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关系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中美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改善。
在冷战时期,中美两国还曾是对抗苏联的战略伙伴。
然而,冷战结束后,两国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尽管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已经增加,但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比如在南海问题、贸易问题和人权问题上。
此外,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竞争对手。
双方的军事交往也存在一定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最后,从文化方面来看,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
中美两国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互信。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和流行音乐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电影和音乐也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喜爱。
此外,教育交流也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美国留学,而美国学校和大学也在中国开设了很多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项目。
总而言之,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会对两国的关系产生影响。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合作和竞争并存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两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分歧,增进相互了解和互信、加强合作和对话都是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中美两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各国间的外交博弈

各国间的外交博弈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间的外交博弈成为了常态。
无论是为了争夺利益资源,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各国之间的外交交往和谈判变得异常频繁。
本文将从国家间外交博弈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交博弈的定义外交博弈是指各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展开的交涉、竞争和博弈的行为。
外交博弈的核心是争夺国家利益,通过斗争、合作、妥协等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外交博弈的特点1. 多边性:外交博弈往往涉及多个国家之间的争斗和合作,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2. 动态变化:外交博弈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各国之间的态度、立场和目标都可能随着形势的演变而发生调整。
3. 对抗性和合作性并存:外交博弈既存在竞争和对抗,也需要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和妥协,以达到共同的利益。
三、外交博弈的影响因素1. 政治因素:包括各国的利益诉求、国际政治体系、意识形态等,影响着外交博弈的走向。
2. 经济因素:各国的经济实力、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对外交博弈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 军事因素:军事力量对外交博弈的格局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各国在外交谈判中的筹码和优势地位。
4. 文化因素: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历史渊源等,也会影响到外交博弈的关系模式和沟通方式。
四、各国间的外交博弈实例1. 中美关系: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广泛涉及经济、贸易、军事等领域,在争夺全球经济霸权、地区影响力等方面展开竞争和合作。
2. 欧盟与英国脱欧:英国脱欧是欧盟成员国间外交博弈的结果,涉及到各国在欧盟内的地位和权益分配问题。
3. 朝鲜核问题:朝鲜核问题牵涉到多个国家间的博弈,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在内的国家通过外交谈判和制裁等手段来影响朝鲜核计划的发展。
4. 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印巴关系一直紧张,两国在领土争端、恐怖主义问题上进行外交博弈,对地区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五、外交博弈的意义和挑战外交博弈是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全球事务的重要手段。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稳定与发展对国际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世界形势的快速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中美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仍然有很多。
首先,互相依存和合作是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中美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相互承接合作关系日益加深。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
无论是在贸易、投资、科技还是能源等领域,双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彼此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这也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动力。
其次,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无论是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还是防控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都要求中美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中美两国在疫情防控、科学研究、药物疫苗合作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这些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使中美两国不得不加强对话和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第三,交流与文化的传播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推动力之一、中美两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双方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
中美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
随着中美人民交流的增多,双方不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建立了更为紧密的人际关系。
民间交往和文化传播的深入,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亲近感。
最后,领导人的互动和外交努力也是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
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的互相访问、互致信函和对话互动,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互信和友好感。
历任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都重视发展两国关系,提出了一系列互利共赢的合作主张,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同时,两国也通过外交渠道开展对话,解决分歧和问题,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双方高层的互动和外交努力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政治保障。
2024中美关系展望论文

2024中美关系展望论文引言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且最复杂的关系之一。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中美关系也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论文旨在对中美关系展望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1. 中美经济关系的展望中美经济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彼此互利共赢的重要基石。
展望未来,中美经济关系可能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发展:1.1 贸易摩擦的影响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给双方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未来,中美双方有望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加强合作,并推动贸易自由化。
相信中美经济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取得平衡发展。
1.2 互联网和科技合作的拓展中美在互联网和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未来双方有望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中美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给两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1.3 金融合作的加强随着中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中美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未来,中美两国有望加强金融监管和合规合作,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中美政治关系的展望中美政治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美关系的基石。
展望未来,中美政治关系可能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发展:2.1 外交压力的增加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国际事务的复杂化,中美之间的外交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双方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但也有机会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实现共赢。
2.2 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中美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将成为中美政治关系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中美在南海、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安全合作将进一步提升。
2.3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合作的加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也是中美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
未来,中美有望加强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从中美建交的背景和历程看,影响中美建交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从中美建交的背景和历程看,影响中美建交的因素主
要有哪些?
