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油墨粘性与印刷适应性的分析2
油墨性能实验报告结论

油墨性能实验报告结论
根据油墨性能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色彩表现能力:油墨的色彩表现能力是评价油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颜色鲜艳度、色差和色彩稳定性的测试,可以评估油墨在打印中能够准确还原图像的能力。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油墨的色彩表现能力是否符合要求,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油墨。
2. 干燥速度:油墨的干燥速度会直接影响到打印品的生产效率。
通过测试油墨的干燥速度,可以确定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实验结果会提供有关油墨干燥时间和干燥程度的数据,从而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的油墨。
3. 耐磨性和耐光性:油墨的耐磨性和耐光性是评估油墨耐久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摩擦测试和光照测试,可以评估油墨在长时间使用和暴露于光线下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保持色彩稳定性和图像质量。
实验结果会提供油墨在不同条件下的耐磨和耐光性数据,帮助用户选择具有较好耐用性的油墨。
4. 黏度和流动性: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会直接影响到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传递性能。
通过测试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可以得到油墨的粘度、流动性和吸附性等参数,从而帮助用户根据具体印刷要求选择合适的油墨。
5. 耐化学性:油墨的耐化学性是指油墨在接触化学物质时不发生颜色变化、不
溶解和不褪色的能力。
通过测试油墨的耐酸性、耐碱性和耐溶剂性等指标,可以评估油墨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够经受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选择适合的油墨。
综上所述,通过油墨性能实验可以得出油墨的色彩表现能力、干燥速度、耐磨性和耐光性、黏度和流动性以及耐化学性等性能指标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的油墨,以提高打印品质量、生产效率和耐久性。
油墨粘度应用

油墨粘度应用一、引言油墨粘度是指油墨在一定温度下的流动性能。
它对油墨的印刷效果、油墨的稳定性以及印刷机的运行情况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油墨粘度的应用。
二、油墨粘度对印刷效果的影响1.油墨粘度过高会导致油墨在印刷过程中不易传递到印刷材料上,从而影响印刷质量。
因此,在实际印刷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油墨粘度,以保证油墨能够顺利传递到印刷材料上,达到理想的印刷效果。
2.油墨粘度对印刷图案的清晰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当油墨粘度过高时,印刷图案可能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影响视觉效果。
因此,在印刷过程中需要调整油墨粘度,以获得清晰的印刷图案。
三、油墨粘度对油墨稳定性的影响1.油墨粘度过低会导致油墨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易于分层、沉淀或变色。
因此,在油墨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油墨粘度,以提高油墨的稳定性。
2.油墨粘度对油墨的乳化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乳化稳定性是指油墨在乳化过程中的稳定性能。
油墨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油墨的乳化稳定性,从而影响油墨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四、油墨粘度对印刷机运行情况的影响1.油墨粘度过高会增加印刷机的负荷,降低印刷机的运行效率。
