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2 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10《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及起源背景。
2.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及要点。
3. 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名句。
4. 培养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点。
2. 《论语》中的重要名句。
教学难点:1. 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论语》这一经典著作:你们知道《论语》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它又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呢?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论语》的作者及起源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和后人编纂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被尊称为“孔子”,意为“尊敬的老师”。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论语》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言行,是论述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的课堂笔记。
2. 讲授《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及要点。
第一章:学而篇第二章:为政篇第三章:八佾篇第四章:里仁篇第五章:公冶长篇第六章:雍也篇第七章:述而篇第八章:泰伯篇第九章:子罕篇第十章:微子篇第十一章:颜渊篇第十二章:既皇篇3. 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该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重要名句?这些名句有哪些意义和价值?几分钟后,让各组派代表上台汇报。
三、总结(10分钟)1. 针对小组汇报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重新理解和把握《论语》十二章的重点内容和重要名句。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论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论语》中的名句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四、拓展(10分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 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十二章选取其中一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触动最深的名句,并分享给同桌。
2. 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和选取的名句,并进行互动点评。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第一篇:《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前六章)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达标分数:20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
(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
学习前六章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愠(yùn)(2)解义:学:学习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时:按时习:复习亦:也是说:通“悦”,高兴,愉快知:了解愠:生气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传统文化”部分。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精选的十二章经典语句,旨在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精髓,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品质。具体内容包括: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较为顺利。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论语》中的道德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仍存在依赖心理,希望得到我的明确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适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与《论语》中道德观念相关的实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似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情况,我特别强调了“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这两个重点,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真正领悟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论语》中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1)积累字词:之;好;乐;笃;切;近;仁
(2)理解意思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体会内容
体会:学习兴趣对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便可达到“仁”
3、第八章,第十一章
(1)积累字词:饭;曲;不义;夺;帅
二、积累常识,理解内容
(一)复习作者
1、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二)理解内容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7-12章。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理解意思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哪里,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3)体会内容
体会:孔子自述学无常师,择善而从。这是孔子一句名言,流传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学无常师,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长处,都值得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有选择地学习,不是无鉴别的都要学。
(2)理解意思
孔夫子所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是曲著手臂当枕头,而生活的乐趣在其中了,如果是以不合理的方法取得富贵,他根本看不上眼,当它是天空中的浮云一样,
(3)体会内容
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鄙夷不义之财。人要有志气,不能改变心志。
4、第九章、第十章
(1)积累字词:其;善者;从;不善者;逝;舍
9、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
10、自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字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十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X)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指学问和事业)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饭(吃饭)疏食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
论语
论语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3.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不逾矩(yú)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好之者(hào)曲肱而枕之(gōng)博学而笃志(dǔ)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课堂探究】
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学习方法的;哪些讲的是学习态度的;又有哪些是讲品德修养的。分别在书中做标记。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前四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论语》。
2、在理解前四则内容的基础上熟练背诵。
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2、抓住重点词语来自主翻译前四则。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前四则,体会古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并能运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
二、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语来自主翻译前四则并理解其内容。
2、在理解前四则内容的基础上熟练背诵。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同学们,在开始新课前,我们先来热热身,猜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
(出示题目,同学们说出答案)很好!看来大家都很聪明。
那么,在这道题中提到孔子这个人物,大家对他熟悉吗?——孔子是古时候伟大的圣人,他的很多仁义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为了能够继承并发扬孔子的仁义思想,将孔子及其孔子弟子言行集合成一部语录,这就是《论语》,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请同学们翻开第十课。
(播放幻灯片):板书标题:《论语》十二章(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三点: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能自主翻译前四章。
3、理解前四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
(学生齐读)二、通过阅读,感知课文内容1、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孔子及《论语》自学:(播放幻灯片)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根据课文注释及事先布置预习查找到的资料,下面用1分钟时间完成幻灯片上的练习题。
(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学生抢答,说开始时就举手回答。
(老师显示答案)教师总结并做资料补充: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他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改编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追求理想的社会。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
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合作探究。
落实文言字词上,分小组合作探究把文言文各个字词落实到位;在整理课文笔记时,以学生个体的理读探究为主,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
(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
(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诲女(ru)知之乎、知之为(wei)知之。
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词语手册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
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
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五则。
明确: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老师在分析中给学生明确。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亦:也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词,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则:就罔:迷惑无所得殆:有害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之乎:明白了吗为:就是是:这知:通“智”,聪明才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五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
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
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五则,落实了这五则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
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
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七、布置作业1、整体本课的分类式学习笔记,内容包括:文化常识(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重点语句、疑难点。
可以尝试在预习下节课内容的时候,把这个笔记也做进去。
2、背诵教过的五则《论语》并尝试默写。
3、预习下节课内容:后五则。
4、《新教材新学案》能做的先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五则,整理并交流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五则,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女(女:通“汝”,你)知之乎!是知(知:通“智”,聪明才智)也。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希望,想着内:心里自省:自我反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读书人弘毅:刚强、勇毅仁:(推行)仁爱以:把为:当作以为:把……作为重:重大已:停止远:远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年然后:这以后凋:凋谢,落叶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之:代词,它其:大概不欲:讨厌(的事情)于:在(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学生明确: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有难度的是这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学生不大能找得出。
学生可能对这句比较难理解,那就引导学生从这句写了松柏怎样的品行角度去思考,然后再由这个品行引导到人身上,也就是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