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风格比较
古典音乐三个时期

简述古典音乐三个时期的特点欧洲音乐是全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
它不是一蹴而就,二十在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的传递和演变。
今天的欧洲音乐还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本文通过音乐形式与内容来分析欧洲音乐三个时期的音乐流派的特点。
一、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在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向启蒙注意运动的过渡。
这时期的所以艺术风格被称为“巴洛克风格”在音乐形式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协奏曲以及其它乐器独奏曲等,题材上也因为所处时代的要求而多采用宗教性和历史性。
因此内容上就要求与其形式相符合。
此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乐句短巧建明,节奏变化单纯统一。
对位变化中的和声仍以大、小调的和弦感为依归。
主要代表人物是音乐家巴赫,代表作品主要有《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
二、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学者提出了以人道为核心的“自由、平等、理性”等口号,“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为这时期的音乐家们指出了一条独立、自尊的自由艺术家道路”。
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派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都承递了巴洛克时期的风格,歌剧、协奏曲、歌剧等在这个时期都得到继续的发展,很多作品还是采用宗教和历史题材。
但古典派不只是一味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从中演变出了新的音乐形式和内容。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创作为这时期交响乐、奏鸣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发展使反映平民和日常生活的世俗题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歌剧中出现了喜歌剧。
此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乐句工整,乐曲整体速度稳定且变化少,节奏平稳,和弦变化工整而合于理论,数字低音已不复存在。
主要代表音乐家莫扎特等,代表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G小调第40号交响曲》《C大调第41号交响曲》,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论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之对比

论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之对比□陈薇羽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不同钢琴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背景的演变、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与作曲家的创作特点是决定钢琴音乐风格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想要了解两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差异,必须深入探索钢琴音乐的形成由来和各个时期演奏特点的演变。
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手法进行对比;第三部分主要将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进行比较。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背景(一)管风琴和古钢琴钢琴艺术史是由人(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琴(键盘乐器)和乐(音乐作品)三个方面构成的。
人们普遍都会注意到“人”和“乐”的发展,却忽略了“琴”的发展与沿革。
事实上,乐器的演进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风格的。
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对此时期的键盘乐器必须要有所了解。
巴洛克时期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常见的键盘乐器是管风琴和古钢琴,这个时期的键盘乐器作品都是为这两种乐器而作的。
管风琴是一种十分庞大的气鸣式键盘乐器,主要用于教堂,有着宏伟澎湃的声势,肃穆庄严的气氛,是最能激起人类对音乐迸发敬畏之情的乐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已经加入了音栓,拥有了独奏声部的音栓和较轻柔声部的音栓,因此管风琴的音色变得丰富了。
此时的管风琴虽有着早期管风琴瞭亮辉煌的音响特点,但声音悦耳动听了许多,它除了能表现对位线条的混合音响,也可以表现单一音色的独奏声部。
巴洛克管风琴的音域得到了大大的扩展,低声部有了两层足键,高声部已有五层手键盘图一。
图一古钢琴是钢琴的前身,是16世纪由佛罗伦萨的乐器师发明的,可分为击弦和拨弦两种发声方式。
击弦古钢琴又称楔槌键琴(Clavichord),它通过琴键木杆上端的T型铜片便压弦而发声。
楔槌键琴的音量很有限,力度范围仅在pp-mp之间,所以只适宜在家庭或小演奏厅内弹奏。
浅谈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作品风格的异同

