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通过激素的调节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通过激素的调节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 章第2 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在学生学习内环境稳态概念和神经调节之后对内环境稳态的另一调节方式的学习,同时与必修1 细胞呼吸联系密切。
本节教材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弊四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内容,包含激素调节的发现和血糖调节实例。
血糖调节的内容包括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和血糖调节异常疾病。
其中,重点是两种激素的具体作用和两者如何实现对血糖平衡的调节;难点是如何高效的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血糖平衡的物理模型从而自己升华出概念模型。
教材中有模型构建环节,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个模型,需要深挖教材,才能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更好的掌握血糖调节过程。
其次,本节课第二个大环节是介绍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该部分出现在资料分析中,介绍了法国学者沃泰默、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等实验过程和体会。
意在让学生体会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探索,假设,求证,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
但该实验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需要给出资料,利用问题串形式帮助学生分析。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说出胰岛A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说明血糖平衡调节机制;说出糖尿病的患病原因、相关症状及预防措施。
2.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2.3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
2.4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和血糖平衡的调节2.5难点:血糖平衡的调节3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内容,所以能够较好的理解在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历位科学家的神经论思想,但在理解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方面存在困难,所以需要沿着沃泰默的实验步步推进。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合用学科高中生物合用年级高二合用地区人教版地区课不时长(分钟) 2 课时知识点 1. 激素调理的发现2.人体内激素种类3.激素调理的实例(血糖均衡的调理、甲状腺素分泌的分级调理)4.激素分泌的调理5.激素调理的特色教课目的 1. 描绘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理2.运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成立血糖调理的模型3.议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4.商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教课要点 1. 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均衡的调理教课难点激素调理的实例剖析教课过程一、导入使用建议:对于激素部分,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就已学过,教课中要充分调换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成立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激素调理的发现前,先让学生回想激素调理的看法;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也可让学生回首;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也可先由学生剖析。
研究表示,血糖的含量主假如经过激向来调理和控制的,人和动物体内的温度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的相对稳固,都与激素亲密有关。
那么什么是激素呢?激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二、知识解说考点 1激素调理的发现使用建议:对于“激素调理的发现”,教材试图以发现促胰液素的科学史实,让学生认识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威望,应当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实剖析的基础上,勇敢研究,勇于创新。
项目沃泰默的实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实验假定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理的控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制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类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抵达胰腺,惹起胰液的分泌试验方法单调变量比较法单调变量比较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甲组、丙组中的胰腺能分泌胰胰腺分泌胰液液,乙组中胰腺不可以分泌胰液实验剖析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促胰液素,惹起胰液的分泌。
(1)两个实验都表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定→ 实验考证→得出结论。
(2)都按照实验的科学原则:设置比较和控制单调变量。
高中生物《通过激素的调节(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Th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以建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 的物理模型和角色扮演,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动手合作活动更好的理解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下三维目标:1、概述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2、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3、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 第2 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2 节。
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三部分内容,大约需要二课时。
本节课内容与第1 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和第4 节《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个主要环节,是稳态调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三个环节看似独立,但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理解其它两种调节机制有积极的帮助。
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部分内容如“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只需稍加复习即可。
学生在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中已经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此在学习第二章内容的时候已经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
在学习第1 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后,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学习了解神经调节的机制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课题导入:通过寒冷时人体会出现骨骼肌战栗和立毛肌收缩等变化,引出人体存在神经调节,再通过图片展示巨人症、甲亢、呆小症等引出激素调节在生命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完整版)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揭阳第一中学高二生物刘翠云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高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1课时。
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以激素调节的两个实例即“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作为重难点内容,第1课时就上完了“激素调节发现的过程”、“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这三部分内容。
其中“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并未加以重视。
事实上,激素调节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和科学史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因此,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考虑到时间安排的问题,第1课时安排“激素调节发现的过程”、“激素调节的概念”“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这四部分内容。
第2课时内容为“血糖平衡的调节”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提高实验设计与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重点] 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四、[教学难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五、[教学方法]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六、[教学媒体]视频、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计思路]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沃泰默的实验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二、激素调节的概念(区分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三、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四、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十、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难点在于激素调节的发现这部分内容,上课时能够尽量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第1课时)》教案

第1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2章第2节通“通过激素的调节”中的第1课时,教材在“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内容中,主要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相关激素的分泌与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部分内容“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不以此为重难点,只需要稍加复习即可。
