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远古的中国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较高的艺术天分,且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实用性、宗教信仰、建筑装饰及墓葬陪葬等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八大风格特征,主要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点发展出以装饰性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这些器物多由原本的实用意义渐渐地转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还有建筑的装饰雕刻,南朝王陵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
其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以外,还反映在明器和宗教造像艺术上。
明器即随葬品,其中雕塑作品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的造像,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唐三彩的陶马,这些于当时并非纯粹的艺术品,它们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代表着活人及动物而陪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十分突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的雕刻,都反映了普遍的传统优久的装饰趣味,云岗大佛、南朝的石辟邪、相同时期的佛像对称的坐姿,袈裟的衣纹处理无不显示了浓厚的装饰性,经过处理的佛像包含了一种和蔼的亲切却又带有一种非人间的神秘感,原因在于,装饰不同于真实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装饰增强了佛像的严肃及神秘气氛。
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
绘画性的表现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块面,而是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线条节奏和韵律,而色彩本身的变化也加强了这些雕的空间和体积感。
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佛像所表现的是线性语言。
经过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雕塑相比,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以平面表现,且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和空间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平滑,没有西方雕塑的细微起伏和明暗变化。
源自中国雕塑的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物象,孕育中国雕塑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也因而形成中国雕塑高度的异象性,了解中国艺术的切入点在于中国绘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仅表现固有色,造型与画面效果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和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探析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探析一、题材丰富多样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宗教、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等。
其中,宗教题材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陀形象被广泛塑造于画像、佛像以及塔婆等艺术品中。
此外,道教和儒家的神祗雕塑也逐渐兴起。
在神话传说方面,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经常被雕塑家们通过雕塑艺术来传承并表达。
二、形式独特多变中国古代雕塑在形式上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雕塑作品既有高大庄严的石窟造像,也有精巧的玉石雕刻。
石窟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特色,最著名的是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为代表。
这些石窟雕像通常巨大而庄重,富有雄伟的气势。
而在玉石雕刻方面,中国古代雕塑家以其高超的技法将玉石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此外,青铜雕塑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形式之一,雕塑家通过铸造和锻造等技法,塑造出了优雅而庄严的青铜人物像。
三、技法独特精湛中国古代雕塑的技法独特精湛,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雕塑家擅长运用镆铘(mó yuè)、琢磨、刻削等技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各种表情和气势。
尤其擅长表现服装的褶皱、发丝的细腻以及动态的姿态等细节。
同时,雕塑家们还善于运用刀法的巧妙变化,以及对石材纹理的利用,让雕塑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立体感。
四、审美观念独特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观念强调的是“气韵生动”的特点。
中国古人强调“神似”和“神形具备”,即追求雕塑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形象达到完美的统一、不仅要求雕塑作品形似,更要求其形象能够表现出灵动、生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家强调形态和精神内涵的统一,让雕塑作品所包含的意象能够直触人心,产生强烈的审美享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具特色,具有丰富的题材、独特的形式、精湛的技法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通过对这些艺术特点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也能更好地凸显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雕塑:佛教在中国流传开后,雕塑成为了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通常以佛像为主体,通过塑造佛陀形象来追求宗教信仰和精神境界的表达。
佛教雕塑具有庄重肃穆、神圣威严的特点。
2. 陵墓雕塑:古代中国帝王将相常常在墓地修建陵墓,并在陵墓中设置大量的雕塑。
这些雕塑包括石雕人物、石雕兽首、石雕花草等,以及石刻墓志铭等。
陵墓雕塑一般具有规模宏大、雄伟壮丽的特点,代表了当时政权的权威和统治。
3. 宫殿雕塑:古代宫殿中常常设置雕塑作为装饰和陈设。
宫殿雕塑以帝王、神话人物、神兽等为主题,形象优美、工艺精细。
宫殿雕塑艺术更多地表现了皇家权力和皇室荣耀。
4. 石窟雕塑:石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将雕塑与洞窟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石窟雕塑以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大足石窟等为代表,具有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以其精湛的雕塑和壁画而享誉世界。
5. 小型雕塑:除了大型的寺庙、陵墓和宫殿中的雕塑,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小型雕塑作品,如玉雕、石雕、青铜器等。
这些小型雕塑多用于装饰、摆设和礼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文化。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丰富多样,充满了宗教、政治、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的雕塑和雕刻艺术分析

中国古代的雕塑和雕刻艺术分析中国古代的雕塑和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文化艺术的水平,更蕴涵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厚。
在《周礼》中有“五工之器,工师之役也。
大工有雕、镂、刻、琢、铸。
故曰五工也。
”之言,可见雕刻艺术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雕塑和雕刻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古代雕刻艺术的历史变迁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居民就开始用石刀、石针等原始工具在各种石头上进行刻画。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大型彩陶器,由于器形和纹样的增多,使得雕刻成为了其必需技艺。
这种技术在汉朝时达到了高峰,出现了陶俑、青铜器等,其制作精细精美,考究细腻,其中以“陇西马踏飞燕”、四羊方尊等作品最为著名。
此后,中国古代雕琢艺术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二、古代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面。
在雕塑技巧方面,鼓励艺术家通过对建筑结构和生物体形的熟练把握和体悟,发挥创意,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想象来创作艺术形象。
其风格表现在构图、造型、色彩等多方面。
比如说,唐代雕刻艺术在身体结构、穿着、昏暗的着色等方面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收到了人们的称誉。
