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空调基础知识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2. 掌握制冷与空调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3. 学会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维修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制冷与空调概述制冷与空调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制冷与空调的发展历程2. 制冷原理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制冷循环过程及其基本组成部分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的工作原理和选用原则3. 空调原理空气处理过程及其基本方法空调设备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空调系统的分类与性能评价4. 制冷与空调系统维修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主要部件的维修方法系统部件的更换与安装技巧5.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安全操作与维护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维修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实际故障案例,提高学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

3. 采用实操演示法,演示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维护方法。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2. 课件:制冷与空调原理、制冷与空调系统维修等3. 实操设备:制冷与空调设备、工具和仪器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操考核:包括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维护能力,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制冷与空调原理、维修方法等知识的考核,占总评的4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0课时,实操教学24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章安排4课时。

七、教学要点1. 制冷与空调概述:强调制冷与空调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制冷原理:详细讲解制冷循环过程,使学生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和制冷设备的设计要点。

3. 空调原理:讲解空气处理过程,使学生了解空调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评价。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第一章:制冷与空调概述1.1 制冷与空调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3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制冷剂与辅助材料2.1 制冷剂的性质和分类2.2 常用制冷剂的选择和使用2.3 辅助材料的作用和选用第三章:压缩机3.1 压缩机的类型和结构3.2 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3.3 压缩机的维修和故障排除第四章:热交换器4.1 热交换器的类型和结构4.2 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4.3 热交换器的维修和故障排除第五章:节流装置与控制系统5.1 节流装置的类型和结构5.2 节流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5.3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5.4 控制系统的维修和故障排除第六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装6.1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6.2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安装程序和注意事项6.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调试与验收第七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运行与管理7.1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运行操作规程7.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能耗管理7.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与环保要求第八章:常见制冷与空调设备故障分析与维修实例8.1 压缩机故障分析与维修实例8.2 热交换器故障分析与维修实例8.3 节流装置与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实例第九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安全与防护9.1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安全注意事项9.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防护措施9.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应急预案与救援措施第十章:制冷与空调技术的未来发展10.1 新型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制冷与空调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10.3 制冷与空调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难点解析:理解制冷与空调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制冷和空调效果。

二、制冷剂与辅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难点解析:正确选择和使用制冷剂和辅助材料,以保证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果。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第一章:制冷与空调基础知识1.1 制冷与空调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组成与分类1.3 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原理1.4 制冷与空调常用术语解析第二章:制冷剂与压缩机2.1 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2.2 压缩机的类型与工作原理2.3 压缩机的选用与维护2.4 制冷剂的充注与检测第三章:制冷系统部件及安装3.1 蒸发器与冷凝器的作用与选用3.2 节流装置的类型与安装3.3 制冷系统管路布置与施工要求3.4 制冷系统的试压与吹污第四章:空调系统原理与部件4.1 空调系统的分类与原理4.2 空气处理设备的作用与选用4.3 空调系统的水系统与电气控制系统4.4 空调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第五章: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技巧5.1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常见故障分析5.2 制冷设备的维修方法与技巧5.3 空调设备的维修方法与技巧5.4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案例分析第六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与节能优化6.1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原则6.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价与节能措施6.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6.4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故障处理第七章:制冷与空调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7.1 商用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应用案例7.2 工业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应用案例7.3 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7.4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环保与安全问题第八章: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检测与验收8.1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检测方法与标准8.2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验收流程与要求8.3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性能测试与评价8.4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质量保证与售后服务第九章:制冷与空调行业的未来发展9.1 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9.2 新型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应用与发展9.3 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发展挑战与机遇9.4 制冷与空调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培训第十章: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实践操作10.1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拆装与检修10.2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调试与运行10.3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案例实操10.4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操作培训与安全教育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制冷与空调的定义与发展历程难点解析:理解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掌握不同类型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演进。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工作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并解释其热力学特性。

