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济宁市中考真题(解析版)
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4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
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边塞生活.诗歌的前两句写景,无边无际的边塞马肥体壮,悲哀的笛声萦绕耳边.后一句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解答】解析:(1)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景象,作答时要理解诗意.解答时需要抓住“沙碛”、“马肥”、“哀笳”这些描写边塞独有的景物,还要借助“秋高”、“哀”体会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2)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过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佂鸿”的意思,还要结合诗句体会作者此时借助“佂鸿”所表达的思想之情.答案:(1)茫茫沙漠,秋高气爽,马匹肥壮,耳畔传来了悲哀宛转的笛声,演奏的是富有边塞风情的《塞云飞》.(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译文:茫茫沙漠,秋高气爽,马匹肥壮,悲哀宛转的笛声吹奏着.南方的将士们应该想家了吧,如同远飞的大雁还未回家.【点评】做好本题需要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并且能借助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8.(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
各种花讯接踵而至,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向人们_____(报告/宣示)春的讯息。
踏着春天的节拍,人们脱去冬天的妆束,感觉精神一下_____(提高/提振)了许多。
置身梨园,暗香袭人。
这千恣百态的梨花,有的肆意绽放,①;有的半开半合,②;有的刚刚破蕾,③。
每朵梨花都有五六片洁白的小花瓣儿,小花瓣儿手拉手环抱着一簇细嫩的花蕊。
蜜蜂闻香而来,围绕着花蕊忙碌。
成群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淡淡的花香,所有这一切令人悦目娱心、想象驰骋。
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按捺(nài)不住妆束B.接踵而至一簇(cù)C.竞相开放围绕(ráo)D.千恣百态驰骋(chěng)(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报告提高B.宣示提振C.报告提振D.宣示提高(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灿烂而热情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③似含羞少女B.①似含羞少女②灿烂而热情③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C.①似含羞少女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③灿烂而热情D.①灿烂而热情②似含羞少女③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4)文中加点字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B.从一树树梨花中,我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仿佛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C.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仿佛看到蓬勃的生命力,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D.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仿佛看到蓬勃的生命力。
二、对比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到了逼近中考的日子里,扎扎实实做好每份中考语文试卷,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日出喷薄,阳光下,万只竟游的白天鹅在五彩斑斓的湖面上成了美丽的剪影,宛如水上一朵朵袅娜的白莲。
他们,;时而曲颈低头,娴雅胜似仙子;时而旋转对鸣,轻盈仿佛芭蕾。
草地上的天鹅像白雪公主那么美丽,双腿一蹬,跃出优美的弧度,身躯展现天鹅完美的曲线。
此起彼伏的叫唤声,犹如飘逸轻柔的交响曲,极富艺术感染力。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喷薄(báo) 斑斓(lán)B.袅娜(nuó)娴雅(xián)C.旋转(zhuǎn)跃出(yào)D.曲线(qǔ) 飘逸(yì)(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竟游B.剪影C.宛如D.弧度(3)在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时而如同将军,神气地挺脖昂首B.时而神气地挺脖昂首,如同将军C.时而神气如同将军,挺脖昂首D.时而挺脖昂首,神气地如同将军。
2.(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D.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3.(2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跑鞋来说,舒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跑鞋制造商也是绞尽脑汁,重点考虑消费者双脚的感受.B.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C.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D.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销量逐年上涨,普及程度让平板电脑相形见绌.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D.除公益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5.(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山东省济宁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积累: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咚!咚!咚!”不远处传来一阵牛皮大鼓声,参加竟渡..的18条龙船缓缓(露相/亮相):这些体形狭长的“水上蛟龙..,龙须飘飘,威风凛凛....。
只见一艘25米长的龙船..”龙头高昂,①,龙睛闪烁上,40多位汉子摩拳擦掌:鼓手站在船中央,手上的鼓棒稍稍抬起,时刻准备着击鼓鸣响;划手们身体前倾,双手推桨,严阵已待....;船头和船尾处的舵手看起来十分(淡定/淡泊),他们望着远处的弯道,若有所思。
突然,“哗”的一声哨响,龙船上的几十支桨应声而动,②,河道里瞬间泛起惊.滔骇浪...。
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竟渡威风凛凛.(lín)B.蛟.(jiāo)龙摩拳擦掌C.闪烁.(shuò)严阵已待D.舵.(duò)手惊滔骇浪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亮相淡定B.露相淡泊C.亮相淡泊D.露相淡定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龙尾翘起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B.①翘起龙尾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C.①翘起龙尾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D.①龙尾翘起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B.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C.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将近2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D.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2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

济宁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济宁市二O一O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3分〕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róng交融是世博会一如即往的使命。
亘 róng 改为2.按要求填空。
〔6分〕①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
?论语?中的“三人行,〞,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②古诗给我们以启迪。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们提醒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天净沙秋思?中说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模拟下面的诗句再写一个句子。
〔2分〕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4.?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沉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问题。
〔2分〕5.2021年5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济宁市承办2021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
同时,市政府承诺: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部热情,把二十三届省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程度、最成功的运动会。
为宣传好本次省运会,请你为下面这条宣传标语的上联拟写下联。
〔2分〕上联:手拉手当好东道主下联: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答复6-9题。
〔一〕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积累。
(共8分)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
各种花讯接踵而至,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向人们_____(报告/宣示)春的讯息。
踏着春天的节拍,人们脱去冬天的妆束,感觉精神一下_____(提高/提振)了许多。
置身梨园,暗香袭人。
这千恣百态的梨花,有的肆意绽放,①;有的半开半合,②;有的刚刚破蕾,③。
每朵梨花都有五六片洁白的小花瓣儿,小花瓣儿手拉手环抱着一簇细嫩的花蕊。
蜜蜂闻香而来,围绕着花蕊忙碌。
成群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淡淡的花香,所有这一切令人悦目娱心、想象驰骋。
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按捺.(nài)不住妆束B.接踵而至一簇.(cù)C.竞相开放围绕.(ráo)D.千恣百态驰骋.(chěng)(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报告提高B.宣示提振C.报告提振D.宣示提高(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灿烂而热情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③似含羞少女B.①似含羞少女②灿烂而热情③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C.①似含羞少女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③灿烂而热情D.①灿烂而热情②似含羞少女③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4)文中加点字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B.从一树树梨花中,我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仿佛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C.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仿佛看到蓬勃的生命力,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D.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仿佛看到蓬勃的生命力。