中美建交的背景和历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因素:
1.冷战背景:中美建交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中
美两国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
受到苏联的影响
和压力,美国渐渐意识到通过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可以在地缘政治上对抗苏联。
2.政治意愿与对等认可:中美建交的实现需要双方的政治意
愿和对等的外交认可。
双方政府的决策和领导人的意愿是
中美建交的重要推动力。
特别是1971年,美国政府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为两国正式建
交打下了基础。
3.外交争端与竞争:中美建交的过程中,两国之间的一系列
外交争端和竞争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其中包括台湾问题、
南海争议、对抗性军备竞赛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协商有
助于增进两国互信和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4.经济和贸易关系:经济和贸易关系是中美建交的重要因素。
1970年代以后,中美两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多,
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这促使两国政府重视和推进
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两国经济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5.外交环境和国际形势:中美建交还受到外交环境和国际形
势的影响。
在两国决策过程中,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其他国家的立场对中美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冷战结构逐渐解构、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美建交成为一种调整和适应新形势的重要举措。
需要指出的是,中美建交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一个因素都对建交过程和结果有所影响。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并在具体的历程中产生影响。
中美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有何差异?

中美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有何差异?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演变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愈发重要。
其中,中美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呢?一、政治立场差异中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中美两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美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政治立场也有所不同。
例如,核扩散问题、朝鲜半岛局势、中东和平、气候变化等问题两国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与此相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的政治立场相对更加一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国家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保持着相对较为统一的政治立场。
二、交往形式差异中美关系较为复杂,交往形式丰富多样。
美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外交、军事、反恐等方面有广泛交往。
相比之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交往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贸易合作为主,同时也有文化、人文、科技等领域的交流。
三、发展水平差异在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中美关系中,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与中国的各个领域的交往中有更多话语权和优势。
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中,中国相对更多地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需要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加强合作,吸收更多的国际经验和先进技术,以推动国内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均具有其独特性。
中美关系中政治立场不同,交往形式丰富多样,发展水平相对更为平衡;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中,政治立场相对一致,交往形式相对单一,发展水平则存在明显差异。
不过,无论是与中美关系还是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都将始终秉持着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与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与影响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然而,近年来随着贸易争端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升级,中美关系变得紧张和不稳定。
因此,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将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影响。
中美建交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
那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希望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而美国则面临着苏联威胁以及亚洲地区的新形势,为了在地缘政治上保持平衡,美国也希望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因此,双方共同追求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在多个方面体现。
首先,经济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而美国则是最大的进口国。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全球经济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常化的中美关系将会促进贸易合作和投资,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也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繁荣。
其次,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影响之一。
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实力,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正常化的中美关系将为科技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有助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发展。
此外,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中美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大国,其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将对全球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可以减少敌对态势,增加互信和合作,为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可能性。
而相反,如果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可能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最后,中美关系正常化还对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有深远的影响。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着国际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正常化的中美关系,两国才能更好地协调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此外,中美关系正常化还有助于推动多边主义的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与规则的公正。
