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考试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1.《长征记》的作者是()A 色诺芬B 老伽图C 波利比阿 D希罗多德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A 狄德罗 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罗马帝国衰亡史》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A凯撒时代 B奥古斯都时代 C屋大维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A求真探索的精神 B理性主义观念C宏宽的历史眼光 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A休谟 B 伏尔泰 C莫泽尔 D吉本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真实性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 C《罗马历史源流》 D《罗马古物考》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 D边疆学派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西方史学史考试资料

1.简述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答①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的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②文明的数量:在汤因比那里,文明考察的视界扩大了,他认为。
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即上代文明与下代文明的关系。
因此,人类历史不是循着进步的直线发展,而是发展在这一系列的文明及其更嬗中,这与传统史学中的单纯论迥异。
③文明的可比性:在汤因比看来,③以上这些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对文化形态学派史家来说,历史纪年已显得无关紧要,这与传统史学也是不同的。
④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但挑战必须适度,即它的刺激和强度必须处在最能激起应战的那一最佳位置上。
⑤文明生长的尺度:在汤因比看来,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在一系列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场所发生了转移,即从文明的外部环境移入到位文明的内部,在这种逐渐升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才是文明成长的标志。
⑥文明衰落的原因,它只能在社会自身中寻找。
⑦文明的解体:在汤所构建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四阶段论”中,这最后一个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新旧文明之间的交替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⑧西方文明恶前景。
2.简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答:①努力把人类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
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修认定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
②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修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努力寻求更为深刻具体原因,试图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
修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经济状况与政治上的兴衰治乱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经济原因上去探求历史事件的成因。
还对经济因素与军事上的成败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出色的分析。
④修的史学也有缺陷,作者不能摆脱古代史家一般所具有的对命运的信仰,认为人类无力抗拒它。
西方史学史考试题目

名词解释:1.班克罗夫特:①美国实学的奠基者,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历史。
早年深得德国史学之风韵,后又收到英国史学家麦考莱和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影响。
他著有10卷本《美国史》,堪称近代美国史学的一部名著,文笔优美,观点鲜明,充满爱国激情,但难免有夸张失实之憾。
②(1800~1891)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史学的奠基人。
出身于马萨诸塞州梧塞斯特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位爱国的牧师。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早年就养成对历史学的爱好。
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德意志,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回国后在哈佛大学任教。
1834~1840 年,他陆续出版了所著《美国史》的头三卷。
1845 年,他被波尔克总统擢拔为海军部部长,次年就任驻英公使。
1849 年任满回国,继续从事于《美国史》的写作,1852~1866 年出版了第4至第9 卷。
后又被任命为驻德公使,后才完成第10 卷。
其《美国史》共历时40 余年,倾注了毕生精力。
书起自美洲的发现,止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是一部充满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浪漫色彩的记叙性历史著作。
作者文笔优美,观点鲜明,颇具感染力。
本书在美国史学史上有相当影响,堪称美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他被誉为“美国史学之父”。
但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其著作中不免夸张失实,是不够谨严的。
2.汤因比:①(1889-1975)英国史学家。
1889年生于伦敦。
1919年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出席巴黎和会,同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
19993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员。
汤因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研究》。
他在1920年开始撰写此书,至1961年始出齐,共12卷。
汤因比倡导“文化形态史观”,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了20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
②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的母亲和叔父都是历史学家,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就读温切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这些都为他在历史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基础。
西方史学史考试题目

