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洲战略
浅谈美国“重返东亚”战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浅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学号 201001045姓名 白玛玉珍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专业 国际金融时间 2012 年 11 月 28 日论文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内容提要:当下奥巴马政府亚洲安全战略的重点是“重返东亚”。
当2009年奥巴马在日本首次全面阐述其亚太政策并称自己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太平洋总统”时,相信还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这一说法。
然而,这几年间,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可以说一路高歌猛进,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做法。
关键词:天安号、亚洲战略、均衡战略、钓鱼岛、2012年美国大选正文:从2009年开始,美国提出重回东亚战略。
201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夏威夷召开,作为东道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讲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国务卿希拉里更是说亚太地区将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中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具体表现是当年在新加坡开的ARF会议,希拉里在上面表示“美国回来了”。
原来这个论坛,美国并不积极参与,中国很受宠。
当希拉里讲“美国回来”后,东盟很多外长很激动,都围着美国转。
2010年美国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南海问题。
去年中美在南海问题上有直接对抗的意味了。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
具体原因有五个。
第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
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的影响力。
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
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构成本地区经济活力的,中国贡献很大,原来的四小龙包括现在的越南、印尼、泰国等几个“小虎”,干劲也都很足,再加上印度,这么十几个国家共同努力,地区经济很活跃。
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
第三个原因是内政原因。
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
3美国重返亚洲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对中国有何影响,请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洲?

一是挑拨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关系,二是大力扶持中国国内的亲美势力,三是大力向中国周边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军售。
早在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泰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时便高调宣布,美国将“重返亚洲”。
但事实上,美国自二战后就从未离开过该地区。
美国一直在日本和韩国驻军,还同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维持着盟友关系,同时与中国的台湾地区保持非正式的军事同盟关系并持续对台军售。
“9·11”后,美国在全球的反恐以中东为中心,牵制了其大量的外交军事资源。
但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相继结束,美国终于可以腾出更多的外交军事资源来正面应对中国的崛起。
国务卿克林顿在最近一期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上发表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明确阐述了美国未来十年的亚太战略:“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
”在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奥巴马不断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将留在亚太。
他积极倡导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就亚太自由贸易区另起炉灶,进而将中国排除在外。
美国官员指出,如果中国能够达到该自由贸易框架的规定便会被欢迎加入。
但是,这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更好地保护外国产品在中国的知识产权、限制或者停止对国有企业的补助……凡此种种都将中国加入的门槛提得极高。
奥巴马还一改昔日的温和态度,对中国的货币和贸易政策发起猛烈抨击。
在澳大利亚,奥巴马大谈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
除计划澳洲驻军以外,美国政府还宣布向印尼出售24架加装先进仪器的F-16战机,以及向文莱出售黑鹰直升机。
紧接着,奥巴马又在巴厘岛强调:美国作为太平洋强国、贸易强国、海上强国,航道自由、商贸自由及和平解决南海争议关系到美国的利益,但美方在南海争议上没有预设立场。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洲的?1.在军事上与多个盟国进行联合军演;美军进驻澳达尔文港;在新加坡部署四艘濒海战斗舰;鼓励印度帮助阿富汗的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出口先进的F35战机给日韩等国;希望国会通过美国加入海洋法公约的决定,进而在南海问题上争取到更多话语权;美军图谋重返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2.面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封锁中国东部地区、海域,中国加强同中亚各国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西部地区同中亚几国建立一道屏障防止西方国家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

