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分析之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在历次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中,《曹刿论战》都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
该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
全文222字,以极其精简的文字,记述了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发生于长勺的一场战争,塑造了曹刿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这篇记录战争的文学史料中,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曹刿这个主要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韬略,都显得那么突兀,给人一种鹤立鸡群之感。
现具体做如下分析:在文章中,曹刿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显得卓然不群,非同凡响。
作者把他放在战争事件中来进行刻画,通过他对战争的看法、认识与乡邻、国君的相互比较,表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高超的作战思想及指挥艺术。
在齐鲁的这场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曹刿是这场战争中鲁国的主角,从战争的序幕到尾声,无一不活跃着他的身影。
一登场,他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是王侯将相,没有显赫的权势和地位,凭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呢?用他语惊四座的话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这显得似乎是狂妄的话,使得他高居不群,也是奠定他指挥这场战争的基础。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孔子登泰山,方觉众山之小。
假如不是登上高出群峰的泰山之巅,他怎能得以一览群山而觉其小呢?这振聋发聩的语言,看似诳语,其实正体现了他对当时情势的细微洞察。
对这场战争,曹刿早已成竹在胸。
因而在鲁庄公将要迎战齐国时,他要求拜见鲁庄公,其乡邻对他的这一做法是惶而惑之,不知其所然。
他们认为战争是王侯将相之事,小人不得而谋之。
这种对国事的淡漠,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桎锢了他们,使他们的眼光看出去是那样狭窄,这与曹刿“食肉者鄙,未能远谋”的眼界相距何其遥远。
他对战事的关心,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关心,是他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想,是通过与乡邻比较表现出来的。
这一比较,使得他如同一座伟岸巍峨的山那样高高地矗立着,雄浑而峭拔,让人仰视。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曹刿论战》赏析

整理课件
23
探究交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鼓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未可
可矣
驰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1)反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
(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 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整理出课件正确的判断。 24
整理课件
11
第一段:战前准备
凭借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
养
独占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
徧:通“遍”,遍及
听从,服从
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
整理课件
信实
12
第一段:战前准备
信用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才下令追逐他们。
整理课件
29
探究交流
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曹刿的解释分 哪几层意思?
❖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 第①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
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 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攻击的缘故)
❖ 第②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
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 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 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追击的缘故)
整理课件
30
探究交流
2. “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 之“鄙”,不懂军事。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被描绘成一个喜欢饮酒享乐的暴躁醉汉,他决定不听从曹国舜的妙计,而坚持出兵攻打晋国。
这种自负和鲁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
鲁庄公的形象体现了一些人性的缺陷,例如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冲动易怒等。
他缺乏睿智的领导才能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也没有将自己的相信富于批判性地审视。
然而,这个形象也有可能是一种反讽。
作为一个国君,他却沉湎于酒宴之中,听信自己的子弟而不是聪明智慧的谋臣,这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对政务不负责的统治者。
同时,鲁庄公沉迷于各种享乐,也是在暗示一个国家的颓废和腐败。
总之,通过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可以理解《曹刿论战》所强调的智慧和明智领导的重要性,也凸显出长期持续的不负责执政所带来的危险。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难点)【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积累法(解说: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勤于记录的习惯)【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争文化1.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3.“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4.谜语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5.说一说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鼓作气释义:表示鼓起干劲, 一口气完成。
这个成语来自哪儿?让我们一同走进《曹刿论战》。
二.学习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三.补充文体知识及背景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志而不努力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的目的。
下面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当政的人。
鄙:鄙陋,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人,在这里指朝中臣子。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小信未孚: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狱:案件。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鼓:击鼓。
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作,振作。
二、相关背景:1、关于《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
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但是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左传》记录了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的历史重大事件。
与《春秋》相同,《左传》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而且表达了对事件人物的看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
同时,《左传》还记叙了大量传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有不少不附和历史事实的地方,严格的说它并不很象史书。
所以对《左传》中事件、人物的定位问题,还应该持一些保留态度。
作为记事作品的代表作,《左传》以时间为序,注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交代。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不着眼于对战场对峙的细节也就是过程的描写,而是重点叙述战争的起因、双方的准备和最终结果。
而且中间常有不合常理的神秘事件出现。
例如战前的占卜、星象或梦境等等。
这种不合理的事件出现也是《左传》被人成为“浮夸”之书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之曹刿论战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之曹刿论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
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
2.善于把握战机。
3.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总结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