因此,在选择油墨时,需要根据印刷机的规格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油墨粘度,以保证印刷机的正常运行。
2.油墨粘度过低会导致印刷机喷墨不稳定,出现滴墨或喷墨不均匀的情况。
因此,在印刷过程中需要调整油墨粘度,以保证印刷机的稳定运行和印刷质量。
五、结论油墨粘度在印刷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选择和调整油墨粘度,可以提高印刷效果、保证油墨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保证印刷机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油墨粘度,以获得最佳的印刷效果和使用体验。
六、参考文献1.李华.油墨粘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9(02):65-66.2.王明.油墨粘度的测量与调整[J].印刷科技,2018,34(05):43-45.3.刘强.油墨粘度对印刷机喷墨稳定性的影响[J].印刷技术与装潢,2017(03):51-52.。
水性油墨的黏性范围分析

是个怎样的世界。但是与我而言,对这世界确实是一无所知的空白。六岁之前的
纸张剥离;油墨难以填入网穴中,同时刮刀也难 以圆滑地刮去网墙部分的油墨。实践证明,在同 样的条件下,黏度小的油墨层分裂状态比黏度大 的对油墨的转移有利。 所以刮奖卡油墨一般黏度较较小,其范围 为:0.15~0.3Pa· s。但油墨黏度也不能太小,
使用标准的 pH 值计量仪,可以方便地测出水墨 的 pH 值。当 pH 值高于 9.5 时,碱性太强,水性 油墨的粘度降低,干燥速度变慢,耐水性能变差, 容易发生糊版;而当 pH 值低于 8.5 即碱性太弱 时,水性油墨的粘度会升高,墨易干燥,堵到版
式及网纹辊上,引起版面上脏,并且产生气泡。
pH 值对水墨干燥性的影响随着 pH 值的逐渐 升高,水性油墨的干燥性降低。水性油墨的 pH 值主要是依靠氨类化合物来维持,但是由于印刷 过程中氨类物质的挥发,pH 值下降,这将使水墨 的粘度上升,转移性变差,同时水墨的干燥速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快,堵塞网纹辊,出现糊版故障。若要保持水
墨性能的稳定,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氨类物质外
是个怎样的世界。但是与我而言,对这世界确实是一无所知的空白。六岁之前的
泄,例如盖好水墨槽上的盖。另一方面要定时、 定量地向墨槽添加稳定剂。 对于胶印油墨而言,可以通过墨辊之间的调 和,使油墨均匀地涂布在印版上,而柔印油墨仅
水性油墨是由有机颜料、连结料、溶剂和相 关助剂经物理化学过程混合而成的,与溶剂型油 墨的主要区别在于水性油墨中使用的溶剂不是 有机溶剂而是水,也就是说水性油墨的连结料主 要是由树脂和水组成。水墨要印刷出理想的效果
就必须具有适宜印刷的作业适性。影响水性油墨
印刷适性的因素较多,以下主要就水墨的黏度、
胶印油墨印刷性能介绍

15 水墨平衡的规律
印版上的图文印迹是通过油墨来体现的,印刷中的油墨供给量多少对印刷品质量有很大影响。如墨量 过小,印刷品会体现网点不饱满、油墨色彩灰暗而无光泽;墨量过大又会造成糊版、图文网点过量扩大、 溅墨,还会使印刷空白部位上脏、背面沾脏等,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在实际生产运用中,经常会出现 墨稀水大、墨稠水小,墨大水大、墨小水小等现象。在墨量控制方面,应根据版面的内容、样张要求和 纸张性能等情况来确定。
进入墨中,如果进水量适当,而且进水后对油墨的流动性、粘性等性能没有明显破坏时,印刷是不 会受影响的,水墨平衡性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水墨平衡性不好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 油墨疏水性太强,版上图文部分在上印刷药水时由于水珠或水汽附着而起拒墨作用,最后导致印件 产生白斑飞线条变细,间断或细网点消失。另一种情况是油墨亲水性太强,这样既会由于印刷药水 进入墨中过多,使墨性变短飞传递性变坏、干性变慢,又会由于墨斗不断供给新墨,而新墨又不能 很快达到水墨平衡,因而印刷机上的油墨性能随加墨、停机,擦版、换纸等操作而变动,造成印件 不稳定。总之,胶印油墨并非要求抗水性好,而是要求在一定水平上达到水墨平衡,这是需要注意 的。
6 流动度