1.简述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答①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的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 ②文明的数量:在汤因比那里,文明考察的视界扩大了,他认为。
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即上代文明与下代文明的关系。
因此,人类历史不是循着进步的直线发展,而是发展在这一系列的文明及其更嬗中,这与传统史学中的单纯论迥异。
③文明的可比性:在汤因比看来,③以上这些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对文化形态学派史家来说,历史纪年已显得无关紧要,这与传统史学也是不同的。
④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但挑战必须适度,即它的刺激和强度必须处在最能激起应战的那一最佳位置上。
⑤文明生长的尺度:在汤因比看来,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在一系列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场所发生了转移,即从文明的外部环境移入到位文明的内部,在这种逐渐升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才是文明成长的标志。
⑥文明衰落的原因,它只能在社会自身中寻找。
⑦文明的解体:在汤所构建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四阶段论”中,这最后一个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新旧文明之间的交替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⑧西方文明恶前景。
2.简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答:①努力把人类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
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修认定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
②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修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努力寻求更为深刻具体原因,试图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
修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经济状况与政治上的兴衰治乱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经济原因上去探求历史事件的成因。
还对经济因素与军事上的成败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出色的分析。
④修的史学也有缺陷,作者不能摆脱古代史家一般所具有的对命运的信仰,认为人类无力抗拒它。
西方史学史

期末作业考核《西方史学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50分)1. 希腊神话:是以众神居住的奥林帕斯山为中心,通过诸如:开天辟地、诸神产生、神的谱系、天神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等众多的故事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原始神话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探查出古代希腊人出于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
2.《上帝之城》: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基督教历史哲学的思想。
该书是为反驳异教徒的攻讦而创作的,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的基督教历史哲学论纲。
《上帝之城》在内容上分两部分。
前10卷反驳异教徒的观点,后12卷确立作者的观点。
其主旨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胜利的过程。
这样,奥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学观念构筑起了自己的历史认识框架。
在他看来,历史是有始有终的,历史始于创世纪,终于末日审判,这样就为历史设定了一个时间维度。
在这期间,历史是充满了矛盾斗争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最终必将迎来一片光明。
这种历史观念有别于古希腊时期盛行一时的历史倒退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进步因素,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进步观念的形成具有理论启发作用。
3.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它的涵义相当广泛,主要指一种信念,即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
其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猛烈抨击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及其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总之,人文主义是重视现世生活、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与幸福哦、人的情感与理智、人的知识与探求精神,反对禁欲主义、禁锢人性、虚伪造作、先验论、消极无为的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西方史学史复习(一)

西方史学史复习(一)一、填空题1.公元5世纪至前4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2.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东方时代”的观念。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修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9.特奥波姆波斯的《腓力王传》述马其顿王腓力时代的政事文辞华丽他被称为“希腊之麦考莱”。
10.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的开端。
11.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题乌斯、李维、嗒西陀。
14.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17.阿庇安的《罗马史》是“连接波里比阿和西塞罗之间‘交替时代’的桥梁”。
马克思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18.“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的一部。
20.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西方史学史

期末作业考核《西方史学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50分)1. 修昔底德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他的名世之作。
修昔底德出身于一个显贵家庭,作为雅典的富有公民,他参加了当时几乎波及希腊各城邦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24年当选雅典最高军职十将军委员会成员。
但是在战争之初,由于修昔底德没能及时救援雅典在色雷斯的军事要地安菲波里,因“贻误战机”、有通敌之嫌,被放逐国外。
