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医内科医生不看舌苔说起

合集下载

中医舌苔图片,献给大家

中医舌苔图片,献给大家

中医舌苔图片,献给大家舌头是口腔内最灵活的,人体的很多疾病也可以通过舌头表现出来,它就像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舌头上有一层舌苔,它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湖北省中医院的甘爱萍教授介绍了舌头异常的几种情形:舌苔厚的人可能是患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舌苔黄而厚,表明体内可能有湿热,或者消化道和呼吸道有炎症,如果咳嗽还表明肺部可能有炎症;舌苔厚腻的人可能体内有寒湿;同时,阴虚患者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比如肿瘤、结核病患者,可能表现为没有舌苔。

舌质暗红或有淤斑,表明气血不足,可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老年人更需要考虑是否血黏度高或血脂高;舌质淡的人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贫血、营养不良、气虚和慢性疾病。

舌头两侧有牙印的,可能是气虚,如果同时还伴有黄色,表明有湿热,伴有白色则可能是寒湿;舌头疼痛提示可能患有口腔炎症和溃疡;如果老年人舌头发麻,应考虑是否气血不足、血黏度过高。

观察舌苔只是确诊的一个方面,舌苔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可能是假象。

甘爱萍教授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舌头异样,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确诊,千万别自己下结论或用药。

舌诊图片解说!(加精啊!)该舌颜色淡红,表面舌苔腻,色淡黄,边有齿痕。

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腻色淡黄,边有齿痕。

该舌象表示病人湿热,脾虚。

该舌颜色淡红,表面的舌苔很薄,部分舌苔淡黄色。

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薄,部分淡黄,边有瘀块。

该舌象表示病人气阴两虚,兼带热象(湿热为主虚热为辅),血瘀。

临床上该病人继发性晚期肝癌,原发灶无从查找,西医认为无治劝出院,出院后在本地服用了三个中医的药物,均感腹胀胃空有说不出的难受感,2个半月后复查肿瘤继续发展,且出现了腹水,疼痛,说明病情正在继续恶化。

从舌象看病情也比较复杂。

该舌颜色绛红,表面无舌苔。

可表述为:舌绛红,无苔。

该舌象表示病人阴虚,比“舌象4”者虚火更盛。

临床上该病人原发性晚期肝癌,肿瘤17.9cm大,现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临床执业医生考试内容

中西医临床执业医生考试内容

中西医临床执业医生考试内容一、基础医学综合。

这里面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还有西医的基础科目像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啥的。

就说中医基础理论吧,那些阴阳五行的学说,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但其实理解了之后可有意思了。

比如说,阴阳就像白天和黑夜,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体里的各种机能也都能用这个来解释呢。

中医诊断学就像是侦探破案,望闻问切,从病人的各种小细节里找到生病的线索。

像看舌头就能知道很多事儿,舌头的颜色、舌苔的薄厚,都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中药学那就是个大宝库,各种各样的草药有着不同的功效。

什么金银花能清热解毒,人参大补元气之类的。

方剂学就更神奇了,把不同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像组成一个小战队,针对不同的病症去战斗。

西医的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正常的机能运作,像心脏怎么跳动,血液怎么循环的。

生物化学讲的是身体里那些微观的化学反应,虽然有点复杂,但也很有趣。

病理学就是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为啥好好的细胞会生病呢。

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在身体里是怎么起作用的,是像小士兵一样直接把病菌干掉,还是调节身体的机能让身体自己恢复呢。

二、临床医学综合。

这个部分那可是相当重要啦。

中医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中医内科学里面的病症可多了,什么感冒、咳嗽、喘证、哮证之类的。

每个病症都有不同的证型,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就拿感冒来说,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风寒感冒可能就需要用些辛温解表的药,像麻黄汤之类的。

中医外科学就包括各种外科病症的诊治,像疮疡、乳房疾病、瘿瘤等。

中医妇科学专门研究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相关病症的治疗,比如月经不调、带下病等。

中医儿科学针对小朋友的病症,小朋友的身体比较娇嫩,用药啥的都得特别小心。

西医的临床医学综合也不少,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内科学里的疾病像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都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说高血压,要知道怎么诊断、分级,还有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用什么药。

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

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

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2009-01-22 21:32阅读:339望舌:伸舌头要放松“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舌体表面还铺有一层薄薄的舌苔,呈白色,干湿适度,舌底血管脉络粗细度适中且平滑,长度不超舌底1/2。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介绍说,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

中医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

观察舌头应该从舌质、舌苔、舌蕾以及舌底的血管经络等几方面进行。

其中,舌质包括了舌头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度、软硬度以及表面裂纹情况;舌苔包括了颜色、润泽度、厚薄度以及是否有苔斑;舌底血管脉络主要从长短粗细进行观察;舌蕾则主要要看大小以及颜色。

