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本战败投降的八年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年之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22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此外,还有一个滇缅会战,派远征军出征缅甸。
(篇幅所限,以下关于战争过程部分介绍从略)抗战爆发后,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1日结束,国民党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日军也伤亡巨大,此役使日本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速战速决”的迷梦破灭了!1937年9月13日至11月的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卫立煌将军指挥的忻口战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1938年1月4日至5月21日进行的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1万多人,这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同年进行的武汉会战,中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此役结束,彻底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标志着战略防御阶段的结束。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著名战役有枣宜战役和豫湘桂战役。
1940年4月的枣宜战役中,“梅花上将”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
他是二战中中国军队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战死的最高军队将领,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延安军民也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题写悼词“尽忠报国”。
1944年4月开始的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合起来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豫湘桂战役。
1944年正值中国人民看到胜利曙光的一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的一年,而此时在以蒋介石为最高统帅的中国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的大溃败,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的无能和国民党的腐败。
关于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的论述

关于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的论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变成了水深火热的地方。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滔天大罪。
四海之内,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
这时,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已经伤亡惨重,被迫走上了战略转移的道路。
但在国土沦丧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奋勇抵抗。
一边抗战,一边力求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做出来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共同投入到战场之中。
国民党投入到抗日的正面战场,而共产党则是在敌后战场活动。
他们一同努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阶段与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了日军1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表现

背景: 日本方面,由于1937年开始的诸次军事行动让日本感到兵源 匮乏开始逐步增兵,日本自此正式进入战时经济体制。 战时经济体制的推行虽然减缓了日本财政破产的速度,但是 长久下去并非办法,加上对苏联军事实力的顾虑,日方急欲 在短期内迅速逼垮国民政府,以便聚集更多资源以便进行北 进以及南进政策。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
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 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 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 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两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 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 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 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 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 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 大战役
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 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 志 台儿庄战役
徐州会战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消灭了日寇大量 的有生力量,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
武汉会战
淞沪会 战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
役,粉碎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狂 妄计划
武汉会战 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有超过一百万名国 民革命军参战,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 最长、规模最庞大的战役。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国民
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的领导下,中 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 以抗击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的日 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 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 等广阔地域,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3090103790医学0902邹瀚辉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凇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凇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思考: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 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 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 国民党军队 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
的抗日积极性。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 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 1、国民党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抗战, •
以巨大的牺牲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 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2、在血与火中,国民党逐步认识到战争的 一些客观规律,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有生力量。
• 3、在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
的主力,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 辟敌后战场,从此两个战场互相策应、 互相促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 4、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扩大了 中国抗战的影响,博得了世界上爱好和 平的国家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 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 共”的方针。蒋介石将抗战到底 的涵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 变前的状态”;标志着国民党由 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正面战场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 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 军26.3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与 1937至1938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 一阶段抗战仍较积极的一个表现。)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 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 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官兵不 怕牺牲,英勇杀敌,创造了 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 迹,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 迹,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个 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 出了重大贡献,且使日军兵 力分散,战线拉长,为战略 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 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同时,它客观上 也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抗 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 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
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其次,从主观上讲,是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以分散的兵力扼守点和线,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使敌人能够充分发挥海陆空联合作战的优势。
加上当是中国军队指挥系统紊乱,部队庞杂,派系众多,内部矛盾重重,都是第一时期军事上失利的因素。
第二时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华作战的策略,对中国政府有过去的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党亲日派投降了敌人,继续抗战的国民党的主要当权者坚持反共方针,强化了反共摩擦。
这个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也发动了一些规模不等的进攻,如:南昌、随枣、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战役以及东条山战役等。
在这几次战役中,中日双方互有胜负,没有出现影响整个战局的大的军事行动。
尽管如此,就中国战场的全局来说,不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胜负如何,客观上对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战,还是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
第三时期:1941年12月-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过去的单独对日作战,转变为和美英苏等同盟国并肩对日作战,整个战局发生了对中国抗日战争有利、对日本侵略者不利的变化。
由于日本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将作战的重点移向了太平洋地区,因此,这是日军对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已从早期的以最后战胜中国为目标,而转成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利益为进退。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积极努力对日作战以及大批美国军事物资的援助,部队装备的改善,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
但是由于国民党强化法西斯统治,是国民党统治区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在军事上风行观战、避战的消极政策,因此在对曰作战中,一些本应打好的仗也都遭到了失败。
如:鄂西、广东、湘北、豫湘桂会战等。
但这时期中国军队配合盟军在印、缅作战,对于打通中印公路,保障国际支援的通道军在东南亚作战起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国民党的一些主要当权者一直没有放弃反共方针,但是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军队官兵,国民党政府官员,坚持了抗战的立场,在主要由国民党承担的正面作战的战场上,凡是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军队和在战争中牺牲的官兵,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一样,都应受到崇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