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低碳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南海子公园为例的开题报告

低碳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南海子公园为例的开题报告

低碳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南海子公园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低碳理念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也逐渐开始注重低碳、环保、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任务。

因此,如何在公园建设中更好地运用低碳理念,优化园林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园林建设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北京南海子公园是京南地区较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其依托水资源展开了以水为主题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性、低碳环保、景观效益相统一的特点。

其园林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借鉴意义,对于探索公园低碳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将北京南海子公园的低碳理念运用作为研究案例,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并总结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通过对北京南海子公园低碳理念的探究,总结低碳园林建设的设计思路、原则、方法,以及实现低碳的关键技术和经验,为今后园林设计中的低碳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内容(1)低碳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意义。

(2)北京南海子公园的园林设计与低碳理念的关系。

(3)低碳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

(4)低碳园林建设的关键技术和经验。

(5)低碳园林建设的实现路径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资料采集,对北京南海子公园的低碳理念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了解其实现路径和社会经济效益。

在此基础上,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考察北京南海子公园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并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园林建设中的低碳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预期效果本研究预期将总结出低碳园林建设的设计思路、原则、方法、关键技术和经验,为今后园林设计中的低碳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低碳理念导向下的口袋公园设计

低碳理念导向下的口袋公园设计

低碳理念导向下的口袋公园设计梁彤曦,周蕾,李悦丰*(吉首大学土木建筑与工程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低碳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口袋公园低碳设计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方法,这也是未来公园设计重点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分析国内外口袋公园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建设低碳口袋公园的价值意义,提出从空间的选择与利用、水循环设计、高碳汇植物群落设计、创新能源利用、提升低碳理念的社会影响等6个方面实现低碳口袋公园设计。

将融合了低碳理念的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地植入城市公共空间,对我国推进城市口袋公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地居民对公园的使用需求,多个口袋公园协同发展,整体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激发城市生命活力和点亮城市记忆等功能。

2口袋公园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大,城市中绿色空间逐渐减少,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喘不过气,于是衍生了口袋公园,其最初是补足大型城市公园幅射不到的办公楼、居住区周边,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缓解生活压力,增加城市绿地率,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要。

近年来,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缓解城市压力,低碳节能可循环等设计被纳入口袋公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2.1国外发展现状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建设口袋公园的国家,1967年在美国纽约53号大街建成佩雷公园[7]。

起初佩雷公园的出现是为了在用地紧张的曼哈顿给周边工作人群提供一个舒缓空间,满足人们对公园的需求,对绿色的需要。

之后,西班牙兴起营建袖珍公园热潮,巴塞罗那也在老城区发起了一项名为“针灸疗法”的“老城区换新颜”的康复运动,系统地改造了老城区,建造出大量的袖珍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公共休闲娱乐的场地[8]。

在英国,建设口袋公园主要是为了增进居民健康和福祉[7]。

通过建设各个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口袋公园,创造独特的自然景观,连接到城市公园绿地以及其他绿地系统,共同编织城市健康绿网。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现碳 排放 的降低 ; 能 将 公 共 开放 空 间 的“ 碳; r - ” 作用 予以充分发挥 , 增 强 城 市 的“ 碳 汇” 能力。
关键词 : 低碳城 市 ; 公共开放 空间 ; 城 市规 划 ; 低 碳 理 念 中图分类 号 : F 2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3 ) 1 3 - 0 0 8 3 — 0 2 入低 碳理念 , 对 于低 碳 城 市 的建 设 至 关 重 要 。 作为城市 空间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公 共 开 放 空 间 的 设 计 营 造 对 低 碳 城 市 建 设 影 响 巨 大 。 其 对 低 碳 城 市 的 影 响 可 从 如下 两个路径来 实 现 : 一 是 能 够 减 少 能 源 资 源 消 耗 和 碳 排
放, 比如 城 市 公 共 开 放 空 间 中 的 广 场 、 街 道 等 要 素 的 合 理 规 划布 局 , 能够减少 人们 的 出行 距离 , 降低 交 通 工具 的 使用 , 减少 化石能源 的消耗 , 降低 碳 排 放 ; 二 是 可 以增 加城 市 “ 碳 汇” , 公 共开放空 间中的部分 要 素 , 如公 园草 地 、 城 市 森 林 等 绿地 系统作为城 市 内 唯一 的“ 碳 汇” , 吸 收 城 市 里 各 种 来 源 的二 氧化碳 , 并 释 放 氧气 , 在 低 碳 城 市 中 的作用 无 可 替代 。 因此合 理规划和适 当保有一定 数 量 的城市 绿地 对于增 加城 市“ 碳 汇” 系 统 的形 成 意 义 重 大 。
1 引 言
城市是 人类 社会 经济 活动 的 中心 , 消耗 了世 界 6 7 的 能源 , 排放 的 C o 2占 到 占全 球 总 量 的 7 5 。 城 市 化 过 程 的 人 口聚 集 和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变 化 必 然 对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产 生 一

