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言文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中考帮] 每日一点 - “写景状物”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中考帮]  每日一点 - “写景状物”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唯唯02019-11-16原文从11月2日起,唯唯将系统地为大家梳理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内容来源:万唯《2020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迁移训练》★ 原创好题迁移练【参考答案】八十、《记超山梅花》阅读笔记【梳理主要内容】(1)夏容伯林纾(2)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同友人一起游超山、赏梅花一事【实词课内迁移训练】(1)寻觅,寻求随即,不久寻觅,寻求(2)开始才、刚(3)清凉(4)仅,只是只是【断句技巧】(1)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走到小路的尽头正好相逢。

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2)句中“余以步”“船人以水”句式结构相同,可在其中间断句(3)句中“行”是动词,“也”是句末语气词,可据此断句【翻译关键点】第(1)句中的“过(经过)”“乃(竟然)”;第(2)句中的“举觞(举起酒杯)”“咸(全,都)”【文意理解】(1)选文中作者对游览超山梅花时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抓住关键语句寻找答案(2)由“齿齿作鳞甲”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纵横交纠,玉雪一色”“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等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超山梅花的喜爱之情【参考译文】夏容伯,是个爱好古代文物的人,隐居在栖溪。

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

相约一起去超山寻觅梅花。

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从沙石间流过的溪水驶到超山北面。

沿岸已经能看见梅花。

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梅树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像鱼鳞一样。

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

四周景物凄凉黯淡,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我不由得兴味索然准备返回。

容伯领着我向前经过唐玉潜祠,看见梅花竟然竞相开放。

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大家漫步于梅林,沿着梅花有一条小路。

大约走了四里地才出了梅林,看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可以听到山下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来时乘坐的船已经停在水面上了。

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走到小路的尽头正好相逢。

2019陕西试题研究-文言文阅读-第四类 写景状物

2019陕西试题研究-文言文阅读-第四类 写景状物

第四类写景状物[2012]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节选自李渔《芙蕖》)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2)及.其茎叶既生( )(3)娇姿欲.滴(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芙蕖则不然.欣然.起行B.便为.点缀绿波为.坛而盟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腰白玉之.环D.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所欲有甚于.生者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4.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描写荷花的美丽的?(2分)拓展试题:5.本文和《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谈谈两文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猗猗①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

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

叶深翠羽,干森碧玉。

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

来清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

观夫临.曲槛,俯清池。

色浸云漠,影动涟漪。

苍云夏集,绿雾朝霏。

萧萧雨沐,袅袅风披。

露鹤长啸,秋蝉独嘶。

金石间.作,笙竽杂.吹。

若乃良夜明月,穷冬积雪,扫石上之阴,听林间之折。

意参太古,声沉寥泬②。

耳目为之开涤,神情以之怡悦。

(节选自赵孟頫《修竹赋》) 【注释】①猗猗(yīyī):柔美的样子。

②寥泬(liáojué):空虚幽静。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2写景游记类第15篇与朱元思书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2写景游记类第15篇与朱元思书

1
2
34
加点词语 右亦如之
·
方法提示
关联成语。如火
·
如荼
解释(填写文字) (3)如:__像__,__如__同__
1
2
34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3分)
答案:用石头围成堤作为分界,水深大约一丈,看上去只有一
寸深。(“许”译对1分,句意通顺2分) (2)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3分)
下/
1
2
34
• 2.参考表格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3
加分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不里许
·
关联教材。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
·
(1)许:_表__示__约__数___
潭记》)
查阅词典。 周:①周遍,周游;②
周· 于廓下 环绕;③合用,合适;④周到,细 (2)周:_环__绕___
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答案:阳光照在清澈的水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样子清秀灵
动惹人喜爱。(“可怜”译对1分,句意通顺2分)
1
2
34
• 4.
同学们认为此文与吴均的《与
朱元思书》同为山水小品文,两文在主旨上有
同《有与异朱元,思请书你》还补有全对内功名容利。禄(的4分厌恶) (淡泊名利之心)和 •对然的避同哲世:思归都)隐。抒的(2向分发)往了;作(2分者)此对文自还然有一山种水闲的适自喜得爱的和情思赞(美对自之
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 ,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⑤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
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部编2019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_写景状物(含答案)

