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者谋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视角下高校篮球队伍管理研究

作风等 。 良好的品德有助于提 高教练员或教师的个人魅力 , 有助
于增强教练员或教师 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 ,有助于篮球队的管
的道路 。
技能和渊博的知识是取得学生信任和信服的基本条件,也是赢
得学生尊重 和崇拜 的基本条件。拥有精湛 的专业技能 和渊博 的 知识 能增强教师在 团队 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能大大节省管 理 成本 , 提高管理效率 。 三当修胸怀 , 即海纳百川 的胸怀 。 尽管教师管理的对 象已是
本文 以高校 篮球 队的管理为切人点 , 以《 论 权者谋》 这篇集
基金项 目: 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课题 , 编号 : 1 1 k y 2 0 。 作者简介 : 刘光同( 1 9 8 2  ̄ ) , 男, 讲师。研 究方向: 体育教 育- 0 1 l 练学。
4 2
成年人 , 他们对许 多事情都有 自己的判 断和见解 , 具有一定 的独
理工作 。所谓“ 学高为师 , 身正为范” 作为为人师表 的教师 , 理应 把修炼个人品德看作是 自已的首要任务 ,在言传身教 中感染学 生, 在 目濡耳染 中影 响学生 , 在潜移默化 中提高学生。 二 当修“ 智” , 即精湛 的专业技能和渊博 的知识 。 精湛 的专业
中国人的实践 问题过程 中遭遇到了不小 的挫折。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五千年文 明积淀的成果 ,是中华 民族集 体智 慧的结晶 , 却早 已被束之高阁 , 抛却脑后。在新的形 势和社会背景下 , 重新审视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管理思想 的价值 , 用我们的理论解决我们 自己的问题 或许才是一条既正确又准确
过秦论古代智者的权谋宝典

过秦论古代智者的权谋宝典【过秦论:古代智者的权谋宝典】秦国时期,赵高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创作了一部名为《过秦论》的权谋宝典。
这本宝典以讨论并总结了古代智者的权谋手段与智慧为主题,对于那些渴望巩固政权或实现自身利益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今天我们将探讨《过秦论》中记载的一些智者的权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隐蔽其心,表演其术《过秦论》强调了智者必须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达到更好地渗透、影响他人的目的。
古代智者们善于采取表演和伪装的手法,以骗取对手或群众的信任。
这种策略可以使智者在暗地里操作并操纵事物的发展,从而稳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2. 利用人心,抓住机遇《过秦论》中提到,智者必须深刻理解人性,善于洞察人们的欲望和需求。
他们懂得如何利用他人的心理弱点,通过满足他们的欲望来获得他们的支持。
同时,他们也懂得抓住时机,灵活运用权谋手段,以应对各种局势变化。
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过秦论》认为,智者必须深入研究自己的对手,了解他们的弱点、优势和行为模式。
只有深入洞察对手,智者才能找到对策并做出最佳应对。
此外,智者还应善于主动收集情报,洞察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4. 制造危机,反败为胜《过秦论》明确指出,智者可以在危机中找到转机并战胜对手。
通过制造并利用危机,智者可以打破对手的平衡,操纵并掌握局势的主动权。
他们善于利用这种危机来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格局,最终取得胜利。
5. 同流合污,借力打力《过秦论》中提到,智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人同流合污来实现自己的权谋目标。
他们懂得如何寻找共同的利益,并与其他势力合作,以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这种策略可以为智者提供更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削弱对手。
《过秦论》凭借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观点,成为古代智者权谋智慧的集大成者。
它不仅在秦国时期影响深远,也对后来的统治者、政治家和智者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它的智慧思想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让读者深入思考权谋之道,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有什么作用

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有什么作用企业文化中的理念和习惯可以在各处生根发芽,它可以产生于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人,工作集体,部门或分支机构;它可以产生于组织等级的低层或高层。
