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概论教案18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运输和提升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运输和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技术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介绍矿井运输和提升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3.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操作方法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
4. 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技术介绍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规定、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实际操作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实操演练,提高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设备的操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和动画演示。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和小组讨论题目。
3. 准备实操演练设备和场地。
五、教学进程:1.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课时)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介绍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2.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2课时)介绍矿井运输和提升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分析各种设备的优缺点。
3.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操作方法(2课时)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分析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 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技术(2课时)介绍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规定、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方法,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和教训。
5. 实操演练(1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实操演练,提高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设备的操作技能。
6. 课程总结与复习(1课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案例分析的能力。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水平及倾斜巷道掘进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水平及倾斜巷道掘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使学生掌握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倾斜巷道掘进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开采概述煤矿的基本概念煤矿开采的基本流程2. 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电子教案的概念与特点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案例3. 倾斜巷道掘进技术倾斜巷道的概念与分类倾斜巷道掘进的技术要点倾斜巷道掘进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电子教案的应用以及倾斜巷道掘进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倾斜巷道掘进技术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1. 教材:《采煤概论》2. 课件:煤矿开采概述、电子教案应用案例、倾斜巷道掘进技术要点3. 视频资料:倾斜巷道掘进现场实况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煤矿开采概述讲解煤矿的基本概念介绍煤矿开采的基本流程2. 第二课时: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阐述电子教案的概念与特点分析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案例3. 第三课时:倾斜巷道掘进技术讲解倾斜巷道的概念与分类详细介绍倾斜巷道掘进的技术要点讨论倾斜巷道掘进的安全注意事项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教案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组织学生讨论倾斜巷道掘进技术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总结本章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对不足之处进行辅导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煤矿开采基本概念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倾斜巷道掘进技术时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煤矿企业,实地了解煤矿开采及倾斜巷道掘进的实际情况。
2. 邀请煤矿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煤矿开采技术和经验。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运输和提升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运输和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3.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知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原理、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原理和安全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原理、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采煤概论》相关章节。
2. 课件: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图片、图表、视频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安全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矿井运输:将煤炭从工作面运送到井口的过程。
矿井提升:将煤炭从井口提升到地面的过程。
2.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矿井运输设备:皮带输送机、溜槽、矿车等。
矿井提升设备:绞车、天轮、钢丝绳等。
3.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知识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定期检查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注意劳动保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原理、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原理和安全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原理、主要设备和操作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通风

