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总结西方史学史

第一章古典史学(希腊史)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
他的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
因以记述希波战争为中心,故亦称《希腊波斯战争史》,这部巨著成了后世把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最早的一个范例。
2、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被人们称作“政治史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编年与记事结合起来,这本书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3、色诺芬:修昔底德之后至“修辞学派”盛行前,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
其代表作是《希腊史》、《长征记》★和《经济论》(西方世界第一部经济专著)。
第二章古典史学(古罗马史)1、恺撒: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著有《高卢战记》,此书以第三人称记述。
记述了高卢地区战争事的历史回忆录。
战争实录,战争史,高史料文学价值。
2、李维:古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撒路斯提乌斯和塔西佗),西方第一位通史作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
他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通史体例,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3、波里比阿:希腊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作《通史》(《罗马史》)。
在他身上体现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也是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
他的史学特色是:历史眼界更为开阔,史学思想深化,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1、圣•奥古斯丁:他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其中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帝之城》还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历史哲学的发端。
2、比德:“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他重视史料的可靠性,发明和推广以基督出生年份为纪元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吾主纪念”。
第四章近代史学(1)1、瓦拉:意大利人,在文献校勘学方面颇有成就,瓦拉认为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而且他还认识到将任何事件当作一个主题的演变来看会有助于历史记载的真实。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他是西方古典史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传世之作《历史》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历史叙述体,开创了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先河。
2、修昔底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8卷,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典范,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
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主要历史作品有《希腊史》和《长征记》,《师门回忆录》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是古代史学的上乘之作。
《长征记》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4、修辞学派由于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史学出现了“修辞学派”。
该派的主要历史学家有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
“修辞学派”注重练字造句,只求文字之动人,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因过分强调修辞常常因词误义,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5、高卢战记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编撰的历史著作。
《高卢战记》记录恺撒领兵在高卢地区征服日耳曼民族的战事回忆录,它是生动的战争实录,也是一部古老的战争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该书反映了恺撒高超的写作技巧。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该书在西方广为流传影响很深。
6、塔西佗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7、普鲁塔克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生平著述丰富,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印记,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的历史传记体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史学史研究对象:史学思想(主导)、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史学史的价值:承上启下,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点门径,早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作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取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西方史学史发展阶段:古典史学(古希腊罗马史学)→中世纪史学(5C—14C)→近代史学(14C—19C,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兰克史学)→现代史学(20 C——)1599,波普利尼埃尔《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研究开山之作。
古典史学(——5C)世界各国的史学演进,最早应追溯及神话与史诗。
西方古典史学溯源于古希腊,发扬光大于古罗马。
西方古典史学传统:①.求真探索精神;②.人文主义观念;③.宽宏的历史眼光;④.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⑤.重视史著的表述与史家的修养。
一.古希腊史学1.希腊神话的一个重要特点:“神人同形同性论”。
2.古希腊史学诞生地:爱奥尼亚地区。
3.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4.荷马时代:B12C—B8C5.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
6.B6C左右,散文纪事家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史学的正式萌芽。
7.希罗多德:《历史》(《缪斯书》/《希波战争史》),“西方史学之父”,社会文化史之祖。
8.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开创者,追求求真与致用。
9.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
10.古希腊三大史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11.修辞学派:注重炼字造句,只求文字动人,不关心史事正确,力求把历史著作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西方史学史