三 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
2011年11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署名文章: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要向全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宣 告,美国的战略中心已经东移;太平洋是“美国的天下”,美国要领导太平 洋。希拉里称:如果美国要适应在该地区面临的新挑战,如何把印度洋和太 平洋之间日益增长的关系变成一个操作性理念是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在整个地区作出更广的军事部署将提供极为重要的有利条件。 美国将能更好地支持人道救援;同样重要的是,与更多的盟国和伙伴开展合 作将提供更强大的保障,以应对各种威胁或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行为。是 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我们向亚太地区的战略转移。
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
2011年在11月17日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发表讲话时称,美国把亚太地区作为重中之重。 在承诺美国将在该地区保持军事存在的同时,虽然,奥巴马表达了加强美中合作的意 向,但与此同时,他也宣布了一系列对付中国的措施:首次在澳大利亚长期驻军,推 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将中国排斥在多 边贸易协定之外,在东盟峰会上讨论南中国海岛屿问题,将重返亚洲视为美国加
中国的崛起引起美国战略思想家们猜忌和担忧,美国著名国际战略家、“新美国安全 中心”资深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2005年6月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题为“我们如何 对付中国”的文章,卡普兰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成为美国 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首要对手,比前苏联更难对付,美国将再次卷入类似“冷战”一样 的对峙。因此,美国的军队需要将其重点从中东移到太平洋,并且要做好准备,构建 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新型盟友关系,以制衡中国的强大。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与美国南海 立场的转变
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

张海林10050642X47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中国的挑战及对应如果把亚洲比喻为富饶的黑土地,那么美国就是一直对这块土地虎视眈眈的猎豹。
美国为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必须遏制中国中国的迅猛发展。
所以就出现了美国从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封堵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
那么,“重返亚洲”战略对于中国的挑战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外交上开展攻势带来的挑战。
外交攻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南海问题”。
美国插手南海问题,意在挑起中国和相关国家的争端,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2011年的东亚峰会的议题中本不应该包括海南问题。
因为将有争议的问题引入会议,只会影响峰会的合作主题和互信气氛,破会亚太地区来之不易、极具活力的良好发展局面。
但美国的加入,是东亚系列峰会的议题发生偏移。
美国强调,海上安全是美国在峰会上将主要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中国南海问题肯定会提到议程上来。
军事上进行包围带来的挑战。
军事上的包围首先就是增兵澳大利亚。
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宣布要加强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系,将在澳大利亚北部增加永久军事存在。
从2012年夏天开始,美军派出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建立基地,并最终将人数增加至2500人,同时未来将有更多美国军舰来到奥北的达尔文皇家军事基地开展更多军事演习。
美国今年来也加紧与日本和韩国建立双边军事同盟,继续加大对台湾的武器销售,同时在军事上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和作,对于印度也频频抛出橄榄枝,加强彼此间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合作。
这意味着美国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鼓励下,在中国的东部、东南部的南部构筑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担当起对崛起中的中国进行制衡的角色。
经济上强行干预带来的挑战。
事实上,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上,中美两国一直存在分歧。
中国主张以“10+3”为主渠道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而美国则力推TPP。
在2011年召开的G20峰会、APEC会议和东亚峰会等一系列国际峰会上,美国也一贯地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采取更快行动重估人民币汇率,“承担起一个大国应尽的责任”。
美国回归亚洲战略的具体形势分析

美国“回归亚洲”战略的具体形势分析布什任总统的美国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中东,核心是反恐,经济利益在于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
奥巴马任总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调整,战略重点从中东转向了亚洲,尤其是东亚。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共和党政府的中东战略的失败,二是美国有失去对东亚影响力的危险。
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削弱了美国在东亚的经济影响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使美国打的台湾牌难凑效;日本实现“正常国家”战略导致美国在日本军事存在的质疑,美军基地的搬迁问题就是集中表现;朝鲜的核问题久拖不解,韩国人失去了耐心,对美国的能力产生怀疑。
中日韩东亚经济一体化,中日韩与东盟经济一体化,这些地区制度安排正在使美国成为局外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党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就实施其重返亚洲的战略。
最初,美国希望先把中国纳入其重返亚洲的战略,所以奥巴马任总统开始就出访中国,但是奥巴马政府非常清楚,中国不可能成为其重返亚洲的帮手,因此把中国变成使其重返亚洲的借口。
美国对中国采用了“先礼后兵”的战术,先故意讨好你,为之后的发难找借口。
美国同时向日本政府施压,迫使具有脱美入亚倾向的鸠山由纪夫下台,菅直人上台后,日本政府180度的大转弯,投靠美国。
但为了给撑面子,为了给选民交代,日本挑起了钓鱼岛的撞船事件,得到的好处是换来了美国对钓鱼岛安保条约的承诺。
但中日关系大倒退。
美国又利用“天安号”事件离间中国与韩国关系,利用南海争端离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发展印度的关系制衡中国。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重返亚洲的战略初见成效,中国面临周边环境的恶化。
美国的软实力到底能走多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但可以预料的是,美国采取孤立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肯定是行不通的,最终必须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
美国“回归亚洲”在中国引发不满,有人认为美国在挤压中国,围堵中国。
美国在主观上有此目的,尤其是明年是大选之年,各路候选人纷纷表示对华强硬姿态,更是引起中国民众的不安或愤怒。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影响