一、教案基本信息《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通风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风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通风事故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3. 矿井通风方法及其优缺点4. 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性5. 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矿井通风事故案例资料3. 教学视频(可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矿井通风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意义。
3. 讲解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通风系统的结构。
4. 讲解矿井通风方法及其优缺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风方式。
5. 讲解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 分析矿井通风事故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安全意识。
7.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矿井通风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矿井通风知识。
三、课后作业1. 复习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2. 分析矿井通风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和教训。
3. 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矿井通风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第一、二章煤矿地质与矿图基础知识第一节地壳及其运动1、地壳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以下的坚硬薄壳层,其厚度约为地球半径的1/400。
2、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6km。
3、地壳是煤及其各种矿产资源形成和保存的地方。
4、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5、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很多。
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6、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的上部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流纹岩和辉长岩等。
7、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表层分布最广,它覆盖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5%,是最常见的一类岩石,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就是沉积岩。
如煤、油页岩、盐矿、沉积铁矿、石灰岩等。
此外石油和天然气也生成于沉积岩中。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的矿产资源75%来自沉积岩。
8、煤是一种主要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沉积岩,煤层的顶、底板岩层绝大多数也都是沉积岩。
因此,也可以说煤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固体可燃有机岩。
9、变质岩是地壳内已经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受到高温、高压作用或岩浆侵入,使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发生部分或全部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岩石。
常见的变质岩有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等。
二、地质作用1、促使地球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根据地质作用能量来源和发生的地点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3、由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和地壳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5、外力地质作用是在地壳表面或接近地表的地方进行的地质作用,它们的能量来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能,因而这类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场地的规划与布局原则。
3. 培养学生对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a. 主井提升系统b. 副井提升系统c. 空气处理系统d. 给排水系统e. 供电系统2.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功能a. 煤炭提升与运输b. 空气质量控制c. 水资源管理d. 电力供应与分配3. 工业场地的规划与布局原则a. 安全距离b. 功能分区c. 交通便捷d. 环境保护a. 防火、防爆措施b. 防尘、防毒措施c. 应急预案d. 安全培训与管理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和示意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安排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运行情况。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第3-4课时:讲解工业场地的规划与布局原则。
3. 第5-6课时:讲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安全要求。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绘制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协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场地建设中各项设施的合理配置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运行维护的基本能力。
七、教学内容a. 各子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作用b. 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与配合c. 系统优化与集成2. 工业场地建设中设施的合理配置a. 生产设施与辅助设施的配置b. 设施规模与矿井规模的匹配c. 设施布局与作业效率3.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运行维护a. 日常巡检与维护b. 故障处理与应急操作c. 系统升级与技术改造八、教学方法1.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通风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通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风方法。
3. 培养学生掌握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矿井通风的定义、任务和目标。
2. 矿井通风的作用和重要性:通风对矿工健康的影响、预防瓦斯爆炸等。
3.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通风网络、通风设备、通风设施。
4. 通风方法: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5. 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通风安全管理、通风安全检查、事故应急预案。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矿井通风的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探讨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矿井通风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分析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通风系统组成,通风方法等内容。
