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田高孔高渗油层研究及剩余油挖潜

合集下载

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区块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

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区块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
4 , 油 速度 0 7 % , 出程 度 1 . 2 , 积产 油 采 .3 采 9 9 累 2 4 4 ×l ‘。油井 平均 动液 面 1 0 m; 井开 井 4 0 . 1 Ot 32 水 7 口, 日注水 平 2 1 m。累 积 注 水 1 6 . ×l ‘ , 71 , 5 5 3 Om。 累 积注 采 比 1 1 。 . 4 2 储 层 层 内非均 质性 研 究
维普资讯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口井相距 8m, 0 但渗透率变化很大 , 具体如下表 。
20 年第 1 07 期
岩 中 的砂岩 透 镜体 。胡 1 严重 的非均 质 性 , 造 2块 是 成 胡 1 综 合 含 水高 、 出 程度 低 、 2块 采 自然 递 减 难 以
关 键词 : 复杂 断块 ; 高含水 ; 剩余 油 ; 究 ; 益 研 效
1 地 质 概 况
1 1 油藏 概 况 . ‘
其 是 I 层水 驱采 收率 的 提高 带来 极 大 的难 度 类
胡 1 2块 为 石家 集 断层 、 7 胡 —7断层 和胡 1 2断
层 共 同夹持 的 西高 东 低的 一个 鼻状 构造 。油藏埋 深
入水 首 先沿 阻 力较 小 的粗 、 中型 孔道 向前 推进 , 量 大
储层非均质性有加强的趋势 从该块取芯井 1 —2 、 J 岩芯分析结果看 , 2 OH 1 两
的剩余油在低渗段 的细孔道中存留, 给注水开发尤
收 稿 日期 :0 6 I - 1 20 - I 2
作 者 简 介 : 梅 ( 94 ) 女 , 在 中 原 油 田 采 油 五 厂 采 油 管 理 四 区工 作 . 徐 17 一 , 现
有 效控 制 的根 本原 因 。 3 剩 余油 分 布特 点及 分 类评 价 根据 胡 十 二 块 历 史 动态 分 析 , 综合 数值 模 拟 结 果 , 十 二块 水 淹 储量 主要 分 布 在 主力 I 油 层 内 , 胡 类 油层 厚 度 大 ( — 5 , 3 m) 物性 好 , 驱 控制 及 动 用 程度 水 高 , 出 程 度 超 过 2 , 余 地 质 储 量 :2 . 采 5 剩 5 6 3×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发表时间:2020-09-24T15:18:38.8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5期作者:周璇[导读]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周璇冷家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省盘锦市 124010摘要: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会给开采和挖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剩余油分布的预测已经成为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复杂断块油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影响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剩余油分布预测需要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保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数值模拟法;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主要任务,可以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以及开发效果。

高含水区油藏中的油水关系非常复杂,尤其是复杂断块油藏内的剩余油研究难度非常大。

利用数字模拟技术预测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有效预测油田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合理地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全方位的动态描述和预测。

1精细地质建模1.1地质模型为了准确描述复杂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1)建立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参数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矫正和标准化处理。

(2)对区块内的工作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包括层位数据,断层数据等。

(3)加强数据转换和录入,包括测井解释数据、录井资料数据。

(4)分析测试数据及地质数据的录入。

建立完善地层层面构造模型,利用交互式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分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校正。

1.2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用参数体的形式充分反映出储藏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储层内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充分表明油藏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因此建立模型中利用高斯模拟方法,输入参数为变量统计参数、差函数参数以及条件数据。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值模 拟地质模 型 , 并在此基 础上进 行精 细油藏数 值模 拟 及 剩余 油 分 布研 究 , 分析 该 油藏 平 面、
纵 向储 量动 用状 况和剩余 油分布规 律 , 定 了剩余 油分布 的主要 类型 , 出剩余 油挖 潜的 可行 确 提 措施 , 取得 了较好 的增产效 果 。 关键词 剩余 油分布 油藏数 值模 拟 地 质模 型 储 量丰度 高含 水
骼 *
缸 如
4 井附近由于储层变化大, 8 油层变薄, 剩余 油丰 度 不高 。西块 中部砂 体发育 , 油层 较厚 , 尽管含 油 饱和度不高 , 但剩余油丰度仍然相对较高。
格, 在划分 网格 时采取平 面上 两 井 间至少 有 3—4
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 , 尤其是复杂断 块 油藏 , 余油 分 布研 究难 度 很 大 … 。应用 油 藏 剩 数值模拟技术预测 高含水油 田的剩余油分 布规
律 , 通过精 细 的油藏历史 拟合 , 是 重现油 藏 的开 发
收 稿 日期 : 0 0 — 3 2 6— 8 2 。 0
马厂油 田断 层 多 , 层 厚 , 角 大 (5 ) 上 地 倾 2。 , 部含 油 , 有底 水 。经 过 1 下 5a的开 发 , 行 了精 进
3 6
作者简介 : 杨承林, 15 男, 7年生, 9 高级工程师, 8 1 2年 9
组, 一般含 油井 段 长 10—20m, 水 关 系 比较 0 0 油 复杂 , 藏类 型为 复 杂小 断 块层 状 油 藏 。储 层 物 油 性较 好 , 均质性 中等 , 均孔 隙度 为 2 % , 均 非 平 0 平
经过历 史 拟 合 计 算 的地 质 储 量 为 26 1 9 .5× 1 t模拟 与计算 的储 量相 差 30 , 合 储量 已 0 , .% 拟

