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程标准: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1.掌握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知道“天可汗”的含义;2.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3.掌握日本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知道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等史实,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2)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难点:(1)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唐代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原因。
(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唐朝前期出现过几个盛世局面,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吗?(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同时还与其正确的民族政策、对外交往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展开第4课的学习《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二、“和同为一家”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的内容,多媒体出示:2、接下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3、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得知,在唐朝边疆地区有东突厥、西突厥、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唐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4、正是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少数民族相继归附,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除这些少数民族外,还有南诏政权以及吐蕃也与唐朝会盟。
5、学生阅读18-19页的内容,了解吐蕃的历史以及与唐朝的关系。
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以及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友好交往三、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要求:大声阅读课本19—20页,小组内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内容并圈点标注出来小组选派代表展示3分钟时间记忆,争做“记忆小达人”,并检查记忆情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与外国的交流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 multi-ethnic 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关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特点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炼信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壁画、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提炼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史》word教案

第3课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列举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分析唐代对外交流及唐代文化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1.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拥戴他为“”,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2.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逐渐兴起,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嫁给他。
3.8世纪初,唐朝又将嫁到吐蕃。
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了。
4.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多个府、州、县,疆域东到,西达、等广大区域,北低,南及,国家空前繁盛。
5. 是唐太宗时的高僧,不远万里去天竺求法。
天竺在地理范围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游历了年根据西行的见闻写成《》。
6. 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前后十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这些人被称为“”。
7.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著名的是高僧,他第次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欢迎。
他除了传播外,还将盛唐的、、、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合作探究】一、民族和睦开明的民族政策1.请描述唐朝的大致疆域范围,并说一说当时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2.比一比:唐朝疆域和隋朝疆域相比,在哪些方向上有明显的拓展?思考:这些拓展的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3.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从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4.列举唐蕃关系的史实,思考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愿与中原王朝和亲?和亲有何意义?二、对外交流开放的对外政策5.列举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说说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贡献?6.讨论: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唐代对外交流中的异同?从这二位人物身上,你有什么感悟?【拓展延伸】1.“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PPT课件7 华东师大版

课标要求: 以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 为例,说明唐代是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
发展。
回顾:唐朝的社会景象
社会氛围:宽容、开放 民族政策:平等、开明
阅读课文说说有哪些 典型事例能够体现唐 代的开明包容?
一、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是现在哪
个民族的祖先?藏族
他们生活在什 么地方? 青藏高原
•
25、牵念,轻捻着如风的时光,无奈捣碎着凌乱的思想,这样一个微凉的夜,心,为谁妖娆,为谁感伤。
•
26、悲伤逆流成河我为谁而不顾一切。
•
27、因为你,我懂得了什么是遗憾。
7世纪时谁统一松赞干布 ——赞普 了青藏高原?640 年,唐太宗答应
将谁嫁给了他? 文成公主
一、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时,吐蕃(藏族的祖先)的赞普 (君主)松赞干布,多次请求通婚。
640年,唐太宗答应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如果你跟随文 成公主入藏,你 能帮她做哪些有 益于吐蕃的事?
•
15、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撕毁我的满腔热情,我是一个笨拙的舞者,独自迈步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开始离去,最后剩下我孤寂一人靠在墙角,紧握青丝,无力的眼神不再憧憬,呼吸着社会肮脏的气息,
•
16、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非常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
21、曾经说过:试着把你忘纪,其实忘记,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
23、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己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己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间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学课件