总之,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在全球层面具有重要的背景与影响。
中美建交对两国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

中美建交对两国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摘要: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在此之前,美国和新中国基本处于敌对关系,在新中国初期,军事上对新中国实行武装包围,海军封锁中国海岸.侵略中国的邻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国邻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印度.日本.韩国等)并大力扶助,保护台湾的安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妄图扼杀新政权!后来随着中、美、苏三方关系的不断演变,中美形成利益共同点,所以握手言和,中美建交。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建交国际局势一、中美关系的演变过程从近代史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基本上为:“八国联军侵华”包括美国在内的侵略、抗战胜利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朝鲜战争中美的对抗、再到中美建交。
可见两国关系是从敌对逐渐走向缓和,最后建交。
但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中美建交却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
从美方来说,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所以中美建交对双方而言,无疑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美建交对双方发展的结果来论证中美建交是历史的大潮,顺应潮流自然蓬勃发展。
对中国的发展来说,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有后来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发展也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使得后来对外开放阻力降低,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从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还有随着双方关系的缓和,中国和美国在科技、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对中国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经济关系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影响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10 %的年均增长率。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全球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中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超越了美国。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
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
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
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
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
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进步发展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深化不仅要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
而且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
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下面来谈一下近阶段中美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美国的反应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能源需求也年年增长,最近成了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国最大的投资,2005 年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进口的石油占总需求的40 %以上。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美国国内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应和评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对美国构成了“威胁”。
美国的一些媒体热炒这一话题。
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说:“现行的中国汇率政策被高度扭曲,且对中国经济、它的贸易伙伴和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威胁。
”二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来说也许是一个机遇。
约瑟夫·施恩道夫认为来自中国新兴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将最终刺激美国新的和更大的革新。
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低端产品、从美国进口高附加值产品可以使中美两国从贸易互补中获益。
三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是影响未定论。
“中国的能源驱动无疑对美国有着重要含义。
然而,何种能源供给程度会成为中美关系摩擦、紧张或未来合作的一个来源,要知道这一点为时尚早。
”在上述四种看法中,因为美国媒体热炒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和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等话题,“中国经济威胁论”成为近期影响美国国内的主流声音,而国会则深受其影响, 在2005 年间频频出手,干涉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二、美国国会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知华盛顿国会是“中国威胁论”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经济的增长及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活动,刺激了国会议员的神经,相当一部分议员认为中国经济的扩展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威胁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美国的经济健康一般被定义为:“维持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强劲的研究开发能力,全球竞争能力,以及正常的就业水准和增长率。
”在这些议员看来,中国经济崛起首先是威胁到美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国会认为,美国制造业由于遭遇来自中国等国低价格产品的“不公平竞争”,正经历自“大危机”以来的最大一次失业打击“, 中国通过强制外汇在其中央银行以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交易来维持低汇率。
这一低汇率是导致中国在美国制成品贸易逆差中占最大份额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国会所持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国会基本认可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正在将经济实力大规模地转化为军事力量的观点,认为经济的增长使中国军费开支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扩大。
另一个“证据”是在能源问题上,中国为确保从波斯湾经南中国海到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通道而开始打造“蓝水”海洋军事战略,威胁到美国对从印度洋到东亚海上交通线的传统控制。
