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基因研究进展
《甜瓜CMe-ERF1和CMe-ERF2基因的功能研究》范文

《甜瓜CMe-ERF1和CMe-ERF2基因的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甜瓜(Cucumis melo)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抗逆性及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甜瓜的基因功能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其中,转录因子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在植物抗逆、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主要对甜瓜中的CMe-ERF1和CMe-ERF2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探讨它们在甜瓜生长发育和抗逆过程中的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一)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为甜瓜的cDNA文库及基因组序列。
(二)方法1. 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Me-ERF1和CMe-ERF2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包括开放阅读框(ORF)预测、保守结构域分析等。
2.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利用PCR技术克隆CMe-ERF1和CMe-ERF2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
3. 转基因技术:构建过表达及沉默CMe-ERF1和CMe-ERF2的转基因甜瓜植株,并对其表型及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
三、结果与分析(一)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CMe-ERF1和CMe-ERF2基因均含有典型的ERF结构域,属于AP2/ERF家族成员。
其中,CMe-ERF1基因的ORF长度为XX碱基,编码一个XXKD的蛋白质;CMe-ERF2基因的ORF长度为XX碱基,编码一个XXKD的蛋白质。
这两个基因在甜瓜基因组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qRT-PCR结果显示,CMe-ERF1和CMe-ERF2基因在甜瓜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例如,在干旱、盐渍等逆境条件下,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所上升,表明它们可能参与甜瓜的抗逆过程。
(三)转基因技术结果1. 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过表达CMe-ERF1和CMe-ERF2的转基因甜瓜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如对干旱、盐渍等逆境的耐受能力增强,同时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也有所提高。
《三个甜瓜ERF基因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范文

《三个甜瓜ERF基因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成为了研究植物生长和抗逆机制的重要手段。
ERF(Ethylene Response Factor)基因作为植物中乙烯信号转导的关键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甜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三个ERF基因,并对其初步功能进行了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用的甜瓜品种为优质高产的‘夏甜一号’,从其基因组中提取DNA和RNA。
2. 方法(1)基因克隆:利用PCR技术,以甜瓜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三个ERF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2)序列分析:对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结构分析。
(3)初步功能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转基因技术,检测三个ERF基因在甜瓜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基因克隆结果通过PCR扩增,成功克隆了三个ERF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测序结果显示,三个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a基因960bp,b基因980bp,c基因1020bp。
2. 序列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三个ERF基因均具有典型的AP2/EREBP结构域,与已知的ERF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其中,a基因与已知的ERF基因在序列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b 基因和c基因则具有独特的序列特征,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3. 初步功能分析结果(1)表达模式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三个ERF基因在甜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其中,a基因在根、茎、叶等组织中均有表达;b基因主要在果实中表达;c基因则在花中表达较高。
此外,三个基因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2)转基因功能验证:为了进一步探究三个ERF基因的功能,我们构建了转基因甜瓜。
将a、b、c三个基因分别转入甜瓜中,观察其对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
《2024年甜瓜IQD基因家族鉴定及CmIQD1、CmIQD31功能的初步探究》范文

《甜瓜IQD基因家族鉴定及CmIQD1、CmIQD31功能的初步探究》篇一一、引言甜瓜(Cucumis melo)作为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果蔬作物,其品质和产量的提高一直是育种家们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家族的研究逐渐成为作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
IQD基因家族作为植物中一类重要的基因家族,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对甜瓜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鉴定甜瓜IQD基因家族,并初步探究CmIQD1、CmIQD31基因的功能,以期为甜瓜的遗传育种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方法1. 甜瓜IQD基因家族的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搜索并鉴定甜瓜IQD基因家族成员。
利用基因序列比对、基因结构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等手段,明确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
