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中漏型和源型的区别
PLC输入、输出源型、漏型接线的区别

PLC输入、输出源型、漏型接线的区别源型、漏型是指直流输入/输出型plc而言,针对于PLC的是输入点/输出点的公共端子COM口,当公共点接入负电位时,就是源型接线;接入正电位时,就是漏型接线。
或者换种说法源型是高电平有效,漏型是低电平有效。
源型输入是指输入点接入直流正极有效漏型输入是指输入点接入直流负极有效。
源型输出是指输出的是直流正极漏型输出是指输出的是直流负极。
源型与漏型的选择决定了使用那种传感器,他决定了COM端口的电压为正或是为负。
PLC的输入类型是分漏式和源式的,前者指的是正信号输入(可直接用PNP),后者指的是负信号输入(可直接用NPN),否则必须用继电器转换后输入。
传感器的型式不一而足,不过一般用得最多的是两线跟三线的,两线的跟负载串联。
三线的多为开集极输出,三根线分别为正负电源和输出晶体管的集电极。
传感器的NPN 和PNP是根据输出晶体管的型号来的。
NPN的负载是接在正电源与集电极之间,而PNP是接在集电极与负电源之间的。
要用万用表来判断传感器的型号,需要先给它一个负载,再根据它的输出电压来判断。
源型、漏型是指直流输入/输出PLC而言,针对的是输入点/输出点的COM端,当公共点接入负电位时,就是源型接线;接入正电位时,就是漏型接线。
或者换种说法源型是高电平有效,漏型是低电平有效。
源型输入是指输入点接入直流正极有效漏型输入是指输入点接入直流负极有效源型输出是指输出的是直流正极漏型输出是指输出的是直流负极。
源型与漏型的选择决定了使用那种传感器,他决定了COM端口的电压为正或是为负接近开关npn,pnp区别先要搞清楚PNP、NPN 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P表示正、N表示负。
PNP表示平时为高电位,信号到来时信号为负。
NPN表示平时为低电位,信号到来时信号为高电位输出.接近开关和光电开关只是检测电路不同输出一样。
至于PLC接线,一般用NPN的较多。
但多数的日本的PLC有日本型、世界型、和通用型。
漏型源型论

源型、漏型是指直流输入/输出PLC而言,针对的是输入点/输出点的COM端,当公共点接入负电位时,就是源型接线;接入正电位时,就是漏型接线。
或者换种说法源型是高电平有效,漏型是低电平有效。
源型输入是指输入点接入直流正极有效漏型输入是指输入点接入直流负极有效源型输出是指输出的是直流正极漏型输出是指输出的是直流负极。
源型与漏型的选择决定了使用那种传感器,他决定了COM端口的电压为正或是为负简介源型输入与漏型输入,都是相对于PLC公共端(COM端或M端)而言,电流流出则为源型,电流流入则为漏型。
编辑本段漏型输入漏型输入电路如图4所示,此时,电流从PLC 公共端(COM端或M端)流进,而从输入端流出,即PLC 公共端接外接DC电源的正极。
图4 漏型输入电路此图只是画出了一路的情形,如果输入有多路,所有输入的二极管阳极相连,就构成了共阳极电路。
如图5所示。
图5 共阳极电路三菱A系列PLC的AX40/41/42/50/60及Q系列的QX40/41/42等输入模块均属于漏型输入模块。
编辑本段源型输入图6所示的电路是源型输入电路的形式,此时,电流的流向正好和漏型的电路相反。
源型输入电路的电流是从PLC的输入端流进,而从公共端流出,即公共端接外接电源的负极。
如果所有输入回路的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就构成了共阴极电路,如图6所示:图6 共阴极电路三菱A系列PLC的AX80/81/82及Q系列的QX80/81的输入模块均属于此类输入电路。
编辑本段混合型因为此类型的PLC 公共端既可以流出电流,也可以流出电流(既PLC公共端既可以接外接电源的正极,也可以接负极),同时具有源输入电路和漏输入电路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姑且把这种输入电路称为混合型输入电路。
其电路形式如图7所示。
图7 混合型电路作为源输入时,公共端接电源的负极;作为漏输入时,公共端接电源的正极。
这样,可以根据现场的需要来接线,给接线工作带来极大的灵活。
三菱A系列PLC的AX50-S1/60-S1/70/71/81-S1及Q系列的QX70/71/72。
什么是PNP、NPN,如何区分源型和漏型?

