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气体吸收(化工原理王志魁版)

合集下载

王志魁《化工原理》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王志魁《化工原理》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2-1 流体输送机械有何作用?答:提高流体的位能、静压能、流速,克服管路阻力。

2-2 离心泵在启动前,为什么泵壳内要灌满液体?启动后,液体在泵内是怎样提高压力的?泵入口的压力处于什么状体?答:离心泵在启动前未充满液体,则泵壳内存在空气。

由于空气的密度很小,所产生的离心力也很小。

此时,在吸入口处所形成的真空不足以将液体吸入泵内。

虽启动离心泵,但不能输送液体(气缚);启动后泵轴带动叶轮旋转,叶片之间的液体随叶轮一起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着叶片间的通道从叶轮中心进口位置处被甩到叶轮外围,以很高的速度流入泵壳,液体流到蜗形通道后,由于截面逐渐扩大,大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

泵入口处于一定的真空状态(或负压)2-3 离心泵的主要特性参数有哪些?其定义与单位是什么?1、流量q v : 单位时间内泵所输送到液体体积,m 3/s, m 3/min, m 3/h.。

2、扬程H :单位重量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J/N ,m3、功率与效率:轴功率P :泵轴所需的功率。

或电动机传给泵轴的功率。

有效功率P e :gH q v ρ=e P效率η:pP e =η 2-4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几条?其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离心泵启动时,为什么要关闭出口阀门? 答:1、离心泵的H 、P 、η与q v 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特性曲线。

共三条;2、离心泵的压头H 一般随流量加大而下降离心泵的轴功率P 在流量为零时为最小,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

η与q v 先增大,后减小。

额定流量下泵的效率最高。

该最高效率点称为泵的设计点,对应的值称为最佳工况参数。

3、关闭出口阀,使电动机的启动电流减至最小,以保护电动机。

2-5 什么是液体输送机械的扬程?离心泵的扬程与流量的关系是怎样测定的?液体的流量、泵的转速、液体的粘度对扬程有何影响?答:1、单位重量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2、在泵的进、出口管路处分别安装真空表和压力表,在这两处管路截面1、2间列伯努利方程得:f V M H gu u g P P h H ∑+-+-+=221220ρ 3、离心泵的流量、压头均与液体密度无关,效率也不随液体密度而改变,因而当被输送液体密度发生变化时,H-Q 与η-Q 曲线基本不变,但泵的轴功率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最新版本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最新版本

1/17/2020
24
5. 吸收
获取对流传质系数的方法
(1)数学模型法(仅适用于极少数情形) (2)量纲分析指导下的经验法
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若干无量纲数。
强制对流时,满足基本关系 Sh = f (Re, Sc)

Sc
DAB DAB
Sh kcL D AB
Re uL
假定其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回归拟合参数。
11
5. 吸收
分子扩散的两种简单情形
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隔板两侧A、B总浓度相等 (密度相等):
ccA 1cB 1cA 2cB 2
cA1
JA
cB1
cA1 cA2
cA2
JB
cB2
cB1 cB2
拿去隔板,A、B发生速率相等、方向相反的净扩散:
JA JB
NAJA,NBJB
NANB 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NM
15
5. 吸收
(3)单项扩散的传质速率方程
1 NA 1 yA JA
JA

D
dcA dz
NARTD pyAddyzA
D p dyA RT dz
分离变量: N A dzR D T pd yy A AR D T pd( yy A A )
积分:
提交
3
5. 吸收
5.3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吸收过程中相际的传质包括3个串联步骤:
1. 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界面气相一侧 2. 在相界面上溶解并进入其液相一侧 3. 从界面液相一侧到液相主体 总传质速率由速率最慢步骤(控制步骤)决定。
1/17/2020
4
5. 吸收
5.3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5-5(郑州大学授课讲义)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5-5(郑州大学授课讲义)

