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精品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上
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1教学目的及要求:1、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和几种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的内容。
4、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模块一:扫清阅读障碍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桥墩匀称2、解释: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匀称3、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模块二:分析课文一、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2、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2、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3、 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4、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模块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2、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2)说明顺序是(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3、读6—9段回答(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两个方面来写。
部编版八上《18中国石拱桥》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八上《18中国石拱桥》一等奖教案教案:中国石拱桥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记忆中国石拱桥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化传承。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视机)。
2.图片资料。
3.学生提前复印好的课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教师展示一张中国著名的石拱桥图片。
引发学生对石拱桥的兴趣。
2.提问:大家知道中国著名的石拱桥有哪些?你们喜欢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Step 2:阅读与理解(10分钟)
1.学生课前已经复印好了课文《中国石拱桥》,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石拱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石拱桥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石拱桥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拱桥的基本概念。石拱桥是一种古老的桥梁建筑形式,它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拱券结构跨越河流或峡谷。它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案例——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案例展示了石拱桥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跨越大跨度空间的难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石拱桥这一课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对石拱桥的所见所感。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石拱桥的概念和结构原理,并通过案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石拱桥的魅力。
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石拱桥的结构原理时遇到了困难。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的方法,让他们更直观地看到拱券受力原理。这样的教学手段似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举例:对于石拱桥结构原理的理解,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动画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拱券受力原理和桥墩的作用。对于说明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课文中对赵州桥的描述,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并强调选择合适例子的重要性。对于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的理解,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和现代桥梁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化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五篇】篇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举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特征是方法。
2、理清全文由概括到具体、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说明顺序。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理解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
5、初步使用说明文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
2、通过感知作品,把握课文重点,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几种常用说明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问题探讨、展示提升等方式掌握课文应体现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光辉成就。
2、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难点】1、理解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并把握其特点。
2、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使用及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1、结合教材第49 页单元提示第二段“表达方式”这个话题,让学生回忆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的名称。
2、以师对一个苹果的如下表述,学生判断各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1)今天,我来这里给大家上课,顺便带来了一个大苹果,准备把它作为一个小小的礼物,送给本节课表现秀的同学。
(2)这是一个质量上等的好苹果。
(3)它圆圆的、大大的,通体黄里透红,表皮光滑细腻,像胖娃娃的脸。
(4)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我多么喜欢它啊!(5)这个苹果整体呈球形,如成人拳头大小,通身粉红色,上半部比下半部颜色略深,整个苹果重约300 克,属红富士超大型果种。
3、学生把教材翻到第92 页,以对作者相关文学常识的了解,师引出本课的说明文体裁,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先前的预习,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预习交流1、寻访文朋字友。
各小组在各自板块上展示预习时自选的6 个字或词,然后轮流给出展示理由。
2、学生就预习过程中把握的说明顺序、遣词用字、语言组织、谋篇布局、感情寄予、说明方法等不同方面,结合整理形成的问题及研讨情况实行交流,教师即时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中国石拱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2)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筛选、整合信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2)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教学难点(1)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石拱桥的兴趣。
2.简介石拱桥的历史及在我国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三、课堂讲解1.讲解赵州桥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2.讲解卢沟桥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3.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赵州桥和卢沟桥在设计和建造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分析课文中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词语。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说明文语言,描述一种熟悉的事物。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课题: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2)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拱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拱桥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建筑艺术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岁月在石拱桥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拟人手法如何赋予石拱桥历史感和生命力。
-重点三: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等石拱桥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如桥梁的对称美、石材的耐用性等,强调其在古代交通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四:课文的结构分析,教师需指导学生识别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论述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探讨了《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我发现同学们对石拱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非常感兴趣,大家在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始终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石拱桥的概念和特点,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课文结构的分析,部分同学还是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举例不够恰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改进,用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课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表达思想的技巧。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对说明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书和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欣赏说明文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课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表达思想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说明文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赵州桥、卢沟桥等石拱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介绍石拱桥特点的语句,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3.合作探讨课文介绍了哪些石拱桥?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思想有什么作用?4.课堂讲解石拱桥的特点及分类。
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建筑物。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
