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合集下载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在油田开发中,随着地表易采储量的逐步枯竭,油田的剩余油逐渐成为重点开发对象。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常见的剩余油开发目标,而挖潜方式方法对于油田的高效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油水层来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油水层的分布情况,深入了解油水层的内部结构,进而指导油田的开发和勘探工作。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油水层,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2. 水驱开采技术在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过程中,采用水驱开采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方法。

通过注入水的方式,可以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原油产量,还可以降低采油能耗,提高采收率,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3. 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碱性溶液,将油藏内碱性物质溶解,生成矿物盐沉淀,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纯净的油藏孔隙,并改变地层的渗透性和通透性,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剩余油的有效采收。

4. 重力驱动技术重力驱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地面上的重力来促进油藏内物质的移动,从而实现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上方设置合适的注水井,通过重力作用,将注入的水推动到较低处,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著,对于挖掘剩余油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酸化技术对于薄差油层来说,酸化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差油层中注入酸性液体,可以有效地溶解差油层中的岩石颗粒,使之产生孔隙度增大,提高渗透率,并且能与差油层内的部分矿物结合,形成可流通的孔隙,从而增加油层的产量。

2. 地面压裂技术地面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差油层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下方设置压裂炮孔井,通过压裂技术使得油藏的渗透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差油层的有效开采。

薄差油层措施挖潜技术界限及方法

薄差油层措施挖潜技术界限及方法

k :. 水 未 波 及 到 油 层 的 平 均 厚 度 , m: 注 h m;. 单 砂 体 的总 面 积 ,m:H 某 单 砂 F某 k ;一 体 的平 均 厚 度 , m。 在 标 准 井 网 、井 距 条 件 下 , 和 h分 f 别 由下 式 求 得 :
f n N* = / F, () 2
井 效 果 比 同 条 件 下 常 规 压 裂 井 多 增 油
3% 。 O
二 、 用 效 果 应 () 0 6 1月 B1 采 取 堵 水 补 孔 12 0 年 井 压裂综合措施 , 潜薄差 油层, 施 后 日 挖 措 增 油 1t含 水 下 降 了 1 .个 百 分 点 。 共 5, 48 上各 类 综 合 措 施 2 1口, 井 曰增 油 85。 . t () 静 结 合研 究 措 施 潜 力 , 定 措 2动 确 施 对 象 和 挖潜 方法 。 用沉 积 相 带 图分 析 应 B1 的 SI 、 I4 PI1PI2 PI5P 井 I 3 SI 、 I 、 I 、 I 、 I I I6 P I 、 I 、 I9PI1 沉积 单元 I 、 I7PI8 P I 、 I 0等 存 在 注 采 不 完 善 型剩 余 油 和 多 次 调 整 后 动 用 状 况 仍 然较 差 形 成 的 剩 余油 。 坨状 如 三 角 洲 内前 缘 沉 积 的 PI 1单 元 由 于 平 I 面 非 均 质 性 的差 异 , 余 油 分 布 在 非 主体 剩 席 状 砂 发 育 部位 ; 过渡 状 三 角 洲 内前缘 沉 积 的 PI2单 元 由 于 平 面 干 扰 , 余 油 分 I 剩 布 在 河 道 砂 体 间 沉 积 充 填 的 物 性 较 差 的 薄层席状砂 中; 枝状三角洲 内前缘沉积 的 PI6、 I I PI8剩余 油主要零 散分布在充填 于主体砂 体之间沉积位 置相对较高 的溢 岸 沉 积 薄层 砂 中 。通 过补 孔 , 小井 距 开 缩 采 , 高 单 砂 体 内 部 的注 采 对 应 率 。采 油 提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田开发是指对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采的过程,而在油田开发中,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油水层与薄差油层中,通常会存在一些油气资源残留未被开采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本文将针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1. 油水层的特点油水层是指在油藏中,石油和地下水共存的地层。

在油水层中,石油和地下水通常会呈现出不同的渗透性和密度特点,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开采方式选择和生产控制。

2. 薄差油层的特点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储量较少的油层。

薄差油层通常储量不大,采收率较低,开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二、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岩石,增加裂缝面积,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2.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指在油层中钻探一定深度后,向水平方向进行钻探,从而增加油井和油层接触面积,促进油气的流动和采收。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水平井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增加油气产量。

3. 气体驱替技术气体驱替技术是指通过注入气体(如天然气或二氧化碳)来推动油层中的石油流动,增加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气体驱替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剩余油向井口流动,提高采收率。