流放期间,他在希腊世界,特别是那些敌对国家广泛游历,收集多方面资料,著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
亲历这场战争的修昔底德,以简洁流畅的文字,生动豪放的语言,冷静客观的态度,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主要史实、陆海战的恢宏场面以及城邦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所确立的如实专一记述政治军事史的编纂程式,为后世史书创作开创了新的传统。
2.《查理大帝传》中世纪西方史学家艾因哈德的代表作,缘起于为君主查理歌功颂德。
内容分两部分,共三十三节,分述查理“在国内外的事业”与“私生活和性格”。
在前一部分里,作品从查理即位开始写起,按时间顺序对他所发动的几十次战争进行了简明叙述。
其中,对两次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残酷激烈的萨克森战争及阿瓦尔人战争记述得最为详细。
在后一部分里,作品精心叙述了查理其人的外貌、性格、爱好及家庭情感,赞美了查理鼓励学术、提倡宗教的义举。
艾因哈德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多是出自第一手资料。
比照中世纪时期其他西方史学家的作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洋溢着更多的古典主义色彩,这是因为,该书的撰写,是模仿古罗马作家苏埃托尼乌斯的《十二恺撒传》的结果。
但是,作品除了对查理对外战绩和宫廷生活的描述外,对于这一时期法兰克国家内外各方面的情况几乎只字不提,作品的视野极为有限。
3. 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出身于佛罗伦萨没落的贵族家庭,著作有《君主论》、《论李维的罗马史前十卷》、《佛罗伦萨史》等,其中《佛罗伦萨史》是其最主要的史学著作。
济南大学成人教育《西方史学史(161305)》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济南大学成人教育《西方史学史(161305)》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在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写史原则,是其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
答案:塔西陀2.后现代主义史学主要代表人物()于1973年出版《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
答案:海登·怀特3.英国史学家()在西方史学史上的贡献在于历史纪年方法的创新,把纪年的基准设定在基督诞生之年。
答案:比德4.《高卢战记》是()的代表性作品,是一部回忆录。
答案:恺撒5.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家霍布斯鲍姆的主要著作是现代历史“四部曲”,包括《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以及()。
答案:《极端的年代》6.()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教会史》,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
答案:攸西比乌斯7.斯宾格勒作为文化形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代表作是()。
答案:《西方的没落》8.意大利史学家()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答案:克罗齐9.全球史观代表性人物斯塔夫里阿诺斯著有()及《全球冲突: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全球通史》二、名词解释1.计量史学答案:计量史学是现代历史学的—个重要分支,也称历史计量研究或者历史数量研究,其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运用一整套数理统计方法,把数据或可以计算的其他史料用作分析和解释历史的主要证据。
历史学家使用数据的历史与和历史学一样古老,但是,现代计量史学是伴随计算机和统计学软件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是计量史学最基本的研究手段。
使用计量的方法有助于历史研究摆脱单一的定性分析,对揭示普通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体活动的特征以及历史研究者充分发掘和利用以往被忽视与埋没的历史资料有重要帮助。
计量史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晦涩难懂。
2.希罗多德答案:古希腊历史学家。
所著《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社会文化史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罗马将军恺撒的作品《高卢战记》、《内战记》、p67~682、撒路斯乌斯代表作《朱古达战争》、《喀提林阴谋》(罗马共和国时期)p69~703、古希腊三大史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p31~504、剑桥近代史的主编阿克顿勋爵,1895年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
P2775、理性主义史学(17~18世纪)浪漫主义史学(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客观主义史学(19世纪)6、近代历史哲学之父是意大利的维柯, 代表作是《新科学》p157~1587、美国史学中边疆学派创始人是特纳,代表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新西部的兴起》、《美国历史上的边疆》、《美国历史中的社会力量》p2858、塔西陀代表作《演说家的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p839、老加图的代表作《起源》、《论农业》、《论军人》p6710、唯物史观与其他史观的区别在于:唯物地解释人类历史p23211、《法国文明史》和《欧洲文明史》的作者是基佐12、年鉴学派创始人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第一代),布罗代尔(第二代),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杜里、马克·费罗、勒维尔(第三代)p326二、名词解释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5-前425年)是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记事家。
晚后的古罗马政治家和大学者西塞罗曾高度评价他的贡献,称其为“历史之父”。
出生地:小亚细亚南部多利斯人城邦哈利卡纳苏,儿童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参与城邦政治斗争,反对僭主吕格达米斯,失败后遭放逐,放逐期间,到埃及、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南俄、希腊半岛等地游历;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过从甚密;公元前429年,开始写作《历史》。
(不一定写:但也有一些权威对其很不以为然,谓之“谎言之父”。
著名史家普鲁塔克专门撰写一文《论希罗多德的阴险》,指责他任意歪曲真相。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400或前396年个人生平信息非常少:既无他传,也无自传,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鳞半爪的提示,以及后期希腊罗马作家的零星记载。
出生:公元前5世纪五六十年代,雅典城西南一个名叫哈利莫斯的德莫(雅典基层行政划分单位)中,青少年时代及其家庭教育,雅典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其成长的影响。
公元前431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424年修昔底德担任将军一职,期间没有任何记录,前424年,安菲波里之战,修昔底德被流放,前424-前404年,被流放,个人史的又一空白,前431-前404年期间,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断断续续写了大概27年。