3. 学生能够掌握空调制冷系统中能量转换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或实物演示,分析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流程,正确解读系统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计算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功率消耗。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模拟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调制冷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培养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空调制冷系统,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注意引导他们从直观的操作体验上升到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空调制冷原理概述:包括制冷剂的选择、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的基础知识,以及空调系统的基本构成。

- 教材章节:第三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制冷循环关键部件:深入讲解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探讨制冷剂的压力-温度图、焓-熵图,以及制冷剂在系统中的状态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制冷剂及其热力学性质”4. 空调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与效率:包括能效比(COP)的计算,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分析。

制冷空调基础知识教案

制冷空调基础知识教案

【课题】第二章制冷空调基础知识第一节热力学定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工质的基本状态参数,理解热力学定律的内涵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学定律的内涵及应用。

【教学难点】焓湿图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分析法、演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2分钟)在热力工程中,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或热能的转移,都要借助于一种携带热能的工作物质即工质,各种气体、蒸气及液体是工程上常用的工质。

在热力过程中,一方面工质的热力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工质与外界之间有能量的交换。

因此,工质的热力性质及热能转换规律是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内容。

〖新课〗第一节热力学定律一、工质的物理性质及基本状态参数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及气态,三态之间是通过吸热或放热来完成其状态转化的。

(1)固态该种状态的物质分子间的引力比其它两种状态大,且分子间的距离最小。

固体具一定形状。

(2)液态液态的物质分子间的引力较小而间距较大。

分子间相互可移动,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而且无一定的形状。

(3)气态和上述两种状态相比较,气态物体的分子间距离最大而分子间引力很小,分子间无相互约束,不停地进行着无规则的运动。

因此,气体无形状,元固定体积。

物质的状态取决于分子之间引力的大小和其热运动的强弱。

2.基本状态参数热力学中常见的状态参数有(基本状态参数)温度T 、压力p 、密度ρ 或比体积v 、比内能u 、比焓h 等。

(1)温度 描述热力系统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力学温度的符号用T 表示,单位为K (开)。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t = T -273.15 K 或 T = 273.15 K + tt ——摄氏温度,℃。

(2)压力SF p =F ——整个边界面受到的力,N ; S ——受力边界面的总面积,m 2。

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设计

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设计

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设计1.前言近年来,空调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它帮助我们度过了许多炎热的夏季。

然而,在使用空调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制冷技术,了解空调的运作原理以便更好地维护和使用。

2.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空调的制冷技术,掌握空调的基本原理、构造和维护要点。

3.教学内容3.1 空调制冷原理空调制冷原理主要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等组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到空调的制冷过程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3.2 空调的组成空调主要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节流装置、电控系统等部分组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这些部件的作用和构造原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空调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3 空调的维护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介绍空调的维护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对空调进行定期维护,包括清洗滤网,除湿结霜等,以确保空调的长期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4.教学过程4.1 教学环节设计1.介绍空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介绍空调的构造和部件3.介绍空调的维护方法4.空调维修实操练习4.2 教学方法1.讲解法2.经验分享3.实例演示4.互动答疑4.3 教学辅助材料1.PPT课件2.实物模型3.录像介绍4.教材和教辅资料5.评价方式1.做好课堂笔记2.参加模拟操作3.完成相关维修作业4.进行相关知识测试6.教学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空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空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熟悉空调的维护方法和注意事项4.能够进行基本的空调维修和维护工作。

7.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份全面的空调制冷技术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空调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掌握空调的使用与维护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维修技能和生活质量。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

《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原理,掌握制冷剂的性质及循环过程。

2. 学会制冷与空调系统的主要组件及其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方法及技巧。

4. 能够分析制冷与空调系统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空调原理与空调系统3.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主要组件4. 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方法5. 制冷与空调系统故障分析与解决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原理、设备组件及维修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故障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地参观制冷与空调设备,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4. 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制冷与空调原理与维修》2. 课件:制冷与空调原理、设备图片及故障案例3. 实地教学场地:制冷与空调设备展示区4. 工具:制冷与空调维修工具及设备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制冷与空调系统原理图,分析故障案例。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制冷与空调原理、设备及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地操作考核: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操作,评价其操作技能。