什么是PNP、NPN,如何区分源型和漏型?
接触过工控的人都会碰到一种元器件: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大致分为2大类,PNP型和NPN型,那么什么是PNP型、什么是NPN型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使用?
基本原理:
无论是PNP型传感器还是NPN型传感器都是相对于三极管来说的,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三极管(不懂没关系),不同的是控制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三个极与电流正负极没关系,只与三极管的制造结构有关。
简单一句话:NPN型传感器输出是低电平(输出是负极,也叫漏型),PNP型传感器输出是高电平(输出是正极,也叫源型)。
选择使用:
首先清楚PLC的输入类型,比如:FX2N是漏型输入,那么我们只能选择NPN型传感器。
对于FX3U来说,因为有S/S端子,所以PNP和NPN两种类型都可以使用,S/S 端子:接+24V (可以接NPN 型传感器)S/S 端子:接0V(可以接PNP传感器)请看下面接线图:
确定了PLC输入方式就可以选择传感器的类型了!如:接近开关DC电源+:可以直接接在PLC的+24V端子上。
DC0V :可以直接接在PLC的0V端子上。
黑色信号:接PLC到 x0 端子上。
如下图:
关于PNP和NPN传感器类型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大家不懂的话可以下方留言。
感谢您的支持!。
源型和漏型输入

4、三菱PLC,输入既有源型又有漏型,但多为漏型。漏型输入对应接的接近开关是NPN型。
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输入传感器为接近开关时,只要接近开关的输出驱动力足够,源型输入的plc输入端就可以直接与pnp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的输出进行连接。
2、s7-200plc既可接漏型,也可接源型,而300np的开关,高电平输入。而日韩好用漏型 ,一般使用npn型的开关也就是低电平输入。
1、源型(source),电流是从端子流出来的,具PNP晶体管输出特性;漏型(sink),电流是从端子流进去的,具NPN晶体管输出特性。
所谓“漏型输入”,是一种由plc内部提供输入信号源,全部输入信号的一端汇总到输入的公共连接端com的输入形式。又称为“汇点输入”。输入传感器为接近开关时,只要接近开关的输出驱动力足够,漏型输入的plc输入端就可以直接与npn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的输出进行连接
PLC漏型、源型晶体管输出回路接线方法

负载电流从输出(Y)端子流出,这样的输出称为漏型输出(PNP)。
2、PLC漏型、源型晶体管输出的应用
(1)输出端子
漏型输出:com端连接负载电源的负极,各com端之间(com0与com2之间)内部未连接。
源型输出:com端连接负载电源的正极,各com端之间(com0与com2之间)内部未连接。
在晶体管输出plc中包括漏型输出和源型输出二者在回路上的差异如下
PLC漏型、源型晶体管输出回路接线方法
1、PLC漏型、源型晶体管输出
在晶体管输出PLC中,包括漏型输出和源型输出,二者在回路上的差异如下:
(1)漏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com接“-”)
负载电流流入PLC输出(Y)端子,这样的输出称为漏型输出(NPN)。
西门子和是那辆PLC的源型接法和漏型接法

对于源型漏型的区分,三菱和西门子是相反的,所以对两个厂家的PLC分别进行说明:
一、三菱PLC
1、漏型:我们先看一下PLC的输入的接线原理,如图一所示
图一三菱PLC漏型接线原理
区分方法:三菱PLC的源型漏型要看输入端X,如果0V接的是X端,表示电流会从X端出来,就是漏型(表示电流通过X端向外漏)。
2、源型:我们先看一下PLC的输入的接线原理,如图二所示
图二三菱PLC源型接法
区分方法:三菱PLC的源型漏型要看输入端X,如果24V接的是X端,表示电流会从X端进去,就是源型(表示X端是电流的源头)。
二、西门子PLC
西门子源型漏型和三菱的正好相反
1、漏型:我们先看一下PLC的输入的接线原理,如图三所示
图三西门子PLC漏型接法
区分方法:西门子PLC的源型漏型要看公共端COM,如果0V接的是COM端,表示电流会从COM端出来,就是漏型(表示电流通过COM端向外漏)。
2、源型:我们先看一下PLC的输入的接线原理,如图四所示
图四西门子PLC源型接法
区分方法:西门子PLC的源型漏型要看公共端COM,如果24V接的是COM端,表示电流会从COM端进去,就是源型(表示COM端是电流的源头)。
总结:
1、源型:电流从参考端进去,是电流的源头,所以参考端接的是正极,就是源型
2、漏型:电流从参考端出来,是电流流出的通道,所以当参考端接负极时,是漏型