浅谈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作品风格的异同作者:代昕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4期【摘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德国音乐风特色和纯熟的复调技巧,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哥德堡变奏曲》是他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是它作品中规模最宏大、最为华丽的变奏曲,对后世音乐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贝多芬是德国的作曲家和音乐家,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对西欧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他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桥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迪亚贝利变奏曲》是他闻名遐迩的一部钢琴音乐作品,该作品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法和独特的德国曲风,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哥德堡变奏曲》与《迪亚贝利变奏曲》进行对比分析,浅析两个时代的音乐风格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巴赫的作品多种多样,从小提琴、大提琴这样的旋律性乐器到管风琴,钢琴这样的复调性乐器都有许多的作品流传至今。
在《哥德堡变奏曲》中,巴赫的整体音乐框架都非常讲究对称以及平衡,十分严谨。
和声方面采用了具有前古典主义风格的手法,将前古典主义风格的和声特色——“悠长缓慢的和声节奏”融入了《哥德堡变奏曲》中,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特色。
而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典主义时期变得更为明显,成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主流风格与风格代表。
Aria是巴赫在1725年为其妻子Anna.Magdalena.Bach所写的《音乐簿》中的一首萨拉班德咏叹调,舒缓的三拍,不经意地强调第二拍的韵律,表现出一种温柔、镇静的性格,其中伴随很多的装饰音,装饰性特点和旋律本身融为一体,风格较为华丽。
而这首作品,则把主旋律更多地放在了左手的部分,将这32个音符进行了30次变奏,与高音部分相呼应。
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的异同

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的异同由于⽂艺复兴和宗教改⾰运动的影响,教会和封建主的势⼒被削弱,欧洲出现了许多民族君主制的国家,君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具有很多⽅⾯的共同利益,他们之间的妥协使得⽂艺复兴时期所盛⾏的个⼈主义和个性主义地位下降,理性主义成为了主流,另外,王权加强了对思想⽂化的控制,专制主义也得到加强。
古典主义风格是理性主义的重要反映,同时,也具有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专制主义和唯理主义哲学的结合使得古典主义风格的⽂学作品产⽣。
古典主义⽂学作品以传达理性原则为主,作品内容强调国家统⼀,反对封建割据,强调以理服⼈,克制⼈的情欲,往往批判贵族骄奢淫逸的⽣活,歌颂英明的国王作品善于模仿古希腊时期的古典,讲求艺术规则,往往从古代神话、宗教和历史中取材,弥尔顿的《失乐园》就取材于《圣经》,以史诗⼀般的磅礴⽓势揭⽰了⼈的原罪与堕落,反思撒旦的叛逆,带来理性的思考。
在⼈物形象⽅⾯,古典主义强调⼈物的⾔语动作要与其性格⼀致。
作品风格要与作品题材保持⼀致,悲剧作品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折射宫廷和贵族⽣活,戏剧则多描写平民⽣活,悲剧崇⾼、戏剧活泼。
古典主义的作品遵从三⼀律,时间、地点和⾏动要⼀致,并且故事发⽣的时间不能超过⼀天。
如莫⾥哀的喜剧《伪君⼦》,就是按三⼀律写成,全局分为五幕,按单线发展,全部事件全集终于⼀昼夜之内。
作品语⾔规范、典雅、简明。
绘画作品⽅⾯严格遵循理性的原则,重视绘画线条的清晰和完整,传达出庄严之美。
⽽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也崇尚简洁,外观没有过分华丽的修饰。
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有很⼤的不同,巴洛克风格的产⽣和罗马天主教会发动的反宗教改⾰运动有很⼤的联系,因⽽其⽂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有很浓厚的的宗教⾊彩。
巴洛克风格也对欧洲⽂学产⽣了重⼤影响,其的重要特点是⽂学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对忧郁、沮丧、悲哀感情进⾏夸⼤,对放纵、癫狂等⾏为迷恋,与古典主义风格的⽂学作品崇尚理性这⼀特点构成了区别。
另外,巴洛克风格的⽂学对于作品风格和艺术规则没有严格的规定,作品中现实与幻想甚⾄会被混淆,语⾔往往辞藻华丽,情节冗长繁杂,风格铺陈夸张,与古典主义⽂学语⾔的规范、典雅和简明形成了鲜明的对⽐。
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异同

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异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在多个⽅⾯有相同之处,当然在很多地⽅也存在分歧。
17世纪具有全欧意义的⽂艺思潮就是巴洛克与古典主义。
巴洛克17世纪盛⾏于全欧洲,⼴泛存在于建筑、绘画、雕塑、⾳乐和⽂学之中,⽽拥护⼤⼀统局⾯的古典主义⽂学则反映了⼀种宫廷趣味。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在很多⽅⾯都有分歧。
⾸先,笔者认为巴洛克艺术是以“动”这⼀基本的观点为原则进⾏艺术创作的。
巴洛克的产⽣与罗马天主教会发动的反宗教改⾰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随后的⼗七世纪初,国家间由此产⽣了冲突,国家间发⽣了长达三⼗年的战争,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在这个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说等学说的不断出现与传播,使⼈们逐渐认识到宇宙的运动常态这⼀事实,所以民众逐渐产⽣了迷茫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就产⽣了⼀种⼗分重要的基本观点—运动。
运动这⼀观念贯穿于巴洛克艺术的始终。
巴洛克艺术的创作者们⼒图表现个⼈与动荡不安的社会之间的冲突,偏爱极端与⽭盾的思想,所以巴洛克艺术因为其显著的动态感⽽极具表现⼒与感染⼒。
⽽且在巴洛克⽂学中,创作者们有意地破坏了典范和准则,他们尽情地发挥了⾃⼰的想象⼒,⼒求在⼀种不平衡中传递⾃⼰的思想。
⽽与之不同的是,古典主义⽂学却强调⽐较统⼀的⽂学审美趣味。
例如笛卡⼉主张应该确⽴⼀些稳定的规则,从⽽展现理性的标准。
