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意义1.1 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3. 掌握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2. 哲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3. 哲学的意义:对生活、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与探索。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讨论法:探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3.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西方哲学主流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3. 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观点。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 中世纪哲学: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 近现代哲学: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4. 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2. 比较法:分析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异同;3. 小组讨论法:探讨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3. 掌握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3.2 教学内容1. 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哲学:老子、庄子、列子等;3. 墨家哲学:墨子、墨经等;4. 法家哲学:韩非子、李斯等;5. 佛教哲学:释迦牟尼、慧能等;6. 道教哲学:葛洪、抱朴子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哲学与日常生活4.1 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理解哲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 掌握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方法。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定义1.1 哲学的起源1.2 哲学的定义1.3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1.4 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古代哲学2.1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2.2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2.3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2.4 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第三章:近现代哲学3.1 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3.2 19世纪的西方哲学3.3 20世纪的西方哲学3.4 近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第四章:当代哲学4.1 分析哲学4.2 现象学4.3 结构主义4.4 后结构主义第五章:哲学与生活5.1 哲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2 哲学与道德观念5.3 哲学与人生观5.4 哲学与价值观第六章:哲学与科学6.1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6.2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6.3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哲学探讨6.4 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七章:哲学与宗教7.1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7.2 宗教哲学的基本问题7.3 主要宗教的哲学思想7.4 宗教与道德、政治、文化的关系第八章:哲学与艺术8.1 哲学与艺术的联系8.2 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8.3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哲学阐释8.4 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哲学与社会科学9.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9.2 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9.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哲学探讨9.4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十章:哲学与个人成长10.1 哲学与自我认知10.2 哲学与人生规划10.3 哲学与心理健康10.4 哲学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哲学与政治11.1 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2 古代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对比11.3 主要政治哲学理论及其实践11.4 政治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二章:哲学与经济12.1 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12.2 经济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2.3 经济哲学在当代经济领域的应用12.4 经济哲学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三章:哲学与生态环境13.1 生态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13.2 生态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13.3 生态环境哲学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应用13.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与实践第十四章:哲学与教育14.1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14.2 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4.3 教育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应用14.4 教育哲学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五章:哲学与未来展望15.1 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势15.2 哲学在未来的社会作用15.3 青少年如何学习哲学、应用哲学15.4 我国哲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生活与哲学》涵盖了哲学的起源、定义、历史发展、与各领域的联系以及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单元一:人类文明与哲学思维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目标: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理解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展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 学生小组讨论人类文明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课: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目标: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并展示研究成果。

- 分析古代哲学思想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资料:古代哲学思想家及其思想单元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第三课: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 目标:探讨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角色扮演。

- 分析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教学资源:- 角色扮演任务:道德困境情景第四课: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 目标:思考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学活动:- 学生分享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 分析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 教学资源:- 学生分享材料: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单元三:自然与人类第五课:自然观与人文精神- 目标:了解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并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不同时期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的变化,进行展示。

-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材料:不同时期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第六课: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目标: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并思考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回顾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 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并进行探讨。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以上是《生活与哲学》全册的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1.1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第一单元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第一单元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第一单元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第三单元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第三单元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第三单元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三单元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第三单元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三单元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二单元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二单元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二单元 5.1意识的本质教案第二单元 5.2意识的作用教案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第四单元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四单元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第四单元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案第四单元 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第四单元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篇一: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培养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 哲学的概念理解;2. 哲学的发展历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2. 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2. 学生分享对哲学的理解。

二、什么是哲学(10分钟)1. 教师讲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讨哲学的作用和意义。

三、哲学的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四、哲学的发展历程(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顾哲学的发展历程。

五、小结(5分钟)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哲学的基础知识。

《生活与哲学》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让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 实践与认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2. 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内在联系。

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2. 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八、运用哲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尝试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定义和功能,认识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到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生意义的学科。

3. 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定义和功能2.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2. 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教学PPT或黑板3. 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价值观等。

2. 提问学生对哲学的定义和功能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哲学的定义和功能(10分钟)1. 介绍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人生、世界和宇宙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 解释哲学的功能:哲学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举例说明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道德价值观、社会政治哲学等。

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0分钟)1. 介绍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是古希腊人对人生、世界和宇宙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 概述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等主要哲学流派。

3. 强调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四、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价值观的来源等。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促进课堂互动和思维碰撞。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哲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言(第1课时)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生活 与——单元: 哲 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综合探究: 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理论评析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

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二、知识结构:生活处处有哲学美好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的向导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百舸争流的思想: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生活智慧与三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时代精神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时代的精神的总结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和升华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时代精神社会变革的先导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三、单元导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2-5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

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6-8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

第9-10课时:过本单元1、2课资料书及课时作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11-1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方法点津】:(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貌,逻辑上由一般到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