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
七年级《孙权劝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 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 善劝 好学 关爱部下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 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 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 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 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 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 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 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 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鲁肃 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 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 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 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 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 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文言文朗读四步曲 读准字音 读通文义 读好停顿和语气
背诵全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 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qǐ)欲卿(qīng)/治经为 (wéi)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 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suì)蒙母,结友而别。
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孙权劝学》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单独,孤单治: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治理博士: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但是涉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接触,涉及(3)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看见往事: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过去的事情(4)及.鲁肃过寻阳古义:__________今义:赶上;比得上(5)即更.刮目相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更加;再2.一词多义(1)当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___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今当.远离(《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2)过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__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见往事耳....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及.鲁肃过寻阳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1)以①蒙辞以.军中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①孤其欲卿治经为.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友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特殊句式辨析(1)蒙辞以军中多务。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梳理及练习课件(共25张PPT)

2.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A.及鲁肃过寻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孰若孤/未若柳絮因风起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险躁则不能治性
2.(1)C 【解析】A. 经过/过错; B.好处/更 加;C.比得 上;D.研究 /修养。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吕__蒙__以__军__中__事__务__繁__多__为__由__来__推__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我__难__道__想__要__你__研__究__儒__家__经__典__做__专__掌__经__学__传__授__的__学__官__吗__?__只__是_ 应当 ___粗__略__地__阅__读__,__了__解__历__史__罢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理解简答。 (1)孙权以哪几方面的理由劝吕蒙读书? ___一__方__面__,__吕__蒙__“__当__涂__掌__事__”__,__须__多__“__见__往__事__”__,__才__能__把__工__作_ 做好; ___另__一__方__面__,__用__他__自__己__的__经__验__劝__说__,__“__常__读__书__”__“__大__有__所__益__”_ 。 (2)孙权告诉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他的目的是什么? ___“__治__”__和__“__涉__猎__”__两__种__。__他__劝__说__吕__蒙__读__书__不__是__让__他__研__究__儒__家_ 经典 ___做__专__掌__经__学__传__授__的__学__官__,__只__是__让__他__了__解__历__史__,__以__便__吸__取__经__验_ 教训。
七年级《孙权劝学》ppt公开课一等奖

延用至今的词
岂:难道
欲:想
不同语气的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达意作用,
用法灵活 ①邪!反问语气 “吗” ②耳 限止语气 “罢了” ③乎!感叹语气 “啊”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
书名
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 权)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
由。要重读强调。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益。”
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
鲁肃 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 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 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 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 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 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文言文朗读三步曲 读准字音 读通文义 读好停顿和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 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qǐ)欲卿/治经为(wéi)博士邪(yé)!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 对……说 用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1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 个字, 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分享了《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动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重点: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乐观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老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教材简析】《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
【教学目的】1、知识训练点: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了解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结果学有所成的故事,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对比阅读、课外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学法指导】读──悟──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周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有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谚语,大家都收集好了吗?下面找几个同学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师:很不错,大家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积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刚才同学们谈到的格言警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何等的重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阐述了学习需“勤奋”的真理。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现代人如此,古人又是如何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quán)劝(quàn)学二、新授1、《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问:你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的呢?(课下的注释)师:真聪明,今后我们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向他学习,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示和课下的注释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同时还要注意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广泛地查阅有关资料,这些对我们语文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七下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2018 -2019 学年度第2 学期公开课说案2013-2014 学年度第2学期公开课《孙权劝学》教学反思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