第三个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中国独立自主的经济外交政策也引起了美国国会一些议员的猜忌和恐慌。
例如, 美国国会有关报告就指出: 在东南亚地区,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使“美国在亚洲的长期影响和至关重要的长期利益正受到挑战”;在非洲地区,中国“贸易胜过透明度”的交往原则,深受一些非洲国家的欢迎。
中国的经济外援不附加政治条件,这与美英政策相冲突, 也使美国国会片面地认为中国在利用世界各地对美国的不满而开展“富有魅力的商业外交” ,已经“悄然”侵蚀、撼动美国的海外利益,将会在未来对美国构成严重的挑战”。
从上述三个方面综合来看,美国国会对中国经济认知的两个最主要的错误逻辑推理是:其一,国会认为,必将导致中国国有公司在海外的经营行为损害美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仍在实行“非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不可信赖。
其二,国会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的政治挑战有两个,即: (1) 中国经济发展之后必然走地区扩张的老路,在亚洲范围内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
其结果是中国必然“挑战”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
恢复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的目的”。
(2) 中国独特而成功的发展模式可能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树立新的榜样。
中国不附条件的外援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援原则相悖,“妨碍”了美国在全球推广西方式民主、企图增加发展中国家政治透明度的努力。
三、国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干涉活动2005 年内,美国第109 届国会采取了一些行动,督促美国行政部门对中国施压。
例如,6 月17日,两位共和党议员彭博和亨特率先写信给美国总统布什,要求政府审查中海油提出的对优尼科的收购案。
其后,不少国会议员也都通过直接给总统写信的方式表达类似的看法。
当然,国会更多的是通过频繁地举行对华听证和立法等功能性活动,来表达国会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强烈关注。
由于能源问题的被炒作,国会直接干预了“中海油”对“尤尼科”公司的收购。
国会的政治压力是最后导致收购一案夭折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有关国会对中国“违反知识产权”关注的议案一直以来也是国会用来批评中国的政策性工具。
在国会的压力下,美国的商务部在2005 年7 月份再次就中国的表现表达不满情绪:希望中国能够认识到美国有75 万人因为盗版活动而丧失了工作,中国应该把知识产权的盗版看成是一种与制造假币一样的刑事犯罪行为。
布什总统在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 年9 月会晤时,也重申了美方对这个问题的关切。
四、国会渲染“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动因及分析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开始借“华盛顿共识”的名义,以各种手段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但是一旦感觉发展中国家在与美国的经贸交往中“危害”到美国的利益,美国便不断使用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贸易霸权。
从这个角度看,笔者分析导致国会“中国经济威胁论”的主要动因如下:第一,从美国人自己认定和引以为豪的多元主义角度来看“, 分享权力”的宪政体制使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始终处于一种特有的平衡之中,而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也因此而一直左右摇摆,徘徊在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两端。
时至今日,美国国内不同政府部门、不同经济利益集团仍然从不同层面主导着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走向,美国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保持其贸易政策的总体协调和前后一贯性,同时利用对外贸易达到国内某些政治目的。
第二,从美国行政部门和国会为争夺对华贸易主导权相互争斗的过程来看,国会作为一个立法机构对选区利益和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比较重视。
第三,美国国会在涉及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具有不可挑战的立法权力,但是决策的“分散化”造成国会内部在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受到的牵制比较多,有时难免立法效率低下,无法像行政当局那样直接介入对中国的贸易谈判。
第四,在后PNTR、后WTO 时代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问题上,国会正试图采用其他手段,如刻意保留了一些歧视中国的条款和内容并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中国,这些都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PNTR 法规定,国会可以继续通过审查各委员会有关中国人权、劳改产品出口、履行多边或双边条约和协议情况的报告。
五、总结中美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尽管有上述很多问题,但大多数中美问题观察家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主流将是积极的、向前的,尽管双方仍不得不面对一直存在的诸多分歧和矛盾,甚至会碰到一些新问题。
从去年底至今,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双方意见不合、奥巴马会见达赖美国对台军售、中美贸易与汇率争端、伊朗核问题、出版领域的诉讼及谷歌事件,年初的中美关系并不乐观。
虽然中美关系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中美会爆发全面对抗,专家们认为以下因素决定了双边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两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双边关系;双方存在许多共同利益;两国间解决问题的机制比以前好,目前存在数十个部长级对话机制;中美力量发生变化,美国不再能够单方面定义美中关系;在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其可控性比以前大大增强;在反恐等问题上,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无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和美国的合作。
可以预见,中美利益将会越来越紧的交织在一起,两国合作将不断取得进展,但也要正视中美双方的分歧矛盾。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确立战略互信,需要两国政治家“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共同努力,增进了解,扩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从而把中美关系推上新的水平。
“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胡锦涛主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中国的意愿,也是世界的期待。
对中美关系而言,2012年将是异常复杂的一年。
这不仅因为两国都要大选换届,更重要的是整体国际环境、双边关系结构在同时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不仅亚太之变,中东之乱,发达国家经济疲软,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引发的格局变化将加速发展,以“阿拉伯之春”、“欧洲之夏”、“华尔街之秋”、“莫斯科之冬”为标志的全球连锁风潮也将持续发酵,并引发一系列后续效应,2012年的国际形势将比2011年更加复杂难测。
从双边关系看,两国在反恐、防扩和共管“第三方”等方面的合作,或趋于常态,或面临瓶颈,拉动效应持续减弱;而双方在经济、政治和安全方面的竞争,则因两国实力对比日益缩小、世界权势重心加速东移、双方地区秩序构想分歧凸显而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前景暗淡的情况下,中美两国都面临既要维持或提振经济增长、又要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的重大难题。
可以说,这些内外挑战同时出现、交互作用的情况,不仅近年未有,甚至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双边关系所经历的最严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