复杂断块油藏河31断块开发后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河31断块开发后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现河 庄 油 田位 于 山东 省东 营市 西 南 部 , 积 约 面 为 3 . m , 9 2k 构造 上 位 于渤 海 湾 盆 地 济 阳坳 陷东 营 凹陷 中央 背 斜 带 西 端 , 层 南 倾 为 主 , 层 极 为 发 地 断
目前 开发 过程 中存 在 的问题 : ( ) 同层 系油 层 的动用 程 度 不 同 。主力 油 层 1不 由于其 分 布面 积 大 、 层 物性 好 、 能高 、 网较 完 储 产 井
( 利 油 田现 河 采油 厂二矿 ) 胜
张永凤.复杂断块油藏河 3 断块开发后期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 钻采工艺 ,00 3 ( )7 7 ,0 2 1 ,3 3 :5— 68
摘 要 : 以石 油 地 质 学 , 积 岩 石 学 , 造 地 质 学 为 理 论 指 导 , 分 吸 收 最 新 的理 论 和 技 术 方 法 , 研 究 区 的 沉 构 充 对
油 , 地 面脱 气 原 油密 度 0 9 2~0 9 c 地 面 其 .1 .6 m ,
脱气原 油 黏度 为 1 1~1 8 a S地 层水 总 矿 化 0 03 0mP ・ , 度 1 0 3 8 2mg L 氯 离 子 9 3~2 6 L 4~ 9 / , 2 2 35 1m ,


基 本 情 况
能扩建 阶段 ; 综 合 挖 潜 , 化 开 采 阶段 ; 精 细 油 ④ 强 ⑤
藏描 述 , 合 挖 潜 阶 段 。 目前 综 合 含 水 已 高 达 综
9 .% , 5 6 断块 核 实 累采 油 3 9×1 t采 出可 采 储 量 2 0 ,
的 8 .% 。 99
育 , 东东 走 向 , 北 西 倾 向 , 成 了节 节 北 掉 的 断 北 北 形

多层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表征方法研究

多层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表征方法研究

率小于 10× 0 m 0 1~ 油藏 驱 动 类 型 以 弹 性 驱 动 为 主 ; 水 关 系 复 油
杂 , 有 统 一 的 油 水 界 面 。油 藏 流 体 性 质 表 现 为 没 “ 高三低 ”: 密度 、 黏度 、 含 硫 量 ; 三 低 低 低 高凝 固点 、 高 含蜡量 、 高胶 质沥 青质 含量 。油藏 饱 和 压力 在 2 2 MP 左 右 , 解气 油 比约 10m / a 溶 8 m 。
突出, 储量动用状况差异大 , 剩余油分布复杂 , 常规
的剩余 油 表 征 方 法 不 能 满 足 这 类 油 藏 研 究 的 需
要 。本文以高深多层复杂断块油藏 为例 , ] 综合运 用剩余油饱和度、 储量丰度等指标表征 了该油藏的 水驱特征及潜力分布 ; 并且将各小层的剩余油储量
指标进 行叠 加 , 以油组 为 单 位 确定 了油 藏 的潜 力 区 域; 同时绘 制 了主力 井 组 的过 井 剖 面 , 从平 面立 体 、
设计奠定 了基础 , 并为 同类型油藏 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提 供借 鉴。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剩余油
数值模拟 文献标志码
表征方法 A
中图法分类号 T 3 7 E4 ;
油 田开发 中后 期 , 究剩 余 油 在平 面和 纵 向 上 研 的分 布现 状 和 规 律 对 于 各 种 综 合 调 整 方 案 制 定 优 选非 常重要 … 。对于 多层 复 杂 断块 油 藏 , 开 发层 其 系长 、 断块 多而 小 , 均质 性 严 重 ; 时开 发 过 程 中 非 同 油水 井 合 采 合 注 现 象 十分 普 遍 。以 上 地 质 、 藏 、 油 生产 的特 点 造 成 这 类 油 藏 开 发 后 期 层 间层 内矛 盾