而浮雕中的应用也是宋代时期开始兴起的,它在建筑装饰、佛教造像等方面得到大规模应用,且运用自如,巧夺天工,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三、留存的雕刻艺术珍品在中国古代的雕塑和雕刻艺术中,留存下来的珍品数不胜数,而其中一些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比如说,“兵马俑”是中国史前时期的陶俑,始发于秦朝,尽头于汉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陶俑群体之一。
此外,还有唐代的“萧何碑”、“洛阳市题名碑”等,它们体现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比如说,南宋时期,“千手观音”阿赖耶识像,是世界上阿赖耶菩萨造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尊,也是雕塑界的杰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雕塑和雕刻艺术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
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

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之一就是雕塑艺术的辉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窗口。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特点和贡献。
一、先秦时期的雕塑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墓葬中,以石雕和陶俑为主。
先秦时期的石雕大多用于墓葬的装饰,其造型栩栩如生,以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的形象为主题。
同时,陶俑作为丧葬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俑以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的形象为主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艺术家们对细节的精心刻画。
二、汉唐时期的雕塑艺术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雕塑艺术经历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出技术的成熟和艺术的独特。
汉唐时期的石刻雕塑以佛教石窟和石碑为代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中的石刻壁画和雕塑形象丰富多彩,富有生动感和艺术性。
同时,石碑也成为这个时期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以碑文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雕塑艺术逐渐与建筑和绘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的佛像雕塑以金铜为材料,形象庄重、肢体柔和。
元代的佛教石窟由于西域文化的影响,雕塑形象更加精细而飘逸。
明代的陶瓷雕塑以青花和五彩瓷为代表,富丽堂皇,细腻典雅。
清代的雕塑则延续了宋元明时期的传统,以实用为主,注重形象的真实和技术的精湛。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贡献。
从先秦时期的石雕和陶俑,到汉唐时期的石窟和石碑,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和陶瓷雕塑,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华,同时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雕塑艺术在这个文明古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具一格,展示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雕塑艺术的特点,从艺术性、表现手法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性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深邃隽永的审美效果。
与西方雕塑追求逼真和立体感不同,中国古代雕塑更加注重表达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汉代的“汉画像石”以立体浮雕的形式表现,雕塑人物形象庄重端庄,面部表情丰富多彩,给人以内敛含蓄之感。
这种艺术风格强调形式和意境的内涵性,通过简练和谐的雕刻手法,营造出一种高度凝练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整体美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整体和谐之美。
因此,在古代雕塑作品中,人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特点。
例如,唐代的佛教石窟造像中,佛像与石窟壁画、石洞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艺术效果。
这种整体美的追求与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相契合,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表现手法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注重平面性和谐。
在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中,常常使用扁槃技法,即在一定的限制内,突出物体的平面形态和比例关系,强调整体空间的均衡和协调。
这种平面性和谐的表现手法使中国古代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例如,北齐石刻中的“狮子吞扇”作品,石雕狮子的身躯线条流畅、整体感强烈,以扁平的雕刻手法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雕塑的立体感。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也善于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构图和布置,使雕塑艺术作品达到视觉的平衡与协调。
例如,清代的名人像石雕作品,雕塑人物与石质背景的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艺术表现。
这种空间布局的特点突出了中国古代雕塑在美学审美上的独特性。
三、功能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功能。
首先,雕塑作品常常用于寺庙和宫廷的装饰。
佛教石窟中的佛像和道教寺庙中的神像以及皇家陵墓中的石雕神兽,都承载着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崇拜。
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美

•民俗文化189文/陈滢滢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美内容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艺术和文化。
中国雕塑独特的文体语言在世界雕塑史上熠熠生辉。
中国古代雕塑之美,在于表现之美、装饰之美、绘画之美、写意之美、线条之美、婉约之美。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特点中国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灿烂的艺术和文化。
中国古代雕塑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
随着千百年来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民族艺术文化发展和演变。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审美哲学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世界雕塑史上独树一帜,其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在世界艺术宝库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1 相似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形似之美。
中国艺术重在“似”而非“形,精神上的“似”是中国艺术的核心。
中国雕塑语言更少偏向于传统绘画,中国雕塑强调形神兼备,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对相似美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色。
西方艺术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追求美与真的统一,西方古代雕塑强调身体比例、结构、神态、真美对再现的追求;中国文化强调直观的意象思维,通过直觉、感悟理解宇宙。
东方思维超越逻辑,理性思维更强调感性。
东方感知的形成与西方文化中的哪些文化特征不同,体现在艺术上,如雕塑、绘画当然是形成不同的艺术语言特征。
中国的雕塑语言追求相似的美,注重表达精神、韵律和形象。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它的造型不是精确的而是对造型形式和意义的追求。
以汉代霍去病墓的石雕为例。
外表粗糙,语言粗糙。
西方雕塑艺术没有雕刻,但风格瑰丽、雄浑、淋漓。
体现了大胆的冲动,简单,渴望生活的生命力。
中国人以“形”求“神”的艺术思维方式,追求“形”的“活”。
2 装饰中国古代雕塑起源于古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特点之一是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天然的装饰风格。
无论是商代的青铜器、五代十国的宗教雕塑、唐宋时期的瓷器、还是古代的建筑装饰,都散发着浓郁的装饰气息。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
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
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
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采,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物,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
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