“观察舌态时一定要定心静气,最好选择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

”杨志敏说,首先要面对光线,使得光线可以直射口中,以免影响了对舌质和舌苔色彩的辨认。

杨院长还提醒市民,伸出舌头的时候也要注意,应该缓慢伸出,不宜太快太紧张,伸出后放在嘴唇边上,尽量放松。

注意舌头伸出时的形态其实也是对舌态的观察。

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

因此,只要善于每天早晨在照镜子时好好观察脸上一些变化,再综合自觉症状等,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就能大致掌握,可以让你及时就医。

脸色:气血是否顺畅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脸色潮红:心脏可能有问题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

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浮肿的症状。

心脏若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

脸上长斑:警惕妇科疾病脸上长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外,更多时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诸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

舌诊基础知识

舌诊基础知识

舌诊基础知识以舌诊基础知识为主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舌头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的诊断方法。

中医认为,舌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舌头上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舌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来了解一下舌头的基本构造。

舌头由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分组成。

舌根位于口腔深处,与喉部相连,是舌头的最底部。

舌体为舌头的中部,上面有一条纵向的凸起物,称为舌苔。

舌苔上会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斑点或结疤,这些变化是舌诊的重要依据。

舌尖为舌头的前端,通常是比较红润的。

在舌诊过程中,医生会观察舌头的形状、颜色、苔膜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舌头表面的裂纹、凹陷等情况,从而判断身体的状况。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舌头在中医诊断中的具体作用和方法。

舌头的形状:舌头的形状可以反映出身体的阴阳平衡情况。

如果舌头偏大、肥厚,通常表示身体阳气过盛;如果舌头偏小、瘦长,则表示身体阴气过盛。

同时,舌头的偏向也会给医生提供诊断的线索。

例如,舌头偏向左边,通常表示肝脏有问题;偏向右边,则表示胆囊有问题。

舌头的颜色:舌头的颜色变化也是舌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常来说,舌头的颜色应该是淡红色或粉红色。

如果舌头颜色偏红,通常表示身体阳气过盛,如果颜色偏白,则表示身体阴气过盛。

此外,舌头颜色的深浅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例如,颜色偏暗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需要及时调理。

舌苔的颜色和形状:舌苔是舌头上的一层白色覆盖物。

舌苔的颜色和形状也是舌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果舌苔厚重、黄腻,通常表示身体湿热;如果舌苔很少或者完全没有,通常表示身体气血不足。

此外,舌苔的形状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例如,舌苔薄而干燥,可能是因为身体阴液不足。

舌头的湿润程度:舌头的湿润程度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如果舌头干燥,通常表示身体阴液不足;如果舌头湿润,通常表示身体气血充足。

除了以上几点,医生在进行舌诊时还会观察舌头表面的裂纹和凹陷情况,以及舌头的运动情况等,并结合患者的综合症状进行判断。

舌头黄腻是什么原因

舌头黄腻是什么原因

文章导读舌苔是判断人体内疾病的一种,医生可以通过看舌苔的状态判断患者的病情,舌头的舌苔状态无非就分为几种,太黄、太白、太厚、没舌苔、舌头上有肉条、舌头上是齿痕状的几种,可以根据舌头的情况判断是体内湿热或是肝肾功能方面的疾病等等,那么舌头黄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几乎所有的医生总爱看舌头,其实看的并不是舌头,而是舌苔,正常人体的舌苔性状是薄而白的,舌苔异常多会反应人体出现问题,舌苔黄腻表示体内湿热积滞,需要及时调理治疗。

质的厚薄,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

黄色是表明体内有热,中医上认为舌苔是胃气夹食物之气上潮于舌头所成。

舌苔厚,有口气,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

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

保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畅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烟。

舌苔厚,黄还要看看会不会腻,中医讲的“腻”就好比是东西“油”的感觉,如果有那说明是体内有湿热,需要化湿清热。

单纯舌苔厚黄,黄说明体内有热,建议晚上食物吃清淡点,偏凉一点,不饮酒,自身能较快调理过来,因为舌苔有时和天气也有相关关系,夏天暑湿胜,舌苔易厚,这些如果没有特殊不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吃些化痰清热的东西,如:薏苡仁,莲子,芡实,茯苓,陈皮等等,均有一定疗效。

体内湿热积滞是造成舌苔黄腻的主要原因,大家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调养,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于缓解舌苔黄腻有一定的效果。

原因一:肝炎导致由乙肝等肝炎疾病导致肝脏受损,肝脏的各类代谢受到了影响,血液循环也不通畅,造成了肝脏的解毒功能减弱,此时就会出现舌苔发黄。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及时对症治疗。

原因二:高温发热人体在温度升高时体液消耗较多,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干燥等使炎症渗出物和微生物更易在舌上停留、增殖,导致舌苔发黄。

原因三:消化道功能紊乱常见于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与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一同出现,而慢性肝炎患者基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都是舌苔发黄的原因。