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腐蚀 速率 变 化较 慢 。
降低 } 着 腐 蚀 时 间 的 延长 , 蚀速 率 降 低 } 腐 蚀 随 腐 当
时间超 过 7 2小 时 以 后 , 率 的 降 低 则 更 为 明 显 。 速 ( ) 着 腐蚀 时 间 的延长 和 腐蚀 温 度 的提 高 , 7随 腐
蚀 程度 均 会加 深 。
分 析 , 以分析 研 究油 藏在 开 发过 程 中地 下油 水 的 可
蚀 速率 增加 } 温 度超 过 8 ℃时 , 蚀 速率 增 加 幅度 当 o 腐
剩余 油分 布 研 究是注 水 开发 油 田潜 力分 析 研究 的重要 内容 , 包括 剩 余油 在 纵 向和平 面 的分布 。 定性 研 究 方法 有 : 应用 密 闭取 芯 资料 研 究剩余 油 、 用新 应
[ ] 汪 仁 官 , 荣 昭 . 验 设 计 与 分 析 .北 京 : 国 3 陈 实 中
3 结 束语
通 过 合 理 确 定 注 水 试 验 区块 腐 蚀 环 境 参 数 , 选
择 主 要 使 用 的 X5 、 o号 管 材 为 试 ຫໍສະໝຸດ 材 料 , 用 挂 片 22 采
( )介 质 中 CO O 的 含 量 对 腐 蚀 速 率 影 响 较 3 、 大 , 主 要 原 因 可 能 在 于 CO 加 入 使 介 质 的 p 值 降 其 z H 低 。而 o 的 存 在 将 加 速 腐 蚀 程 度 。 ( )当 水 样 中 油 的 含 量 小 时 , 两 种 材 料 的 腐 4 对
研 究 剩余 油等 , 量研 究剩余 油 分 布方 法主 要是 油 藏数 值模 拟 方法 。 定 寺
复杂 断块 油 田剩 余油 分 布研 究 方法 总 的可分 为
两类 : 定性 研 究方 法和 定 量研 究方法 。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效益挖潜技术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效益挖潜技术

区 域 认 识 不 清 ,注 采 对 应 率 低 ;二 是 井 网 主 要 分 布 在 物 性 变 差 区 ,细 分 后 层 内剩 余 损 坏 严 重 ,水 驱 状 况 变 差 ;三 是 层 间 物 性 油 富集 程度 差 异较 大 。为挖 潜此 类 剩余
差 异 大 ,水驱 动 用不 均 。 油 , 以文 明 寨 油 田明 一 东 块 、明 一 西 块 、
果 显著 。
度 百 分 数 上 升 了8 . 0 %,吸 水 层 数 百 分 数 上
0 . 1 %;地层 压 力 上 升 0 . 3 2 MP a ;水 驱 评 价 文 明 寨 油 田不 同油 价 下 新 井 当 年 升 了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投 资 利 润 率 ,随 着 油价 的 上 升 ,当 年 投 资 控 制 和动 用 程 度 分别 增 加 7 . 1 5 和5 . 0 9 个百 分 利 润 率 呈 直 线 上 升 趋 势 ,侧 钻井 当 年投 资 点 ;油井受控率增加3 . 8 个百分点 。油价高 利 润 率 直 线 斜 率 明 显 大 于新 钻井 。可 见 ,
2 m,吸 水厚 度百 分 数 从3 5 . 2 %上升 文明 寨油 田1 9 8 9 年含水达 到8 0 %以 下 降 为 1 为5 6 . 7 %。 按 油 价 7 0¥ / b b l 来 评 价 ,利 平 均 上 , 通 过 构 造 精 细 研 究 发 现 新 储 量 以 及 单 井 N N 3 5 . 6 3 万元 ,实 现 了 层 间 剩余 油 的 “ 块 块 注 水 、层 层 动 用 ” 开 发 理 念 ,实 现
技术创新
;3 1
层 以 内 ,注 水厚 度应 控 制 中琢油 田极复 杂断块 油藏地 质储 量 占 水 层数 应 控 制在 6 0 r n 以 内 ;含 水 越 高 ,级 差 控 制 范 围 越 总储 量 的l 5 . 8 % ,主要 分布在 文 明寨 、马 在 1 小 ,低含 水 阶段 渗 透 率级 差 控 制在 7 ~ 8 倍 以 厂 等 油 田。 目前 采 出程 度 2 5 . 0 4 % , 综 合含 水8 8 . 7 % , 已进 入 高 含 水 、高 采 出 阶 段 。 内 ,高含 水 阶段 需 要 控制 在 6 倍 以 内 ,含 水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定量研究以胜利油田A断块为例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定量研究以胜利油田A断块为例