4. 期末考试:包括制冷与空调原理、设备、维修及故障分析等方面的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8课时:讲解制冷原理与制冷剂第9-16课时:讲解空调原理与空调系统第17-24课时:介绍制冷与空调设备的主要组件第25-32课时:讲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修方法第33-40课时:分析制冷与空调系统故障及解决方法七、教学实践1.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制冷与空调设备展示区,了解各类设备及其组件。

2. 实操演练: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制冷与空调设备的拆解、维修及组装操作。

3. 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制冷与空调设备维修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名称: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空调用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以及应用。

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空调用制冷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1. 理解空调用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 掌握空调用制冷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各种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3. 学习空调用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4.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空调用制冷系统的实验操作和调试。

课程大纲:第一单元:制冷基础知识- 制冷循环过程与热力学基础- 制冷剂的选择和性质- 制冷设备的分类与选择第二单元: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空调系统的分类与应用领域- 制冷机组、风机盘管和空气处理机组的工作原理- 蒸发器、冷凝器和节能装置的原理第三单元: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与计算方法- 空调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术- 空调系统的质量检测与验收方法第四单元:空调系统的维护与故障排除- 空调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方法- 空调系统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空调系统的判断与故障分析技巧第五单元:实践操作与实验设计- 空调系统的实验操作与调试方法- 空调系统的故障排除与维修实践- 空调系统的设计与组装实践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空调用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2. 实验操作:设置实验室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将学习空调用制冷系统的实验操作和调试。

3. 实践项目:安排实践项目,学生参与空调系统的设计、组装和调试。

4.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平时表现: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的撰写。

3. 期末考试:对课程内容的综合考核。

4. 实践项目评估: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二章制冷空调基础知识第一节热力学定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工质的基本状态参数,理解热力学定律的涵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学定律的涵及应用。

【教学难点】焓湿图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分析法、演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2分钟)在热力工程中,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或热能的转移,都要借助于一种携带热能的工作物质即工质,各种气体、蒸气及液体是工程上常用的工质。

在热力过程中,一方面工质的热力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工质与外界之间有能量的交换。

因此,工质的热力性质及热能转换规律是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容。

〖新课〗第一节热力学定律一、工质的物理性质及基本状态参数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及气态,三态之间是通过吸热或放热来完成其状态转化的。

(1)固态该种状态的物质分子间的引力比其它两种状态大,且分子间的距离最小。

固体具一定形状。

(2)液态液态的物质分子间的引力较小而间距较大。

分子间相互可移动,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而且无一定的形状。

(3)气态和上述两种状态相比较,气态物体的分子间距离最大而分子间引力很小,分子间无相互约束,不停地进行着无规则的运动。

因此,气体无形状,元固定体积。

物质的状态取决于分子之间引力的大小和其热运动的强弱。

2.基本状态参数热力学中常见的状态参数有(基本状态参数)温度T 、压力p 、密度ρ 或比体积v 、比能u 、比焓h 等。

(1)温度 描述热力系统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力学温度的符号用T 表示,单位为K (开)。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t = T -273.15 K 或 T = 273.15 K + tt ——摄氏温度,℃。

(2)压力SF p =F ——整个边界面受到的力,N ; S ——受力边界面的总面积,m 2。

绝对压力、工作压力和环境大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为(负压)(正压);eam b e am b p p p p p p -=+= p amb ——当地大气压力;p e ——工作压力。