部编2019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_写景状物(含答案)

文言文复习——写景状物专题课1.三峡/郦道元2.答中书书/弘景3.及承天寺夜游/轼4.与朱元思书/吴均5.观月记/孝祥6.小石潭记/柳宗元7.核舟记/学洢8.楼记/仲淹8.醉翁亭记/欧阳修9.湖心亭看雪/岱文学常识一.重要作家作品1. 郦道元北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2. 弘景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隐居集》等。

3. 吴均4. 轼5. 柳宗元6. 仲淹7. 欧阳修8. 岱9. 《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

潮编辑。

《虞初新志》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

二.文学常识1.地理方位表示方法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说文》解释“阴”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

”我国的阴阳地名比比皆是,如市就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

2.文学体裁: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三.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写景游记文言文阅读方法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情感。

写景游记文言文阅读-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景游记文言文阅读-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景游记类【整体阅读】第一步:明确写景顺序写景类文言文一般按照时间、空间或游览等顺序构思文章,初读时先需明确文章运用的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变化,如写春、夏、秋、冬四季,早、中、晚各个时间段的景物等。

2.空间顺序: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写景,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间等结构。

3.游览顺序:一般包括两种:①定点观察,即站在某个观景点,对周围景物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②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者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观察景物。

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结构,即分—总、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

第二步:明确写作手法写景类文言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包括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衬托等。

1.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景物特征,使其鲜明突出。

2.虚实结合:将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相结合,或将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3.动静结合:即在写景的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第三步:体会文章情感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为了抒发情感,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有时直接抒发对景物的赞叹,有时通过描写某物或借该物抒发情感,也常在遭到贬谪后借景抒情,情感各不相同。

1.对大自然的情感:在文言文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常在被贬谪后,寄情于山水,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志向:或归隐田园,怡然自得;或忧国忧民,仍怀报国之志;或悲喜交加,郁郁寡欢。

2.其他情感:作者通过描写某种植物、动物或其他景物,结合自己当时的心境,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从描写的景物中获得启发,变得豁达愉悦。

注意1.作者的情感可通过词语的褒贬辨别。

褒贬分明的词语能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浙江省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文言文理解(写

浙江省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文言文理解(写

文言文理解(写景、记事)(一)金山寺(并序)(2015·江苏南京)〔宋〕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 o):船桨。

1.《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________;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____________”句的内容相呼应。

2.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浙江宁波)【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

⽂⾔⽂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阅读 : 写景抒怀类【甲】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事简,⼜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之间,乃⽇与滁⼈仰⽽望⼭,俯⽽听泉。

掇幽芳⽽荫乔⽊,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不可爱。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事之时也1. 请⽤“ / ”为【⼄】⽂中画线句⼦断句。

(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1) 峰回路转3. 将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2)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事简,⼜爱其俗之安闲4. 【⼄】⽂中和 ( ⽤原⽂语句回答 ) 交代了作者为亭⼦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所在⽂章和【⼄】⽂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中四字短语回答 ) 的⾼尚情怀。

5. “记”是古代的⼀种⽂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两篇选⽂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前⼈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欧阳修《丰乐亭记》 )回: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3) 既得斯泉于⼭⾕之间斯: (4) 掇幽芳⽽荫乔⽊荫:若夫淫⾬霏霏,连⽉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商旅不⾏,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写景文言文【解析版】

写景文言文【解析版】

写景文言文一、暑假复习。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作者,字善长,时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属引()自非()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 )
③绝.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⑦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今义:
四.解释下列词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相关问题探究
1、文末引渔者歌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相应的句子是:
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三峡》《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3.《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雾凇沆
...
砀.④惟.长堤一痕()⑤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⑥及.下船()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