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四书五经难成为高雅人
不读四书五经

不读四书五经,难成为高雅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西方国民教育是两堂:学堂和教堂;那么,中国古代的国民教育则是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
每个村落都有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
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亲师。
“西瓜大,芝麻小”这还用教吗我虽然在大学里教书,可是对中学教育还是比较熟悉的。
原先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当老师,就是培养中小学语文老师的。
我又曾给高考复读辅导班上过课,也给小学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过传统文化经典课程。
给学生讲《论语》,一本《论语》从头讲到尾,一轮下来,花一年半时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三轮。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给中小学生讲课的事?因为我感觉,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和文化经典之间是种什么关系。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多少传统文化经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文化中有儒释道三家,教材里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儒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佛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道家的?没有。
甚至像孔子这样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在中小学教材里,都没有稍微像样的介绍。
而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学各自的专业去了,就更不能指望了。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这么做,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认同。
认知,就是了解;认同,就是从感情上、理性上认可。
可是我们现在做得并不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教育的现实。
一次,我在山西给中小学老师讲座,翻看小学语文教材时,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讲的是“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课文后面还要求背诵并默写。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f雅与俗如人吃大蒜 f香臭自知近日听德云社相声,觉得郭德纲对”雅与俗”的一段笑侃很有意思。
郭德纲说:"有人说了,听交响乐高雅,看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
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钻儿的吧。
什么叫雅,什么叫俗?牙佳为雅,人谷为俗。
一个牙字儿一个佳字儿,这字儿念雅,嘴里说出来,吃饱了没事,坐那儿叨叨叨说出来的,这是雅;单立人一个谷,五谷杂粮的谷,这字儿念俗,吃喝拉撒这是俗。
人可以不说,就是你可以不需要雅的东西,但这俗你离不开。
雅与俗,俗与雅相辅相承。
喝看咖啡就大蒜,秋水长天一色。
让我和人民群众保留一份俗的权利吧。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蒜是个凡俗的东西吗?从郭德纲的调侃可以看出,对于某些所谓的高雅人士打压德云社相声,郭德纲也是毫不示弱,进行了无情地讽刺和回击。
其中"喝看咖啡就大蒜"成为最经典的包袱之一。
那位说了,大蒜招惹谁了 ?怎么就俗了 ?大蒜是家庭常见的蔬菜和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大蒜的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另外还有脂肪、矿物质等。
大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长期食用可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用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儿歌来唱:大蒜浑身都是宝,人人顿顿少不了。
但这么好的东西,因为吃过以后往往遗留很大的味道,在不吃大蒜的人看来,往往是难以忍受。
故而有人断言,从古到今,弥漫看蒜味的地方,—般不会是太高雅的地方。
很多显贵因此对蒜厌恶而远避。
但有人仔细观察过,如果以蒜作调味品烹饪饭菜,这些平时对大蒜嗤之以鼻的贵人,却又吃得很欢畅。
明知道里面有蒜末,却又说很香、很好吃,其实反映的就是很多人的两面性:嘴里厌之,嘴里又用之。
读书的好处优美句子(精彩8篇)

读书的好处优美句子(精彩8篇)读书的好处句子篇一1、读四书五经,增文化底蕴,品四大名著,强历史文化,看杂文传记,添丰富知识,阅科学文摘,长全面经验,世界读书日,好好读书,天天向上,愿你欢乐读书,心境爽爽!2、走进书籍就是走进思想的闪光圣殿,当你静静地融入书中时,就会慢慢地发现,你的思想已不再是别人的跑马场,而是思维积存下的精神百花园,那里繁花似锦,那里五彩缤纷。
世界读书日到了,一齐走进书的世界吧,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为自我建一座精神的百花园。
3、读好书才能充实头脑,读好书才能充盈心灵,读好书才能感知世界,读好书才能体会美妙;读好书明白金钱皆身外之物,读好书忘却人世间苍桑纷纭,读好书看淡生活中爱恨情愁,读好书了却一辈子孤寂哀怨,读好书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漠然,读好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祝愿朋友读书日喜欢读好书,幸福欢乐永无边。