油墨的流动度在我国是用来表示油墨的稀稠程度的,虽并不十分确切多但终究是能够说明一点问题 的。对于比较稠厚的胶印油墨来说,流动度值实际上是屈服值的函数,亦即流动大时屈服值小,流 动度小时屈服值大。由此可见流动度过大对印刷品的质量,特别是对印刷网点,常会造成过份扩大。 据国内有关资料的统计,单张纸胶印墨的流动度常在28-36毫米/35℃之间,而卷筒纸胶印墨大多 在30-40毫米/35℃范围内,当然,一般来说,较理想的数值大都在这些范围值的中间。
12 水墨平衡性
胶印中最基本的印刷原理是利用油水不相溶、印版具有选择性吸附的两大规律使油墨和水在印版上 保持相互平衡来实现网点转移,并以此达到印刷品图像清晰、色彩饱满的效果。
印刷油墨粘性的理论分析与测量

第1 0期
传 感 技 术 学 报
C NE E J HI S OUR AL O S S RS AN A TUA RS N F EN O D C TO
Vo . 1 NO 1 1 2 .0 0c年 1 月 0
Th o e i a e r tc lAna y i n e s r m e f Pr ntn n c l ss a d M a u e nto i i g I k Ta k
用 公式 , 用高 精度 力 传 感 器 设 计 并 完 成 了相 关 实 采 验 。研 究 结果 为粘 性值 的理 论研 究与 测量 提供 了参
考 依据 。
高 印刷质 量和 效率 具 有 重 要影 响 , 它被 作 为 选 用 油 墨 的最重 要 指 标 之 一 。 为 分 析 印 刷 油 墨 的粘 性 现
t e sr cu ea d c m p st n o e n o tr A ih p e iin f r e s n o a e n u e o d t c h tu t r n o o i o fRe d I k me e. i h g r cso o c e s r h s b e s d t e e t tc -o c . Th e uth sap e iin o . N. I n ls s t e r e lgc Ic a a trsiso n n y a k f re er s l a r cso f0 O 1 ta ay e h h oo ia h r ce itc fi k a d d — n m i p o e so a k m e s r me ts se ,a p a t a o m u a fr ik tc si ai g h sb e b an d a c r c s ftc — a u e n y tm r c i l r l o n a k e t tn a e n o ti e c f m a d v rfe y e p rme t P a t a e ts o h tik t c e r ie rr lt n hp t o lrs e d, n eiid b x e i n . r ci lts h ws t a n a k b a s a l a ea i s i o r l p e c n o e
油墨在新闻纸印刷时的适性影响因素

油墨在新闻纸印刷时的适性影响因素
我国新闻纸按质量标准分为A、B、C、D四级,其中,A、B级适用于高速轮转胶印机,而彩报印刷一般在高速轮转机上进行。
吸墨性
1.新闻纸的吸墨性对彩报印刷质量的影响
彩报一般在高速轮转胶印机上印刷,由于其印刷速度较快,因此要求新闻纸有比较强的吸墨性,即油墨在新闻纸上干燥得比较快。
新闻纸表面无涂料层,比较疏松,具有较强的吸墨性。
油墨干燥主要通过溶剂的渗透作用完成,油墨转移到纸面后,其中的溶剂迅速向纸内渗透,使油墨在纸面快速固着干燥。
但如果新闻纸过分疏松,吸墨性过强,而使用的油墨黏度较低,印
刷压力较大,油墨就会渗透到纸张背面,发生透印现象,并且影响墨层的结膜厚度,使印迹不能在纸面呈现应有的色彩饱和度,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2.适当降低油墨黏度,提高流动性
在高速运转中,这种以渗透为主的干燥方式要求必须适当降低油墨黏度,提高流动性。
印报时油墨的黏度过大或过小,都对印刷不利。
黏度过大,将造成掉毛、掉粉,也易造成传墨不均;黏度过小,易造成油墨乳化、印迹不牢、印刷光泽不高等。
与黏着性不同,随着印刷速度的提高,印刷时油墨的黏性表现为增大。
3.网点增大影响彩报印刷质量
从新闻纸的主要特性来看,在印刷效果方面与一般涂料纸相比,新闻纸图像清晰度差,色彩还原范围小,色彩纯度低,亮调网点易丢失,暗调网点易并级,阶调层次范围小,平网难
于印刷均匀。
究其原因是新闻纸的施胶度太低(一般不施胶)、油墨流动性太大及印刷压力过大等。
印刷油墨的主要性能

因此 .油墨 的 粘性 对 印刷 有 非常 大 的影 响。
刷 后 呈现 的 色 彩 更 加 纯 正 。 影 响
油 墨 颜 色 的 因 素 很 多 如 墨 膜 厚
度 越 大 颜 色 越 深 油 墨 干 燥 与
势 必 影 响宣 传效 果 。 另外 各 种包
装 纸 都 有 其 特 殊 用 途 耐 皂 、耐 酸 、耐碱 、耐 化学 药 品等 ,当与 这 些 物 质 接 触 时 油 墨 颜 色 不 能 改
3光泽度 .
