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课时教案解析

合集下载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香菱学诗》,让学生了解和领会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 分析香菱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通过香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基本情节,把握香菱的形象特征。

2. 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体会作者通过香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3.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3. 采用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基本情节:让学生通过阅读《香菱学诗》,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香菱学诗的过程。

2. 人物形象:分析香菱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通过香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创作技巧: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香菱学诗》,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感知香菱的形象。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香菱学诗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作者对香菱学诗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5. 创作实践:让学生动手创作,体验古典诗词的创作过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香菱学诗》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1.3 学会默写《香菱学诗》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人物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1.3.2 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香菱学诗》课文内容。

2.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隐含的含义和人物情感的理解。

2.2.2 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哲理的领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2.2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让学生通过诗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

4.3 合作探讨4.3.1 分组讨论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鉴赏4.4.1 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4.4.2 感受诗歌的美,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4.5 课堂小结4.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默写《香菱学诗》。

5.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write a short essay explning the meaning of a specific poem.5.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香菱学诗精神的看法。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香菱学诗》。

(2)理解《香菱学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掌握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香菱学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果。

(3)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香菱学诗》。

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掌握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香菱学诗的过程的分析。

3. 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香菱学诗》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香菱学诗》,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香菱学诗》,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分析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香菱学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原因。

5. 创新实践:(1)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2)强调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诗词。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香菱学诗》。

(2)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作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使学生了解香菱这个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香菱这个人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五、教学内容1. 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3.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寓意等。

4. 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香菱学诗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香菱学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的。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5.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寓意等。

6. 讨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香菱学诗的意义。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香菱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成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1. 导入新课:(1)简介《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4. 案例分析:(1)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成长过程。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香菱学诗》。

2. 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 针对教学难点,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案例教学: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香菱学诗》。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香菱学诗》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香菱学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诗词韵律和节奏。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香菱学诗》中的优美句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学习诗词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情感发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香菱学诗的故事,展示了香菱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反映了诗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传承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情节的理解,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2.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课堂上拓展学生视野。

3.诗词作品:准备一些诗词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香菱学诗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探讨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香菱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高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高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高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3)能够欣赏并评价《香菱学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香菱这个人物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3)欣赏并评价《香菱学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文学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对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2. 互动法: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写作实践,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香菱学诗》的内容,了解作品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香菱学诗》,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香菱学诗》,感知作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5. 写作实践:(1)学生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香菱学诗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学习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计划3 课时 学法指导朗读法学习过程及内容第 57 课时观看《红楼梦》之《香菱学诗》片段 第 58 课时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

下面有 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 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板书文 题)二、资料助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 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这是一个财赋要职, 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 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 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 待到乾隆继位。

曹满面春女得赦宥, 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

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 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

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 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 粥的上活。

乾隆二十八年 (1763)秋冬之间。

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 夕那天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 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讨论法 情景体验法。

康熙二年 (1663) 清王朝设江宁织造, 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 一共约 60 年。

到雍正初年, 雪芹 又被抄家。

到雪芹二十岁刚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 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 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 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 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 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 原籍姑苏, 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 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 做妾,受尽乏辱、折磨。

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 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 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 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 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 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后来正妻金桂一来, 她的命运 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 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 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 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 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再 加上她良好的资质、 较高的领悟力; 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 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 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

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诗‘什么难事 ?'‘你又是一个极聪 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 ”'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 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 物,真感情” ;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

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 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

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穿凿 揣摩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4.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 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 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

进入大 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 “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 不宜过高,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

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 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

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 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 ,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

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 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 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 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 折含蓄。

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 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教师提示: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 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

中 400 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个个音容笑貌有别, 性格鲜明独特, 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

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 等没有 -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 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 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如此茶饭 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 “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 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 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出神”说明浮想联翩; “抠土”说明反复斟酌; “皱眉” 说明用字不妥: “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 一首还不好 ?”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 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联 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 值得我们借 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 “可真是诗魔了” “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玉:“会心处不在多, 听你说了这两句, 可知‘三昧' 你已得了”“这正是 ‘地灵人杰' , 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 谁知到底有今日。

可见天 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动,更具体感人。

六、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曲 第三 红楼梦》 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生学生自由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提示:1.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

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

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4.《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

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

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

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5.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冗分体现了曹雪斤反对封建伦埋纲常的超人能勇气和远曲子卓总值。

七、延伸阅读、探究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