4、有人读书为了消磨时光,有人读书为了荡气回肠,有人读书为了黄金万两,有人读书为了滴滴娇娘,有人读书为了救死扶伤,有人读书为了事业辉煌,我们读书是为了家国两旺。
世界读书日,传递正能量!5、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供增长才干。
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确定和处理。
6、阅读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如同我们离不开欢乐,如同我们离不开友谊。
世界读书日,我欢乐的好朋友,我们一齐读书吧!7、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8、享受文字的美丽,品读语言的滋味,触摸语句的温度,感受书本的芳香。
世界读书日,愿你在书本的陪伴下欢乐每一天!9、诸子百家的精粹让心灵异彩纷呈,四书五经的经典让精神生机盎然,四大名著的光芒让心河碧波荡漾,经史子集的智慧让生命馥郁馨香。
世界读书日,让生命沐浴在书籍的光芒下,欢乐成长。
10、院落阳光融融,面南而居。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近日听德云社相声,觉得郭德纲对“雅与俗”的一段笑侃很有意思。
郭德纲说:“有人说了,听交响乐高雅,看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
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钻儿的吧。
什么叫雅,什么叫俗?牙佳为雅,人谷为俗。
一个牙字儿一个佳字儿,这字儿念雅,嘴里说出来,吃饱了没事,坐那儿叨叨叨说出来的,这是雅;单立人一个谷,五谷杂粮的谷,这字儿念俗,吃喝拉撒这是俗。
人可以不说,就是你可以不需要雅的东西,但这俗你离不开。
雅与俗,俗与雅相辅相承。
喝着咖啡就大蒜,秋水长天一色。
让我和人民群众保留一份俗的权利吧。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蒜是个凡俗的东西吗?从郭德纲的调侃可以看出,对于某些所谓的高雅人士打压德云社相声,郭德纲也是毫不示弱,进行了无情地讽刺和回击。
其中“喝着咖啡就大蒜”成为最经典的包袱之一。
那位说了,大蒜招惹谁了?怎么就俗了?大蒜是家庭常见的蔬菜和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大蒜的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另外还有脂肪、矿物质等。
大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长期食用可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用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儿歌来唱:大蒜浑身都是宝,人人顿顿少不了。
但这么好的东西,因为吃过以后往往遗留很大的味道,在不吃大蒜的人看来,往往是难以忍受。
故而有人断言,从古到今,弥漫着蒜味的地方,一般不会是太高雅的地方。
很多显贵因此对蒜厌恶而远避。
但有人仔细观察过,如果以蒜作调味品烹饪饭菜,这些平时对大蒜嗤之以鼻的贵人,却又吃得很欢畅。
明知道里面有蒜末,却又说很香、很好吃,其实反映的就是很多人的两面性:嘴里厌之,嘴里又用之。
人们把这类人归为“贱”的代表。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一日,帮我们老板去另一个大老板办公室送一幅字画,却见其案台上一个青花瓷的盘子中,养了一串发出翠绿嫩芽的蒜瓣。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班主任学习讨论篇】我心中的理想德育朱永新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
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在我国,“德育”就其广义的内容而言,显然不仅仅是指“道德教育”,它还包括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及时事政治教育等内容,但“道德教育”无疑是德育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
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德育”更多的是指“道德教育”,这是需要说明的。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德育重要性的论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仅从这三位教育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中国文人命运

元朝的汉人作为一个整体,连最起码的生存权也无法保障,其社会地位之低是可想而知的。
而曾经代表过这一族群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享受了几千年的政治霸权和话语霸权之后,突然间一落千丈,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儒生,遭遇到千年不遇厄运。
就是在南方的汉族社群里,人们的观念也正在飞速地转变,以跟上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老百姓的想法简单又实际,既然现在的社会秩序完全颠倒黑白,那么以前的社会等级就得颠倒过来;既然现在我们成了劣等民族,那么最能体现我们文明特征的自然是万恶之源。
要想摆脱这一切,最好的办法便是在它被打倒之后,再踏上一只脚。
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知识分子,地位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在一张流行于元朝的社会阶层排行榜上,儒,仅排在乞丐之前,居第九位!(这大概就是“臭老九”一词的最早维形吧)!比“文革”中的知识分子幸运的是,元朝的交通与通讯远不及五百年后的中国发达,毕竟还有像蒋捷这样一批南宋忠臣可以在隐和仕之间做出抉择。
当然,多数的南宋知识分子并没有这样的运气。
野蛮强悍的蒙古兵所过之处,留下的往往是一片又一片的废墟。