从这⼀点上来看,古典主义⽂学是⽐较强调⽂学的整齐和谐与标准范式的。
我们知道专制王权是古典主义产⽣的政治基础,出于政治的需要,王权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对思想⽂化的控制,⼒图把思想⽂化定于⼀尊,从⽽巩固和加强其统治地位。
例如1635年成⽴的法兰西学⼠院创建的基本任务是制定语⾔和⽂学标准,统⼀审美取向。
法兰西学⼠院的⼀系列的活动都显⽰了古典主义艺术的产⽣⼟壤的单⼀化。
唯理主义哲学也对古典主义艺术的产⽣有重⼤影响。
笛卡⼉的诸多著作系统阐述了唯理主义哲学观。
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的比较

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的比较施林芸 11125133众所周知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对于任何一个从事钢琴学习、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从时下流行的社会水平考级,到专业院校团体的招生考试,甚至演奏家的音乐会,巴洛克时期的作品都是必弹曲目。
既然巴洛克时期作品如此重要,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演绎这一时期的作品?著名的钢琴大师涅高兹的话中出发吧,他曾说过任何表演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被表演的作品(音乐)、表演者和用以表演的乐器。
只要彻底掌握这三种要素,才能保证优秀的艺术表演。
因为巴洛克时期指1600年—1750年,而钢琴是1709年才诞生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为钢琴所作的,而是为当时钢琴的前辈——同样是键盘乐器的羽管键琴(也属于古钢琴的一种,也被称为拨弦古钢琴)、古钢琴和管风琴而做的。
1709年制造出来的最初的钢琴虽然是靠敲击琴弦发音的,但是它的内部构造很硬,不便于练习,如果触键太轻,琴槌就不能接触到琴弦,如果触键太重,琴槌就会反弹,造成重复击弦,声音就会很难听。
但是上述乐器共同的弱点也是特点,就是:无论演奏者手上有什么变化,它发出的声音都是同样平直的。
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特征是:音乐的节奏特别强烈,旋律(或主题)反复出现并且持续不断,复调的创作手法被大量的运用。
音乐线条清晰且经过刻意修饰,重视辉煌的效果,听起来也十分华丽丰富。
从写作上来看,织体发展为完善的复调风格,旋律、节奏更活跃,音乐显示出高贵、典雅、精细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巴赫和亨德尔。
复调成就最高的就是巴赫,亨德尔的作品虽然有主调成分,但仍带有强烈的复调倾向,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以主调写法为主体,也穿插了许多重要的复调因素。
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演绎好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呢?第一,读谱。
正确细致的读谱对于以复调为主要特色的巴洛克时期作品来说,更为重要。
首先需要辩明声部。
所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根据左、右手来简单的判定声部,而是要根据音乐的走向来先确定声部。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风格比较.doc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风格比较.doc
在音乐史上,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时期。
巴洛克时期始于17世纪初,终于18世纪初,而古典主义时期则涵盖了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
这两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对它们进行一下比较。
1. 音乐结构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通常是基于反复和对位法。
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特点包括复杂的和声和节奏,使用装饰音和色彩丰富的旋律,同时也注重音响效果。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则更加注重对称和平衡,音乐结构宽敞而简洁。
它常使用简单的旋律和和弦进行,以及强调旋律性和对比性。
2. 乐器使用
巴洛克时期的乐器结构更加复杂,使用的乐器包括古钢琴,大教堂管风琴,长笛,小提琴等。
相比之下,古典主义时期的乐器结构更加简单,使用的乐器主要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
3. 音乐表现力
巴洛克音乐注重情感表达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变化和音乐效果。
而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的是客观和理性,追求表现力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4. 音乐主题
巴洛克音乐主题常涵盖宗教、神话和历史事件等,由于巴洛克时期的大部分音乐都是布置在宗教场所或是宫廷里演奏的,所以它的主题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古典主义音乐则往往涉及自然和人性的主题,它强调个体艺术家的自由表达,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情感感受。
总的来说,巴洛克时期音乐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无论是音乐结构还是艺术表现,它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后续音乐发展的方向。
新古典主义设计与巴洛克洛可可设计的区别 2

• 洛可可风格与巴洛克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
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 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 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洛可可家具特点
纤柔
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细线纹饰使 得家具显得愈加轻盈纤柔.