3、西门子PLC的参考端是COM端
4、三菱PLC的参考端是输入端X。
源型或漏型输入区别

当信号端子发出“ON”信号时,如果此时其电压为高电平(PLC、变频器等一般为24V),则为源型逻辑。
再举另一种说法:
源型输入就是高电平有效,意思是电流从输入点流入,漏型输入是低电平有效,意思是电流从输入点流出。
从接线的角度上来讲,源型输入需要把公共端(1M和2M)接成M(就是24V的—),这样电流就通过L+(就是24+)进入传感器,再进入PLC的Ix.x接线端子,再通过内部电路和公共端连接;漏型输入需要把公共端(1M和2M)接成L+(就是24V的+),这样电流就先通过公共端就从PLC的Ix.x接线端子流出,然后进入传感器,最后回到M(就是24V的—)。
当不同类型的自动化产品互相连接时,特别要注意其逻辑是否相同,举例来说,S7-224 DC/DC/DC的输入、输出均属于源型逻辑,当它与三菱FR-E500系列变频器连接时,要将变频器逻辑设置为源型逻辑;反之,当三菱系列PLC之AY40输出模块与FR-E500系列变频器连接时,要将变频器逻辑设置为漏型逻辑。
西门子PLC的源型或漏型输入区别
2009-09-17 20:49
漏型逻辑:当信号输入端子流出电流时,信号变为ON,为漏型逻辑;
源型逻辑:当信号输入端子流入电流时,信号变为ON,为源型逻辑。
以上概念可能不大好理解,可以这样简单地判断(只以正电源为例):
当信号端子发出“ON”信号时,如果此时其电压为低电平(0V),则为漏型逻辑;
PLC中漏型和源型的区别

所谓“漏型输入”,是一种由plc内部提供输入信号源,全部输入信号的一端汇总到输入的公共连接端com 的输入形式。
又称为“汇点输入”。
输入传感器为接近开关时,只要接近开关的输出驱动力足够,漏型输入的plc输入端就可以直接与npn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的输出进行连接但是,当采用pnp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时,由于接近开关内部输出端与0v间的电阻很大,无法提供电耦合器件所需要的驱动电流,因此需要增加“下拉电阻”。
如图。
增加下拉电阻后应注意,此时的plc内部输入信号与接近开关发信状态相反,即接近开关发信时,“下拉电阻”上端为24v,光电耦合器件无电流,内部信号为“0”;未发信时,plc内部dc24v与0v之间,通过光电耦合器件、限流电阻、“下拉电阻”经公共端com构成电流回路,输入为“1”。
下拉电阻的阻值主要决定于plc输入光电耦合器件的驱动电流、plc内部输入电路的限流电阻阻值。
通常情况下,其值为1.5—2kω,计算公式如下:第一种公式:r≤[(ve-0.7)/ii]-ri式中:r——下拉电阻(kω)ve——输入电源电压(v)ii——最小输入驱动电流(ma)ri——plc内部输入限流电阻(kω)公式中取发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为0.7v。
第二种公式:下拉电阻≤[输入限流电阻/(最小on电压/24v)]-输入限流电阻[/COLOR]1、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
1、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
2、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
输入传感器为接近开关时,只要接近开关的输出驱动力足够,源型输入的plc输入端就可以直接与pnp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的输出进行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C中漏型和源型的区别什么是源型漏型?什么是上拉电阻?下拉电阻?什么是线驱动输出集电极开路输出,推挽式输出?(转)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11:00我们先来说说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
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如图1所示,右边的那个三极管集电极什么都不接,所以叫做集电极开路(左边的三极管为反相之用,使输入为“0”时,输出也为“0”)。
对于图1,当左端的输入为“0”时,前面的三极管截止(即集电极c 跟发射极e之间相当于断开),所以5v电源通过1k电阻加到右边的三极管上,右边的三极管导通(即相当于一个开关闭合);当左端的输入为“1”时,前面的三极管导通,而后面的三极管截止(相当于开关断开)。
我们将图1简化成图2的样子。
图2中的开关受软件控制,“1”时断开,“0”时闭合。
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开关闭合时,输出直接接地,所以输出电平为0。
而当开关断开时,则输出端悬空了,即高阻态。