二、古诗文阅读。
(共20分)2.(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济宁市(2022年-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中考备战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积累(共io 分)L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
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 ・ ♦ ♦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 • • • •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
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③,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分析】第一题考查字音字形。
第二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第三题考查语言的简 明、连贯。
【解答】(1)此题考查字音字形。
A."燥动〃应为“躁动〃;B.正确;C."亲昵"应为qTnni ;D.〃刹(sha )那〃应为〃c 俏那〃应选:Bo(2)此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盖上〃是用东西遮蔽;〃染上〃把东西放在颜料里 使着色。
芦苇荡上着了一层淡红色,应用〃染上〃。
〃盘旋〃指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旋绕飞行; 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 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非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 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沉着淡定。
这A.渗(shen)透 燥动 *A.渗(shen)透 燥动 *B.屏(bing )息 欢腾C.亲昵(ni )晨曦 C.亲昵(ni )晨曦D.刹(sh 台)那 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D A.染上徘徊 B.盖上徘徊 C.盖上盘旋 D.染上盘旋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2024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写作话题解读与参考范文““面对问题的态度”

2024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面对问题的态度”审题立意及范文题立意指导+写作素材+作文提纲+范文示例+中考作文预测+真题改编(举一反三练习)【济宁市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一、审题步骤与方法1.材料类型识别:本次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主要探讨了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 考查特点:•思维深度: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
•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鼓励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态度。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审题方法:•整体把握:快速读完材料,理解核心观点。
•关键词提取:找出“问题”、“害怕”、“逃避”、“直面”、“解决”、“成长”等关键概念。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态度的后果。
•个人化思考:思考自己或他人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
二、材料分层解读审题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出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第二层次(不同态度):“有人害怕问题,逃避问题;有人则直面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甚至主动去寻找问题。
”•第三层次(观点升华):“其实,问题才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三、结合解读所得的材料立意立意方向:强调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倡导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标题参考•《问题,成长的阶梯》•《勇者无惧,智者善解》•《面对问题,拥抱成长》五、写作素材提供及在写作中的运用指导(一)个人经历与成长故事素材示例:回忆起初一的时候,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极其复杂的几何题。
我几乎想要放弃,但是想到老师常说的一句话:“问题,是成长的阶梯。
”于是,我决定直面挑战,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研究题目,查阅资料,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成长。
运用指导:•在开头部分引入这个故事,可以先简单描述问题的困难程度以及自己的初始反应。
•在主体段落,详细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查阅资料、求助于他人等尝试,展现解决问题的艰辛与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A项中,“说”字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B项中,这是一句上下句表并列的句子,因此“攀得越起劲”后面的逗号应为分号;D项的三孔上面去掉引号,不属于特定称谓。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C.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D.孟宪实教授将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开怀纳谏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同年龄的观众都非常喜欢。
【答案】B【解析】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境等方面去辨析。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了影响。
这个词用在这个句子里语境不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答案】A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我们学过的《香菱学诗》就节选自此书。
B.《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C.《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语言既富于变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喜剧。
D.《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答案】D6.参考下面的例子,从“海、路、思、记、忘”中任选一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
(3分)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答案】海——接纳每一滴水,成就了大海的辽阔。
∥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脚下。
∥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
∥记——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守信的人。
∥忘——连心都死亡了,那是真正的遗忘。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0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11.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3分)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答案】10.A11.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
例句中的“之” 代进入桃花源的人。
选项中A中的“之”衬词,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B项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C项中的“之” 在这里是一个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项中“之”代词,代指“行道之人”,因此选D。
12.(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10分)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
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
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
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
“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
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
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
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
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
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
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
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
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
“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
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
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14.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15.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16.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答案】14.一是渴望生存状态“稳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山大”,竞争激烈,让转身遭遇更多艰难。
15.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6.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
(15分)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