老加图:马可·波尔基乌斯·加图(Marcus Porcius Cato, 公元前234-前149年),又叫老加图(Cato the Elder;Cato Maior)。
出生于拉丁城市图斯库鲁姆的平民家庭,老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演说家,前195年的执政官。
老加图在拉丁文学的发展方面有重大影响,他是第一个使用拉丁语撰写历史著作的罗马人,也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拉丁语散文作者。
代表作及史学成就:《起源》(Origines,也译作《起源论》、《创世纪》、《罗马历史源流》),共7卷,现仅存残篇,追溯前辈创业的艰辛,说明罗马优良传统以及罗马国家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
为第一部拉丁史作,开启了拉丁史学写作的进程。
总体上是部平平庸之作,中心内容是宣传爱国思想,显示出拉丁史学早期的不成熟。
《论农业》(《农业志》)、《论军人》。
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Livy,公元前59-公元17)p.72生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帕多瓦城(帕塔维乌姆),不过他在青年时代就来到罗马,从事学术活动。
他受到屋大维以及其他权贵人士的赏识和供养,与维吉尔(Virgil)、贺拉斯(Horace)等同为官廷中的宠臣,并受聘为屋大维之孙克劳狄的师傅。
李维与之前、之后的希腊罗马史家都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当兵打仗和当官从政的经历,是位纯粹的书斋学者。
因此他的著作是以记载历史为己任的自觉的学术之作。
李维所生活的时代是个激变的时代,他亲眼看到罗马由分裂走向统一,亲眼看到共和制的倾覆和帝制的建立,亲身经历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过度的时代,对奥古斯都时代的政事了如指掌,因此他有条件把当时的罗马史作一个总结。
可能是唯一与奥古斯都本人有过接触的史学家。
李维竭毕生之力,前后用去40年时间,写了一部通史性质的《罗马史》,始自远古,止于奥古斯都时代末期(公元9 年德罗苏斯之死)。
普鲁塔克(Plutarch,约46—126年)是希腊优秀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者,是早期帝国时期最优秀的传记体史家。
生平:(郭小凌,p.77-78)中希腊比奥提亚地区凯罗尼亚人,生在贵族之家。
熟悉希腊文化,崇拜罗马文化,在他身上体现着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代表作:《名人传》一译《希腊罗马名人传》、;《道德集》,其中《希腊罗马名人传》流传较广,是其享誉文史领域的扛鼎之作。
普鲁士学派:是指在19世纪中叶的德国应德意志统一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对外扩张的沙文主义而产生,主张史学应为现实尤其是政治服务的一个史学流派。
主要是鼓吹民族主义,通过历史著述论证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借历史以评说现实。
达尔曼是其奠基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罗伊森、特雷契克和聚贝尔等。
他们崇尚强权政治,不少人走向了沙文主义。
但他们在德意志统一中也成为一批文化先锋,对后来德意志的历史甚至于哲学都留下了非常深的积累。
塔西佗: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约公元55—120年)。
他在罗马史学中的地位相当于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中的地位。
生平:(郭小凌,p.83)塔西佗出身望族,可能是是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的外省骑士家庭;后到罗马学习演说术;77或78年,娶执政官阿古利可拉的千金朱丽亚·阿古利可拉为妻,从此仕途一路顺风顺水;81或82年,任职税务官,以后又任大法官、执政官、行省总督等。
著作:《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即《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
色诺芬:(p50)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雅典人。
苏格拉底的弟子。
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
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问题。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色诺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也有人把他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举,称他们为“古希腊3大史学家”。
人文主义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
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
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
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
力图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
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是在复兴古典史学,但实际上它却是西方近代史学的开端,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对历史哲学也有独到的见解,1787年写成《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篇历史哲学论文从理论上典型地发挥了他本人乃至整个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念,从而大大推动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成为后世历史哲学之先导。
文化形态学:又称社会形态学、比较形态学,现代西方史学最为重要流派之一。
肇始于斯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继承与发展。
把历史看成一种高度的自律性,同时具有生长、兴衰、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文化的兴衰过程,揭示其不同的特点,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汤因比:(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彼德:中世纪英国史学家,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英吉利教会史》,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翻阅了当时英国所有档案,充分占有所能获得的任何资料,写作目的除道德训诲功能之外,以写作作为自己献身于宗教事业上的实践方式,书中牵涉当时英国社会、经济、文化、民间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在基督教纪年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浪漫主义史学: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德。
浪漫主义史学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
它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理论的完善、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近代语言学和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