2.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关于家乡古建筑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了课堂所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学生对石拱桥特点的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说明文的欣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石拱桥吗?能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吗?生1:我见过,石拱桥的桥面是拱形的,很有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拱桥的基本概念。石拱桥是指以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造型美观等特点。它在古代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石拱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讲解赵州桥、卢沟桥等著名石拱桥的例子,学生们对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讲授石拱桥的结构和受力原理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如模型、图示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拱桥的基本概念、结构、分类和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桥梁建筑。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文化传承:石拱桥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中国石拱桥课题中国石拱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茅以升的根本情况。
2.了解并概括有关石拱桥的知识,理解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2.学会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务实的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本文原载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后经作者补充、修改。
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
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兴旺而长足开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局部,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读准字音弧.形〔hú〕拱.桥〔ɡǒnɡ〕推崇.〔chónɡ〕匀称.〔chèn〕洨.河〔xiáo〕桥墩.〔dūn〕河堤.〔dī〕混.凝土〔hùn〕漳.州〔zhānɡ〕饮涧.〔jiàn〕惟妙惟肖.〔xiào〕张鷟.〔zhu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上。
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残损:物品残缺破损。
巧妙绝伦:形容技艺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似是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似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
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推崇:十分推重。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就地取材:在本地选取所需要的材料。
新课导入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在了一起。
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并排而成的木梁桥。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桥洞成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巩固。
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巩固、形式美观、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说明顺序,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巩固、历史悠久的三个特征进行说明,有条不紊。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自由朗读课文,整理全文思路。
第一局部(1、2):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局部(3-9):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三局部(10):简述中国石拱桥的开展。
【品味亮点词语】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巩固〞一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巩固〞能否互换?“不但〞“而且〞能否删去?为什么?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巩固〞不可互换。
“形式优美〞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巩固〞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即理性认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假设互换了就不科学了。
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不可删去,假设删去,就失去了原来的递进关系。
2.说说以下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拟早。
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
这样表达,程度较轻。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语言严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只是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
(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左右〞表示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探究方法说明】形,就像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运用作比拟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拟,说明卢沟桥“结构巩固〞的特点。
4.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了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5.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将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描绘得非常形象逼真,极具动态感,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把握文章主旨】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开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
本文把说明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分段说明。
第一局部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第二局部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创造和高度的艺术水平;第三局部综述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开展。
这里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2.语言准确,周密严谨。
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
同时文中也运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大约〞“可能〞“有记载的〞等等,表现了作者的严谨。
3.说明方法多样。
〔1〕举例子。
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惊人的杰作,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
〔2〕打比方。
为了说明石拱桥的形式优美,文章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一般石拱桥桥洞的形状——桥洞呈弧形,通俗易懂。
〔3〕列数字。
文中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对卢沟桥的桥长、石拱长度、桥宽、石拱个数等都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精确了解。
〔4〕作比拟。
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巩固时,说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把卢沟桥和两岸河堤来作比拟,可以到达鲜明、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目的。
〔5〕引资料。
文中引用了中外名人的话,从形式上和成就上突出石拱桥的特色。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运用作比拟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下空调。
(10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拟枯燥无味。
不像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
即整体感知,创造填空。
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答复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答复以下问题。
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根底,才有可能完成深入阅读的目的。
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指导: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说明文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时,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也并非一定要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等。
该题型的答题步骤一般可以分为四步:(1)表态(不能删去)。
(2)原词的意思或起到什么作用。
(3)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或者太绝对等。
(4)XX词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的特点。
素材积累:乾隆皇帝看高桥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
相传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
那人又问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投一个铜板到河里,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
〞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
船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经得胜港。
乾隆问:“此处何地?〞随从答道:“此乃得胜港。
〞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
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教法学法:角色扮演法、问答法、讨论法、总结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什么是童话?它有什么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它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梦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它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二、作者简介安徒生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童话大师。
代表作:《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xuàn chèn tuǒ chéng jībì xián jué hài炫耀称职妥当呈报滑稽陛下精致头衔爵士骇人听闻hè qīnchāi随声附和钦差解词滑稽:〔语言、动作〕引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