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变革对于实现低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低碳建筑设计旨在通过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降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提高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一、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门窗等,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的主要界面。

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墙保温技术是常见的节能措施。

通过在外墙表面增加保温材料,如聚苯板、岩棉等,可以有效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等,能够在更薄的厚度下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节省建筑空间。

屋顶的节能设计也不容忽视。

绿色屋顶和太阳能屋顶是两种常见的选择。

绿色屋顶通过种植植物,不仅能够降低屋顶表面的温度,减少夏季空调负荷,还能吸收雨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太阳能屋顶则利用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部分电力需求。

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损失较大的部分。

选择高性能的节能门窗,如断桥铝门窗、LowE 中空玻璃等,可以显著提高门窗的隔热和密封性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

二、高效的能源系统低碳建筑应采用高效的能源供应和利用系统,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太阳能利用是其中的重要方向。

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则能够为建筑的照明、电器设备等供电。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太阳能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面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太阳能的收集效率。

地源热泵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

它通过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地源热泵具有更高的能效比,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合理的能源管理系统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设备,实时监测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

低碳排放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低碳排放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66 •价值工程低碳排放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Urban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under Low Carbon Emission Concept吕金嵘淤LV Jin-rong;靳飞淤JIN Fei;吕可文于LV Ke-wen;李凯淤LI Kai(①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郑州450000;②教育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封475004)(①H enan U rban and R ural Planning and D esign In stitute Co .,Ltd.,Zhengzhou 450000,China ;②The Center for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 evelopm ent o f D epartm en t o f Education , K aifeng 475004, China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展。

然而生态环境却在持续恶化,在工业、交通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的同 时,污染愈加严重,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城市的规划方案逐渐被我国 很多城市所采用,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城市环保工作的重视力度。

本文就低碳排放理念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Abstract : At present , China's econom 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 e scale o 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expanding . H ow ever , th e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is continuing to deteriorate , and m ore serious pollution n o t only harm people's health , but also u nderm ine th e ecological balance . In order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 issions ,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p rogram gradually adopted by m any cities in China and th e relevant departm en ts increase th e em phasis on urban 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 e urban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under th e concept o f low carbon em ission in detail .关键词:低碳排放理念;城市空间规划;策略Key words : low carbon em ission concept ; urban spati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 984.1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现代城市的规划和采用的技术与城市碳排放有着高 度的相关性。

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

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

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城区的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改善老城区的空间微气候环境,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发展,北京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

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温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降水不足等。

随着大量高楼大厦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多,城市表面的热辐射增加,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形成高温热岛效应。

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等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空气质量问题。

由于建筑密集、空地稀少,老城区的蒸发量较低,导致降水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

首先,通过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引入大量树木和植被,提高老城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热辐射,降低温度。

其次,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通过改善城市水系,增加水体的蒸发量,提高降水量。

最后,加强建筑节能措施,优化建筑立面设计,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通过这些措施,北京老城区的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使得老城区的温度明显降低,热岛效应得到缓解。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减少了空气污染,提高了居民的空气质量。