4. 地面化学驱技术地面化学驱技术是指通过在地面对注入井的化学剂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化学剂通过井口注入到油层中,改变油层物性,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地面化学驱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5. 高效采油工艺高效采油工艺是指通过提高采油技术水平,改进采油设备,优化采油工艺流程,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层,它们的产油能力和剩余油储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挖潜提高这两种类型的油层的产油能力,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油资源,是油田开发工程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对油水层和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和方法进行解析。

油水层是指油层与水层相间分布,油和水在地下层中形成不同的层面分布。

油水层的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挖潜方式和方法,如下:1.降低水含量:油水层的汇水面积与水含量密切相关,所以降低油水层中的水含量是提高油井产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注水、改造油井、调整采油方式等方法,减少油井中的水含量。

2.增加有效孔隙度:油水层的有效孔隙度越大,油井产量也就越大。

可以通过酸化处理、水力射孔等方法增加油井的有效孔隙度。

3.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油效率可以有效增加油井的产出,多井联产、水平井等采油方式可以增加采收率,提高采油效率。

4.拓展油井矿化范围:油水层的有效矿化范围决定了开采的储量和产量。

为了拓展有效矿化范围,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开采油井,通过不断增加油井的数量,扩大油井的开发范围。

1.提高有效厚度:通过钻探勘探,确定油层的有效区域,采用化学采油等技术提高有效厚度。

3.改良水平井技术:新型的水平井技术能够钻探更长的水平段,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将油井钻造到更广的油层中,提高采油效率。

4.构建二次采油系统:二次采油系统是通过对已经开采好的油井进行再次采集,来获取剩余油的一种方法。

可以通过铺设采油管网、注水等方法构建有效的二次采油系统,进而提高薄差油层的开采效率。

总之,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在开发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其特有的技术难点采取适当的挖潜方式和方法。

这些技术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入研究,以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和储量利用率。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挖潜方法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一、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直接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使用;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研究。

(4)动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

利用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利用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利用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傅志明【摘要】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杏南开发区的主要挖潜对象逐渐由厚油层内部向薄差油层及厚油层顶部转变.而超短半径径向水平钻完井技术由于具有转弯半径小、入靶准确、施工简单等优点,成为很好的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手段.该技术适合于控制含油面积相对较小、油层相对较厚的区块,尤其适用于侧积夹层遮挡,水、聚驱均无法有效动用的油层.不过因其水平井段较短制约了剩余油挖潜效果及剩余油采出程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水平水力喷射工具及水平机械钻进工具的研制,对应不同剩余油的地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挖潜手段,开发出系列挖潜工具并形成相应的配套挖潜技术.【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3(032)003【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钻井;喷射;剩余油;工艺【作者】傅志明【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杏南开发区的主要挖潜对象逐渐由厚油层内部向薄差油层及厚油层顶部转变。

超短半径径向水平钻完井技术是介于侧斜修井与水平钻井之间的技术,可作为水平井的补充技术,既具有水平井的功能,又具有比水平井更明显的优势,其具有转弯半径小、入靶准确等优点。

由于其钻井成本低,操作简单,容易实施,是油田老井改造、油藏挖潜和稳产增产的有效手段[1-2]。

侧钻水平井区处于构造部位高点,受断层遮挡,相对独立;单元间及单元内隔层、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强,渗透率级差大。

根据取芯井资料,杏南开发区由于驱油效率存在差异,导致在同一单油层内部存在剩余油。

其中动用状况较差的低、未水淹厚度主要分布在厚油层顶部及层内变差部位,这是由于侧积薄夹层影响造成的。

在杏南开发区主力厚油层顶部,还存在420×104t水聚驱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动用的剩余地质储量,分布于葡I31、葡I32及葡I33a三个油层中。

2.1 技术原理超短半径钻完井工艺技术是利用万向节原理制造柔性钻具,该钻具以3.2m的曲率半径即可实现90°转弯。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作者:赵利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08期[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措施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257-01前言陆相沉积油田近90%采用注水开采方式,其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流体非均质、断层、开发因素(注采关系、井网部署)等诸多因素有关,高含水期的剩余油研究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

1 剩余油分布规律1.1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地质和开发两大因素的控制。

地质因素主要指沉积微相,储层微观特征、宏观非均质性,油层微型构造,油藏构造,流体性质等。

开发因素主要指注采系统。

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

1.1.1地质因素。

(1)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

沉积微相决定储集砂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因此也决定着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砂体内部构造;不同微相带影响井的生产情况。