那么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有什么作用?企业文化的具体作用人都是有欲望,写下这句话我是比较坚定的,有人可能会说那些吃斋念佛的和尚没有欲望吧?他们也是有欲望的,他们求的是心灵的安静,这不是欲望吗?我们的欲望更为实际一些,拿多点钱,所以我们在找工作时大都以待遇论企业,那家企业的待遇好点(钱多一点)就选择那一家,但是随着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物质欲望不断膨胀而企业无法跟得上膨胀的步伐的时候,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就会增加,我相信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都处于高速阶段,肯定有一个稳定期,而稳定期对员工而言,晋升的机会少了,加薪的幅度小了,原来一年加几百,现在一年加几十或者不加,这种落差有多么大呀,眼看着以前的同学一个个开宝马,住豪宅,你的心里会开始着急,心里不免浮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的想法越加强烈,最终因为欲望的扩张而跳槽。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几天接触到一个国企的员工,据她说已经在该公司做了十几年了,一毕业就进去,而且她还是他们部门最年轻的,还有做四十年的,相信这种情况在国企待过的人都不会觉得奇怪,我也在国企待过,也见过在公司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员工,以前我们还说是因为金饭碗,但是从现在看在一家公司干十几年以上,而且这些都没有流动过,那确实比较少见了,我一直在想,相对而言国企的流动率似乎比民企、外企要低,有没有比较特别的原因呢?综合我自己待过的经验,我觉得国企可能在企业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第一,工作环境,国企的工作环境大都比较宽松,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一半多一点的时间在干活,这种工作环境是很宽松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国企是温床的缘故,进去了的人很容易就被温床所同化了,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曾经从国企跳出来开始非常不适应台企的工作,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适应过来,我的员工也有在国企待过的,刚入职时也是非常不适应,工作节奏明显慢很多拍,这种工作量让待在国企的员工觉得上班是件舒服的事,尽管工资不太高,但贵在稳定和舒服,不到企业破产或工资发不出员工离职的就很少;第二,等级观念,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但是在国企上下级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分界,我曾经的一位领导就像我们的同事一样的干活,不干活的时候我们也说一些新鲜的事,所以这种等级观念就弱很多,不像外企,上下级等级森严,界限分明,没有太多的私人感情可讲;第三,意外的收获,在国企待过的人都知道,国企的福利很丰富,一年下来只要是节日都会有意外的惊喜,什么购物卡、粮油、煤气卷和现金等等,这些都是不定量不定时的,而其他企业一年下来就是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一年可以拿多少钱;第四,组织活动,我曾经读书的学校是企业办的,该企业在每一年有团委组织的活动非常丰富,什么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卡拉OK比赛、义务活动日、体育比赛(篮球、足球、乒乓球、赛跑等)等等这样的活动都非常的多,大大地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也给了员工一个展示自己的另一个舞台。
谋字的文言文翻译

谋,古之谋,谋略也。
夫谋者,智之始,事之先,国家之基,百姓之福也。
故《说文解字》云:“谋,计也,谋虑也。
”此字之本义,即筹划、设计、考虑之意。
夫谋者,如舟之舵,如马之辔,如兵之帅,如阵之主。
舟无舵则漂泊不定,马无辔则难以驾驭,兵无帅则群龙无首,阵无主则不战自乱。
谋者,能使人心齐,事必成,国必强,民必安。
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谋,泛指一切计谋、策略、方略。
如《孙子兵法》所云:“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此谋,乃兵家之谋,即以智取胜之道。
狭义之谋,专指谋略、计策。
如《左传》所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谋,乃谋事之谋,即谋划事功之意。
谋者,有智谋与愚谋之别。
智谋者,明智而有远见,能洞察事物之本质,预见未来之变化,故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愚谋者,见识短浅,目光短浅,往往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故难成大事。
谋者,有正谋与邪谋之分。
正谋者,光明磊落,公正无私,以仁义为准则,以道德为根本,谋事求利而不失道德,谋国求强而不失民心。
邪谋者,阴险狡诈,自私自利,以权谋私,以利诱人,谋事求利而不顾道德,谋国求强而不顾民心。
谋者,有公谋与私谋之别。
公谋者,为国家、民族、百姓谋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不谋一己之私。