水体的蒸发增加使得城市的降水量有所增加,缓解了降水不足的问题。

建筑节能措施的实施减少了碳排放,推动了低碳发展。

然而,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老城区的土地紧缺和建筑密集使得绿化覆盖面积的扩大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机动车数量众多,治理尾气排放需要较大的投入和管理成本。

此外,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节能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治理尾气排放、改善水系和推行建筑节能措施等措施,老城区的空间微气候环境得。

室内设计绿色低碳理念应用研究

室内设计绿色低碳理念应用研究

室内设计绿色低碳理念应用研究提纲:1. 绿色低碳理念的介绍和意义分析;2. 室内设计中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3. 绿色低碳理念在材料选择上的应用;4. 绿色低碳理念在能源节约上的应用;5. 绿色低碳理念在空气清洁上的应用。

1. 绿色低碳理念的介绍和意义分析绿色低碳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利用可持续的资源和技术,实现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这种理念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健康安全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品质,同时也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低碳的室内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绿色低碳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了未来室内设计的主流趋势。

2. 室内设计中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在室内设计中,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要尽量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对环境没有剧烈影响的材料。

其次,需要充分考虑能源的使用情况,采用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还要考虑室内通风和污染物的净化,保证室内环境的健康和舒适度。

3. 绿色低碳理念在材料选择上的应用绿色低碳室内设计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

首先要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的、无毒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还要选择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的材料,如具有隔热和保温效果的墙材和地板。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绿色低碳理念的设计元素来达到环保的目的。

这包括使用可回收的家具、使用有机材料进行装修以及选择低碳的灯具。

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将室内装修变得更加环保和健康。

4. 绿色低碳理念在能源节约上的应用绿色低碳室内设计还要充分考虑能源的使用情况。

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成了设计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绿色低碳室内设计注重选择具有低耗能的电器设施,同时采用调光和感应控制等技术来优化能源使用。

此外,在充分考虑保持室内温度舒适的前提下,选择隔热和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也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措施研究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措施研究

展规 律和我 国各地产业发 展 的 自 身规 律 , 紧紧抓住 国家实施节 能 减排 战略和建设 两型社会 的有 利时机 , 先行先试 , 降低 高碳 产业 的 发展速度 , 提高发展质量 ; 加快城 市经济 结构调 整与升级 , 加大污
染工业 、 设备和企 业 的退 出力度 , 全 面完 成城 区高 污染 企业 的退
3 2产 业规 划。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 , . 深入研究 国际产业发
的意识不 断加深 , 据此 , 各 个 国家开始建 设起 低碳社 会 , 发展 低碳 经济 , 这一举措也得 到了业界人士 的广泛认 同与赞许 。 所谓 “ 低碳城市 ” , 也就 是城 市发 展模 式 以低 碳经 济 为主 、 市 民以低碳生 活为主 、 政府 管理 层 以低碳社 会为 主的城 市。在社 会
3 . 1 城 市 空 间布 局 。
规 划 中低碳 理 念 的融入 进行研 究 , 以供 大 家参 考 。 【 关键词 】 低碳 ; 城 市 规划 ; 节 能 l 引 言 随着社会 的发展 以及 经济水 平 的不断提 高 , 人们对 环境 保护
从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 , 我们必须要 制止城 市“ 摊大 饼 式” 的发展趋势 , 合理的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如果是在城市 中 有相对 比较密集 的区域 , 我们需要对城市空 间进行合理 的疏 散 , 采 用科学合 理的空间体 系进行设 计 , 尽量制止城市 的盲 目膨胀 , 降低 建筑 的能源消耗 。
大家参考 。 2 . 我国城市发展 中存在 的问题 目前 , 我国城市建设得 到飞跃 发展 , 虽然促 进了我 国经济 的发 展, 但是 在很大程度上带来 了能源 的极 大消耗 , 严 重污染了城市 生 态环 境。首先 , 根据相关调查 , 在 我国城市 中已建设好 的建筑物 高 达4 0 0亿 , 并且 每年以 2 o 亿 的速度不断增 长着 , 这就加 大了城市能 源的消耗 ; 其次, 在城市 中能 源消耗 最大 的是建筑 物 , 再加 上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