5.吸收
鞍形填料
弧鞍填料
矩鞍填料
环矩鞍填料 (金属)
改进矩鞍填料
3/4/2019 10
5.吸收
球形填料、花环填料
3/4/2019
11
5.吸收
整装填料
格栅填料
木格栅填料 适用于低压降、大负荷及防堵场合
3/4/2019
12
5.吸收
波纹填料
板波纹填料
3/4/2019
丝网波纹填料
结构紧凑,比表面积大,传质效率高
3/4/2019 25
5.吸收
液体分布器
作用:使液体形成均匀的初始分布 要求:喷淋点足够多、各喷淋点喷淋液量相等
注意不同类型分布器适用的塔径范围。塔径越大,要求越高
3/4/2019
26
5.吸收
液体再分布器
作用:收集液体、重新分布,克服壁流问题 要求: 1. 具有收集液体功能(向中央归拢) 2. 本身也是液体分布器 3. 填料层分段,每隔一定高度设置
ε越大,压降越小,适应负荷越大
3/4/2019
15
5.吸收
5.5.3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填料层的持液量
持液量——单位体积填料层中滞留的液体体积 静持液量——与气液负荷无关 总持液量 动持液量——与气液负荷有关 持液量↗ ⇒ 填料层压降↗
3/4/2019 16
5.吸收
填料层的压降
u 代表空塔气速
3/4/2019 22
5.吸收
填料塔操作中返混的原因
• 气液分布不均,各处传质效率差别很大 初始分布不均;壁流;填料层内的沟流
• 气流对液膜有影响,雾沫夹带不可避免 • 湍动剧烈时,轴向混合不可避免 流体力学性能随规模变化明显,直接影响三传一反的效果,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习题解答:第五章--吸收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习题解答:第五章--吸收

第五章 吸收气液相平衡【5-5】空气中氧的体积分数为21%,试求总压为.101325kPa ,温度为10℃时,31m 水中最大可能溶解多少克氧?已知10℃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表达式为*.6331310p x =⨯,式中*p 为氧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单位为kPa x ;为溶液中氧的摩尔分数。

解 总压.101325 p kPa =空气中2O 的压力分数 .021A p p ==/体积分数空气中2O 的分压 *..021101325 A p kPa =⨯亨利系数 .6331310E kPa =⨯(1) 利用亨利定律*A p Ex =计算与气相分压..021101325A p kPa =⨯相平衡的液相组成为 *. ..A p x kmol O kmol E ⨯===⨯⨯-6260.2110132564210 /331310溶液 此为1kmol 水溶液中最大可能溶解.6264210kmol O -⨯因为溶液很稀,其中溶质很少1kmol 水溶液≈1kmol 水=18 kg 水10℃,水的密度 .39997kg m ρ=/故 1kmol 水溶液≈.3189997m /水即 .3189997m 水中最大可能溶解.664210kmol -⨯氧 故 31m 水中最大可能溶解的氧量为 (6426421099973571018)kmol O --⨯⨯=⨯ ...4222357103211410O 114O kg g --⨯⨯=⨯=(2) 利用亨利定律*A A c p H =计算 ()...5369997== 167610/33131018ss H kmol m kPa EM ρ-≈⨯⋅⨯⨯ 31m 水中最大可能溶解的氧量为*(..)(.).5432021101325 16761035710A A c p H kmol O m --==⨯⨯=⨯/ 溶液 ...4222357103211410114kg O g O --⨯⨯=⨯=【5-9】CO 2分压力为50kPa 的混合气体,分别与CO 2浓度为./3001kmol m 的水溶液和CO 2浓度为.3005kmol m /的水溶液接触。