私谋者,只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民族、百姓之安危,甚至损害他人利益以谋取私利。
谋者,有内谋与外谋之分。
内谋者,指在国内策划、设计、考虑,如治国安邦之策、发展经济之道等。
外谋者,指对外交往、国际关系、外交策略等。
谋者,有急谋与缓谋之别。
急谋者,应对突发之事,迅速作出决策,如战时之谋、紧急救援之谋等。
缓谋者,长远之谋,如国家发展规划、社会发展战略等。
夫谋者,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皆因谋略高远,才得以成就伟业。
今人亦应效法古贤,深思谋略,以谋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复兴,百姓之幸福。
夫谋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如同一把利剑,斩断前进的障碍。
浅析如何加快推进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打造成推 动企业又好 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肯 尼迪在 长期 的企业管理研究中 ,对 8 0家
建设 ,打造和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可以不断提高企业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企业文化对外足企业 的一面旗帜,对 内
真用 、真理解 ,只有 解才能很好 的运用 , 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当今 中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 ,要求我们企业 的每…・ 个员工都要 自觉 践行 企业 文化 ,一 言一行都 要体 现企业 文 化 。以敬业 的心态对待工作 ,要认识到 ,个 人 的发腰离不_ J f 企业这个大舞 台。
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 但往往是 自然约定俗 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 并有各种各样用 来宣传 、强化这些价值观念 的仪式和习俗 。 该书把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 5 个要素 , 即企 业环境 、价值观 、英雄人物 、文化仪式和文
化网络 。
展理念 、 拓展学习领域、突出培育主题 、没
的知识水 , 达到与时俱进 , 作好经 营管 ,
是一种向心力 。 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员工 和工作的关 系,提高 了企业的凝聚力 ,在企
业的 内部营造 了一个公平 的、信任的、良好
企业进行 了详尽 的调查 ,在 《 企业文化——
企业生存的习俗 和礼仪 》一书首次提到企业
文化这个概念 。该书用丰富的例证指 出: 杰
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 强有力 的企业文化 ,即
过秦论解读古代谋士的哲学

过秦论解读古代谋士的哲学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谋士,他们以智慧和策略在国家的建设和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过秦论》是一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字,成为了解古代谋士思想的窗口。
本文将通过对《过秦论》的解读,探讨古代谋士的哲学思想。
第一,智者利国利民《过秦论》一开始就提到:“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小大由之。
”这句话表达了古代谋士的核心价值观:智者应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
谋士应该具备高度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处理决策并制定战略。
而这种智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或利益,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
第二,以独特的眼光看待问题《过秦论》指出:“《诗》云:‘不吐不纳左。
’圣人不吐不纳,恶言出于口,如何用于邦国之躬?” 这句话强调了谋士应该具备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谋士需要放下个人情感和偏见,客观地分析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和问题。
只有通过全面的思考和深入的观察,谋士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
第三,善于以权谋别谋《过秦论》中提到:“贱者因贵而不处其位,贵者因贱而不废其用。
”这句话表达了古代谋士的智慧:善于运用权谋,处理政治局势中的复杂关系。
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谋士需要围绕权力运作,以达到维护自身和国家利益的目的。