高二学生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中》已经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此第二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在学习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调节”后,知道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学习了解神经调节后,再通过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学习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
这个知识对高二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及教师讲解,能够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通过阅读文本、师生交流,能够描述了解人体内分泌腺及相关激素分泌及作用。
4.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总结概括激素调节的特点。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人体内分泌腺及相关激素分泌及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2、基本技能(通过人体内分泌腺及相关激素的生活实例,增加学生的指导生活实践能力;通过互动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激素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关爱身体,增强健康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激素调节的特点2、教学难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八、板书2.2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沃泰默实验2.斯他林实验①促胰液素的发现②激素调节二、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是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2节。
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三部分内容,大约需要二课时。
本节内容与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和第4节《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个主要环节,是稳态调节中必不可少一个内容。
三个环节看似独立,但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理解其它两种调节机制有积极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 )描述血糖调节。
(3)描述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糖尿病,并讨论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3 )参与讨论、探究、分享,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部分内容如“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不作为重难点,只需稍加复习即可。
高二学生在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中已经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因此在学习第二章内容的时候已经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
在学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后,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学习了解神经调节的机制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准确把握“神经一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通过学生的资料分析、模型建构等活动来完成主要内容的学习。
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血糖平衡的调节” 一部分,以资料分析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来进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2.2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的教学中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的基础,虽然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已经听说过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等,但是并不知道这些激素具体。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结合生活实际的情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体会一次细胞内分泌腺的工作之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的过程及概念。
(2)举例说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
(3)讨论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供大量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通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2.学习难点: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
四、教学过程腺的分泌的激素种类及作用。
教师补充并出示图片重点介绍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失调引起的症状。
活动三、各激素的化学本质教师出示个别代表性激素缺乏时资料,实验对象口服和注射的作用结果,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化学本质活动四、激素调节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28,理解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活动五、达标检测再次呈现各激素的名称,抽查学生对该激素生理作用的掌握情况,并帮助矫正学习活动六、课堂小结1-2分钟时间自己总结下本节课所学。
高中生物_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2.概述激素调节的概念。
3.描述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4.关注激素调节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了解糖尿病,并讨论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5.通过糖尿病的讨论分析,认识到血糖平衡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激素调节的概念2.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3.血糖平衡的调节三、教学难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相关实验的分析2.血糖调节的分析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演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最常见的激素调节失调的疾病例子(带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展示内容:1、巨人症——幼年时生长激素过多。
2、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3、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新陈代谢率下降,生长和发育都将受到影响,精神和智力及生殖器的发育都受影响。
发生在幼年表现为呆小症。
教师:当然,我们人体的激素不止这些,让我一起来认识一下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图示:课本P25问:最早被发现的激素是什么激素呢?(促胰液素)教师:促胰液素的发现伴随着激素调节的发现。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展示学术背景:在20世纪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
比如,对“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这一问题,19世纪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稀盐酸狗的血液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问: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不一样?(提示:狗的上段小肠肠腔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有神经和没神经,胰腺都分泌胰液,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胰腺分泌胰液不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实现的呢?可是沃泰默不是这么解释的。
沃泰默的解释: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所以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 章第2 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在学生学习内环境稳态概念和神经调节之后对内环境稳态的另一调节方式的学习,同时与必修1 细胞呼吸联系密切。
本节教材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弊四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内容,包含激素调节的发现和血糖调节实例。
血糖调节的内容包括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和血糖调节异常疾病。
其中,重点是两种激素的具体作用和两者如何实现对血糖平衡的调节;难点是如何高效的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血糖平衡的物理模型从而自己升华出概念模型。
教材中有模型构建环节,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个模型,需要深挖教材,才能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更好的掌握血糖调节过程。
其次,本节课第二个大环节是介绍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该部分出现在资料分析中,介绍了法国学者沃泰默、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等实验过程和体会。
意在让学生体会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探索,假设,求证,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
但该实验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需要给出资料,利用问题串形式帮助学生分析。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说出胰岛A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说明血糖平衡调节机制;说出糖尿病的患病原因、相关症状及预防措施。
2.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2.3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
2.4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和血糖平衡的调节2.5难点:血糖平衡的调节3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内容,所以能够较好的理解在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历位科学家的神经论思想,但在理解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方面存在困难,所以需要沿着沃泰默的实验步步推进。
血糖调节是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调节方式也涉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这也是本节的重难点。
4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把握的原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建构知识, 实现三维目标。