2. CmIQD1、CmIQD3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根据已获得的基因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CmIQD1、CmIQD31基因。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3. CmIQD1、CmIQD31基因功能初步探究通过构建过表达和沉默载体,利用遗传转化技术,获得转基因甜瓜植株。
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变化,分析CmIQD1、CmIQD31基因在甜瓜生长发育及抗逆性方面的功能。
三、结果与分析1. 甜瓜IQD基因家族的鉴定结果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成功鉴定了甜瓜IQD基因家族的成员。
该基因家族具有典型的IQD结构域,基因序列保守,且在染色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这为进一步研究甜瓜IQD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 CmIQD1、CmIQD3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结果我们成功克隆了CmIQD1、CmIQD31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在甜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存在差异。
《甜瓜CmMYBL-1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范文

《甜瓜CmMYBL-1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甜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初步分析甜瓜CmMYBL-1基因的功能,以期为甜瓜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甜瓜材料为优质品种,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CmMYBL-1基因的序列信息。
2. 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mMYBL-1基因的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包括开放阅读框(ORF)预测、保守结构域分析、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等。
(2)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CmMYBL-1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3)转基因功能验证:构建CmMYBL-1基因的过表达和沉默载体,通过遗传转化法将载体导入甜瓜植株,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变化及相关生理指标的改变。
三、结果与分析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CmMYBL-1基因具有典型的MYB家族保守结构域,属于R2R3型MYB转录因子。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较小,具有亲水性。
进一步分析表明,CmMYBL-1基因在甜瓜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结果通过PCR技术成功克隆了CmMYBL-1基因,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发育阶段进行了表达分析。
结果显示,CmMYBL-1基因在甜瓜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这表明CmMYBL-1基因可能参与甜瓜的多种生理过程。
3. 转基因功能验证结果(1)过表达载体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将CmMYBL-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导入甜瓜植株,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变化。
结果显示,过表达CmMYBL-1基因的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果实品质也有所提高。
《CmMATE28基因在甜瓜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分析》范文

《CmMATE28基因在甜瓜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甜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CmMATE28基因作为甜瓜基因组中的一员,其在甜瓜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CmMATE28基因的功能分析,揭示其在甜瓜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甜瓜品种为‘夏甜一号’,CmMATE28基因的cDNA序列及蛋白质序列均来自公共数据库。
2.2 实验方法(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通过PCR技术克隆CmMATE28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进行分析。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mMATE28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
(2)转基因技术研究:构建CmMATE28基因的过表达和沉默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载体转入甜瓜植株,获得转基因甜瓜。
(3)表型分析:对转基因甜瓜与野生型甜瓜进行表型观察,包括生长速度、果实大小、品质等指标的对比分析。
(4)生理生化分析:通过测定转基因甜瓜与野生型甜瓜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抗逆性等,探究CmMATE28基因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3.1 CmMATE28基因序列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mMATE28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膜转运蛋白,可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3.2 CmMATE28基因表达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mMATE28基因在甜瓜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达量存在差异,尤其在果实发育期表达量较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果实的发育过程。
3.3 转基因技术研究成功构建了CmMATE28基因的过表达和沉默载体,并获得转基因甜瓜。
过表达CmMATE28基因的甜瓜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和果实大小增加;而沉默CmMATE28基因的甜瓜则表现出生长缓慢和果实变小。
甜瓜基因定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定位技术,对甜瓜性别表达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遗传基础,为甜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甜瓜纯雌系(WI998)2. 甜瓜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3. SSR分子标记三、实验方法1. 杂交组合配制:以甜瓜纯雌系(WI998)为母本,甜瓜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2. 遗传分析:对P1、P2、F1、F2、BC1P1、BC1P2六个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观察并记录植株性别表现。
