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1.3 学会默写《香菱学诗》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人物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1.3.2 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香菱学诗》课文内容。
2.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隐含的含义和人物情感的理解。
2.2.2 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哲理的领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2.2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让学生通过诗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
4.3 合作探讨4.3.1 分组讨论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鉴赏4.4.1 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4.4.2 感受诗歌的美,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4.5 课堂小结4.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默写《香菱学诗》。
5.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write a short essay explning the meaning of a specific poem.5.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香菱学诗精神的看法。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精选9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
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梳理结构,揣摩思路,感知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
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

香菱学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香菱学诗》一文,使学生了解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学习诗歌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香菱学诗》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3. 分析香菱学诗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香菱学诗》的内容理解,诗歌基本技巧的掌握。
2. 难点:诗歌创作实践,香菱学诗精神品质的提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基本技巧,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香菱学诗》,了解香菱学诗的背景和过程。
2. 第二课时:讲解诗歌基本技巧(平仄、押韵、对仗等),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第三课时:分析香菱学诗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6.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课文《香菱学诗》,了解香菱学诗的背景和过程。
7.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8.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香菱学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
9. 诗歌技巧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10.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互评互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运用。
3. 学习心得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评价其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香菱学诗》文本。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香菱学诗》。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香菱学诗》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香菱学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诗词韵律和节奏。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香菱学诗》中的优美句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学习诗词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情感发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高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她的诗歌创作。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通过香菱学诗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她的诗歌创作。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理解香菱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
2.3 文学鉴赏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情节分析、人物评价、主题探讨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诗词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香菱学诗》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3.3 文学鉴赏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课文中的诗歌进行鉴赏实践。
每组分享自己的鉴赏方法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交换鉴赏报告,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通过同伴评价,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诗歌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提高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
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
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香菱学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背诵并默写《香菱学诗》。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香菱学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香菱学诗》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4. 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香菱学诗》中的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香菱学诗》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小说《红楼梦》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香菱在贾府学习诗歌的过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的把握,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红楼梦》和香菱的角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心得,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创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诗歌创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诗歌,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红楼梦》5.2 参考资料:有关《红楼梦》和诗歌创作的学术论文、书籍等。
5.3 网络资源:有关《红楼梦》和诗歌创作的网站、论坛等。
5.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课前预习:为学生提供《红楼梦》和相关诗歌创作的资料,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香菱的角色特点和诗歌创作背景。
6.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诗歌创作技巧和课堂活动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
【教学任务】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香菱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对于《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入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所以,如何把学生领进红楼大观园,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1、名人效应:
老师将历代名人赞美《红楼梦》的评价一一罗列,尤其是学生熟知的名人,如鲁迅、毛泽东、胡适等人对《红楼梦》的评价介绍给学生。
2、网络效应:
老师推介有关《红楼梦》的网站,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连环画、歌曲、影视片段、论坛等等。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获得的信息,谈心目中的《红楼梦》,老师指导评价,归纳总结。
2、走进主人公──香菱。
网上查找资料,浏览原著中有关香菱的片段。
从判词和香菱改名换姓的经历中,了解香菱一生命途多舛故事。
⑴“金陵十二初”副册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⑵英莲──香菱──秋菱──香菱──英莲
⑶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
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诗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皤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现”,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汇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
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幡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幡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捧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
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
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
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
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谈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
(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
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读名家,精读诗弹、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
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
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4、以下是一些有关写诗作文的只语片言,请在课文中找到可以互相照应的内容加以理解,从中可以看出,黛玉诗学传薪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是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
帮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宋·范德机《诗法》)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清·袁枚《随园诗话》)
李执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梦菊》
第三。
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萧湘妃子为魁了。
”(《红楼梦》38回)
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文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
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
功到也许是个采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实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做是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
(张中行)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
(恩格斯)
三、阅读
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一)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流了头,去找黛玉改诗”。
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
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
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从香菱学诗谈起》
(二)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
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
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试作》
四、拓展
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