(3)比体积和密度 系统中工质所占有的空间称为工质的体积。

而单位质量的工质所占有的体积称比体积,用v 表示,单位为m 3/kg 。

决定压缩机制冷量的重要参数。

与工质密度互为倒数。

例2-1 锅炉中蒸汽压力表的读数Pa 103.325e ⨯=p ;凝汽器的真空度值,根据真空表读为Pa 105.94e ⨯=p 。

若大气压力Pa 1001325.15amb ⨯=p ,试求锅炉及凝汽器中蒸汽的绝对力。

解 锅炉中水蒸气的绝对压力Pa 1033.313Pa 1032.3Pa 1001325.1555e am b ⨯=⨯+⨯=+=p p p凝汽器(电压电容)中的绝对压力Pa 10633.0Pa 105.9Pa 1001325.1445e am b ⨯=⨯-⨯=-=p p p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RT p =υR g ——气体常数对于质量为m (kg )的理想气体,其状态方程为mRT pV =V ——质量为m (kg )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m 3;其它各参数同前。

二、热力学定律及应用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系统转移到一个系统。

在实际的工质状态变化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为:w +∆=u qq ——加给1 kg 工质的热量,J/kg ; △u ———1 kg 工质能,J/kg ; w ——机械功,J/kg 。

热力学第二定律:(1)在自然条件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而不能由低温物体自动向高温物体转移。

即在自然条件下这个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必须消耗功才能使热传递方向倒转过来。

(2)任何形式的能都会很容易地变成热,而反过来热却不能在不产生其它影响的条件下完全变成其它形式的能,这种转变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

热变为机械功,一定伴随有热量损失。

1.热量(1)热量的定义 热量是系统与外界之间通过界面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① 热量是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 热量与热力过程有关,当热量传递给系统即系统吸热时符号为正号,反之取负。

单位——J (焦耳)。

(2)热量传递的方式 ① 热传导 ② 热对流 ③ 热辐射 2.焓、比热容(1)焓的基本概念 1 kg 的气体工质流入到装有一定状态工质的容器中后,带来的能量等于其全部能与该气体流动功之和,其值称为焓。

v p u h += pV U H +=H 表示质量为m 的工质的焓,h 表示1 kg 工质的焓,称为比焓,习惯上统称为“焓”,h 的单位为J/kg ,H 的单位为J 。

mh p u m pV U H =+=+=)(vH ——质量为m 的工质的焓,J ;U ——质量为m 的工质的热力学能,J ; p ——工质的压力,Pa ; V ——工质的体积,m 3; m ——工质的质量,kg ;u ——1 kg 工质的热力学能,J/kg ; v ——工质的比体积,m/kg ; h ———1 kg 工质的焓,J/kg 。

焓的变化量即是工质的热量,定压过程热和焓的表达式为12121221h h p u u q p -=-+-=-)()(v v (2)比热容 1 kg 物质温度升高1K 所需要的热量叫比热容,用c 表示,其单位为kJ/(kg ·K )。

比热容与热量和焓的关系式为: 在定容过程中:)(121221T T c u u q V -=-=-在定压过程中:)(121221T T c h h q p -=-=- 例2-2 在一个空气加热器中,空气的温度从27℃升高到327℃,而空气的压力没有变化。

试求加热1 kg 空气所需的热量(按定值比热容计算)。

解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方程式,查表空气的比定压热容为 1.004kJ /kg K p c =⋅()。

300K K 27273K 27311=+=+=)(t T ,600K K 273273K 27322=+=+=)(t T ,所以kg /2kJ .301kg /kJ 300600004.1121221=-⨯=-=-=-)()(T T c h h q p 3.熵熵是状态参数。

标志着工质的温度对热交换起着推动作用的状态变化的参数称为“熵”。

工程上经常将温度T 和熵S 作为一个坐标系(称温—熵图),以反映系统在进行热交换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三、制冷技术中常用的热力学名词1.显热和潜热(l )显热 物质分子的动能变化而物质形态不变,这一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能称之为显热。

(2)潜热 物质分子的位能变化,即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温度不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中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能称之为潜热。