(2)油层微构造和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不同的微型构造模式其剩余油富集程度和油井生产情况不同。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理 论 广 角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探讨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措施
赵 利 萍
( 现河采油厂公共事业 中心党校 )
【 摘 要】 经过长期 注水 开采 ,油 田 进 入高含水期 ,油层 内油 、气 、水交错 渗流 ,剩余 油的挖潜难度加 大。高含水剩余油分 布研究 主要从剩余 油分布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特征 、剩余油分 布控制 因素三方面进行 。总结 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 潜技术 状况和最新进展 ,提出周期 注水 、降压开 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 键词】 油 田 开发后期 剩余油 控制因素 挖潜措施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 1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0 8 — 2 5 7 - 0 1


陆相沉 积油田近 9 0 % 采 用注水 开采 方式 ,其基本规律是注水 开发 早、中期含水上升快 ,采 出程度高 。油 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 , 剩 余油分 布越来越 复杂 ,给油 田稳产和调整挖潜 带来 的难度越来越大 。 剩余油 的分 布与沉 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 、流体非均质 、断层 、开发 因 素( 注采关 系、井 网部署 ) 等诸 多因素有 关,高含水期 的剩余油研究 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 油分布的准确位 置及数量 ,还要搞清楚其成 因 以及分布的特点 ,并根据剩余油分 布规律 ,采用相应的挖掘技术 ,提 升油 田的开发潜力 。
从油藏实际出发 , 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出不同的挖潜措施 , 挖 掘剩余油 。 以储层及剩余油研究为基础 , 以注水结构调整为重点, 完善剩 余油富集区注采 井 网, 并实施分注、 挤 堵漏剖、 分层增注、 差层单注等手 段挖掘剩余油。 对停井、 事故井逐井分析 , 对有潜力可以利用的关停井及 时修复利用。利用打塞 、 挤堵等手段封堵高吸水层 , 有效改善注 入 剖面 。 2 . 1 改变液流方 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高含水期油水分布复杂 ,油层非 均质严重 ,水淹不均衡 ,含水饱 和度较高 的滞 留区多呈零散状态分 布。通过 改变液 流方 向在油层 中造 成新 的压力场 ,引起油 、水渗流方 向改 变 , 使 注入水进入波及较差地 区 ,从而使动用较差的剩余油相对 富集 区的原 油推 向井底而被采 出, 达到扩大注水面积和波及系数 , 改善注水驱油效果 的目的。( 1 ) 对河 道条带状发育的砂体 ,停注或控注位于水流方 向注水 ,加强河道两侧 方 向注水。 ( 2 ) 对于基础井网长期停注层恢复注水 ,同时停注其周 围 相 应注水 井 , 使液流方向改变 , 扩 大了注入水 波及体积 。 ( 3 ) 通 过关 闭一些注水井 , 转 注另 一些井 ,或将注 、采井换位来改变液流方 向 , 以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 ,增加水 驱油面积 2 . 2 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 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是通 过改变储层空瞎 『 结构和流体性质等手段 达 到最大 限度地开采剩余油 的 目的 , 主要有以下几种 : ( 1 ) 化学调剖 , 提高低含水 的浸入量 ; ( 2 ) 适宜 的三次采油技术 ; ( 3 ) 物理场 驱油 技术 ,包括热场 、声场 、静 电场 、磁 场等 ; ( 4 ) 人工地 震采 油技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油藏类型,其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就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及其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
1. 油水层
油水层是指在地下形成的一种混合含油、含水的油藏。

由于油水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水,使得油层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难度较大。

油水层的油水界面不稳定,水的运移和分布对油藏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薄差油层是指储量较小的油藏,通常指厚度小于10米的薄油层。

薄差油层的特点是油层较薄,能产层差,开发难度大。

由于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一般较少,因此挖潜的难度也相对增加。

1. 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油水层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和分析,确定油水层的构造及沉积特征,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油层的分布和形态,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水驱法
对于高含水的油水层,可以采用水驱法进行开发,通过注水的方式推动油层的剩余油向井口运移,从而实现剩余油的产出。

合理的注水井布局和注水压力管理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3) 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针对油水层特点,可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如增压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油技术等方式,以提高油水层的采收率,从而实现剩余油的挖潜。

(1) 井网优化
通过对已有的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布置生产井和注采井,以充分利用地下储量,提高采收率,从而实现剩余油的挖潜。

(2) 高效油田开发技术
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酸压技术等高效油田开发技术,以提高油层产能,充分开发
地下储量,挖潜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

在中国大庆油田,通过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水驱法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提高采
收率的技术,使得大庆油田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剩余油的挖潜效果显著。

四、结语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
地质条件和油藏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合理的勘探技术、水驱法、优化井网、高效油
田开发技术、改良采收技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油水层和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的挖潜。

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技术,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双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