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合集下载

对柴达木盆地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对柴达木盆地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对柴达木盆地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王永贵;李义民;刘丽峰;李健;祁兰英;陈宗颜【期刊名称】《青海科技》【年(卷),期】2007(014)005【摘要】柴达木盆的形成过程,是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地区地壳的演化过程,从较长尺度对柴达木盆地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柴达木盆地经过前第四纪数次构造变动后,祁连山和昆仑山隆起抬升使盆地与共和盆地隔绝,封闭了盆地东部及西南部,其时惟有盆地西北部与塔里木相连,成为柴达木-塔里木古淡水湖;柴达木盆地的雏形始于始新世晚期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由于阿尔金山在晚更新世初期或中更新世末期隆升,使得阿尔金山不断崛起,至晚更新世初期或中更新世末期距今0.15~0.16 MaB.P.之间,使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分野,成为封闭的古湖盆,盆地现代大陆水圈也逐步形成,柴达木盆地正式形成.【总页数】3页(P24-26)【作者】王永贵;李义民;刘丽峰;李健;祁兰英;陈宗颜【作者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基础施工总公司,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相关文献】1.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J], 李锦轶;何国琦;徐新;李华芹;孙桂华;杨天南;高立明;朱志新2.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初步估算探讨 [J], 李健;王辉;黄勇;刘春娥;郭宏业;郭新华3.小麦的穗领在系统演化和个体发育中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J], 解俊峰4.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以上海现代海洋渔村社会形成过程为例 [J], 韩兴勇;5.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以上海现代海洋渔村社会形成过程为例 [J], 韩兴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

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

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

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

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

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

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

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图 2 ZK2 孔中更新世色度变化曲线 Fig. 2 Chroma curve of the ZK2 borehole
over the mid2Pleistocene series
图 3 ZK2 孔中更新世磁化率变化曲线 Fig. 3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of the ZK2
院教育部西部环境重点实验室负责完成 。
0172MaBP ,上界为 0112~0115MaBP。盆地气候仍继承 早更新世冷暖交替的特点 ,冷暖波动旋回可达 8 次之 多 ,这种冷暖波动特征 ,在 ZK2 孔磁化率变化曲线和 色度变化曲线上都有明显的反映 (图 2~4) ,其中在色 度 b3 上的反映最为明显 ,且和磁化率的相关性最好 , 相关系数达到 01886 。其中 b3 值为 11 可作为区分冷 期与暖期的特征值 ,当 b 3 值大于 11 时 ,湖泊处于较强 的氧化环境 ,湖水变浅 ,环境变干 ; b 3 值小于 11 时 ,湖 泊处于较弱的氧化环境 ,水深变大 ,为丰水环境 。
柴达木盆地内第四纪地层沉积速率快 、沉积厚度 巨大 ,详细记录了早更新世以来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 。 柴达木盆地的演化与盆地盐湖资源的形成与开发一直 是柴达木盆地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因此 ,对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不仅迎合了国家西部大开 发的战略倾向 ,而且对盆地盐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具有 指导意义 。
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210400001) 作者简介 : 王永贵 (19622) ,男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研究工作 。
E2mail :qhsddywyg @163. com
2 第四纪地质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平原区 , 面积广 ,厚度大 ,成因复杂 ,主要有冲积 、洪积 、沼泽堆 积 、湖积 、化学沉积 、风积 、冰碛及冰水沉积等 。第四系 厚度水平方向变化很大 :盆地西部的雁列式隆起带 、老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阶段。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构造压力,这一构造过程在地壳动力学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挤压构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为揭示地壳变形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特征。

在该盆地北缘,挤压构造明显,表现为构造线amentum,构造面断裂与背斜构造等。

挤压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古海侵和构造变形控制,同时受到古地应力场、断裂活动和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挤压构造的断裂面和断裂带的解剖观察,可以判断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运动方向、运动方式以及变形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区域构造受到明显的压力扰动,进一步强化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构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壳变形机制和油气成藏规律。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推测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力量大小,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方向性指导。