2.汽化与液化(1)汽化 物质由液体转变成蒸气的过程就是汽化过程。

(2)液化 液化与汽化是相反的过程。

3.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某种液体沸腾时所维持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热工学中又将其称为在某一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一一对应。

压力升高,饱和温度升高,不同液体,同压力下饱和温度不同。

4.过热与过冷(1)过热 过热度即过热蒸气的温度与饱和温度之差。

(2)过冷 过冷也有过冷度的概念,过冷液体温度比饱和液体温度所低的数值,称为制剂液体的过冷度。

5.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压力增加,气体的液化温度随之升高,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气体的液化温度与压力之间就不是正比的关系了,即使再增大压力不能使气体液化,此时的温度就叫做临界温度;与临界温度对应的压力被称之为临界压力。

〖板书〗第一节 热力学定律一、工质的物理性质及基本状态参数 1.物质的三态 2.基本状态参数 例2-1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二、热力学定律及应用1.热量2.焓、比热容例2-23.熵三、制冷技术中常用的热力学名词1.显热和潜热2.汽化与液化3.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4.过热与过冷5.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第二节制冷压缩原理及制冷剂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及压焓图的涵;了解制冷剂性质和选用原则。

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及压焓图的涵。

【教学难点】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及压焓图的涵。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分析法、演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过程】〖导入〗(2分钟)制冷剂蒸气被液化的条件是将温度降低到临界点以下。

制冷技术中的临界温度在对制冷剂的要求上是一项非常重要参数。

〖新课〗第二节制冷压缩原理及制冷剂一、制冷系统的组成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制冷系统组成: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节流阀)、蒸发器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管路等。

完成一个循环只经过一次压缩,称为单级压缩制冷循环。

制冷循环包括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四个过程。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主要设备的功用及工质的状态变化二、制冷循环l .热功平衡分析 电能→热能制冷剂吸收低温物体热量q 0,向高温介质释放热量q k ,(q 0 < q k )二者差值即压缩机制冷剂所作的功w ,如图。

2.压—焓(p —h )图的构成如图。

3.压—焓图的应用(1)查阅制冷剂的各参数。

(2)制冷理论循环,如图所示。

(3)制冷的实际循环①过冷循环在制冷工质在进入膨胀阀节流前具有一定过冷度的制冷循环,如图所示。

②过热循环指压缩机吸入的是过热蒸气的制冷循环,如图所示。

③回热循环为消除或减少有害过热的影响,在制冷循环造成制冷工质液体过冷或蒸汽过热的制冷循环,如图所示。

三、常用制冷剂1.制冷机的种类(l)氟利昂类制冷剂饱和碳氢化合物氟、氯、溴衍生物的总称。

(2)无机化合物制冷剂氨、水、空气和二氧化碳等。

R表示制冷剂代号,后面加数字。

如R717,7——无机物;17——表示氨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

(3)共沸溶液制冷剂不同工质按一定比例混合物。

R加5,然后按实验成功顺序依次排列。

如R500、R501、R502等。

制冷剂按标准蒸发温度和常温冷凝压力的高低及温度应用围,又可分高、中、低温制冷剂。

2.对制冷工质各种性质的要求(1)热力学性质要求在标准大气压下汽化温度要低;工作温度围冷凝压力不宜过高;单位体积的制冷量要足够大;制冷机的临界温度高,凝固温度低。

(2)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要求较高热导率、粘度、密度要小、无毒无腐蚀性、有一定的溶由性和水溶性。

(3)使用注意事项制冷钢瓶需安检;放置环境通风,防高温和太阳直射;分装和充加制冷剂时保证室空气流通,佩戴防护设施;使用后关闭控制阀;禁止明火对制冷剂加热,可用100度以下的水热敷。

3.制冷剂选用原则考虑制冷机的工作压力、容积制冷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制冷剂的生产、价格、贮运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