这时电平状态未知,如果后面一个电阻负载(即使很轻的负载)到地,那么输出端的电平就被这个负载拉到低电平了,所以这个电路是不能输出高电平的。
再看图三。
图三中那个1k的电阻即是上拉电阻。
如果开关闭合,则有电流从1k电阻及开关上流过,但由于开关闭和时电阻为0(方便我们的讨论,实际情况中开关电阻不为0,另外对于三极管还存在饱和压降),所以在开关上的电压为0,即输出电平为0。
如果开关断开,则由于开关电阻为无穷大(同上,不考虑实际中的漏电流),所以流过的电流为0,因此在1k电阻上的压降也为0,所以输出端的电压就是5v了,这样就能输出高电平了。
但是这个输出的内阻是比较大的(即1kω),如果接一个电阻为r的负载,通过分压计算,就可以算得最后的输出电压为5*r/(r+1000)伏,即5/(1+1000/r)伏。
所以,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电压的话,r就不能太小。
如果r真的太小,而导致输出电压不够的话,那我们只有通过减小那个1k的上拉电阻来增加驱动能力。
但是,上拉电阻又不能取得太小,因为当开关闭合时,将产生电流,由于开关能流过的电流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上拉电阻的取值,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当输出低电平时,负载可能还会给提供一部分电流从开关流过,因此要综合这些电流考虑来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
如果我们将一个读数据用的输入端接在输出端,这样就是一个io口了(51的io口就是这样的结构,其中p0口内部不带上拉,而其它三个口带内部上拉),当我们要使用输入功能时,只要将输出口设置为1即可,这样就相当于那个开关断开,而对于p0口来说,就是高阻态了。
对于漏极开路(od)输出,跟集电极开路输出是十分类似的。
将上面的三极管换成场效应管即可。
这样集电极就变成了漏极,oc就变成了od,原理分析是一样的。
另一种输出结构是推挽输出。
推挽输出的结构就是把上面的上拉电阻也换成一个开关,当要输出高电平时,上面的开关通,下面的开关断;而要输出低电平时,则刚好相反。
比起oc 或者od来说,这样的推挽结构高、低电平驱动能力都很强。
如果两个输出不同电平的输出口接在一起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有可能将输出口烧坏。
而上面说的oc或od输出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上拉电阻提供的电流比较小。
如果是推挽输出的要设置为高阻态时,则两个开关必须同时断开(或者在输出口上使用一个传输门),这样可作为输入状态,avr 单片机的一些io口就是这种结构。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l 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l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l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l 上拉和下拉、限流l 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为oc门提供电流l 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l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反之,l 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2、定义:l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l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l 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l 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l 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l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l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l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你同学说的灌电流线驱动(差动输出)线驱动器是一个源电流输出器件。
在导通状态时,线驱动器输出为电源(vcc);在关断状态时,输出悬空。
因此,线驱动器需要一个灌电流输入接口。