最高成就 对后世影响很大 瑕疵: 运用了四季转换以及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等 来纪年,但总体而言,没有精确的纪年方法; 常常用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历史
四. 多产的色诺芬(Xenophon)
1.色诺芬(约前427—前355年)的生平与创作
的时代背景: A.生平: 出身于贵族家庭 师从苏格拉底 爱好广泛,博而不专 曾充当雇佣兵为小居鲁士作战(前401—399)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受到雅典政府的放逐 先后定居斯巴达与科林斯
C.视野开阔、取材丰富:
通史,涉及他当时所知的“世界”
资料来源:口头传说、游历所见、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中包括: 碑铭 神谕记录 前人或当代人的著作
D.文笔优美、描写生动
“高大的建筑和树木总是受到雷电的打击” “愿意倾听良好忠告的人和能提出良好忠告
的人同样是聪明人”
2.《历史》的主要内容:
由亚历山大里亚的校注者分为九卷
A.第一部分: 前4卷至第5卷第27节 希波战争的背景介绍 叙述西亚、北非、南俄等地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以
及波斯的扩张 B.第二部分: 第5卷第28节至结尾 对希波战争起因与过程的记述
3.希罗多德的著史特征: A.撰史目的: 训世教诲 历史的功用在于“保存人类的功业”
着时间的逝去而变为传说,以致难以置信” 其著作史料来源包括: 考古材料 个人直接经历与观察 文献 当事人的回忆 口头传说 “修昔底德作品的第一页就是一切真实历史的开 端”——大卫· 休谟
D.秉笔直书,冷静客观: 对雅典与斯巴达并无偏袒
按照一般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善恶
B.创作背景: 希波战争(前492—479年):生死之战 雅典成为爱琴海各城邦的领袖 《历史》动笔于希罗多德居住于雅典之时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
西方史学史

第一章古代希腊史学一、古代希腊的史学1、环境、文明与史学(1)地理环境与爱琴文明地理环境:A、临海、多岛屿(海洋性);B、少地、多山;C、地中海式气候(温暖湿润)爱琴文明:A、政治上:城邦林立、奴隶主民主制度;B、经济上:工商业、航海业发达;C、文化上:文学音乐艺术、科技、医学发达(2)记忆、回忆——史学的本原;P4-5页(3)神话——原始社会中的史学萌芽;2、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西方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文化和古代希腊文化古代希腊史学是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神话、英雄史诗和纪事家的纪事作品则是古代希腊史学的萌芽形态(1)神话:古希腊奥林匹斯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人、火人类的创造者、先觉者、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用长长的茴香枝,从烈焰熊熊的太阳车上,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饥寒交迫),高加索山,最终被赫剌克勒斯救出。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主会场火炬;1936年火炬传递★第一次神与人的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参加了这次聚会。
最终达成了协议,人类把最好的东西献祭给诸神,而诸神要保护人类的安全和丰收。
★“潘多拉之匣”。
潘多拉,意思就是“被赐予一切的女人”。
★西西弗斯的传说。
在《荷马史诗》中,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又机巧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
死后,西西弗斯被判逐到地狱里,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总结:神话与史学的关系神话传说是变形的记忆,始终保留着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内核。
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
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西方史学史

History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导论
• “要掌握一门学问,最好是先学这门学问的 发展史。” ——约翰·穆勒
• 一、西方史学史包括什么样的内容?
包括自古希腊史学萌生,到20世纪晚期以 来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 讨论历史研究的主体、历史研究的成果、 史学整体时代状况。其中,史学思想是尤 其值得关注与系统梳理。
• 政治生活上,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由民众大会 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但这种“民主”已经逐渐流 于形式,阶级分化已较明显,部落首领的权力越 来越大,出现了奴隶的占有和买卖。
• 荷马史诗中反映的某些史学元素:
首先,在史诗中,我们还可看到赞美人的 智慧,嘲笑神的邪恶,赞美、歌颂人间, 蔑视上天,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又常常是 同歌颂民族贵族英雄主义相结合的。
第一章 古希腊史学
二、古希腊史学的准备 1、从史学史的角度看,史诗是蕴含着史学 胚胎的最早作品,而荷马史诗因其留传至今 成为代表性作品。
•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 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由荷马 加工整理而成。它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 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 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荷马史 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作《奥德 修记》)两部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马史 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 们编订过的作品,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各部为 24卷。
• 《奥德赛》叙述伊萨卡(Ithaca)国王奥德修斯 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 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 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 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 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萨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 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 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 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萨 卡的权力。
西方史学史第一章

3、对色诺芬史学成就的评价
①历史叙述的技巧
②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
③重视经济生活。
七、色诺芬及修辞学派
二、伊索克拉底和修辞学派史学家 伊索克拉底:《论和平》 埃福鲁斯(Ephorus,约405-330BC) 《希腊全史》 提奥庞普士(Theopompus,大约前378305) 《希腊史》和《腓力传》
内部:古希腊哲学的影
响
二、荷马及《荷马史诗》
1、荷马本人简介
《荷马史诗》片段
竞赛结束, 人群四散离去,走回各自的快船, 心里想着吃喝和甜美的睡眠. 惟有阿基琉斯仍在哀声哭泣, 怀念心爱的伴友, 所向披靡的睡眠此时却难以使他就范. 他辗转翻滚, 念想着帕特罗克洛斯, 他的强健和刚勇的人生, 回想着他俩并肩打过的每一场战斗.