当“当兵的”遇上秀才,这些个四肢发达的北蛮,就怎么也弄不明白,汉人所尊崇的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到底能派做什么用场?于是,每当一座城池被他们攻下以后,带走的是金银财宝和工匠艺人,儒生?什么东西!一把大火让他们连同城市文明一块儿灰飞烟灭去吧。
汉族知识分子想做官,比登天还难。
战乱时急需人材,招了几个汉人入朝,但他们均遭排挤,全都结局凄凉。
如虞集在朝中做官,备受倾轧,不得不忍气吞声,就与他的“南人”身份有关。
而作为选拔人材的科举考试,入元后马上便被废止。
想一想也有道理,蒙古人和色目人考四书五经怎么考得过汉人呢?如果不考这些,那又考什么来选文官呢?元朝的统治者一时没了主意。
蒙古人的脑子一时短路,一百三十六年就过去了。
这一过程里面,不知有多少汉族知识分子从黑头盼到白头。
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宋江情结”永远也解不开,就是沦落到“落草为寇”的地步了,还盼着朝廷“招安”,盼着回归主流,就是一个异族的篡权者也不例外。
教师的励志寄语

教师的励志寄语教师的励志寄语11.只有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水的源头。
2.知识是取之不尽的矿山,你越往深处挖掘,你就越会得到更加丰富的宝藏。
3.知识是升天的羽翼,是恐惧的解毒药,人的自主权深藏于知识之中。
让我们争分夺秒,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眼光远大的人。
4.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5.智慧来自勤奋,成功来自智慧。
养成勤奋的好习惯,让智慧为你打开成功之门。
6.衷心地祝贺你,用智慧、才情、胆略和毅力,开辟出一块属于你自己的土地。
7.抓住今天吧!紧紧地把它抓住吧!今天的分分秒秒,都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有所登攀!8.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雅;自立,使你自由;自强,使你奋发;自信,使你坚定……这一切将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遥遥领先。
9.走进童心,这是一个多么纯洁的殿堂,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我们彼此分享;沮丧的面容,悔恨的泪水,同样值得欣赏。
10.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即投入学习。
11.最后,希望你们守望高尚。
高尚关乎人的精神和品质。
高尚是伟大的代名词,但也可以很普通,很简单。
12.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把昨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是今天。
愿你紧紧地把今天攥在手心里!13.昨天已逝,明日是谜,面对今朝,尽力而为。
14.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15.做人失败,任何成功都不算真正的成功;做人成功,任何失败都不算真正的失败。
教师的励志寄语21. 喜欢春天讨厌阴湿,喜欢夏天讨厌黏热,喜欢秋天讨厌干燥,喜欢冬天讨厌刺寒,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百无挑剔。
2. 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3.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4. 你只有一定要,才一定会得到。
5. 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6. 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
7. 成功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结果。
8. 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善待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读四书五经,难成为高雅人2015-06-24 北海市翰林谷学堂鲍鹏山是一位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但他却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去做给中小学生讲课。
他认为,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关于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材,他所践行的回到四书五经的传统经典未必是最好的路径,但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这是他一次讲座的实录,转载自解放日报。
文/高见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西方国民教育是两堂:学堂和教堂;那么,中国古代的国民教育则是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
每个村落都有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
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亲师。
“西瓜大,芝麻小”这还用教吗我虽然在大学里教书,可是对中学教育还是比较熟悉的。
原先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当老师,就是培养中小学语文老师的。
我又曾给高考复读辅导班上过课,也给小学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过传统文化经典课程。