繁琐
洛可可家具在制 作工艺上采用了 青镀金、雕刻描 金、线条着色, 或镶嵌花线与雕 刻相结合的装饰 手法,讲究精致 繁琐。
所有这些致力于追求外形特点 的家具,构成了洛可可风格时 代的贵族们浮华绚丽的生活场 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浮华绚丽
•法国的古典家具在全世界都一直摆着 高雅的姿态,俯视着现代时尚。 法国古典在现 代继续优雅 •繁复的设计和精工细作导致了古典的 法国家具价格都会比较高。
洛可可风格家具展示
面板上镶嵌了镀金的铜件以及用 不同颜色的上等木料加工而成的 雕饰,如槭木、桃花心木、乌檀 木和花梨木等等 圆角、斜棱和富于想像力的细线 纹饰使得家具显得不笨重。各个 部分摆脱了历来遵循的结构划分 而结合成装饰生动的整体。呆板 的栏杆柱式桌腿演变成了“牝鹿 腿”。
新古典主义 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上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 是追求神似。 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 轮廓特点。 注重装饰效果,用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照搬古 典设施、家具及陈设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 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 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
洛可可装饰
• 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
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 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 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 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 • 洛可可式室内装饰总体倾向自然主义,它将草叶、贝壳 、石子、蔷薇和棕榈作为装饰题材,不仅用在墙面和天花板 上,还用在栏杆、窗台、壁炉、镜框、门窗等一系列装饰构 件上。此外,还在室内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 设瓷器古玩,以显示主人的豪华与高雅。 • 洛可可家具由其装饰形式的新思想出发,整个家具设计都 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可以说,女性化的柔美与 纤巧的格调在洛可可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从妩媚 修长的女人体得到启发,创造出秀气、高雅、轻巧的家具, 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最为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首先,了解巴洛克时期形成原因及其属于它特有的象征。
“巴洛克”来源于葡萄牙语,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
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音乐史上还有人用“洛可可时期”,这个时期是指巴洛克后期至前古典乐派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是过量的使用装饰音,悦耳但显得不够深刻的音乐。
这个时期的法国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多属于这种风格,即所谓华丽风格。
单独地分析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音乐,可以看到,其旋律的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
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它的节奏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
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
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这个时期的调式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巴洛克时期的和声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
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通奏低音又称作数字低音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
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织体是以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
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本时期的曲式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
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
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巴洛克时期主要的音乐体裁有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这个时期音乐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力度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代表家有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斯卡拉蒂。
虽然处于同一时期,可能相互影响,但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巴赫尽管没有创造出新的曲式,但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已有的形式、技曲式上,经过加工改造,使之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因此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
这正是巴赫音乐的特征。
巴赫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由于他大大改进、扩充和加强了键盘演奏的技巧,从而在键盘演奏技术的发展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许多人将亨德尔与巴赫并称为巴洛克时期的两大巨匠。
但从键盘音乐的角度上说,亨德尔是无法与巴赫相提并论的。
因为亨德尔的兴趣不在键盘乐,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歌剧、合唱和清唱剧领域。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742年仅用24天完成的清唱剧《弥赛亚》,首演于柏林。
最有名的唱段《哈里路亚》是其最后的乐章。
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
他一生写作了500余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
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
虽然他生活的年代属于巴洛克时期,但可以说,斯卡拉蒂在钢琴史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所体现的键盘音乐风格既难以追寻其前身来源于何处,也找不到继承和发展的人,因而没有形成一种学派。
实际上,斯卡拉蒂是浪漫派的先行者,他的音乐既不属于巴洛克也不属于古典乐派,他起码超前于同时代人50年。