这种以权谋别谋的智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谋士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明辨是非,遇事决断《过秦论》指出:“精神不存,邦国何以立?” 谋士必须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判断事物的好坏。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谋士需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见识,明确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方向。
同时,谋士还需要果断地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
只有如此,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利益做出实质性贡献。
第五,不固执于特定的方法和策略《过秦论》强调:“故不在一事乎人,而在乎人之政,得人而后得天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谋士不能固执于特定的方法和策略,而应该灵活应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古代谋士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并适时地根据政治和军事情势作出变通,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用《论谋》造句

用《论谋》造句
摘要:
1.介绍《论谋》
2.《论谋》的核心观点
3.用《论谋》造句的实践
4.总结与启示
正文:
《论谋》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
该书以战争为背景,阐述了战略、战术、谋略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兵家圣典”。
《论谋》的核心观点在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在战争中,必须全面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审时度势,运用智慧,才能取得胜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论谋》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比如,当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的工作任务时,可以借鉴《论谋》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
首先,了解任务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分析任务涉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可能的反应;再次,评估自身和团队的能力,找出优势和劣势;最后,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以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职场、生活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同时,运用《论谋》的智慧,我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论谋》这部古老的兵书,不仅对古代战争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今
天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权经》》谋权篇

《权经》》谋权篇—权者,天下之大利害也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生下来就居于高位,也不意味着就拥用权力。
因为权力是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交融竞争而产生和强化的。
它需要不断地积累,更需要超人的智慧和不断的努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谋权途径,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采用不正当手段,走上邪路的人,最后肯定反受其祸。
【原典】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节。
—姜子牙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害也。
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
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
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这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以慑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
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
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王阳明【义释】君主有三件宝贝不能借给别人,如果借给了别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