而从这时期考古挖掘中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见有神像,这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
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
商、周时期除礼器外,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细。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
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
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
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
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
其中《马踏匈奴》再一次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
那马虽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那浅浅地雕刻的几笔就是马腿,它与马的上身连成一体,多余的没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有的是一个完整的马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旅管0901 王苹090760111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漫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揭开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序幕。
我国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制作,它的造型丰富多样,具有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特点,虽然制作技法简单,但也为我国的雕塑艺术创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自《中国艺术简史》)
在词典中,“雕塑”一词的解释是“以金属、泥土、胶泥等材料塑造立体形象和在木料、金属、石质和牙骨等材料上雕刻形象的都可称为雕塑。
”我认为雕塑的出现是和人类的起源及工具的使用是同步的,因此现存的雕塑可以为我们这些现代人展现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的生活,同时也可了解当时的艺术水平,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恩格斯曾经说过“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
没有一只猿手层级制造过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选自《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而从石器时代开始,由于有了工具的出现及使用,人们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石质的雕塑是最佳的一个选择,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了雕塑的创造,并把它作为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雕塑上应该是陶器了。
陶器出现在新石器的后期,恩格斯曾形象的描述过古代陶器的起源:“陶器的使用,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雕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即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选自《中国艺术简史》)陶器的种类很多,而它的基本造型也是由它的用途所决定的。
根据已发掘出的陶器的区域分布,我国的彩陶可以分为5大类,分别是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又可分为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
半坡文化型的彩陶纹饰单纯,几何形常用直线、波线和折线等基本的线条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
其中它的纹饰多用黑色绘成,显著特点就是动物型花纹较多。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是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装饰都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也有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羽状叶纹等,彩陶上绘制最多的就是几何图案,纹饰的组合具有弧线美,装饰在器皿膨胀的腹部上,既显得整体造型丰满,又给人一种流畅的
感觉。
另外,花纹一般都画在器皿外部,除少数用红彩外,其他多为黑彩,有时罩有红白陶衣,色彩效果更好。
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是以甘肃马家窑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这种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称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绘制螺旋纹,产生动的感觉。
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旋动、流畅,富有动感。
装饰面积较大,往往遍布器物内外,既丰满、匀称同时给人以多变的感觉,与半坡和庙底沟型相比,显得更为精致美观。
马家窑文化中的半山类型的彩陶的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用旋涡纹组成装饰或用葫芦形纹做面的分割,把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装饰纹样形式较多,有圆点纹、窄条纹、圆圈纹、花瓣纹、八角纹、平行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格纹等十几种,其中,个别纹样和仰韶文化纹样很相似,说明彼此在文化交流上关系密切。
此外,还有着较多的植物纹样,以花瓣纹及其演变的装饰纹样为最典型。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
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
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
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由此可见,虽然当时我国的陶器仍不是很精致,但还是为我国后来的雕塑创造奠定了良好基础,象征着中国雕塑艺术已进入萌芽阶段,并逐步发展起来。
既然是讨论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就绝对不可以不提青铜器。
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由于商代的统治者尊神重鬼、崇拜祖先,因此青铜礼器的设计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
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
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
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
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
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
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我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在春秋早期,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
首先是盆的出现,传世的如曾大保盆。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变化,就是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
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疏。
这一时期的铭文长篇的甚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
铭辞书体也无显著的变化。
等到了春秋中晚期,春秋晚期新出现了红铜镶的纹饰,包括龙、兽、凤、鸟以及表现狩猎的各种题材。
由于表现人之狩猎活动的图像处于初始时期,因而带有粗拙干。
但是它已摆脱了青铜器纹饰的图案规律,而成为构图比较自然而生动的初级画像。
春秋晚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以记载自作用器的为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内容总以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诩品德之美为主,记载婚媵的铭文亦不在少数。
铭辞除了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以及部分有史迹可资考查外,关涉史料的内容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缘故。
佛教雕塑艺术在我国的雕塑艺术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教的雕塑作品展现出诸佛菩萨的庄严圣洁,留下当代佛教信仰的虔诚恭敬,具有宗教淑世教化的功能,更保留了人类的智慧、文化及艺术上的成就。
尤其是佛教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涵盖了对佛法的体证与宗教情操的投入。
于外,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于内,是人格的超越与庄严,使雕塑艺术也成为弘传佛法的另一种方便。
佛教雕塑的发展
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从陶器、青铜器和佛教雕塑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概况,也激励我们继续将我国的雕塑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