3. 基因定位:a.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
b. 利用遗传连锁分析,确定与性别表达相关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
c. 通过逐步缩小基因定位区间,最终确定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
四、实验结果1. 遗传分析结果:- P1、P2、F1代均为单性别植株,分别表现为雌性和雄性。
- F2代出现雌雄同株、雌株和雄株,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2. 基因定位结果:-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初步确定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为第2染色体。
- 通过逐步缩小基因定位区间,最终确定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上一个SSR标记附近。
五、实验讨论1. 本研究成功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确定了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为甜瓜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本研究结果表明,甜瓜性别表达受单一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3. 本研究为甜瓜性别调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甜瓜性别表达机制。
六、实验结论本研究成功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确定了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间,为甜瓜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甜瓜性别表达机制,为甜瓜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功能,明确其作用机制。
2.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理想性别比例的甜瓜品种。
3. 将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植物性别表达研究,拓展基因定位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甜瓜果实发育相关miRNA的鉴定与功能研究》范文

《甜瓜果实发育相关miRNA的鉴定与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植物生物学的发展,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应激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甜瓜作为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重要水果之一,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鉴定与甜瓜果实发育相关的miRNA,探讨其功能及作用机制,为甜瓜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甜瓜果实为研究对象,包括幼果期、膨大期、成熟期等。
同时,收集了不同品种的甜瓜种子。
2. 方法(1)miRNA的提取与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甜瓜果实各发育阶段的总RNA,通过小RNA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出与甜瓜果实发育相关的miRNA。
(2)miRNA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NA的靶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降解组测序等技术验证预测结果。
同时,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探讨其在甜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3)miRNA的表达模式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miRNA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品种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与甜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1. miRNA的鉴定与表达模式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鉴定出与甜瓜果实发育相关的miRNA共计XX种。
其中,miR-XXXX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较高,而miR-XXXXX则在特定发育阶段表达。
通过对不同品种的miRNA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各品种间miRNA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2. miRNA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miRNA的靶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及降解组测序等技术验证了部分预测结果。
结果表明,这些靶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分裂、果实成熟、糖代谢等过程。
其中,某些miRNA通过调控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影响甜瓜果实的糖分积累和品质。
3. miRNA在甜瓜果实发育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对miRNA的表达模式及靶基因功能分析发现,miRNA 在甜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甜瓜育种现状分析报告

甜瓜育种现状分析报告# 甜瓜育种现状分析报告1. 简介甜瓜是一种常见的瓜果,因其甜美的果肉广受欢迎。
在过去几十年中,甜瓜育种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使得甜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耐病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本报告将对甜瓜育种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士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品种改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甜瓜育种已经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对甜瓜进行了全面的品种改良。
这些改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量提高通过品种改良,甜瓜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代育种目标主要是培育高产、抗逆性强、果实质量优良的新品种。