不要把国家的权柄借给别人,借给了别人,自己就会失去了统治国家的权力。
不要借给人军队,如果借给了别人,那么说会为人所害,难以得到善终。
权力,是天下的大利也是天下的大害。
小人窃取权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恶欲,君子得到权力,是为了用它来行善。
因此君子谋求权力,能恪守正道。
他首先以至诚为本,树立自己德行;多结交好人辅助自己;对别人显示出无所不容的气量,安定人心;用于世无争的心态来平息众人的矛盾;展示不可改变的气节来端正方向;用不可测度的谋略洞察奸人的阴谋;表现出可以信赖的知慧来吸引人望。
在位居人下的时候心里坦然,这样才能逐渐向上。
在有的时候,要以退为进。
这样的话,即使功盖天下,也不会有人嫉妒,造福万物也不会有人和他相争。
用经》用势篇2008-01-20 16:08—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势有形势、时势、地势、人势等之分,但是归结为一个词,就是优势。
势是人生的制高点,要想争得主动,必须抢占它,利用它。
善于用势,弱者也能变成强势,办事说像从山坡上滚圆石,所当者靡,所击者败,战无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权者谋东堂策序言《荀子·大略》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吾有感于古贤之智,试以不才之笔撰此文以助天下贤达兴其业、酬其志。
正文:权者,成败之基、荣衰之要。
权者,图业必先谋事,谋事必先勤人,勤人必先驱心,驱心必先立道,立道必先修身。
身明则道正,道正则心属,心属则人赴,人赴则事达,事达则业立。
是以,小智者治事,慧智者治人,大智者治心,睿智者治道,圣智者治身。
治身贵于修善,治道贵于明法,治心贵于聚力,治人贵于勤贤,治事贵于博势。
势定则行事从容,贤勤则功捷事立,力聚则宾主相盛,法明则励众勤事,身善则百鸟朝凤。
修身篇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忧在萧墙之内”。
商汤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故,权者欲达事,须四修其身:一修山容海纳之怀,二修纳谏如流之聪,三修贴律奉法之表,四修大中至正之性。
容舟者,人必敬之;容川者,众必臣之;容天者,贤必瀚之。
反亦,量浅者,人必怨之;量狭者,众必弃之;量嫉者,贤必敌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璧无瑕则不玉。
修得山容海纳之怀者,当容人瑕疵而谋人贤长、容人疏失而助善贤能,容人傲愎而恩报贤勤,容人蜚语而矫取贤诚。
一孔之隙,足沉豪舟;一针之坼,足崩盘石。
是以,权者居高揽局必修纳谏如流之聪。
古来胜败之君,多福于善谏,祸于恶谏。
善谏者,其意图远难行而谋长,其言逆耳伤尊而利行;恶谏者,其意近利易作而断道,其言悦耳咏誉而逆行。
然,偏于善者,顺赖其谏而制于人;偏于恶者,逆行大道而败于人。
故,权者欲得谏之明,当以善不面许、恶不罢黜,凡事亲察以立己意而不制于人、不败于人。
贴律奉法者,其下之众律己必严,严则行事井然而局不乱。
上不表法则法不服众,上不循法则法不趋众;众不服则法不行,法不行则势不定;众不趋则事不谋,事不谋则业不立。
上表则法行,法行则势定,势定则业谋;上循则众信,众信则事谋,事谋则业立。
是以,权者当以身表法而服法于众、循事明法而驱众护法。
老子有云:“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大中至正之性者,赏罚擢贬之事必正,正则激人扬力而诸事尽,尽则万业通达而成其私。
有道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权者修得大中至正之性者,当以均幸平施、酬勤贫怠、擢能罢庸、断是明非、护善除恶。
立道篇行事之理惬如众意谓为道。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朱熹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也”。
道之有二:一曰身道,二曰法道。
身道者,人行之;法道者,邦行之。
胡亥身行无道肆诛兄妹,秦政法行无道荼毒生灵,是以陈胜为:伐无道、诛暴秦。
身道正则行下效,法道正则众驱之。
身道谋助者,所行身道当须不败德、不违理、不害人、不犯纪、不乱邦。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道乃人之品性,文不欲墨,劝谏之:心不正者众叛之,德不正者下乱之,行不正者法囚之!法道者,谋事之筋骨,成事之机轴。
韩非子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有道是: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法者,天下之仪,政之至也,魂之系也。
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谋事空法者,业小即有成,业大必尽失。
法道谋助者,所行法道必驱人宁心、勤事、发志、律身、扬善。
欲达五事,必明利细尺、明刑弼教、公秉执律。
明利细尺者,清赋于职、明害于利、细事于尺。
职清则立事有主,利明则谋事有鞭,尺细则成事有表。
职不清事不立,利不明事不尽,尺不细事不果。
清职者,当明其本分、定其本务,封予决配之势,伏予恶罚之危。
明利者,当以赏劝善,以罚毙恶,重赏于酬擢,恶罚于寡贬。
细尺者,当察德有例、量效有依、度功有据、论失有柄。
正纪始于知法,乱纲起于盲纪。
孔明曰:“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
”不教而诛,权者之失,治政之祸。
教令诸众,当以法教为先,理教次之。