第12卷第32期2012年11月1671—1815(2012)32-8667-05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Vol.12No.32Nov.2012 2012Sci.Tech.Engrg.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定量研究———以胜利油田A 断块为例孟浩1汪益宁2郝诗濛3滕蔓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1,262714;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02249;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3,071000;中海油服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产事业部油藏技术所4,065201)摘要为对我国老油田后期挖潜、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等提供新的思路,拓展老油田挖潜的领域与方向。

以胜利某油田A 断块高渗透大厚层高含水油藏为例,对其开发效果、水淹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该断块采收率仅11.9%,而预测采收率在23%以上,一半以上的可采储量没有采出;剩余油在平面上分布于区块的绝大部分区域,纵向上主要集中于7个主力小层,尤其是ES1—32、ES2—13、ES2—22、ES2—23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在3ˑ104t 以上,是将来挖潜的主要对象。

此外,在系统研究与总结基础上,提出了A 断块两种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

关键词复杂断块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水淹特征剩余油中图法分类号TE328;文献标志码A2012年5月28日收到,6月13日修改国家重大专项(2009ZX05009)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孟浩(1968—):高级工程师,地质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开采的生产技术管理。

1研究区地质概况A 断块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博兴洼陷的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带中偏南段,地层总的趋势[1],南高北低、北西倾,南薄北厚,主要目的层段沙一段(E S 1)、沙二段(E S 2),埋藏深度约为(1000 1470)m ,埋深较浅。

该断块由近东西向断裂分割成条带状,断块内部有三条小断裂,有较强的边地水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断块油田高孔高渗油层研究及剩余油挖潜摘要随着复杂断块油田的注水开发发展,油田已经进入注水开发的后期,油层因注入水波及影响和复杂断块构造的影响,储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水驱,造成其地下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

近年来,通过对构造进行精细描述和储层二次评价,特别对复杂断块油田的高孔高渗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重点研究,发现部分高水淹高孔高渗储层中仍有剩余油富集区域。

通过对B油田22块砂三中3-9层系高孔高渗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构造精细描述、沉积微相研究、储层非均质研究、储层的二次评价总结发现了B油田22块砂三中3-9层系高孔高渗储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制定上产措施和优化挖潜措施制定,提升,最终提高油藏采收率,为类似储层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断块油气藏;高孔高渗储层;剩余油;挖潜我国东部油田的开发已经进入注水开发的后期,其典型特点是高含水开发,储层受注水影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洗。

复杂断块油气田由于构造复杂,造成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异常的复杂。

高孔高渗储层,由于投产时间早、冲洗程度高、水淹严重,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法一直困扰着地质人员,如何对这部分储层进行挖潜,是地质研究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

通过精细构造描述、水淹规律研究、储层的二次评价,发现高孔高渗储层仍然存在剩余油的富集,剩余油挖潜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以东部典型断块油藏的B油田为例,阐述了高孔高渗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后,其在断块构造、不均质等的影响下,剩余油分布的规律,为指导类似油层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1]《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该文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B油田是典型的断块油气田,其位于凹陷东部斜坡带的北部,是受主力断层加持的断块油藏,造成B油田小断层多、构造复杂、储层展布变化快。

B油田水驱开发已经三十多年,进入了注水开发的后期,其综合含水已经达到了97.5%,由于断层、构造影响其水驱效果差,特别是高孔高渗储层,其受水驱影响比低孔低渗储层大,造成其剩余分布零散,很难找到其富集规律。

B油田的目标层系是砂三中3-9层系,该层系厚度可达18~36米,由于受多期的构造运动造成其断块内三级小断层多,构造复杂,储层变化快,目标层系开发时间长,经过多次平面、层间的调整,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其目标层系剩余油分布零散,富集规律不明确。

砂三中3-9层系目前剩余油可采储量为126.8万吨,由于前期区块高孔高渗储层研究不深入,造成其剩余油分布不明确,因此针对该问题,本文选择B油田砂三中3-9层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明确剩余油展布规律,提高了B油田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水驱效果。