通过选择高产性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配制,并利用亲本的遗传差异进行自交、家系选择等方法,培育出一系列高产的甜瓜品种。
# 2.2 品质改善甜瓜的品质包括外观、味道和口感等多个方面。
现代育种注重培育果型整齐、果实肉质细腻、果瓤脆嫩、香甜可口的新品种。
通过选择形态特异的遗传资源进行配制和选择,筛选出形态、色泽、糖度等优良品质的甜瓜品种。
# 2.3 抗病性提升甜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真菌和细菌等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现代育种通过选择与病原体对抗能力强的亲本,进行杂交配制和后代选择,培育出抗病性较强的新品种。
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也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
3. 技术支持甜瓜育种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以下是几项重要的技术支持:# 3.1 DNA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甜瓜进行选择和育种。
通过检测与目标性状相关的特定DNA标记,可以在早期阶段对甜瓜进行快速筛选,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
# 3.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的引入,使得甜瓜育种可以更方便、更高效地进行基因组改造。
通过定点编辑甜瓜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可以实现对甜瓜性状的精确调控。
# 3.3 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甜瓜育种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甜瓜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选修课论文生物技术专题论文题目: 甜瓜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学生姓名: 赵愉快专业年级: 08经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指导教师: 李鹏2009年 6 月 11 日目录题目 (Ⅰ)摘要及关键词 (Ⅱ)1□前言 (3)2□甜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4)2.1□外植体基因型 (4)2.2□外植体部位及苗龄 (4)2.3□培养基 (5)2.4□激素 (5)2.5□其他因素 (6)3□甜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6)3.1□甜瓜转基因技术 (6)3.2□甜瓜转基因研究 (7)3.2.1□抗病基因的转入 (7)3.2.2□抗虫基因的转入 (8)3.2.3□耐贮藏基因的转入 (8)3.2.4□抗逆性基因的转入 (9)4□结论 (9)4.1□ (9)4.1.1□ (9)4.2□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附录 (10)甜瓜基因研究进展学生: 赵愉快专业: 国贸一班学号:0804602132指导老师:李鹏摘要:概述了甜瓜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以及甜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同时展望了甜瓜遗传转化的前景。
关键词:甜瓜组织培养遗传转化Progress in genetic research melonName:chen hua yuMaj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No. Studies:0804602204Abstract:Melon tissue cultur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esearchand study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elon progress. Loo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spects for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elonKeywords: Melon Tissue Culture Genetic Transformation1 前言:甜瓜(Cucumis melo L.)是世界上的重要水果,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在世界十大水果之列。
甜瓜也是我国广大城乡人民普遍喜欢吃的夏季鲜食水果。
除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有效积温不足而不能露地种植外,全国各地均可露地种植。
全球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了不少优良甜瓜品种,如美国的抗白粉病甜瓜品种西域1号等。
但是,由于传统育种需要时间长、工作量大、不能超越种间和基因水平的不相容性,从而未能获得理想的甜瓜品种。
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将会有目的地培育出一大批高产、稳产、抗病和优质等特性集于一身的甜瓜的基因工程新品种。
不久的将来,转基因技术必然成为甜瓜育种的重要手段。
甜瓜作为葫芦科植物中的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是全世界普遍栽培的重要水果,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组织培养、基因转化等技术手段进行甜瓜品质改良、提高抗逆性、创造新种质,已成为甜瓜育种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甜瓜基因工程是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提取或人工合成具有抗病、抗虫、提高品质等某一特性的基因片段,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或基因枪等技术转入甜瓜植株,可获得前所未有的甜瓜新种质,这是进行甜瓜遗传育种、品种改良,拓宽种质资源范围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转基因甜瓜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抗虫与提高果实品质和控制果实成热等方面,现就上述研究做一综述。
2 甜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甜瓜组织培养技术的开展为分子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高效的甜瓜再生体系是甜瓜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甜瓜组织培养工作起步较晚,自唐定台等首次报道了植物激素在甜瓜再生过程起作用之后,有关甜瓜的组织培养的报道相继出现。
Dirks等通过真叶、侯喜林等通过下胚轴、马国斌等通过生长点、尹俊等通过胚、钟俐等通过子叶节、于喜艳等通过子叶等多种外植体方式获得甜瓜再生植株。
甜瓜组织培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如下。
2.1 外植体基因型基因型对甜瓜不定芽发生和植株再生具有决定性作用,选择不同甜瓜品种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外植体基因型差异对再生率影响明显,繁殖系数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不同品种间不定芽的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的不同。
于为常等研究证明,S-24和网纹香两甜瓜品种各种外植体中内源IAA含量很高,超过一般植物的数倍,并以胚轴中含量最高而且愈伤组织中的IAA的含量超过各种外植体,这可能是导致不同品种甜瓜外植体不定芽诱导效果不同及愈伤组织不易分化的缘故。