2. 案例资料:包括矿井通风事故案例、事故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矿井通风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矿井通风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通风方法及安全技术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矿井通风事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通风安全技术和措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要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2. 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风方法。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运输和提升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运输和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矿井运输和提升的主要设备和设施。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井运输和提升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定义和作用2.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分类及特点3. 主要运输设备及其工作原理4. 主要提升设备及其工作原理5. 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技术及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分类、设备及安全技术。
2. 教学难点:矿井运输和提升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安全技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矿井运输和提升的设备图片及工作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实际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井运输和提升问题的能力。
4. 进行现场实习,使学生熟悉矿井运输和提升的操作流程。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定义和作用2. 第二课时: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分类及特点3. 第三课时:主要运输设备及其工作原理4. 第四课时:主要提升设备及其工作原理5. 第五课时: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安全技术及管理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矿井运输和提升的设备图片、工作原理动画、案例视频等。
2. 教学教材:《采煤概论》相关章节。
3. 实践基地:矿井运输和提升设备实习基地。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矿井运输和提升的重要性。
2. 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基本概念、分类、设备及安全技术。
3. 案例分析:播放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矿井运输和提升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矿井运输和提升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5. 现场实习:安排学生到矿井运输和提升设备实习基地进行操作实习。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矿井运输和提升基本概念、设备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矿井运输和提升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的位置往往用它的下盘标高来表示,如+100m水平,+115水平。
图21-1 台阶要素图
2.露天矿场要素
(1)露天开采境界
露天开采终了时的空间状态。
它包括开采终了时的地面境界AB、边帮AC、BD 和底部境界线CD (图21—2)。
图21-2 露天采场构成要素
(2)边帮
由采场四周坡面及平台组合成的表面总体。
其中包括:
2.潜孔钻机
它是一种风动冲击式钻机。
工作时将冲击器和钻头一起潜入钻孔,压缩空气经钻杆送入冲击器冲击钻头,孔底岩粉由压气排出孔外。
图21-4 KQ-200型潜孔钻机
3.牙轮钻机
它是一种回转钻机。
工作时借助推压提升机构向钻头施加高钻压和扭矩,将煤者在静压、少量冲击和剪切作用下破碎,岩渣通过压缩空气吹出孔外。
图21-5 KY-310钻机示意图
(二)爆破
爆破工作是将煤岩从整体中分离下来,并按一定块度和工程要求堆积成一定的几何形体。
爆破用炸药主要应用以硝酸铵为主加适量可燃剂组成的干爆炸剂和以硝酸铵水溶液为主加敏化剂等组成的含水炸药。
如铵梯炸药、铵油炸药和铵沥蜡炸药。
起爆方法可分为电起爆和非电起爆两类。
电起爆有电雷管和起爆器两种,非电起爆有火力起爆和导爆索起爆。
二、采装工作
采装工作就是将软岩或预先松碎了的煤岩,通过机械设备采挖并装入运输设备中,或倒卸在指定地点。
广泛得到应用的间断式采装设备有:单斗挖掘机、前装机和铲运机等几种形式。
(一)单斗挖掘机
单斗挖掘机按其工作装置可分如下几种:正铲、反铲、刨土铲、拉铲和抓斗铲。
(图21-7)
(二) 前装机
该机将采装、短距离运输、排弃和辅助作业集于一个设备。
它灵活机动,运行速度高,爬坡作业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前装机多是轮胎式的,运输距离一般不超过150 m。
国产的前装机斗容为5m3,国外有斗容达22m3的前装机。
图21-9 前装机
三、运输
煤岩从工作面经采装设备挖掘装入运输设备后,煤被运往卸煤站或选煤厂,岩被运往排土场,生产上所需材料等被运往指定地点。
运输工作是采装和排卸的连接环节,起着“纽带”的作用。
也决定着整个生产任务完成的好坏。
常用的运输方式有:准规和窄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箕斗运输和联合运输。
1.铁路运输
(二)工作帮及其推进
1、开段沟初始位置确定
第一个台阶的开段沟位置一般选在剥离量少的煤层露头处,可设在煤层底板,也可设在煤层顶板,沟道可以平行煤层走向,也可以平行煤层倾向,如图23-13中的(a)、(b)。
沟道亦可以成圈形布置,如图21-13中的(c)、(d)。
图21-13 开段沟位置
2、工作帮构成
工作帮形态决定于组成工作帮的各台阶之间的相互位置,通常可用工作帮坡角大小来表示。
如图21-14所示。
图21-14 工作帮坡角
3、工作帮推进
工作帮推进方向与矿山工程开段沟初始位置有关。
图21—15(a)是煤层底板拉沟,向
顶帮推进,即一个工作帮。
图21—15 (b)是从煤层顶板拉沟,工作帮向顶、底帮两个方向推进,形成一个剥离工作帮,一个采煤工作帮。
这两种台阶工作帮的推进方式均为平行推进。
有的可以扇形方式推进(图21—16)。
图21-15 工作帮推进图
(a)——一个工作帮;(b)——一个剥离工作帮,一个采矿工作帮
图21-16 工作帮扇形推进
1——剥离台阶;2——采矿台阶;3——内部排土场
二、矿床开拓
矿床开拓指开掘矿山坑道(或修筑通路)以开辟从地表至矿床或自矿床的某一开采部分至另一部分的运输通路,并为开掘开段沟和开掘矿山坑道(沟道或井巷)的工作创造条件。
矿床开拓包括确定矿体开采顺序、开拓方法、台阶高度及坑线布置等项内容。
第四节露天矿生产能力
露天矿的生产能力,不仅指年产煤量,还有年剥离土岩量。
一、露天开采境界
露天开采境界系指露天矿场开采终了时形成的空间轮廓。
它由矿场的地表境界、底部境界和四周帮坡组成。
1、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煤层埋藏条件,如:赋存状态、厚度、倾角、煤质、围岩岩性、地形地貌、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2)技术组织因素包括开采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地面主要建筑物、城市、厂房等。
(3)经济因素包括基建投资、基建期和达产时间、煤炭的开采成本及销售价格中煤炭的贫化损失、设备供应情况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
2、合理开采深度的确定原则
当一个煤田或煤田的—部分被确定用露天法开采时,首先必须确定以什么原则圈定其合理的开采范围。
现以图21-21所示倾斜煤层为例加以说明。
图21-21 露天矿横断面开采示意固
设煤层厚度为m,顶帮边帮角为β,台阶高度为h,露头上部岩土量为V0。
每向下延深一个高度h采出煤量为P,为此所需剥离岩土量为V。
则h1时采出煤量为P1、剥离岩土量为V1;h2时采出煤量为P2、剥离岩土量为V2···;直至h i时为P i和V i。
从中可以看出,在m、h不变时,各水平采煤量P值变化不大,而V值随着深度的加大和β的减小而增加。
由此可见,露天开采的范围(深度)必然有一限度,即
C L P i≥aP i+bV i (21-1)
图
2
1-2
2 平均剥采比计算示意图 图21-23
境界剥采比计算示意图
(21-3)
式中 n p ——平均剥采比;
V ——开采境界内全部岩土量,m 3或t ;
η——采出系数;
P ——开采境界内全部工业储备量,m 3或t 。
2、境界剥采比n k
当露天开采境界做少量变化(扩大或减少∆h )所引起的岩土量与煤量变化之比值,如图21-23所示。
(21-4)
式中 n k ——境界剥采比;
∆V k ——境界少量变化扩大的岩土量,m 3或t ;
∆P k ——境界扩大后增加的煤量,m 3或t 。
由图21-23和公式(21-4)可知,境界剥采比实
为边界岩煤增量之比。
在露天矿圈定境界时,多采用
境界剥采比作为公式(21-2)中左边计算内容。
p V
n P η=k k V n P η∆=∆s
s s
V n P 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