下面表格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线驱动器的原理图。
差动输出(欧姆龙称为线性驱动输出)线性驱动输出就是根据rs-422a的数据输送回路。
可通过双股搅合线电缆进行长距离输送集电极开路集电极开路电路是灌电流输出器件。
在关断状态时,集电极开路输出连到地;在导通状态时,集电极开路输出悬空。
因此,集电极开路输出需要一个源电流输入接口。
下面表格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集电极开路输出电路的原理图。
推挽式推挽式输出结合了线驱动与集电极开路输出,在关断状态时,推挽式输出接地;在导通状态时,推挽式输出连到电源(vcc)。
推挽输出(欧姆龙称为互补输出)输出回路有2种,即npn与pnp2种晶体管输出。
根据输出信号h或l,2种晶体管输出互相交叉进行on或off动作,使用时,正电源,0v分别为吸合,拉下互补输出是输出电流流出或流入2种动作,特征是信号的上升、下降速度快,可进行导线的长距离延长。
可与开路集电极输入机器(npn/pnp)连接,另外还可以连接到电压输入机器上。
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发挥未来的性能,一般推荐在电压输入机器上使用电压输入的编码器。
1、所谓“漏型输入”,是一种由plc内部提供输入信号源,全部输入信号的一端汇总到输入的公共连接端com的输入形式。
又称为“汇点输入”。
、输入传感器为接近开关时,只要接近开关的输出驱动力足够,漏型输入的plc输入端就可以直接与npn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的输出进行连接[COLOR=#000000]但是,当采用pnp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时,由于接近开关内部输出端与0v间的电阻很大,无法提供电耦合器件所需要的驱动电流,因此需要增加“下拉电阻”。
如图。
增加下拉电阻后应注意,此时的plc内部输入信号与接近开关发信状态相反,即接近开关发信时,“下拉电阻”上端为24v,光电耦合器件无电流,内部信号为“0”;未发信时,plc内部dc24v与0v之间,通过光电耦合器件、限流电阻、“下拉电阻”经公共端com构成电流回路,输入为“1”。
下拉电阻的阻值主要决定于plc输入光电耦合器件的驱动电流、plc内部输入电路的限流电阻阻值。
通常情况下,其值为1.5—2kω,计算公式如下:第一种公式:r≤[(ve-0.7)/ii]-ri式中:r——下拉电阻(kω)ve——输入电源电压(v)ii——最小输入驱动电流(ma)ri——plc内部输入限流电阻(kω)公式中取发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为0.7v。
第二种公式:下拉电阻≤[输入限流电阻/(最小on电压/24v)]-输入限流电阻[/COLOR]1、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
1、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
[COLOR=#000000][/COLOR]2、所谓“源型输入”,是一种由外部提供输入信号电源或使用plc内部提供给输入回路的电源,全部输入信号为“有源”信号,并独立输入plc的输入连接形式。
输入传感器为接近开关时,只要接近开关的输出驱动力足够,源型输入的plc输入端就可以直接与pnp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的输出进行连接。
相反,当采用npn集电极开路型接近开关时,由于接近开关内部输出端与24v间的电阻很大,无法提供电耦合器件所需要的驱动电流,因此需要增加“上拉电阻”。
如图。
增加下拉电阻后应注意,此时的plc内部输入信号与接近开关发信状态相反,即接近开关发信时,“上拉电阻”上端为0v,光电耦合器件无电流,内部信号为“0”;未发信时,plc内部dc24v与0v之间,通过光电耦合器件、限流电阻、“上拉电阻”经公共端com构成电流回路,输入为“1”。
上拉电阻的阻值主要决定于plc输入光电耦合器件的驱动电流、plc内部输入电路的限流电阻阻值。
通常情况下,其值为1.5—2kω,其计算公式与下拉电阻计算公式相同。
增长共性或减少共性取决于连接的设备。
漏型有减少共性,打开时电流从负载流向单元。
源型正相反,共性增加,电流从单元流向负载。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本人只是加以集合,以便应用。
s7-200plc既可接漏型,也可接源型,而300plc一般是源型,欧美一般是源型,输入一般用pnp的开关,高电平输入。
而日韩好用漏型,一般使用npn型的开关也就是低电平输入。
所以选择plc的模块是要分清源型还是漏型的。
使用伺服的时候也应注意是线驱动,还是oc输出,因为这跟上位运动控制器有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