给学生讲《论语》,一本《论语》从头讲到尾,一轮下来,花一年半时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三轮。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给中小学生讲课的事?因为我感觉,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和文化经典之间是种什么关系。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多少传统文化经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文化中有儒释道三家,教材里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儒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佛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道家的?没有。
甚至像孔子这样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在中小学教材里,都没有稍微像样的介绍。
而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学各自的专业去了,就更不能指望了。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这么做,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认同。
认知,就是了解;认同,就是从感情上、理性上认可。
可是我们现在做得并不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教育的现实。
一次,我在山西给中小学老师讲座,翻看小学语文教材时,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讲的是“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课文后面还要求背诵并默写。
我问老师,学生背诵它有什么意义吗?这能够成为知识的积累吗?我再翻开第二篇课文,里头说,“西瓜大,芝麻小”,我笑了,这还用拿到教材里教吗?这是给普通孩子编的教材,还是给特殊学校的孩子编的?深圳有一个教育论坛,每年都会安排一些语文老师去讲公开课。
有一次,他们邀请了一位老师在上面讲课,上的什么课呢?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唐朝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就是这4句诗,这位老师讲了整整50分钟。
课上得怎么样呢?客观地讲,这位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课是非常精彩的课,但是,我听完之后的感受是,这样一首唐朝7岁小孩写的诗,让两千多年以后的孩子花50分钟来听,有必要吗?这是儿歌啊,这样的诗不需要进入小学课本,即使进入小学课本,讲5分钟就足够了,因为里面并没有多少值得积累的价值。
这还好,多少还算是唐朝一个大师级诗人童年时的作品。
今天,在我们的小学教材里,还有一些不知从哪里来的莫名其妙的东西。
比如,“小明要上学了,在路上看到一只蝴蝶,他就抓蝴蝶去了,小刚告诉小明别抓蝴蝶了,上学去吧,于是小明和小刚高高兴兴上学去了”,后面还要求背诵并默写课文。
这种内容,背它干什么呢?不会做题没关系不会做人不行中国的传统教育,基本形式是私塾,基本内容是读经。
读什么经?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乡村教育的成本非常低,几乎不需要国家的资助,国家只管考试就行了。
中国历代大学者、大文学家,几乎都是从乡村教育中、私塾里培养出来的。
近代如鲁迅、梁漱溟、陈寅恪、胡适、钱穆等人,都是从乡村低成本的私塾里开始接受教育的。
鲁迅那篇著名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在家乡绍兴12岁到17岁求学的地方。
一间三十几平方米的屋子,老秀才寿镜吾在那里坐馆教书,一教就教了60年。
那不是国家办的学校,孩子们一开始读的可能就是一本线装的《论语》,老先生也没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他都不懂,但他懂得两个字:教书。
教书者,教人读书也。
读书者,读经典也。
教书,他只做一件事情,断句。
以前的《论语》没有标点,他给断句,断完句让孩子读,读完了背,背完一段再断句,再读,再背。
这样教书,教出来了什么?三味书屋教出来了鲁迅。
中国人不像西方家庭那样,外面有教堂,家里有《圣经》,但是,我们有《论语》。
儒家经典,可谓我们公共道德信仰的基石所在。
从这个意义来说,在私塾教育里,对儒家经典的阅读、背诵,相当于西方孩子读《圣经》。
除了儒家经典教育以外,中国传统社会生活里,还特别强调各种各样的礼仪,婚丧嫁娶、节气时令、种种民间礼仪的背后,也都承载着文化的价值。
如果说西方国民教育是两堂:学堂和教堂;那么,中国古代的国民教育则是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
每个村落都有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
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亲师。
今天,我们的教育里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自然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这是跟古代传统教育相比进步的地方。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古代传统教育的优势丢了,因为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不会做一道数学题,没有关系;一个人,不会做人,不行。
没有道,没有德,没有仁,没有义,那还叫人吗?假如你说不要传统教育,我说要坚持传统教育,好,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我骂你一句不仁不义,你会怎么样?你马上会跟我翻脸,我怎么不仁不义了?看起来,我们两人是在针锋相对,其实,里面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认可仁、义。
没有这共同点,连争吵都不存在。
有一次我在广州结束讲座后,一下子围过来五六个小孩,要和我讨论问题。
我问了他们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孔子吗?回答:知道。
第二个问题:你们读过《论语》吗?回答:没读过。
我有点失望。
但是问到第三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特别欣慰。