油 墨 的 光 泽 度 是 影 响 印 刷 图
文 视 觉 效 果 的一 个 重 要 因素 光
泽 度 越 好 色 彩 越 鲜 艳 视 觉 ; 中 击 力 越 强 。 油 墨 的 光 泽 度 是 指 印
刷 图 文 在 某 一 角 度 反 射 光 线 的 能
力 。 为 了提 高 油 墨 的 光 泽 度 ,获 得 光 泽 好 的 印刷 品 通 常 在 油 墨
0 々 0 ■
设备 材 料
2 o .1 o71
j颜色 .
油 墨 的 颜 色 影 响 印 刷 品 的 质 量 . 尤 其 是 彩 色 印 刷 其 色 彩 鲜 艳 与 否 与 油 墨 颜 色 关 系 很 大 即 使 是 黑 白 印 刷
油 墨 否 黑 也 是 影 响 印
粘 度 、粘 性和粘 弹性 。
1粘度
粘度 是流 体 的重 要 特 性之 一 . 当油 墨被 搅动 时 .其 流 动 的速 度 与
使 用 的力 成正 比 ,剪切 应 力 与剪 力
不 同的 概念 。 油墨 在 印刷机 上 从一 个
墨辊 传 递到 另一 个
墨辊 .从墨 辊 传递
所 引起 运 动 的速 率 之 比即 为油 墨 的 粘 度 。粘 度 的 大小 主要 由油 墨本 身
油墨、纸张性能的检测与印刷适性的分析实验指导书

油墨、纸张性能的检测与印刷适性的分析实验指导书一、实验意义通过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使学生了解油墨、纸张的基本性能及在印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分析方法及了解部分重要的印刷材料的性能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为今后的印刷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纸张基本物理性能的测定、力学性能的测定、光学性能的测定、油墨细度、粘度的测定及纸张油墨综合性能的测定,要求实验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掌握纸张抗张强度测定仪、耐破度仪、耐折度仪、白度仪、油墨细度计、平板粘度仪、旋转粘度仪的操作过程和使用技巧;2、掌握纸张厚度、紧度、平滑度、吸收性物理性能的测定方法;3、掌握纸张各项性能在印刷中相互之间的适性关系;4、掌握油墨细度、粘度对印刷的影响;5、掌握纸张、油墨印刷适性的综合分析方法;6、掌握纸张性能和油墨性能之间的适应性及其匹配关系;三、实验要求1、实验之前认真学习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2、实验之前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听从教师安排,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程,勤思考,多动手;4、实验操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6、要求学生总结纸张、油墨印刷材料的印刷适性;四、实验设备纸张抗张强度测定仪、撕裂度仪、耐破度仪、耐折度仪、白度仪、油墨细度计、电子天平、裁纸机(刀)、直尺、油墨适性仪、IGT印刷适性仪、平板粘度计、NDJ——79型旋转粘度计。
五、实验材料纸张(铜版纸、胶版纸)、油墨(2色以上)、稀释剂、调和油六、实验过程(一)、实验材料的准备1、纸张的准备用裁纸机(刀)裁切需要的纸张规格,测定纸张定量,放在恒温恒压环境中24小时。
2、油墨准备利用调和油和稀释剂,调节油墨,将油墨黏度调至实验所需的范围。