其次,对于油气资源富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

白垩纪挤压构造为构造陷落盆地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构造变形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可以找出有利于油气资源积聚的勘探区和勘探层位。

同时,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机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为研究地壳运动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对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_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

塔里木盆地_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
第卷第期年月地质通报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震旦纪一中泥盆世开合旋回汤良杰张一伟金之钧贾承造摘要塔里木柴达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个开合旋回即震旦纪一中泥盆世开合旋回晚泥盆世一三叠纪厂开合旋回和侏罗纪一第四纪一构造旋回可能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陷盆地阶段中奥陶世一中泥盆世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阶段晚泥盆世一早二叠世为弧后裂陷盆地阶段晚二叠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位于亚洲腹地塔里木盆地夹于天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柴达木盆地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一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夹持在东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
(" N. (柴达木盆地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 $ 青藏高原
& !
的 东 北 缘&夹 持 在 东 昆 仑 山’祁 连 山 和 阿 尔 金 山 之 间 &面积约(!M(" N. % 这!个盆地是中国陆上大型含
& !
油气盆地 & 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 盆地构造演化的 开合旋回是指盆地构造性质拉张与挤压的变化过 程 % ) 开 * 意味着盆地经历拉张或伸展 & 地壳由于伸 展而减薄 & 形成裂谷盆地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等裂 陷盆地组合 & 与其相对应的是盆地边缘的古大洋处 于张裂状态 & 新生洋壳不断出现 % ) 合 * 意味着盆地 经 历 挤 压 或 缩 短&处 于 挤 压 环 境 中 &形 成 活 动 大 陆 边缘盆地$ 前陆盆地组合 & 发育褶皱 $ 冲断带及其各 种挤压构造样式 & 与其相对应的是盆地边缘的古大 洋 开 始 消 减 &古 洋 盆 逐 渐 缩 小 &在 碰 撞 带 部 位 形 成 造山带% 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 地 & 经历了多期次开合旋回 & 每一次 ) 开 * 与 ) 合 *& 都 与特定的古板块构造活动或陆内构造活动有关 & 发 育特定的盆地沉积充填& 形成特定的盆地构造样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第32卷 第4期2002年10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 IL IN UNIV 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 Vol.32 No.4Oct.2002  文章编号:16715888(2002)04033307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和钟铧,刘招君,郭 巍,董清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与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侏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

柴北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Ⅰ(早侏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

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关键词:成因类型;构造层序;逆冲活动;盆地演化;柴北缘中生代前陆盆地中图分类号:P544.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02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资助项目(QZ 97204102)作者简介:和钟铧(1968),男,河南省上蔡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盆地分析的教学和研究11 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南缘附近,其南邻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四周均以深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北界为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深断裂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系相连,西以阿尔金深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紧邻,东、南分别以鄂拉山深断裂和昆北深断裂与西秦岭及东昆仑造山带环接。

依据基底性质、基底起伏、断裂活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可把柴达木盆地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南部昆仑山前地区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地;中部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称为中央坳陷;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主,称北部块断带。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早侏罗世一古、始新世时期,古湖盆西北低、 东南高,盆地范围较小,拗陷沉积中心位于西北 部,该区侏罗、白垩纪沉积有西厚东薄、颗粒 西细东粗,颜色西暗东红、层位西老东新和西 退东超等特点,其中中侏罗统可能成为盆地的 主要生油岩系。
• 渐新世一上新世早期为盆地发展的全盛时 期,盆地范围最大,其西北部随阿尔金构造带 隆起而抬升,拗陷中心缓慢东移至西台吉乃 尔湖一带。因此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和 上新世的生油岩系大致与侏罗系相似,沉积 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略呈多层系交又迭 置状分布。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典型内陆高原盆地 海拔 2500-3000m
北部-祁连山 西部-阿尔金山 南界-昆仑山 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等丰富,有“聚宝盆” 称 雅丹地貌世界闻名
生储盖
• E13原油更多的来自上层的 E23 和 N1 —N2生油岩 • E13 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 岩,其次为粉砂岩、中砂岩、 砂岩。储层空隙类型以次 生孔隙为主。 胶结类型为 孔隙—基底式兼接触式。
• E13 油藏的盖层是其上的 E23 —N1 泥岩,这一套地 层属于湖盆扩大后的沉积, 分布广泛,厚度巨大。
柴达木盆地形成于印支运动期之后盆地基底包 括了所有前中生代地层,其中包括古元古宙结 晶基底、中一新元古宙褶皱基底和古生代直接 基底。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 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该区海水由北向东 南退出,四周隆起成山,形成了柴达木盆地雏 形。 • 盆地自中生代形成至衰亡的演化过程,可归 纳为:盆地开始于西北部,终止于东南部,反 映西退东超发展的全过程。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及其构造重建——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及其构造重建——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
yn esu l.d i @ s . ca e u。
维普资讯
l4 9

