检查;腔隙性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4,脑出血: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治疗。

5,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6,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意义;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7,其他动脉性疾病:自学内容8,脑静脉血栓形成:自学内容9,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的概念;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和亚型;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的要求掌握运动神经元病的分类和诊断;熟悉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了解该病的病理和治疗。

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熟悉该病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常见痴呆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掌握多系统萎缩的分类和诊断;熟悉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了解该病的病理和治疗。

教学内容1,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的分类和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和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该病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

3,额颞叶痴呆:自学内容。

4,路易体痴呆:自学内容。

5,痴呆的鉴别诊断:常见痴呆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6,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的分类和诊断;多系统萎缩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多系统萎缩的病理和治疗。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目的要求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