(二)、实验步骤1、纸张白度、定量、厚度、紧度和松厚度的测定2、纸张抗张强度的测定3、纸张撕裂度的测定4、纸张耐折度的测定5、纸张平滑度的测定6、纸张透气度的测定7、纸张不透明度的测定8、纸张表面强度的测定9、油墨细度的测定10、利用平板黏度计测定油墨黏度11、利用旋转黏度计测定油墨黏度12、油墨黏度的测定13、纸张、油墨性能的综合测定七、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数据处理通过检测收集的数据,分析纸张和油墨的各项性能之间的相互适性关系,及在印刷中它们之间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油墨的粘度与印刷适应性的关系粘度的笼统学说粘度无论是对凸版或柔版油墨来说,一般除明显地,并严格的与印刷有关外,还有一个通用的规律,粘度高的油墨,印刷速度慢,只适应胶印单张或凸版、手工丝印;粘度低的油墨,印刷速度快,适应高速轮转印刷的柔性、凹印和胶印。
具体到胶版平印油墨和凸版油墨的粘度来说,并不象柔性凸版油墨和凹版油墨那样十分明显的区分。
通常印机速度慢,采用粘度高的印刷油墨;印机速度快的,要用粘度低的印刷油墨。
印刷油墨的粘度在随印刷速度的加快时,因墨辊与印版摩擦后油墨温度升高而变小外,当环境温度的上升后,油墨的粘度也会逐渐变小,这种在使用油墨时,随着温度的上升,其粘度下降的行为被称为粘度指数增加值,即粘度指数是表示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指标,例如,溶剂油在低温下形成淤浆时,如果加入甲基丙烯酸酯和极性单体的共聚物排除此类故障的发生。
如果与低分子量无灰分散剂混用效果更佳。
这能够防止和排除粘度指数增加,故常称为粘度指数增加剂。
所以粘度稍高一些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印刷作业速度。
粘度过高,不仅影响印刷附着牢度,而且也影响印刷作业速度。
另外,包装印刷承印材料对油墨的粘度要求也有所不同。
表面张力小的聚烯烃承印材料与表面张力大的聚烯烃承印材料,在采用印刷油墨时,需进行表面处理外,一般前者要选择粘度小的油墨,而后者则相反。
不然的话,就容易出现拉毛、掉粉、糊版和转移印刷油墨附着不佳
的故障。
除上述所叙述的粘度与印刷适应性外,当我们认为油墨的粘度在属于印刷的速度范围内,为什么在印刷速度慢时,印刷适应性没有问题,而当提速到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轻则拖尾,重则色浓度变浅呢?在围绕该故障的出现,我们应考虑到粘度的确切定义和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包装粘性问题对此,笔者在试谈粘性前,首先对有关印刷油墨的粘度界定作一表述。
粘度的界定在介绍粘度的区别前,我们都知道:粘度是测定印刷油墨流变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油墨与印刷适应性的一个主要指标。
油墨的许多流变性能与应用性能几乎都与粘度有关。
但测定印刷油墨粘度的仪器常分为:锥板式、带式、轴运动式、平行板式、旋转式、小孔式等粘度仪。
粘度一词,过去人们误将动力粘度、相对粘度和运动粘度统称为粘度,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对于粘度一说,只指动力粘度的简称。
笔者为此特作以下说明:动力粘度:简称粘度,符号为y,定义为(μ)=C/D,其中C为剪切应力,D为垂于流层的方向上的速度递度,即流体流动的剪切应力除以流层方向的速度递度。
其S1单位为帕·秒,化工技术中常用毫帕·秒。
过去用的厘米克制单位厘泊。
1厘泊=1毫帕·秒。
相对粘度:过去常误称为比粘度,甚至误简称为粘度。
