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初中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这一篇选文,表现了香菱的好学乐学的形象,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以及惊人的毅力最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体现黛玉乐为人师,教导有方的老师形象。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香菱学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香菱学诗》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等。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香菱学诗》。

2.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和期待。

3. 向学生简要介绍作者杜甫以及他的创作背景。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香菱学诗》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香菱学诗》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情感的敏感度。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和表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描绘。

2.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分享。

3. 分析诗歌中的优美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给予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鼓励。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主题或情感,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2. 给予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和鼓励,如选择合适的韵律、注意语言的优美等。

3.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诗歌解析。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香菱学诗》是一篇以诗歌创作为主题的课文,通过讲述香菱学习诗歌的过程,展示了诗歌的魅力和创作的美好。

本课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香菱学习诗歌的过程。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创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1.3 教学重点1.3.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

1.3.2 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1.3.3 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1.4 教学难点1.4.1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1.4.2 如何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1.4.3 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第二章:香菱学诗的过程2.1 香菱的学习动机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香菱学习诗歌的动机,引导学生理解香菱对诗歌的热爱。

2.2 香菱的学习方法分析香菱学习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香菱的努力和毅力。

2.3 香菱的学习成果通过阅读香菱创作的诗歌,让学生感受香菱的学习成果,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三章:欣赏诗歌的韵律美3.1 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朗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形成的。

3.3 诗歌的韵律美在表达上的作用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四章:体会诗歌的意境4.1 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4.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4.3 诗歌的意境在表达上的作用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五章:诗歌创作实践5.1 诗歌创作的准备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准备,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布置作业:篇一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二达标训练1.填空。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

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

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高1.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

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

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红楼梦》是*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

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教师明确: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香菱学诗》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曹雪芹。

2. 使学生初步感知香菱这个角色的形象特点。

3. 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简介《红楼梦》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2. 分析香菱的形象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学诗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楼梦》及《香菱学诗》的背景、香菱的形象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分享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了解香菱的角色定位。

2. 分析香菱的形象特点,如聪明、勤奋、坚韧等。

3. 讲解香菱学诗的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对诗词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了解《红楼梦》及《香菱学诗》的背景,分析了香菱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学诗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第二章:香菱的诗词天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菱的诗词天赋。

2. 分析香菱在学诗过程中表现出的执着和勤奋。

3. 引导学生欣赏香菱的诗词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分析香菱的诗词天赋。

2. 欣赏香菱的诗词作品。

3. 讨论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展现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香菱的诗词天赋和作品。

2.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香菱的诗词作品。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展现的品质。

四、教学步骤:1. 分析香菱的诗词天赋,如记忆力好、领悟力强等。

2. 欣赏香菱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诗词风格和技巧。

3. 讨论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展现的品质,如执着、勤奋等。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分析香菱的诗词天赋,欣赏其作品,讨论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展现的品质,使学生更加了解香菱这个角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第三章:香菱的学诗过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

2. 分析香菱在学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3. 引导学生从香菱的故事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品质。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香菱学诗》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曹雪芹。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和《香菱学诗》的背景。

2. 简介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红楼梦》这部名著,强调其中香菱学诗的故事。

2. 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学诗》这篇文章,解释文章的和意义。

3. 向学生介绍作者曹雪芹,包括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红楼梦》和《香菱学诗》的兴趣。

2. 评估学生对作者曹雪芹的了解程度,检查他们对文学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诗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诗歌欣赏,让学生理解并欣赏香菱所创作的诗歌。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并欣赏香菱所创作的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向学生展示香菱所创作的诗歌,让他们自行阅读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评估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检查他们对文学知识的应用。

第三章:诗歌创作技巧一、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一些基本的诗歌创作技巧,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

三、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解释其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着名的古典名着之一。

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而
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

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

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

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

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
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

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

《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

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悬想到苦索到
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

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变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者写作有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