在尝试建立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过程中,每4人一组(共10组),每组一套“糖卡”模型(共20张),充分利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后,再由教师以学案为基础归纳图解式概念模型。
5教学过程5.1联系生活热门话题,视频链接,导入新课播放《飞碟一分钟》趣味动画视频,介绍我国糖尿病患者现有1.14亿,成年人患病率是9.7%,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19.6%。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糖尿病是如何产生的,又该怎样防治,就与这节课所学的激素调节有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事例,以动画视频形式导入,简洁、趣味,将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本节所学内容挂钩,快速融入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5.2血糖的来源、去路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①馒头、米饭等含糖的食物,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形成血糖;②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糖原是人和其他动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③慢跑超过30 分钟后,脂肪将被动员出来,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④汉堡、薯片、奶油蛋糕等甜品和油炸食品一样,同属高热量高糖食物,贪吃易发胖。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交流、回答,相互补充)教师总结:血糖的来源包括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包括①细胞内氧化分解②合成肝糖原、肌糖原③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
设计意图:打破原有的教材顺序,把血糖调节提到第一个重点问题。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既然导入是从生活中的事例开始,激发学习兴趣,那么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趁热打铁,紧接着过渡到血糖平衡调节,阅读材料分析血糖来源去路,在学生交流回答后,由教师点拨,尤其是在肝脏和肌肉中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但只有肝糖原可以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5.3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在了解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后,让学生知道血糖的正常浓度是0.8-1.2g/L,维持正常血糖浓度需要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首先通过一个视频了解其中的一种重要激素——胰岛素,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捕捉两个信息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② 化学本质。
播放视频,随后由学生回答胰岛素是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胰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多媒体补充投影图,并让学生尝试回答: ①胰岛主要由哪两种细胞构成各自分泌什么激素? ②这两种激素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总结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及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和导入视频相连贯的动画视频,以风趣的图画语言引导学生更好的接触人体中能降低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进而引出胰腺的结构和其他激素,为接下来构建血糖调节模型打下基础。
5.4血糖调节模型的构建学生初步了解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之后,接下来需要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①两种激素如何调节血糖,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②两种激素有怎样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包括利用教具构建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以及归纳的概念模型图。
教具准备:全班共分10 个小组,每个小组4 个人,每个小组20 张卡片(9 张粉色卡片代表葡萄糖,每张卡片代表每1 升血液中葡萄糖为0.1g,这9 张卡片就代表血糖的正常浓度0.9g/L;2 张橘色卡片代表胰岛素;2 张紫色卡片代表胰高血糖素;4 张粉色卡片正面写上饭后葡萄糖,其中的 2 张反面写上氧化成C O2+H20+能量,另外两张反面写上合成糖原和转化成脂肪;最后的3 张粉色卡片,其中2 张标注为糖原分解,1 张标注为脂肪分解);活动要求:①模拟以下两种情景中血糖如何调节,情境一:饭后,血糖升高时,自主选择手中卡片模拟血糖调节过程;情境二:剧烈运动时,血糖降低时,自主选择手中卡片模拟血糖调节过程。
②模拟活动完成后,根据活动过程,在学案上归纳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活动时间:10 分钟;活动展示:小组代表展示构建模型过程,利用白板拍照展示多个小组归纳的概念模型。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归类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激素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小组间指导及时回答各个小组提出的疑问,比如物理模型归纳过程中各卡片的意义等。
活动结束,请学生教室前展示活动结果:情境一:当饭后血糖升高,在9 张糖卡的基础上,增加4张粉色糖卡,即超过了正常血糖浓度,这时,第二位同学出示胰岛素卡片,并说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 细胞,经过胰岛素的调节,将多出的4 张卡翻转过来,代表血糖的去路,分别是参与细胞中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这样就维持了正常的9 糖卡,代表已经恢复了正常血糖浓度;情境二:剧烈运动时,拿走原有9 张糖卡的3 张,代表血糖降低,这时第三位同学出示胰高血糖素卡片,并说出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 细胞,经过调节,将另外3 张粉色的糖卡翻转,代表血糖的来源,分别是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的转化,这样就可以将血糖恢复为9 张正常的浓度。
小组演示结束后,由其他小组点评,这个过程中演示小组哪里解说的不完整需要补充,哪里解说的不准确需要订正,最后用手机快传,将小组归纳的血糖调节概念图展示在白板,由学生纠错交流。
这样就非常自然的得出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作用的。
接下来由教师利用刚才学生自主归纳的概念图,补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的神经调节部分,涉及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的作用。
这样就总结得到血糖调节方式既涉及神经调节也涉及激素调节,血糖调节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哪些激素是协同作用,哪些激素是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活动发挥相同作用的,称为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活动发挥相反作用的,称为拮抗作用)。
设计意图:血糖调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方式是采用两种模型的建构,先由小组合作,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动手模拟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再归纳概念模型,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小组间的纠错和补充过程除了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随后教师补充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血糖调节过程。
5.5糖代谢引发的疾病学习了血糖调节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①糖尿病的成因②糖尿病患者的表现症状③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回答①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引发血糖水平升高;②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③注射胰岛素,不能口服,否则会被消化酶分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图片,当胰岛素受体损伤时,可导致Ⅱ型糖尿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习重点是联系实际,学生可以根据本节所学回答Ⅰ型糖尿病的成因和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再由教师补充Ⅱ型糖尿病的知识,最后提醒学生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锻炼,远离垃圾食品。
5.6促胰液素的发现胰岛素对治疗糖尿病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的发现历经了52年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位科学家。
教师提供阅读材料①法国的克劳得伯尔纳发现酸性食物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现象,但没有引起世人注意;②1894年,此现象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道林斯基证实,可当时神经论是主导思想,所以人们认为,这个现象是一个反射;③1896年,巴甫洛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切断狗的双侧迷走神经、双侧内脏大神经,以及损坏延髓后,反应仍然出现。
不过,最终他还是认为这是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过程;④同期,法国的沃泰默也进行着同样的实验,只得出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这个结论;⑤1902年1月,当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认为这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他们大胆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具体实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来,刮下黏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
于是,最终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这个能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种不同于神经调节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设计意图:该实验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需要给出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体会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探索,假设,求证,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
6 教学反思本节课对血糖的来源、去路,胰岛及相关激素的作用,糖尿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方式和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采用由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的方法,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寻找答案,加深印象;而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血糖调节过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先构建物理模型,由学生语言描述该过程,小组间进而升华为概念模型,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