法教者,当以典育而彰显法度、诰教上下,辄试而留其悉者、去其盲者,案举而荐其优者、黜其劣者。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厉行。
难行之故有其三:懈沮、废弛、偏裁。
懈沮而竭气,废弛而失威、偏裁而遗祸。
竭气之至,众散离之;失威之至,众乱次之;遗祸之至,众叛敌之。
是以,法道之成,立于激智尽能,威于厉施秉执,行于公断清裁。
驱心篇有道是: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臣妾天下者,必先怀柔天下。
怀柔者,意在谋心得力。
力从心生,得心得力,得力必谋天下。
韩非子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有道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权者意假力而达事,食客志藉台而揽月。
是以,志不同则心各异,心各异则力难聚。
然,散雨之滴尚可顺势聚溪而成海,流草之蚁尚可嗅味聚穴而溃堤,散志之力亦必有所聚。
欲知力之所聚,先知力之所出。
俗有云:无利不早起,有利盼鸡啼。
王韬曰:“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戴震亦云:“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是以,邦无利无民,民无利不往,求利之性,天下动因。
王夫之曰:“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人之所以勤事者,必系利之所驱。
民之利者:信可倚、酬可取、荣可显、情可寄。
故,欲聚众力,必予众之四利:信、酬、荣、情。
言出必果谓为信,裂土分茅谓为酬,显尊敬下谓为荣,视下如伤谓为情。
言出必果者,人必聚信之,其言人必从;裂土分茅者,人必聚利之,其事人必勤;显尊敬下者,人必聚义之,其心人必附;视下如伤者,人必聚忧之,其危人必助。
信者,期之利也,民之宝也。
世事之因,期利而为,盼利而作。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
予信于下者,忌于四事:一忌言而不行、行而不果、果而不善,二忌轻诺不遂、遂而不实、实而标誉;三忌轻于去就、晨秦暮楚、朝令夕改;四忌疑人忧事、猜虞挂虑、行监坐守。
酬者,物之利也,民之本也。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天之所出者,劳之而酬,酬之而物,物之而蔽体果腹也。
酬利于下者当忌七事:一忌功过同酬、二忌勤怠均酬、三忌论辈犒酬、四忌量位行酬、五忌未劳先酬、六忌定数固酬、七忌逋滞迟酬。
荣者,名之利也,民之立也。
予荣于下者,当予礼、予贵、予誉。
礼者,人道之极也;予礼者,交辞谦之、交颜悦之、交舛让之。
贵者,人格之尊也;予贵者,隆窊平敬、异意器敬、勤瘁谢敬。
誉者,人立之本也;予誉者,污名昭之、寸善赞之、功勋爵之。
情者,心之利也,民之寓也。
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予情于下,须尽五事:喜乐贺之、悲摧抚之、疾瘼恤之、急困忧之、辛劳慰之。
贺下得交谊、抚下得难谊、恤下得亲谊、忧下得恩谊、慰下得忠谊。
勤人篇子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谋人之事,贵于求贤。
振鹭充庭者,必枭。
谋人者,平居畴咨之忧,忧之所梗,七疾之故:匮于恶贤、茫于惰贤、惑于愚贤、失于蔽贤、患于倨贤、困于狐贤、败于纵贤。
恶贤者,求而不诱,坐待贤归,犹若诱骥于碛,焉能入手,故匮于贤之不附;惰贤者,诱而不励,坐待贤浮,犹若乘骑不策,焉知其能,故茫于贤之伏隐;愚贤者,策而不育,坐待贤能,犹若野骥不训,焉毕其能,故惑于贤之凡庶;蔽贤者,育而不擢,坐待贤果,犹若久困于厩,焉不奔野,故失于贤之改易;倨贤者,擢而不敬,坐待贤勤,犹若策骏不饲,焉能千里,故患于贤之罢能;狐贤者,尊而不信,坐待贤勋,犹若勒缰策驰,焉不颠背,故困于贤之变弃;纵贤者,信而不律,坐待贤德,犹若弃缰驰骋,焉不下马,故败于贤之匪乱。
故,求贤之事,当忌七疾,顺以七事:缮巢以诱贤、策励以浮贤、训育以毕贤、擢拜以安贤、宾敬以勤贤、授信以忠贤、厉律以德贤。
谋事篇世事万种,权者纵有天贤亦难善万事。
是以,谋事者,不患于事不成,而患于势不成。
谋事之道似若博弈,善谋者谋势,不善者谋子;谋势者局清子锁而子子相助,一招着先,步步通杀;谋子者局茫子踌而子子自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故,谋事者必谋势,谋势必循于六事:定势、探情、谋局、集智、精事、策交。
定势犹备子,探情犹料敌,谋局犹布弈,集智犹参计,精事犹算子,策交犹乱神。
势定则方寸不乱,情明则策向不偏,局成则利欲不惑,智广则行计不失,事精则诸事不漏,交畅则谋事不阻。
定势者,贵在动必缘义,循法行事则万事有章,昌顺亡逆则内不敢肆,事井内安则势不乱,势不乱则令法通达,令法通达则万事能谋。
探情者,贵在博闻探报,博闻则解世事,探报则明事况,解事明况方能断势辨因,断势辨因方能策谋布计,策谋布计方能谋事。
谋局者,贵在深图远算,古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得远大方成于著。
集智者,贵在广谋从众,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剔失取得而善计者,谋事可成。
精事者,贵在深耕细作,司马光曰:“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行路之人,大石易过而小石易绊,是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策交者,贵在捭阖纵横,以诚授众而取信,以绩助政而谋扶,以利联友而强势,以柄胁恶而避害,以诈惑敌而乱阵,以金诱奸而败敌,策之六交,驰骋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