化工原理 第五章 吸收课后习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 第五章 吸收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吸收相组成的换算【5-1】 空气和CO 2的混合气体中,CO 2的体积分数为20%,求其摩尔分数y 和摩尔比Y 各为多少?解 因摩尔分数=体积分数,.02y =摩尔分数 摩尔比 ..020251102y Y y ===--. 【5-2】 20℃的l00g 水中溶解lgNH 3, NH 3在溶液中的组成用摩尔分数x 、浓度c 及摩尔比X 表示时,各为多少?解 摩尔分数//117=0.010*******/18x =+浓度c 的计算20℃,溶液的密度用水的密度./39982s kg m ρ=代替。

溶液中NH 3的量为 /311017n kmol -=⨯ 溶液的体积 /.33101109982 V m -=⨯溶液中NH 3的浓度//.33311017==0.581/101109982n c kmol m V --⨯=⨯ 或 . 3998200105058218s sc x kmol m M ρ==⨯=../ NH 3与水的摩尔比的计算 //1170010610018X ==.或 ..00105001061100105x X x ===--. 【5-3】进入吸收器的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10%,吸收率为90%,求离开吸收器时NH 3的组成,以摩尔比Y 和摩尔分数y 表示。

吸收率的定义为122111Y Y Y Y Y η-===-被吸收的溶质量原料气中溶质量解 原料气中NH 3的摩尔分数0.1y = 摩尔比 (11101)01111101y Y y ===-- 吸收器出口混合气中NH 3的摩尔比为 ()...211109011100111Y Y η=-=-⨯=()摩尔分数 (22200111)=0010981100111Y y Y ==++ 气液相平衡【5-4】 l00g 水中溶解lg 3 NH ,查得20℃时溶液上方3NH 的平衡分压为798Pa 。

此稀溶液的气液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试求亨利系数E(单位为kPa )、溶解度系数H[单位为/()3kmol m kPa ⋅]和相平衡常数m 。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最新版本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最新版本
10
5. 吸收
扩散系数的讨论
(3)温度、压力的影响。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系数一般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体扩散系数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少。 液体的扩散系数与压力无关。
气 体 : DT1.5p1
(4)浓度影响。对理想气体和稀溶液,浓度影响不大;而 非理想气体和一般溶液的D则是浓度的函数。
1/17/2020
1/17/2020
7
5. 吸收
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基本定律——费克定律
JA

D
dcA dz
jA

D
dA
dz
分子扩散可在单相中进行(如红墨水在水中的扩 散),也可以在气、液、固相间进行(如香水扩 散,气-液相间;活性炭吸异味,气-固间)。
1/17/2020
8
5. 吸收
扩散系数的讨论
(1) D的物理意义:浓度梯度数值为1时的扩散通 量。单位:m2/s。其大小表明物质的扩散能力大小 。

Dp( yB2 yB1 ) RTZ yB2 yB1
ln( yB2 / yB1 )
Dp RTZ
1 yBm(yA1
yA2) ↖
传质推动力
即:NARD TpZy1Bm(yA1yA2) ——单项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其中:yBm

yB2 yB1 ln(yB2 / yB1)
(对数平均)
1/17/2020
NM
15
5. 吸收
(3)单项扩散的传质速率方程
1 NA 1 yA JA
JA

D
dcA dz
NARTD pyAddyzA
D p dyA RT dz
分离变量: N A dzR D T pd yy A AR D T pd( yy A A )