见这些事件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
过了的。
明确的治史目的 : 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 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中。但如果那
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
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的人,认为
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
心满意足了。我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 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久远的。
七、色诺芬及修辞学派
一、色诺芬的史学成就 1、色诺芬简介(Xenophon约444-350B.C) 2、色诺芬的历史著述 多产作家:《远征记》、《希腊史》、《居 鲁士的教育》、《苏格拉底的辩护》、《师 门回忆录》、《宴会篇》、《家政论》、 《论骑术》、《论雅典的收入》、《阿格西 拉于斯传》
(色诺芬Xenophon约444-350B.C)
八、希腊化时期的史学
希腊化时期史学的特点:
第一,写回忆录的风气盛行。
托勒密· 索特:《亚历山大战争回忆录》; 加利色尼斯(callithenes,约前360-280):《波斯 志》; 麦伽斯色尼斯(Megasthenes 美伽斯提尼,约前4-3 世纪之交)。
《西方史学史》课件

古罗马:历史 学的发展,如 塔西佗、李维
等
中世纪:历史 学的停滞,如 教会史学、编
年史等
文艺复兴:历 史学的复兴, 如马基雅维利、
博丹等
中世纪史学的发展
教会史学:教会对历史的记录和研究,强调宗教信仰和神学观点
编年史:以时间为线索,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历史哲学:对历史现象进行哲学思考,探讨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原因
从历史哲学到社会科学方法
历史哲学:研究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强调历史学的哲学基础
社会科学方法: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 研究历史,强调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
历史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融合:历史 哲学为社会科学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社 会科学方法为历史哲学提供实证支持
历史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演变:从历 史哲学到社会科学方法的演变,反映了 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内容:详细描述了罗马帝国的兴衰过程,揭示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问题
影响: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西方史学史上的瑰宝”
西方史学史的方法论演 变
从传统叙事到历史解释
传统叙事: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历史事件 历史解释: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的探讨 历史解释学派:以兰克学派为代表,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历史解释的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历史分析、历史解释等
西方史学史的现代发展
新文化史的发展
起源:20世纪60 年代,美国历史学 家提出
特点:强调文化因 素在历史发展中的 作用
研究方法:跨学科 研究,注重文化现 象的解读
影响:对传统历史 研究产生冲击,拓 宽了历史研究的视 野
社会史的复兴
社会史的兴起:20 世纪初,西方史学 界开始关注社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罗马盛衰原因论》摘要:孟德斯鸠作为18世纪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一生写了几十种著作。
惟独《罗马盛衰原因论》没有为他来盛誉,这是一本有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书,大概是因为这部书讲的虽是历史,作者的用意却在于研究政治吧。
作者利用罗马的相关史料论述历史问题,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本文主要探讨该书体现的社会价值和学术地位,罗马盛衰原因对当今大国发展的启示,以及对历史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关键词:孟德斯鸠罗马帝国社会价值历史观
关于罗马帝国的命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
在衰亡的原因上,则有自然衰败说、偶然说、综合说、地理位置说、自杀论等多因素理论,罗马帝国的命运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罗马盛衰原因论》就是一部关于论述影响罗马盛衰因素的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似述史而不述史,似理论又不专论,发挥史学的启蒙作用,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
一、作者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法国吉伦特省波尔多城的一个贵族世家,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理论的奠基人。
孟德斯鸠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诸领域业绩辉煌。
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
以国王为首的袍服贵族和教会僧侣所组成的统治阶级与政治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的第三等级矛盾斗争日趋尖锐。
孟德斯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三部著作表达其史学思想,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
内容简介
《罗马盛衰原因论》是孟德斯鸠的主要历史著作,1734年出版。
这是一部政治意识很强的论著。
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造就了此书的特色。
《罗马盛衰原因论》通过对罗马史料的整理论证,阐述了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性及居民风俗对国家兴衰的影响,揭示了罗马盛衰的原因。
由此作者联想当时法国与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并利用罗马的有关史料,论述历史问题,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
通过论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借以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暴政,给社会民众以思想启蒙,为共和国制度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与其把《罗马盛衰原因论》看作一本历史著作,还不如看作是一本政治论著更切合该书的性质和作者的原意。
二、评价与引申
社会地位
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文中体现很强的政治意识,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目的不在于学术创造而是强调社会影响,主要任务在于开启民智,提高悟性,增强意识。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着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
《罗马盛衰原因论》有别于一般的史学作品,文中主要以罗马盛衰为主线,通过多罗马盛衰原因分析来反思当时法国封建制度的非合理性,发挥史学的启蒙作用。
阿尓都塞对作为历史学家的孟德斯鸠给予崇高的评价“孟德斯鸠是对历史的动力问题作出回答的第一人。
”①孟德斯鸠首先强调就是民主政治,重视制度的建设,他认为罗
①路易•阿尓都塞:《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M】,巴黎1981年出版,第52—53页