定义为:流体的动力粘度与温度下水的动力粘度之比,为无量钢量,有时它也提高分子溶液的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纯溶液动
力粘度之比。
运动粘度:符号为V,定义为V=y/P。
其中
y为动力粘度,P为其密度,即动力粘度除以流体的密度。
S1单位为米2/秒。
化工技术中常用毫米2/秒,过去使用厘米克秒制的单位为斯、厘斯。
1厘斯=1毫米2/秒。
印刷油墨的粘性与印刷适应性的关系粘性的含义和认定条件包装印刷油墨粘性的一般定义为一种物质的粘着性,也可以解释为:在既定速度下,印刷油墨分离两个一定单位面积的平面(它们彼此之间则由液体所粘连在一起)所需的力。
过去人们误认为粘度大的印刷油墨,其粘附力就大。
其实粘性与粘度虽有相关性,但只指在一般情况下印刷油墨粘度大的粘性也偶尔也大的个别品种或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极不稳定的油墨粘度而言。
多少年来,我国的油墨制造者其实误导了一些包装印刷操作工,因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后,人们发现:有些印刷油墨粘度相差很大,但其印刷的附着牢度性确十分相似,而无法用粘度大的印刷油墨就会粘性也大去自圆其说。
笔者认为:作为包装印刷油墨的技术指标,应以油墨的粘性为主来选用油墨。
这不是说粘度就不考虑了,因为粘性的大小不仅决定着印刷的光泽、附着、遮盖力、色浓度等方面的质,而且也决定着印刷出的数量。
为此,我曾与山东勇飞集团的王经理和江苏南京金亚张经理、浙江杭州迪邦王厂长等就量与质的问题作过较为详尽的交流和描叙。
笔者对勇飞集团采用的油墨做过比较,例如采用南京一油墨厂的里印黄色油墨:(1)一涂-4杯油墨净重91.7g;(2)油墨粘度指标为200秒(实为204秒)/
25℃·涂-4杯(3)当加入1:1稀料后为100秒/25℃;(4)当加至1:2的稀料后粘度为57秒/25℃;(5)当加至1:3的稀料后为38秒/25℃·涂-4杯;(6)当加至1:4的稀释后为23秒/25℃·涂-4杯。
而在测试苏南一油墨厂的黄色油墨:(1)一涂-4杯油墨净重94.3g;(2)油墨粘度指标为67秒/25℃·涂-4杯;(3)当加入1:1稀料后为54秒/25℃;
(4)当加至1:2的稀料后粘度为42秒/25℃;(5)当加至1:3的稀料后为31秒/25℃·涂-4杯;(6)当加至1:4的稀释后为22秒/25℃·涂-4杯。
笔者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相同的比对,结果是,后者尽管在粘度指标上处于劣势(而当在加至1:4稀料确与前者接近),而在印刷结束后,其印刷出的数量却高于前者近7%之多。
用粘度表象不能说明粘度大的就一定会在印刷后的数量大。
事实证明,为包装印刷企业不仅要求油墨的提供者,要有一定的粘度范围,更不要将通常的油墨稠度或浓度判断为粘度,我们所指的粘度,仅指动力粘度而言,说白了,留在承印物的墨膜不是溶剂,而是树脂和颜、填料。
一句话,求质只能证实品质,而求量则能有效地控制印刷生产成本。
当然在探讨粘性时,我们更应注
重油墨的颜色之间的相互粘性关系,一般而论,后一色墨的粘性不能大于前一色,否则会把印刷上的前一个色墨拉下来(常称为染色等故障)。
为了预防上述故障,包装印刷操作者在添加油墨稀料时,尽可能将先行印刷的油墨体系中加入更多地真溶剂,而后边印刷的油墨体系加入更多地稀释剂为宜。
粘性的一般学说包装印刷油墨的粘性学说,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之后从积累中总结出了与油墨粘度的不同区别。
在理论上讲印刷油墨的粘性不仅所用油墨粘度的性质,而且也会有固体的弹性破裂特性。