在公共开放空间内涵阐释的基础上,研究公共开放空间和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分析传统的公共开放空间所存在的低碳缺陷,并据此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实现路径。

结论认为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碳排放的降低;能将公共开放空间的“碳汇”作用予以充分发挥,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

标签:低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规划;低碳理念1 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消耗了世界67%的能源,排放的CO2占到占全球总量的75%。

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必然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在此过程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方向。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刚刚过半,学者们分别从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方式和政策制度等战略层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部分实现路径。

然而,有关公共开放空间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关系,及其如何实现却鲜有涉及。

低碳城市是指在保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规划等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物质分布形态,而且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城市未来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水平在规划营建时就已成型。

公共开放空间的合理组织与营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全民共享的城市空间,人们习惯上更多地从休闲、审美、社会、文化等方面强调了公共开放空间不可或缺的功能。

然而,从城市人工系统和自然相互作用关系来看,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最具生态性的方式,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社会活动的空间,而且还是城市“碳汇”的重要贡献者,为城市提供正向的环境能量汇入,因此注重公共开放空间低碳性是提升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公共开放空间与低碳城市的关系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模式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低碳的内涵体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城市空间布局与低碳城市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Serge Salat 和Caroline Nowacki认为,仅城市形态的智能型设计就可以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一半。

赵鹏军通过构建“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综合模型,对北京城市形态对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紧凑城市形态能有效抑制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增长;TOD是区域综合交通发展的最优目标模式;超高密度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负面影响。

并且,由于空间形态的锁定作用,城市的空间形态一旦确立,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将导致城市在较长时期内持续高碳的运行轨迹。

所以,在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营造对低碳城市建设影响巨大。

其对低碳城市的影响可从如下两个路径来实现:一是能够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比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广场、街道等要素的合理规划布局,能够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降低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二是可以增加城市“碳汇”,公共开放空间中的部分要素,如公园草地、城市森林等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内唯一的“碳汇”,吸收城市里各种来源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低碳城市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因此合理规划和适当保有一定数量的城市绿地对于增加城市“碳汇”系统的形成意义重大。

3 传统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缺陷3.1 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性认识不足传统上,由于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公共开放空间仅仅是作为城市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但未能将公共开放空间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价值纳入考虑。

这一方面导致公共开放空间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配角地位,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仅仅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后续与补充,无法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调整产生影响,对于城市总体碳排放的降低也就无法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公共开放空间与减少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仅仅停留在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吸收CO2的水平上,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体现。

3.2 公共开放空间布局缺乏系统性公共开放空间的现有布局缺乏系统性,显著增加了城市运行的资源能源消耗,造成城市的高碳运行。

首先,在传统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中,布局粗放。

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集中在中心城区的小块地域或者是位于郊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交通出行不便,可达性低,因而利用率也就很低,发挥不出实际效用。

其次,开放空间土地利用形式单一,对于城区的非自然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主要以大型公园或者广场为主,不具备实用性,反而是小区内空地、路旁街巷等场所更容易被居民使用。

再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零星分散,分布不均,缺乏连贯性。

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实现必须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对公共空间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来实现。

3.3 传统公共开放空间自身的低碳缺陷在传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中,大广场、主题公园等模式受到了城市政府的青睐,对尺度的非理性追求让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变成了城市之间相互攀比、塑造业绩的“面子工程”,盲目追求材料的新颖,毫不考虑建筑材料的低碳特性,这不仅加大了开放空间的建设成本,也造成了碳排放增加,这与对城市开放空间低碳性的追求背道而行。

与此同时,作为城市碳汇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建设又不切实际地引进高大树木,广植草坪,植被的层次性与立体化格局不鲜明,尚未形成合理的人工复合林业生态系统,这不利于城市最佳碳汇系统的形成。