化工原理--2-8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2-8气体吸收

④吸收操作的物料衡算
⑤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方法
⑥解吸过程计算
⑦传质设备,填料吸收塔
.
6
重点内容: a.物理吸收过程 b.低浓度吸收过程设计计算
本章难点: a.吸收过程的传质机理 b.相平衡关系不同表达式间的换算
.
7
物质的量浓度(摩尔浓度)CA = nA / V 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xA = nA / n 摩尔比 XA = nA / nB
1+(1-m )XA
XA —— 液相摩尔比
或 YA* = m XA
*5 E、H、m之间关系 H =E xA/ CA ≈ E MS /ρS
m = E / P总压
E — 亨利系数,N/m2。
.
13
三、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判别传质过程的方向
P
P
PA
A
PB*
PA*
PB
B
xA xA* x
xB* xB
x
上式也可写成:
DC
NA = —— ——(CA1 - CA2 ) Z CBm
式中:CBm—组分B浓度的对数平均值,kmol/m3。
C —混合物的总浓度,kmol/m3,(C =CA + CB )
**该式同样适用于液相。 .
28
4、分子扩散系数 D, m2/s
物性参数之一,表示物质在介质中的扩散能力。 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
①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的能量消耗;
②溶剂的挥发损失和变质损失;
③溶剂再生(解吸)费用,即解吸操作费用。
*以上三项费用中第③项所占比例最大。
.
5
本章基本内容:
本章基本内容:介绍物理吸收过程机理、传质速率方 程及吸收过程的设计计算和操作分析。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

(二)不同气体在同一吸收剂中的溶解度 (1)
几x*N种H3气体x在S*O水2 中的x溶C*O解2 度曲xO*线2
13
• (2)不同气体用同一吸收剂吸收,所得溶液浓度相 同时,易溶气体在溶液上方的平衡分压低,而难溶 气体在溶液上方的平衡分压大。
14
(三)总压对溶解度的影响
y
A
P
pA
x*A
20℃下SO2在水中的溶解度
cA H
H——溶解度系数, kmol/(m3·kPa) cA——摩尔浓度,kmol/m3;
E与H的关系: H c E
19
H的讨论:1)H大,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2)P对H影响小,
T H
20
2) y * mx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m的讨论:1)m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2)T m
p m
气相
液相
41
讨论
1) N A p A1 p A2
2)组分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成直线关系。
pA1 pB1
0
p 扩散距离z
pB2 pA2 z
3)等摩尔逆向扩散发生在蒸馏过程中。
42
• 传动——第一章 流体流动
• 传热——第四章 传热
• 传质——
第五章 吸收 (组分A通过静止
组分B的扩散)
第六章 蒸馏 (等摩尔逆向扩散)
处的扩散速率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理想气体,有:
JA
DAB
dcA dz

JA
DAB RT
dpA dz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s);
dcA / dz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H
2)y* mx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18
m与E的关系 :
p
* A

py*
y* p Ex
m E p
m的讨论:1)m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2)T m
p m
19
3)Y * mX
20
三、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一)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pA

p
* A
第五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 第五节 填料塔
1
第一节 概述
一、吸收操作的应用 二、吸收过程与设备 三、吸收过程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择
2
一、气体操作的应用
(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 (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或精制气体。 (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4)工业废气的治理。 吸收的依据 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各液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注意:
kx ckL
对流传质系数=f (操作条件、流动状态、物性)
50
六、 两相间传质的双模理论
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双膜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
(一)双膜理论
气相
液相
pAG E
pAi cAi cAL
zG zL
51
双膜模型的基本论点(假设) (1)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存
1)p
* A

cA H
H——溶解度系数, kmol/(m3·kPa)
cA——摩尔浓度,kmol/m3;
H与E的关系:
pA*

cA H

c c

c H
x
E c H
17

c

S
M L MS (1 x) M A x MS
E S
HM S
H的讨论:1)H大,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2)P对H影响小,
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 面积扩散的物质量,J表示, kmol/(m2·s)。
菲克定律: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一 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27
JA

DAB
dcA dz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s); dcA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p
* A

Ex
15
p
* A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E——亨利常数,单位同压强单位。
讨论: 1)E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T
物系一定,T E 2)E大的,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E小的,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3)E的来源:实验测得;查手册
16
(二)亨利定律其它形式
质分系数,kmol/(m2·s);
各气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pAG py
pAi pyi
带入上式 NA kG ( pAG pAi )
与 N A k y ( y yi ) 比较
k y pkG
48
(二)液相传质速率方程
D'c NA zLcBm (cAi cAL )
TP
TP
pA1
JA
pA2
pB1 1
2 pB2
JB
30
等摩尔逆向扩散: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压一定
JA
DAB RT
dpA dz
J
B