我问:“你们长大了想做君子还是想做小人?”所有的孩子没有一点犹豫,都说:“我们要做君子,才不做小人呢!”当听到孩子们都这样回答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
这些思考,变成人类文明的成果积淀下来;这些积淀,最后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
教育,就是要把这样的价值观赋予我们的后代,让全社会在这样的一个价值基础上文明地运作。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曾经教化出了全世界最有文明素质的民族。
举个例子,胡适14岁从老家安徽绩溪去上海,那时交通不发达,他沿着徽杭古道,走了七天七夜。
那是190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很落后吧,可胡适回忆说,那七天七夜,一路上他没有看到一个警察,没有受到任何侵扰,他觉得非常安全。
孔子讲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只要社会有一个文明的秩序在,哪怕国家乱了,人还是有规矩的,社会重建也不难。
老秀才们的功劳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幅员这么辽阔,人口这么众多,几千年文明没有断,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们有过“分久”,但是最终必合。
为什么又必合呢?原因就在于有文化的认同感。
维护中国几千年的统一,最重要的力量,也许不是朝廷,不是体制,不是军队,我觉得更多是来自过去遍布中国乡村的那些老秀才们。
这些老秀才,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老师,他们或在云南,或在新疆,或在青海,或在东北,手里拿着一本《论语》,在私塾里教弟子,教着、教着,就把弟子们的心教成了中国心了。
因为,《论语》里有一颗中国心。
当人人都有一颗中国心的时候,分再久,也分不掉了,所以我说,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最大力量,是中国历代那些遍布乡村的、看起来寒酸的、可能衣衫都不整的老秀才们,因为他们世世代代传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老秀才们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了。
我认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培养人的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必经之路,在于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经典中。
《论语》到底讲的是什么常有人问我,《论语》到底讲的是什么?我说,一部《论语》,只有500多则,不到16000字,却包含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
举《论语》第一篇为例。
第一篇只有16则,多少字?去掉标点符号,500多个字。
500多个字,一个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孩子背下来要花多长时间?五节课。
一节课40分钟,五节课200分钟,就能背下来,再回家复习一下,早上起来再读一读,就全背下来了。
只要这么一点时间。
这不是我掐指一算得出来的,而是我亲自做过的。
我创办的公益国学教育机构浦江学堂,带二年级以上的孩子读《论语》,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趣。
那么,孩子们用五节课的时间来背这500多字,会得到什么?先说知识体系。
孩子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夏商周三朝文化史;还有历史人物,曾子、子贡、子夏……这些人,中国古代读书人都对他们耳熟能详,像自己朋友一样熟悉。
孩子们还能了解很多历史名称的含义:什么叫邦,什么叫国,什么叫君。
还有礼仪知识:古人名与字的区别在哪里,比如,长辈和老师称呼学生和晚辈,才能直呼其名,而平辈之间,都称字。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能学到很多语言知识,比如成语,现在很多孩子只知道成语来自《成语词典》,而事实上,犯上作乱、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和为贵……这些成语的源头都来自这里。
《论语》不仅词汇丰富,还有很多经典之句,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话是一辈子都用得着的。
再说价值体系。
这500多个字里,涉及到如何做一个好人,比如,应该有心胸、有气质、有道德、有修养、有价值判断力……还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政治、好的社会。
另外,还包括很多做人和处事的原则。
这样孩子们在学到很多知识之外,也涵养了价值观。
还有文化体系。
通过《论语》获得价值观,孩子们会认同中国文化。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认同,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精神的归属。
而对一个民族来说,关系到它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识别性的文明符号。
人们常说,日本人谦恭;韩国人强悍;美国人大度、开放、天真;英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都是由各自的传统文化养成的。
那么,我们中国人的基本气质是什么?原来我们的特征很明显,文质彬彬,谦恭有礼。
今天中国人的气质呢?似乎有点模糊了。
为什么?没文化,怎么有气质呢?可以想一想,诸如“西瓜大,芝麻小”这样的教材,老师们很辛苦地教了,孩子们很辛苦地背了,可是最终留下了什么呢?书是有等级的,也是有血统的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材?以我一己之见来看,好的语文教材,首先应该体现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培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