通过在粘性的含义和认定条件,使我们看到了粘性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情况,它与弹性、粘附性能以及表面张力等因素均有关,更与包装印刷的适应性有关联。
我们对粘性系数与油墨对塑料、纸张、金属油墨的粘性必须低于临界点,否则该速度下就会发生糊版或拉纸、毛网目化等现象。
如果印刷条件允许,则油墨的粘性应当越高越好,这样印刷品才能网点清晰、完整,印刷油墨中就能多加稀料或调墨油从而提高印刷制品的数量。
我们知道,如果油墨的套印性不好,则印迹就不会平整,甚至能把先印的油墨墨膜拉下来。
所以,油墨要具有良好的套印性,每一层油墨墨膜必须具有抗分离(粘性)作用。
因为粘性与粘度所不同的是:粘
度是分子内部的阻抗,而粘性则与油墨墨膜的分离比例有关,一般来说,粘度与粘性是成正比的的学说是——油墨的粘度越大,则其粘性亦越大,但也不尽然。
因为油墨的粘性是与承印物膜的分离比例有关的。
故可以用油墨粘性仪来测定油墨在不同转速下的粘性,以使每个油墨都具有良好的套印性。
例如油墨的丝头太
长时,由于形成的长丝会回抽,所以有可能使印品带有斑点,其印刷网点也不如比较短的油墨完整——所谓“立”得起一些。
对于雕刻凹版和感光柔性凸版油墨来说,丝头长的油墨不易在版上擦净等等。
对于任何一种流体来说,当对其进行力学研究时,一般都牵涉到粘性与弹性两个性质。
一般地说,油墨的粘性与粘度是成正比关系的,这只是一个十分笼统的而极不负责的概念。
油墨的粘性取决于油墨膜的分裂(离)关系。
因此,在一定的速度下,测定一种油墨的粘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速度越快意味着分离力大。
可以看出,包装印刷机的印刷速度与油墨的印刷性能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油墨在低速时可能非常顺利,而在高速时就可能故障百出。
例如拔纸毛(剥纸)、胡须、针孔、缩边、斑点、飞墨、回抽上墨少(套印性能差)、蹭脏等等。
过去对粘性的测试方法,一般
采用所谓手指感觉法,即在食指上沾一些油墨,然后将大拇指合上,再使两个指头分开,根据两个指头分开时所感受到的力来判断油墨的粘性。
这种传统的方法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但无法用数字去表达清楚。
尽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测定粘性的油墨粘性仪,虽然摆脱了粘性无法用数字表达的时代的结束。
但只能作相对的粘性数字表达,而不能以标准的力学单位制来说明,仍需要经验加数据,才能准确应对包装印刷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
粘性增值对包装印刷的影响多年来,人们在印刷过程中,通常印刷油墨会因PH值的增减或由于单独补加的调墨油或冲淡剂,或稀料等种种原因,其印刷的色浓度变淡变浅,或在提高印刷速度时出现着不上油墨(常称脱辊或不上墨)。
运用“两维制墨”原理中的溶解度的平衡或加入交联及偶联剂类去提高粘性的增值和提高光泽及附着性,除了油墨的胶化、返粗和墨辊或印版网(线)纹穴里堵塞外,常常会出现粘性增大而影响着正常的印刷生产。
尽管我国制定了粘性检验原理和油墨粘性增值检验方法(见QB564-33),但往往会指责油墨生产方或包装印刷单位产品的低劣,而不去认真研究和分析粘性增值的原因及危害。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交流或提出更加合理的印刷生产工艺,才能弥补因
油墨而导致包装印刷制品出现的缺陷,我们只有把握印刷油墨粘度和粘性,才能有效地在降低印刷油墨成本中,提升印刷品位,提高印刷正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