D BA
RT
dp B dz
p pA pB
dpA = dpB
dz
dz
31
JA=-JB
DAB=DBA=D 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K G——以气相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总传质 系数,kmol/(m2·s·kPa);
K y——以气相摩尔分率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KY ——以气相摩尔比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53
(二)液相总传质速率方程
25
吸收过程: (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气相内传递; (2)A在相界面上溶解,溶解过程; (3)A自相界面到液相主体,液相内传递。 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
一、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26Leabharlann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 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 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9
平衡分压:平衡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 平衡状态的因素
F=C-+2=3-2+2=3
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一定时
p* A
=f1(
x

y*=f2(x)
p* A
=f3(
cA

10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11
20℃下SO2在水中的溶解度
12
几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3
讨论:
(1)总压、y一定,温度下降,在同一溶剂中,
dz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28
理想气体:
cA

pA RT
dcA dz
1
= RT
dpA dz
JA


DAB RT
dpA dz
分子扩散两种形式:等摩尔逆向扩散,组分A通过 静止组分B的扩散。
29
二、等摩尔逆向扩散
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pA pA*
平衡状态
pA pA* 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吸收过程: y y*或x* >x或 cA* cA
21
y
y y*
A
P
··B
y* y
·C
x
x
(二)指明过程进行的极限
过程极限:相平衡。
22
(1)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V,y2
L
y2,min
热流体
T TW
zT
冷流体
tW t
zt
气相
液相
pAG E
pAi cAi cAL
zG zL
44
1)靠近相界面处层流内层:传质机理仅为分 子扩散,溶质A的浓度梯度较大,pA随z的 变化较陡。
2)湍流主体:涡流扩散远远大于分子扩散, 溶质浓度均一化,pA随z的变化近似为水 平线。
3)过渡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pA随z的 变化逐渐平缓。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2)温度、y一定,总压增加,在同一溶剂中,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3)相同的总压及摩尔分率,
cO2 < cCO2 < cSO2 < cNH3
氧气等为难溶气体,氨气等为易溶气体
14
二、亨利定律
(一)亨利定律
总压不高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 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 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亨利系数。
经验公式
D f (T,p)
(2)液相中的D
T 1.75 D
p
T D
p D
范围:10-10~10-9m2/s
D f (T,)
T D
T D

D
41
五、 单相内的对流传质
涡流扩散:流体作湍流运动时,若流体内部 存在浓度梯度,流体质点便会靠 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和 混合,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 向传递,这种现象称为涡流扩散。
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A以分子扩 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2)相界面处两相达平衡,无扩散阻力。 (3)有效膜以外主体中,充分湍动,溶质主要以 涡流扩散的形式传质。
双膜模型也称为双膜阻力模型
52
七、总传质速率方程
(一)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N A KG ( pA p*A )
NA K y( y y*) N A KY (Y Y * )
动。
JB
(2)整体移动的特点:
1
2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整体移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
分率。
35
N MA

NM
cA c
N MB

NM
cB c
NA

JA

NM
cA c
NB

JB

NM
cB c
0

JB

NM
cB c
NA
Dc
c cA
dcA dz
——微分式
36
在气相扩散
传质速率定义: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 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记作N, kmol/(m2·s) 。
气相:
NA= J A


D RT
dpA dz
32
液相:
D NA RTz ( pA1 pA2 )
NA=
JA

DAB
dcA dz
NA

D z
(cA1

cA2
)
讨论
1) NA pA1 pA2
cS1
——积分式
(4)讨论
1)组分A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为指数关系
2)
p pBm
c
、cSm
——漂流因子,无因次
38
漂流因子意义:其大小反映了整体移动对传质速率的影 响程度,其值为总体流动使传质速率较单纯分子扩 散增大的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