1高孔高渗储层研究根据B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生产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高孔高渗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储层分布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性研究三个部分。

1.1 储层分布研究B油田砂三中3-9层系层系中,共45个含油小层,1236个油砂体,平均厚度为8.2m,具有典型的断块油气藏分布特征。

(1)厚层普遍分布,厚层层数比例28.23%,厚度比例44.98%,平均厚度均大于6米。

沙三中3、8厚层层数多,厚度大。

(2)平面均质性差,目标层系中,高孔高渗层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北向,呈纺锥形分布,部分发育在西南方向。

垂向上变化大,由于平面均质性差,目标层系高孔高渗层分布在某个层系的极少数砂体组中。

(3)高孔高渗层多为正韵律,测井相以箱型、钟型形居多,极少数为反韵律。

(4)高孔高渗层动用程度高,但部分层段具有较大潜力。

油田采出程度36.8%,综合含水88.36%,厚层采出程度48.32%,综合含水95.3%。

但从剩余油监测资料显示,部分层段依然存在较大潜力。

1.2 沉积微相研究1.2.1 沉积背景B油田凹陷南部的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发育有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带发育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的断鼻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口,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央隆起带中的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水盆地的作用.东濮凹陷南部的调节带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力学机制。

[2]综合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和沉积物特征认为该区沙三中、沙三下沉积为河流沉积体系。

其沉积特征取决于河流类型。

河流类型则根据河道型式确定,河道型式通常是指河道在平面上的形态特征,它受河道坡度、负载搬运方式和碎屑性质等多种因素控制,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河道型式一般分为顺直河道、曲流河道、辫状河道、网结河道等四种。

其中,前三种为单河道型式,第四种为复合河道型式。

鉴于顺直河道沉积比较少见,且往往只构成局部河段,因而通常只有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结河等三种河流沉积体系。

[3]1.2.2 测井相研究根据沉积相特征及测井相研究建立了测井相图版及单井相剖面图。

其主要沉积微相和测井相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特征如下:(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CH):自然电位曲线呈现中高幅箱形、钟形,自然伽玛处于低值段,井径缩径,砂岩顶底突变接触。

(2)前缘砂微相(包括决口扇)(Q):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幅度差小,形态呈现为漏斗状、齿状,声波时差值小,物性较差。

(3)远砂微相(包括水道间)(Y):自然电位曲线和电阻率曲线为呈现指状或齿化曲线形态,声波时差小,单砂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储层物性差。

2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油藏构造进行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将剩余油分为5种类型:构造剩余油、滞留区剩余油、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水淹层剩余油。

针对五种类型剩余油,分别采取了调水、调剖、井网调整、层系调整等措施,强化水驱动用,提高注采效果。

3应用效果通过以上的研究,制定了B油田提高采收率部署方案,2018年以来共实施侧钻油井2口,油水井措施18口(调剖4口、压裂2口、补孔12口),动态调水210井次,累增油2.36*104t。

B油田开发状况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1]魏斌, 陈建文.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J]. 地学前缘, 2000, 7(4):403-410.[2] 梁富康, 于兴河, 慕小水, et al.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Accommodation Zones and Their Controls on Depositional System in the Middle of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South of Dongpu Sag[J]. 现代地质, 2011, 025(001):55-61,77.[3] 范维唐主编;杨锡禄分卷主编;王煦曾,孙文涛,叶敦和等分卷副主编.中国煤炭工业百科全书·地质·测量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第110-114页.Research on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Complex Fault Block Oilfield and Potential Exploitation of Remaining OilZhou Hongping(Wenzhong Oil Production Management Zone 1, Wenliu Oil Production Plant, Sinopec Zhongyuan Oilfield Branch, Puyang 457001, Henan,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flood development in complex fault block oilfields, the oilfield has entered the late stage of waterflood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mpact of injection water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fault block structures, the reservoir is subject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waterflooding, resulting in anomalous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complex.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secondary evaluation of the reservoir, especiall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the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of complex fault-block oilfield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high-water flooded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remaining oil-rich area.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he 3-9 layer system of the third sand layer in the 22 sands of B oilfield B, B was discovered by summarizing the study of structural fine descript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secondary evaluation of the reservoir.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the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of layers 3-9 in the third block of No. 22 sand in the 22 oilfields. Based on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law, formulate production measures and optimize potential tapping measures to formulate, improve, and ultimately improve oil recover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reservoirs.Key words: fault block oil and gas reservoir;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reservoir; remaining oil; tap potential作者简介:周红萍(1981-)女,工程师,本科学士学位,河南濮阳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