3.4 公共开放空间管理粗放公众较为关注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投资,而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隐性价值,如美学价值、低碳价值等理解较浅,关注较少,这直接导致许多公共开放空间的运营管理粗放,相关设施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这一方面容易造成公共开放空间的本质价值被隐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公共开放空间隐性价值的降低。

公共开放空间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开放空间在低碳城市中的积极作用。

4 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实现4.1 初期的规划设计阶段(1)树立公共开放空间低碳建设理念。

公共开放空间一方面是实现碳减排的载体,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合理布置不仅能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有效发挥公共开放空间的“固碳”作用。

总体规划应契合低碳城市发展目标,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其次通过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低碳指标,将城市开放空间生命周期的低碳性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方式,促进城市开放空间向低碳化方向倾斜,实现城市开发空间的低碳建设。

(2)确立以低碳为核心的设计体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以城市空间形态的组织和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和社会环境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要素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工作。

在城市设计中,将低碳理念引入每一分项的规划中,确立以低碳理念为核心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

(3)突出以低碳可达为目标的设计重点。

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可达性是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增强公共开放空间的可到达性对于减少交通耗能、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设计上,要以个性、舒适、方便的风格,将公共开放空间布置于城市居民易于到达的位置。

低碳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不仅要重视适宜性,还应注重开放空间的低碳可达性。

4.2 中期的实际建设阶段(1)采用符合低碳理念的技术。

在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上,采用具有低碳特征的新技术、新方法能显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

同时,小块分散式绿地由于靠近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降低了居民到达的交通需求,减少了能源消耗,也就减少了碳排放。

在建造技术的选择上,新能源技术的运用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干净、高效、环保的新能源是城市能源在未来的重要替代品。

因地制宜地结合各个地域的低碳优势,合理选择设计建造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开放空间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最大效用。

(2)选用符合低碳理念的建筑材料。

低碳材料的选用对于整个社会的碳排放降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符合低碳理念的建筑材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建筑材料自身的低碳性;二是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其在开放空间运行过程中的低碳性。

某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但自身碳排放较小,而且还能发挥固碳作用,那么它就应是公共开放空间低碳建设的最佳选择。

4.3 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1)显化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价值。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重价值,包括建造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内部碳汇的主体,据测算,每公顷绿地每天消耗二氧化碳约为900千克,生产的氧气约为750千克。

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必须显化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价值,合理地增加绿化覆盖,加强公共开放空间的管理和维护。

(2)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管理。

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使用强度较高,本身就较易受到损伤,如若管理不善,公共开放空间将很快显现出疲态,这一方面会导致居民使用的兴趣的减弱,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公共开放空间的碳汇能力。

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必须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管理。

5 结论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

公共开放空间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理念约束下进行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符合“低碳”发展的潮流。

传统的公共开放模式对降低碳排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足,在现代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碳减排”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公共开放空间的“碳汇”作用。

具体而言,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必须将“低碳”理念融入公共开放空间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建设,再到运营管理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城市的低碳运行。

参考文献[1] 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2]高超,朱继业,戴科伟,等.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太湖水环境保护,困境与出路[J].地理科学,2003,23(6):746750.[3]郭晶.低碳目标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以杭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7):2528.[4]高阳,肖洁舒,张莎,等.低碳生态视角下的绿道详细规划设计——以深圳市2号区域绿道特区段为例[J].规划师,2011,(9):4952.[5]郑思齐,霍燚.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从私家车出行角度的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0,(6):5065.[6]赵亮.从“失效”到“实效”——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我国城市设计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9196.[7]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22.[8]张怀庆.空间设计中的新自然主义风格与低碳理念[J].新视觉艺术,2012,(2):9698.[9]Pierre Jacquet,Rajendra K. Pachauri,Laurence Tubiana.潘革平译.城市:改变发展轨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581.[10]赵鹏军.城市形态对交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北京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10.[11]刘奇志,祝莹,刘李琨,等.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0,(2):8696.[12]杨国瑞.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J].城市问题,2010,(7):44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