这一时期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要数巴赫,而我们也总是将他与巴洛克音乐紧紧绑在一起。
古典主义被认为开始于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期。
这期间一直是世俗音乐占据上风。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
这个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是:结构严谨,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所表现的内容比巴洛克时期大大加宽。
在古典主义时期,由单一旋律支配的主调音乐逐渐占了上风,复调音乐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
音乐中的旋律结构比巴洛克时期相对简单,但其性格却比巴洛克时期更加多变。
古典主义时期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它是由海顿奠定了基本结构,并通过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天才的创作走进了巅峰时期的。
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也是从了解这些音乐家入手的。
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
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
他使交响曲具有了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和哲理性。
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
当然,海顿写的不仅仅有一百多首交响曲,他的80余首弦乐四重奏毫无疑问比交响曲更出色!海顿在钢琴上的成就无疑是他的52首奏鸣曲。
海顿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区分。
天才是对莫扎特确切的称呼。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歌剧和钢琴协奏曲被乐评家们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主要有17首奏鸣曲,17首变奏曲,21首协奏曲等。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贝多芬,总是与交响曲联系在一起。
诚然,是他以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把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提到了巅峰。
在交响曲方面,他施行了不少改革,比如说加大了乐队编制、加入人声、改变了乐章的一些结构等,这些改革为后人大大拓宽了交响曲创作的道路,使交响曲的表现意图也扩展了不少。
此外,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令人瞩目的。
后人称巴赫的《平均律》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由此也可见其地位。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贝多芬31岁之前,也就是1802年前,他经历了学习、继承传统与探索新的创作手法的阶段。
开始,他采用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莫扎特爱用的形式进行奏鸣曲创作,很快,他那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倾向于传统的拘谨形式之间的矛盾,导致贝多芬必然的变革要求。
比如,乐章内容和速度的改革。
除了在演奏技术和写作形式上的要求外,贝多芬在奏鸣曲的精神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他使奏鸣曲超越了仅仅是优雅、动听与精致的要求,而更具有严肃和深刻的意义。
每一首奏鸣曲都根据作曲家的意志,向听众揭示出一种人类感情:英雄主义的、欢乐的、悲壮的。
《悲怆》、《月光》和《田园》奏鸣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
第二时期是贝多芬的32岁至47岁的中年阶段,在直面听觉受损的打击后,他走出意志消沉的状态,开始与命运展开抗争。
经典名作《黎明》和《热情》奏鸣曲相继问世。
第三时期是在贝多芬最后的12年,他的很多作品几乎完全放弃了传统的标准,比如奏鸣曲的乐章长度、速度、更复杂大胆的和声运用。
综合上述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风格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创作所体现的风格进行对比,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1、情绪的对比: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
相对于晚期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波动起伏。
戏剧性、不稳定的音乐,可能导向一段轻快随意的舞曲旋律。
主题的对比不仅表现在同一乐章中使用具对比性的不同主题,即使是一个单一特定的主题内,也可能存在明显的对比。
2、节奏: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
古典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节奏模式,不同于巴洛克乐曲只有少数的节奏模式在全曲中反复出现。
巴洛克作品表达出连续的感觉和永恒的运动。
因此,在开始几小节之后观众就能大概知道整个乐章的节奏特性。
但古典主义风格包括了出其不意的停顿、切分音,以及从长音到短音的频繁转换。
而从一种长度的音符模式到另一种的改变,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渐进式的。
3、织体: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
然而,织体的运用与节奏一样灵活,织体之间的转换有时平稳有时突然。
一首作品也许以一条旋律和简单的伴奏组成的主调织体开始,但是随后可能转变为复杂的复调织体,含有两个旋律或旋律片断在不同乐器间模仿。
4、旋律: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
即使在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中,也可能含有民谣或通俗的感觉,有时作曲家也会直接借用一些通俗的曲调。
(如莫扎特以法国歌曲《哦!妈妈请告诉我》的旋律为主题,写了一首钢琴变奏曲《小星星亮晶晶》。
)更多时候,作曲家根据流行的风格创作新的主题。
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因为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的乐句构成。
第二个乐句的开头与第一个乐句类似,但结束部分更具终止性。
相反,巴洛克旋律较不对称,精巧复杂,比较不容易演唱。
5、力度与钢琴: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兴趣,导致了渐进力度的广泛使用,如渐强与渐弱。
这些作曲家不把自己限制在巴洛克音乐中常用的那种极端力度的改变(从大声到小声的突然转变),渐强与渐弱的力度改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新鲜感。
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对渐进力度的爱好,导致了钢琴取代了大键琴。
钢琴家通过控制手指对琴健的压力,来控制声音的大小。
虽然钢琴在1700年左右即产生,但直到1775年左右才开始取代大键琴的地位。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大部分成熟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而不是为大键琴、古钢琴及管风琴等巴洛克键盘乐器而写。
6、通奏低音的消失:通奏低音在古典主义时期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