马之所以兴盛,是因为罗马早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限制个人权利,反对独裁统治,保障民主政治,从而使罗马强盛,称霸地中海。
孟德斯鸠说:“罗马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它的制度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利的事件”①1997而反观法国社会,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独裁横行,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国家衰亡。
通过赞颂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来鞭挞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愚民政策,唤醒民主意识。
其次,孟德斯鸠在书中深刻的揭露了教会的丑恶嘴脸,由于教会干预政治,给国家社会带来恶果,影响社会的进步。
一针见血的指出宗教迷信残害罗马精神,这是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教会就是推翻封建专制的最大阻力,打击教会统治,擦亮民众的眼睛,把人民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
最后,孟德斯鸠还指出国王的贤明与否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他说:”罗马繁盛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国王都是伟大的人物。
在历史上,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不间断的一连串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孟德斯鸠借罗马盛衰史事,赞誉贤明君主,用以反对当时封建专制与腐败,唤醒民心,起到了启蒙作用。
学术地位
孟德斯鸠作为近代历史学派先驱之一,他的一些历史观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可以探讨一下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观。
古代和中世纪,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人类历史是循环往复的,甚至是倒退的。
而孟德斯鸠却摈弃了以前西方思想家的社会观念,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发展变化。
关于社会演进的观点首先体现在《罗马盛衰原因论》里,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演变常常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控制的,历史发展受因果关系的制约,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社会是个有机体,结构中一个因素的改变,会相应的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对罗马帝国兴盛衰亡的原因分析,他认为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罗马的国家制度在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三个时代中变化都深刻影响着罗马的盛衰。
“政治腐败确实是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历代执政者足以引以为戒。
”②而对于民风民俗,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和以后的历史学家坚定断言:“罗马帝国衰亡是人们性关系堕落、生活奢侈和放荡的必然结果。
”③由此可见,居民风俗也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足之处
我认为《罗马盛衰原因论》有两处不足的地方。
首先,孟德斯鸠在分析罗马盛衰因素时,将政治和居民风俗作为核心因素。
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过分强调制度民俗的重要性,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没有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着眼,不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没有正确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所以,马克思在《马志尼与拿破仑》中指出:“孟德斯鸠关于罗马盛衰的论述差不多就像是小学生的作业。
”
还有一处不足地方就是作者不太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他不在这些史实中发现规律或原则而是以他发现的规律和原则来解释这些史实,不具有客观真实性。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作者对基本史实并没有给予重视,英国著名学者夏克来顿指出:“考古学的成果在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已经开始对历史学发生较大影响,可是,孟德斯鸠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只利用一项考古学成果,偏偏还用错了。
”④由此看来,孟德斯鸠在史料细节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心得体会
①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②汝信.《西欧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夏克莱顿:《孟德斯鸠评传》,格勒诺布尓1977年版,第122页
罗马帝国的衰亡及启示
世家历史波澜壮阔,国家民族的兴衰构成了其重要的篇章,曾言“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个被世人赞叹的罗马帝国就这样衰落了,不得不引发世人的思考。
有学者甚至说:“只要历史研究还存在,罗马帝国的衰落问题就有可能继续争论下去。
”①作为一个历史问题,罗马帝国的命运在不同的研究视野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罗马帝国的衰亡问题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确立以前,社会关注的重心在道德,政治,军事等,研究的重点也以这些为主,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在社会中主导地位,关注的重心也发生转变。
罗马帝国虽然不复存在,但罗马帝国的观念则一直没有消失,始终跃动在西方文化的脉搏中。
例如,在美国发展的历史上,罗马帝国始终是一个理想的模版,二战后的美国也被比拟为昔日的罗马帝国。
911以后,关于罗马帝国命运的讨论再度升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美国会不会像罗马那样走向灭亡。
②
对历史学科的思考
历史作品的功能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不难看出,《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偏重于政治教育,淡于学术研究,目的不在于学术创造,而是旨在启迪民智,体现社会价值,在社会上起着良好的政治宣传作用。
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
难道这不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作品吗?历史学科终究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因此,历史著作不能单凭学术与政治孰多孰寡来衡量,应当视其“正确值”来确定。
不难一味的追求学术上的贡献,如果在启迪民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现社会价值,那么这样的作品不失为史学佳作。
而在现代化的史学声浪中,更值得提倡。
结语:《罗马盛衰原因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则是孟德斯鸠对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的看到他的政治观点,同时还能看到他以思想家的身份反思罗马由盛而衰的原因。
这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历史政治,超乎一般历史著作的学术性主旨,以批评社会现实为要务,具有强烈政治性的历史论著。
无论是对当时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还是对当今强盛繁荣的社会都有现实警示意义。
①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8页
②《关于古典文明命运问题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