……
2021/12/9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课堂小结
流民 族 和 睦 与 中 外 交
2021/12/9
1.读史料(shǐliǎo):
材 料
一 :
(cáiliào)
2021/12/9
第三页,共二十页。
2.吐蕃人生 活在哪里(nǎ li),是哪个 民族的祖先?
吐蕃族生活 在青藏高原, 是今天藏族 的祖先。
(cáiliào)
材 料
二 :
3.读图结合教材(jiàocái),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jiànlì)了以逻些为 都城的强大政权。
1、国家安定统一 、政治制度先进(xiānjìn);
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4、对外交通发达; 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基础(jīchǔ) 条件
2021/12/9
第十六页,共二十页。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xùn sù)发展时 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021/12/9
第四页,共二十页。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 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 粮库打下(dǎ xià)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 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 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 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七年级历史上册《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分析该事件在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方面的意义。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的感悟文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点评。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练习题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5.创意展示: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绘画、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本章节所学内容。要求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有观赏性和教育意义。
6.课堂分享: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分享作业完成情况,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业布置要求:1.源自业要求按时完成,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独立思考,严禁抄袭。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二、新课内容
1.讲解民族团结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新华东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三、玄奘西行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玄奘,又称三藏法师。 为了求取佛教精义,贞观初年西游天竺。 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652年,玄奘上表请求捐资建塔。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西突厥: 唐太宗时, 征服高昌, 设安西都 东突厥: 护府;唐 贞观年 高宗时, 间,大 大败西突 败,唐 厥;武则 俘获颉 利可汗, 天时,设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自主归纳 合作交流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表 现在哪些方面?唐朝中 外交流有哪些具体事例?
博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 远影响,你能在现实生 活中找出一些吗?
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唐
兴庆宫
博学 审问 慎思
日本
笃行
凤凰堂
中国唐装
博学
审问
慎思
日本和服 笃行
唐 开元通宝
博学 审问
日本 和同开弥(宝)
慎思 笃行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 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
审问
慎思
笃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 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 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 仁。这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一. 教材分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
本节课通过介绍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极参与中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和睦事件,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树立积极参与中外交流的开放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事件,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情况。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总结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3.历史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资料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和睦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和睦事件,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情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每个历史事件,为学生后面的分析讨论做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2.过程与方法
(1)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pp提问:唐人街图片
提问: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称呼我们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曾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提问:外国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才让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出示唐朝疆域图(p12)
提问:描述唐朝的疆域范围以及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
出示隋朝疆域图
提问:思考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拓展?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西北方向;少数民族居住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p13)
提问: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
唐朝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唐朝与吐蕃
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p13)和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实。
提问:根据画面人物的服饰判断图中谁是唐太宗,谁是吐蕃请婚时节?松赞干布为什么要求与唐朝和亲?
坐着的是唐太宗,站着的人中间的是吐蕃请婚使节;唐朝强大
阅读卡
提问:请结合阅读卡内容,回答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为什么带这些嫁妆和随从?
提问:有关文成公主的遗迹、塑像、壁画、唐卡、藏戏、诗歌和传说在今天的西藏依然可见可闻,它们无不表达着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和尊敬。
补充提问: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件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提问:自古中原王朝公主和亲一直传为佳话,她们执行朝廷的和亲政策,为维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那么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愿与中原王朝和亲?和亲的意义何在?
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唐与天竺
出示ppt《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提问:看图指出唐朝对外的主要交通路线
往西到波斯、大食,往东到日本
出示《p15玄奘》和《p15大雁塔》
提问:玄奘是哪个故事人物的历史原型?
《西游记》中的唐僧
提问:请尝试说一说你知道的唐僧
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等
提问:好,那我们去了解下历史上真实的唐僧西游
Ppt出示玄奘西行地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图上感受什么?
玄奘西行路途的漫长和艰辛
提问: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
1、掌握佛教理论
2、翻译佛经
3、撰写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
唐与日本
补充提问:联系已学知识,思考:日本遣唐使来唐给日本政治界带来什么影响?大化改新
提问:日本人当中谁在推动唐朝的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遣唐使
提问:中国人当中有吗?
有,鉴真
引出“鉴真东渡”课题
出示《p17鉴真像》和鉴真东渡的文字资料。
提问:玄奘和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又是什么?
同: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异:玄奘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佛教文化带回中国。
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法、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传到日本
板书设计:
公主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