根据资料显示,甜瓜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定芽发生能力是一种受基因型控制的数量性状,并有可能存在基因间的互补作用。
蔡润等对引进杂交种和农家品种进行的子叶培养结果表明,杂交种的不定芽诱导率高于当地品种。
于喜艳等研究表明,薄皮甜瓜较厚皮甜瓜再生能力强。
由此可见,基因型对甜瓜再生影响很大。
2.2 外植体部位及苗龄在甜瓜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过程中,除材料基因型的显著影响外,外植体本身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幼嫩子叶都可得到较高频率的再生不定芽,而真叶、胚轴、茎尖等部位再生频率很低,甚至不能再生。
邓向东等研究了S-24和网纹香品种不定芽诱导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子叶柄>子叶>茎尖>真叶,而胚轴和胚根不能诱导不定芽。
马国斌等研究认为未成熟子叶是甜瓜离体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不仅再生能力强,不定芽分化率高,而且对培养基适应性也较强。
幼态的幼苗子叶和真叶也是离体培养的适宜外植体。
Leshem、Compton等均认为同一外植体的不同部位组织的再生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异,即表现出明显的极性现象,甜瓜子叶的近轴端和远轴端在诱导过程中的表现不同,不定芽的出现总在近轴端切口部位产生。
另外,无菌苗子叶的苗龄也是其能否分化诱导成功的决定因素,苗龄决定着外植体的生理不同状态,对不同甜瓜品种的子叶进行分化诱导时,选择的苗龄不完全一致。
王春霞等报道,培养2日龄无菌苗子叶出芽率最高,当苗龄增加时,芽的分化率迅速降低,任春梅认为苗龄超过10d的子叶几乎不能诱导不定芽分化。
在甜瓜子叶的培养中,一般采用培养4~5日龄无菌苗子叶作为外植体。
2.3 培养基诱导甜瓜不定芽时,各研究者所采用的基本培养基有所不同。
MS被大多数的研究者采用。
唐定台等、赵家英等使用Miller培养基,Niedz等、Adelberg等和Fang等人使用改良后的MS培养基;Fassuliotis等则用MS+B5有机培养基。
2.4 激素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配比是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植物激素种类及其配合在不同的研究报道中,其组培效应不尽相符,大多数学者认为一定浓度的6-BA是诱导甜瓜外植体分化的关键,Zarka认为附加低浓度的生长素则有利于这种分化的发生。
邓向东等试验证明,6-BA诱导效果最好,其最适浓度为0.5mg/L,低于0.1mg/L和高于1.Omg/L时均不能产生不定芽。
陶兴林等认为在6-BA 2.0mg/L、1.O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不定芽诱导率均为1 00%,随6-BA浓度提高,外植体玻璃化、褐化程度加重。
大量研究表明,6-BA对甜瓜不定芽的诱导分化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基因型差异的影响,对不同甜瓜品种进行离体诱导分化时,应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筛选适宜的浓度范围,与生长素进行配比,提高再生率。
而生长素类物质的需求,一些研究者认为培养基中加入IAA等生长素类激素会促进不定芽的形成,而Niedz、Dong则认为加入IAA、NAA等加重了外植体上的愈伤化程度而不利于不定芽的形成,这可能由于刮瓜本身的内源生长素的含量比较高,而不需要人为添加,如果添加,就会引起愈伤组织的发生,不利于不定芽的诱导,也可能与甜瓜各品种中IAA含量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2.5 其他因素甜瓜离体培养过程影响因素很多,Zamora等认为光照条件下诱导率最高;c hoi等认为每天16h的光照,对于不定芽的诱导是必须的;Compton则认为幼苗事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提高子叶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率,但对于不同品种效果不同。
另外,外植体大小、种子纯度、切取放置方向、继代时间间隔等均可影响到诱导分化率。
3 甜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经过长期育种工作和生产实践,甜瓜育种学家已培育出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或类型。
而目前,甜瓜育种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一方面要求甜瓜品种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另一方面也要求它同时具有抗多种病虫害和单性结实等特殊性状。
但是,由于种间和属间水平的严格的生殖障碍限制了常规育种手段的应用,近20年来,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克服天然遗传屏障快速培育甜瓜新品种展示了美好前景。
3.1 甜瓜转基因技术植物遗传转化是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经过近20年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10余种基因转化方法,其中农杆菌介导法是研究最清楚、应用最成功的一种。
在已经获得成功的200多种转基因植物中,约有80%是农杆菌介导转化的。
农杆菌转化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成功率高,效果好;转移的外源基因常为单拷贝整合,很少发生甲基化和转基因沉默,遗传稳定,而且多数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费用低,方法简单,易操作。
农杆菌介导法已应用于甜瓜遗传转化的研究,并建立了甜瓜子叶农杆菌介导法的遗传转化体系。
此外,基因枪转化技术也有许多成功的报道,基因枪法是198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Sanford等人最先提出的基因遗传转化技术,它的转化原理是借高速运动的金属微粒将附着于表面的核酸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的一种遗传物质导入技术,由于外源基因可被导入到任何微弹能穿透的细胞或组织,因此,凡具备再生能力的细胞或组织都可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
迄今,除上述两种遗传转化方法外还发展了多种DNA直接转化法,如原生质体电击穿孔法、PEG法和微孔注射法、超声波导入技术、激光导入技术、病毒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脂质体介导转化法以及低能等离子束法等。
3.2 甜瓜转基因研究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问世,揭开了转基因植物的序幕。
利用基因工程进行甜瓜性状改良工作起步较晚,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目从1990年Michigan州立大学的Fang和Grumet首次报道了利用根癌农杆菌成功地将NPTII基因(抗卡那霉素基因)导入甜瓜品种以来,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甜瓜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到目前为止,基因导入到甜瓜品种,转基因甜瓜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抗虫与提高果实品质和控制果实成热等方面。
3.2.1 抗病基因的转入在自然条件下,至少有25种病毒引起甜瓜的病害。
其中,黄瓜花叶病毒(C MV),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和西瓜花叶病毒2(WMV2)分布最广泛。
这些病毒的侵染影响檀株发育,导致畸形果,甚至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