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问答题
美学专题试卷

美学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了A、艺术直觉性B、艺术符号说C、艺术模仿说D、艺术游戏说答案:B2.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答案:A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A、外在的自然界B、人所改造过的自然界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答案:D4.我国美学史上,提出"尽善尽美"的美学观,主张人生的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相统一的是()。
A、儒家B、道家C、佛家D、墨家答案:A5.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指的是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答案:B6.“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古诗十九首》)这诗中意象的类型是A、仿象B、喻象C、兴象D、抽象答案:C7.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答案:B8.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答案:D9.在西方,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席勒答案:D10.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答案:B11.“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答案:A12.从艺术鉴赏的过程来看,中国美学认为,艺术鉴赏(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是( )。
大学美学研究试卷及答案

大学美学研究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A. 艺术作品B. 审美经验C. 美的本质D. 人类文化答案:B2.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赫拉克利特D. 黑格尔答案:C3. 下列哪个学派主张“美感即生理感觉”()A. 理性主义B. 经验主义C. 自然主义D. 形式主义答案:B4. 以下哪个概念与“审美距离”相对应?()A. 审美共鸣B. 审美冲突C. 审美超越D. 审美沉浸答案:B5.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艺术即真理”的观点?()A. 康德B. 尼采C. 海德格尔D. 萨特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答案: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和艺术作品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美的本质、审美经验、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等。
2. 请简要介绍审美经验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
其主要内容包括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方面。
3. 简述形式主义美学的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答案:形式主义美学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形式和结构,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克罗齐、里尔克等。
4. 请简要介绍自然主义美学的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答案:自然主义美学认为艺术应当模仿自然,强调艺术作品的现实性和客观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莫奈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审美距离的概念及其在美学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审美距离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情境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审美距离在美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美距离可以使欣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避免情感共鸣过度导致审美疲劳,有利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2. 论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及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答案: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美学考试资料

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C)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D )A、虚拟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B)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向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A、艺术批评B、艺术接受C、艺术品D、艺术创造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A、游戏B、模仿C、表现D、娱乐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社会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立普斯B、费希纳C、布洛D、丹纳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D)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全国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00037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00037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A、《判断力批判》B、《审美教育书简》C、《诗的哲学默想录》D、《美学》2.下面关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B、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C、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D、审美意识奠基于美学思想3.审美趣味的两重性主要是指A、先天性与后天性B、观念性与实践性C、个体性与社会性D、现实性与理想性4.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审美活动的变化,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A、自律性B、他律性C、功利性D、物质性5.审美体验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审美主体A、卓越的想象能力B、饱满的审美情感C、丰富的人生体验D、高远的审美理想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体现的形式美因素主要是A、色彩B、线条C、形体D、音响7.杜夫海纳认为,要使审美对象获得现实的生命,审美主体就必须使自己A、现实化B、非现实化C、理想化D、审美化8.博克认为,产生崇高感的本能是A、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B、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C、社交的本能D、性的本能9.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A、道德实践B、精神实践C、生存实践D、宗教实践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不是一种审美情感B、丑主要表现为反常、混乱等形式C、丑不是人们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D、丑在美学中没有意义11.荒诞引起的主要是A、虚无感B、悲剧感C、滑稽感D、厌恶感12.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主张“崇高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美学家是A、席勒B、叔本华C、尼采D、西美尔1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讨论的审美形态主要是A、悲剧B、喜剧C、荒诞D、崇高14.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对悲剧做出完整定义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朗吉弩斯D、西塞罗15.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科学主义者的是A、托马斯·门罗B、叔本华C、尼采D、伽达默尔16.孙悟空等神话形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A、接近联想B、对比联想C、再造性想象D、创造性想象17.“言有尽而意无穷”说明了审美理解具有A、直观性B、超越性C、多义性D、超验性18.在各种空间艺术中,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是A、建筑B、绘画C、雕塑D、戏剧19.“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要描述的是A、艺术观察能力B、艺术理解能力C、艺术想象能力D、艺术情感能力20.黑格尔认为,在各种艺术类型中成就最高的是A、象征型艺术B、古典型艺术C、浪漫型艺术D、现代型艺术21.术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A、宗教功能B、认识功能C、道德功能D、审美功能22.艺术存在于A、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B、作者的创作活动中C、艺术作品中D、读者的接受活动中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B、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没有终点C、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会随着“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变化D、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可以分为观、思、评三个阶段24.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是A、现实性、社会性、感性和联想性B、现实性、情感性、联想性和想象性C、虚拟性、直观性、想象性和情感性D、虚拟性、现实性、想象性和情感性25.荣格的艺术观不同于弗洛依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A、集体无意识B、个人无意识C、性本能D、艺术表现26.梁启超把小说的感化作用概括为A、熏、观、感、讽B、熏、浸、教、乐C、熏、浸、刺、提D、兴、观、群、怨27.《淮南子》中说,“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展改造而成为团队a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团队a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展传承。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理论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考虑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关系:是指附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表达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绘,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详细存在状态。
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好地开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兴趣: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美学问答题

简答题:1.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即:①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②美与审美形态;③美感与审美经验;④艺术和艺术活动;⑤审美教育。
2.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
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①它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它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它还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3.简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的内涵。
①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②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③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①柏拉图的喜剧发生论,认为滑稽和可笑缘起于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
亚里士多德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②康德从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他说:“笑是一种从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③黑格尔从矛盾冲突观点出发,认为喜剧“用颠倒过来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的缺陷,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泛滥以达到解决。
”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喜剧问题,马克思说喜剧是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⑤现代美学理论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
苏珊•朗格把喜剧解释为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
巴赫金提出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喜剧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5.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①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②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
哲学:美学原理试题

哲学:美学原理试题1、判断题审美心胸是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
正确答案:对2、问答题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正确答案: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江南博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
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
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3、问答题理解美的本质界定的集体化的特征?(试以集合化的方式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正确答案:⑴我们不应以某种单一性的论断来界定美的本质,而应以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集或命题群来涵盖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界定上呈现出集体化的特征。
⑵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⑶凡是美都是形象。
⑷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之中4、单选关于审美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B.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
C.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
D.审美活动是人类唯一的价值需求。
正确答案:D5、判断题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
正确答案:对6、问答题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
正确答案: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一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美学问答题

答:①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②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
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①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②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③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
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答:①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②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
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③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答: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22、喜剧的特征是什么答: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的情感形式是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答:①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②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和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③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④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24、丑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1853年他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着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主要贡献:①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③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④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答: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特点:①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②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③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7、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答:①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②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