舌苔百科

舌苔百科

舌苔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舌苔英文名称:fur 定义: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望舌苔主要包括苔质与苔色两个方面。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舌苔中医术语,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

由脱落的角化上皮。

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

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目录读音概述苔色苔质舌苔表现(1)白苔(2)黄苔(3)灰苔(4)黑苔苔质知识(1)厚、薄苔(2)润、燥苔(3)腐、腻苔(4)剥落苔(5)有根、无根苔(6)全、偏苔舌苔辩病法黑苔病情辨别法舌苔菱形剥落辨病法草莓舌辨病法花剥舌苔辨病法舌底静脉辨病法利与弊观舌苔变化可查胃病如何观察和分析舌象胃病患者的常见舌象为调养异常舌象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读音概述苔色苔质舌苔表现 (1)白苔(2)黄苔(3)灰苔(4)黑苔苔质知识 (1)厚、薄苔(2)润、燥苔(3)腐、腻苔(4)剥落苔(5)有根、无根苔(6)全、偏苔舌苔辩病法黑苔病情辨别法舌苔菱形剥落辨病法草莓舌辨病法花剥舌苔辨病法舌底静脉辨病法利与弊观舌苔变化可查胃病如何观察和分析舌象胃病患者的常见舌象为调养异常舌象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展开编辑本段读音舌苔 shé tāi编辑本段概述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

编辑本段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

有时也可发生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常见于温疫、湿温,为湿热郁熏之征)、霉酱苔(红中发黑、又兼黄色的舌苔,常见于夹食中暑或内热久郁,主湿热病日久者)。

舌苔

舌苔

舌苔舌苔,中医术语。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

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

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

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

有时也可发生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常见于温疫、湿温,为湿热郁熏之征)、霉酱苔(红中发黑、又兼黄色的舌苔,常见于夹食中暑或内热久郁,主湿热病日久者)。

舌苔的形质,分为下列几种:1、苔的有无:正常舌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而生。

在疾病过程中,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是邪退正生,胃气渐复的表现。

2、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

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

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

厚苔主痰饮、湿邪、积滞。

舌苔由薄变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邪自里达表,正胜病退。

3、舌苔的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象,虽有病而津液未伤;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

若舌面望之干枯,用手扪之无津液,则为燥苔,多由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所致。

4、舌苔的腐腻和舌苔的偏全:舌苔在舌面分布的变化。

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

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

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

全苔为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史上最全的舌诊图解!

史上最全的舌诊图解!

史上最全的舌诊图解!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

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下面是整理的一些临床常见的舌苔望诊图谱,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1、正常舌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

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

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

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

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

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

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

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医内科医生不看舌苔说起
2008年11月26日 09:55:35 来源:姑苏晚报□兆子
邻居老刘一大早到医院排队看内科,诉说自己不适并请医生看看舌苔,著名大医院的医生居然明拒:我是西医,不看舌苔,不懂的……来,下一个!
著名西医院的内科医生打出牌子不给病人看舌苔,老刘的遭际可谓咄咄怪事,但像老刘这种遭遇的病人并不在少数。

一方面是几千年来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检查方法被遗弃,另一方面是许多所谓先进的仪器每天都不免在“杀鸡用牛刀”,复杂的医疗检查因此人满为患,有的检查甚至要提前半月预约,试想病人如果真的病重,漫长的等候将使病更重;如果病轻,漫长的等候就成了自我痊愈的过渡,已不再需要“牛刀”。

这种过度医疗和不屑医疗的两极分化,是当今医院的怪现状之一,医疗体制需要大改革,由此也可见一斑。

眼看着“下一个”的病人在排着队,“不会看舌苔”的医生决不会因此下岗,老刘没有申述的空间,只有自己退出就医。

他走出医院走进书店,时下许多类如《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等草根医学保健类书都正持续畅销,他已从报纸上剪取过相关连载阅读,期望从这类知识
中获取自我保健能力,自己调节身体不适。

老刘“看病不成看医书”,启示人们多学一点保健知识,已成一种必须素质和必要能力。

确实,有句话很多人都想说,那就是如果真正得了什么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去医院也未必看得好,关键还是要平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防微杜渐,顺应天、地、人、物内在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和谐统一规律,善于把握生命自我微调的规律——这也是很多保健类书籍的主体内容。

其实这些畅销保健类书中的顺应天人合一论、人体自我微调论、睡眠食疗运动论,以及过多药物会冲击人体平衡,人体保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都并不是很新的知识,只是用了新的语言来解说而已。

很多理念本是民间的普及常识,只是这些年来传承得少了,才“旧闻”成为“新知”。

但如果学历普遍在硕士博士以上的医生对祖国医学的遗产都不屑一顾,连能揭示人体运行状况的舌苔也不愿或不能去把握,能让病人释然吗?
老刘看病模式的移转,是回归,也是现状;是进步,也是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