质 力 学 学

C DM一0 、 C M一4 、 C M一3 C M一9 ( 1 。 20 D 26 D 3 0、 D 3 2 图 )
柴达木 盆地新 生代沉 积地层 主要分 为 8个地 层单位 。根据 近年来古 地磁 和地层学 研究 的
柴 达木 盆 地新 生 代 演 化及 其 构造 重 建
— —
基 于地 震 剖 面 的解 释
尹 安 ,党 玉 琪 陈宣 华 , ,汪 立群 ,蒋 武 明 蒋 荣 宝 ,王 小凤 ,周 苏平 ,刘 明德 ,马 立 协
( . D p r n fE r n pc cec s U iest o airi ,L sA gls ai ri 9 0 516 , U A; 1 e at t at a dS aeS i e , nv ri fC lo a o n ee ,C lo a 0 9 —5 7 me o h n y f n fn S
得 到 如 下 认 识 : 柴 达 木 盆 地 一 级 构 造 为 新 生 代 宽 缓 复 向斜 , 其 振 幅 和 半 波 长 分 别 从
柴 西的 >1 k 和 ~10 m 变化 为柴 东 的 <4 m和 ~5 k 。 褶皱 首先 在 柴 西 贴近 阿 6m 7k k 0m 尔金 断裂 附近形 成 (5~5 .Ma ,并 向柴 东扩展 (3 3 a 。复 向斜 的形 成与 较老 6 05 ) 2 .M )
壳 缩 短 , 柴 东 主 要 为 下地 壳 缩 短 。
关键 词 :地震反 射剖 面 ;构 造重建 ;新 生代 ;柴达木 盆地
中 图 分 类 号 :T 2 . 1 El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邻祁连山脉,西接昆仑山脉,南临唐古拉山脉,北靠河西走廊。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老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地质运动和变化。

首先,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大陆碰撞过程。

在1.6-1.3亿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碰撞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引发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

这个时期,盆地主要由海相和湖相的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物组成,其中包括石灰岩、泥岩、砂岩等。

随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

在中生代晚期,板块运动导致盆地区域开始隆起,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陆地,海相和湖相环境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相的沉积物,如砂岩和石英砂岩。

这个时期盆地周边山脉的隆升和侵蚀作用加剧,大量的沉积物通过河流输入到盆地中。

进入第三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再次活动,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沉降,形成一个相对较低的凹陷地带。

这个时期,盆地中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湖泊和沼泽地带,如薛岭湖、宕昌湖等,沉积物主要是泥岩和湿地植物的残渣。

同时,火山活动也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如玉树火山岩和果洛玛依火山岩。

这个阶段的沉积物也是目前盆地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最后,近现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迁。

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仍在继续,导致盆地中的地壳继续隆起和沉降。

同时,全球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冰川和湖泊的规模有所增大,而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

这些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了盆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大陆碰撞、隆升沉降、湖泊沼泽和新构造运动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地质和生物遗迹,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和气候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这也为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
境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来揭示柴达木盆地更多的奥秘,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理解和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