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
“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
“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最后谈谈一丝遗憾: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
摘要:通常以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多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理化知识的梳理,语文教学中似乎较少运用,其中文言文习题的讲解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思维导图的运用。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利用一次习题公开课的机会尝试将思维导图与文言文知识复习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文言文习题讲解模式,用新的方式让学生将文言文知识点清晰有条理的整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还可以提高他们把握考点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言文习题知识点
一、此次课程目的
本次语文组的公开课做了新的尝试改革,首次加入了习题课的讲解展示,本组的习题课落在了我的身上,根据全年级的教学进度,最终,本次习题课定为《孙权劝学》的文言知识总结与练习。
对于这样一节文言文课文的知识点习题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思路是通过练习题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知识点,提高他们自主归纳的能力。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应用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上,这一点在复习课或习题课讲解时是最有效的。
而且通过练习题与知识点的结合也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把握考点方向,增大得分几率。
这种能力相信多加训练,层次好一些的学生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整体上看,我设计本节习题课的目的就是要将做练习题的每个环节与复习知识点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改变过去盲目做题的状态,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点的方法,强化其做题能力。
二、练习题出题思路
本节习题课的练习题不使用学生手头上的课程配套练习,全部由我进行筛选
创新,形成一张小卷形式的当堂练习题。
在出题时,我主要寻找能与本课重点知
识相对应的题目,其中包括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句等知识,也包括一篇课文应
有的故事启示和人物形象分析。
同时注意题目的梯度划分,循序渐进,既要包含
基础练习题也要参照中考题型和中考难度找寻部分中考真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
程中既掌握了本篇文言文应强调的重点基础字词句,从而进行一定的复习回顾,
同时又能让他们通过本张小卷发现中考的考查题型与知识点。
三、前期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练习题小卷的整理筛选甄别工作,另一
方面是思维导图的制作与本课重难点的相结合工作。
在准备练习题的过程中,我
将关于本课的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文言文对比阅读等几方面
题型都包含其中,一遍遍地进行对比筛选,经过整合选择,最终呈现出了一份学
生在当堂的四十分钟内能够完成的小卷。
本张小卷内容均匀兼顾,层级递进上升,量和度都相对合理,得到了本组其他老师的一致认同。
关于思维导图的制作工作,在已有授课思路和练习小卷完成的基础上,我通
过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模式,将本篇课文应掌握的重难点全部展现出来。
思维导
图中每一部分重难点的呈现都是在做完本部分习题之后展示出来,这样的方式能
够让学生清楚明白的了解到他们所做的每道题目与本课重点知识的关联性,从而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学会怎样总结归纳文言文课文中的知识点,也可更高一级
的尝试在做题中寻找命题者的考查点。
整体上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我分出了七个部
分的知识点,包括文学常识、重难点字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人物特
点和故事启发,这七部分的知识点全部包含在了练习小卷的题目中,这样就巧妙
地将思维导图的运用与复习文言文知识点的习题结合在了一起,以此达到本节课
的最终目的。
四、关于为何不直接使用学生手头上现有的配套习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要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部分来讨论,是因为有老师提出,既然
是讲习题课,学生手头上又恰好有配套的本课习题练习,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自
己出题,为何不将本课配套习题直接讲完,这样不仅更好的利用了手头上的资料,而且也能达到讲解一篇课文做一课习题的基本教学目的。
对于这样的意见,我有
两方面不同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节习题公开课,它不像讲解课文那样,可以根
据每位老师主观的不同性格,产生不同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感受到灵活多变的教
学模式,而习题课原本就比较单一,基本上我们绝大部分老师在常态教学中都是
拿着一本配套习题给学生们对答案,如果一节公开课依旧按这样的形式进行讲解
展示,那么不仅学生感受不到新意,相信听课的老师们也会觉得无聊枯燥,因为
这样的课完全没有创新,甚至没必要集中大家来浪费四十分钟的时间听课。
正因
为此,我在选择习题课的模式时,才大胆地进行突破,抛开大家都有的练习题,
重新设计一套习题,希望以此打破我们日常教学中习题课的单一枯燥形式。
其次,我们手头上的课程配套习题是集各处练习题为一体的综合体,它的题目针对性不足,重复的题型和内容或多或少存在,若放在常态的习题课上,教师只需将答案
讲解出来即可,但一节高质量的习题公开课,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是通
过四十分钟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跟随老师的讲解回顾本篇文章的
重难点,又能提升自己做题和揣度命题知识点的能力。
因此,高效的习题课堂需
要筛选甄别一些重复的内容,选择最直接、最精华的题型内容加以训练,所以我
们手头上的配套习题并不完全符合本节课总结复习知识点的目的。
但这并不是说
我否定了手头资料的实用性,我只是通过选用自己出的小卷对我们手头上的配套
资料进行一个补充和辅助,以此达到本节习题课的最优结果。
五、本次课程结果
通过结合课堂上学生完成小卷的实时情况,以及课后收上来的小卷检查修改
痕迹的情况,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基础题部分,包括文学常识和解释句中
加点字词的题目,学生们几乎做到了脱口而出,边说边写,并且正确率较高,可
见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
在做含有古今异义的句子翻译和一词多义的
选择题时,部分学生的确会在瞬间对重难点字词产生错误答案,但核对讲解之后,当后面的题目再次涉及到这些文言知识时,他们会提高警惕,刻意搜寻脑海中有
关本课学到的知识内容。
对于本张小卷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题目,学生们
在题型上比较熟悉,只是课外文言文的意思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需要教师讲
解部分较难的字词,替学生们大体疏通文意,协助他们完成题目。
本部分题目除
了个别字词句解释题难以把握外,学生们对人物特点和故事主旨的理解基本到位,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内文章的启发拓展到课外文言文的主旨解读上,以此回答
题目。
整体来看,本节习题课教会了学生揣摩考点的方向,同时教会了他们如何总
结文言文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从脑海的某一部分迁移出来。
也就是说,让他
们在做题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填空题、翻译题、选择题和所谓的问答题,但是想到
的却是文学常识、实词虚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乃至人物特点和全文启示等潜
在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教会了他们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课文重点以
及复习文言文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会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和复习中反复用到,会提倡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自己绘制一幅文言文知识思维导图,争取在反
复的训练中,让学生们能够自己总结知识点,从而应用到做题中,并将知识点与
题目进行结合,最终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与考查方向。
作者简介:陈海玉,1986年12月生,女,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兰州天庆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