这一次菲律宾之所以明目张胆在黄岩岛挑衅我国的领土 主权自然同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有关。
•
菲律宾有一种幻想它认为美 国重返亚太激活了1951年菲律宾 跟美国签署的协议它的底气也就 看涨。尽管菲律宾在整个东盟当 中国力是最弱的、军力也是最差 的是东盟国家当中唯一有海军而 没有海岸防御能力的国家但这次 却公开同中国叫板——它以为美 国重返以后它就有了同中国叫板 的资本和靠山。
THANKS!亚太激活了1951年菲律宾 跟美国签署的协议它的底气也就 看涨。尽管菲律宾在整个东盟当 中国力是最弱的、军力也是最差 的是东盟国家当中唯一有海军而 没有海岸防御能力的国家但这次 却公开同中国叫板——它以为美 国重返以后它就有了同中国叫板 的资本和靠山。
美国重返亚太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三、美重返亚太对中方的影响
1) 美国亚太战略构想的实现路径其中一条 是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机构的网路。 当然这种伙伴关系和机构网路也分两个层次:
• 第一层次就是延续过去的条约同盟。这些条约同 盟起着支点的作用。
• 第二个层次比较有意思。美国提到要建立新的伙 伴关系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伙伴”中包括了新兴大 国中国和印度。还有一些实力不容小看的中等强国如 印尼。 •
• 美国在亚太地区采用的主要策略就是“制 造麻烦,控制危机”,创造出自己重返亚 太的需求,广泛建立盟友关系,尽力凸显 自己的军事实力。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亚太战略
• 迅速发展的中国与经济衰退的美国产生历史性的 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亚太乃至 全球的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调整。面对局势 的动荡,中国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这种动荡中保 持冷静,继续发展前行。
美国重返亚太的根本原因
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30%,而中国又与周边国家 形成了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美国担心自己会被亚洲 所排斥,担心美元的地位被削弱,为了平衡中国,重建自 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所以才提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
形势与政策美国重返亚太

第七讲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影响自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进入到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速了传统大国的衰落。
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集体崛起的态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场大变局中,亚洲国家以其特有的潜质独占鳌头,其吸引力逐渐增强,一些国家纷纷加速了战略东移的步伐。
在各国战略东移的潮流中,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最令人瞩目,其影响也将最为深远。
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提出的背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形成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它是世界格局变化,亚洲格局变动,美国实力衰微和国家战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欧美国家的“集体衰落”在冷战后的二十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的长期稳定曾经让一些西方人士引以为豪,他们将西方世界称为世界的“稳定岛”。
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个自诩为世界“稳定岛”的西方世界却陷入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动荡与混乱之中。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呈现出“集体沉没”的态势。
综合来看,西方世界的衰落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集体下沉。
经济领域问题是西方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先兆。
其次是社会问题日益沉重。
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从经济领域传导到社会领域。
银行破产和企业倒闭引爆了失业潮。
危机期间,各国失业人口急剧上升。
在增加税收和公共支出减少双重政策的重压之下,就业问题无法解决,社会福利问题也逐渐减少,艰难的经济窘境沉重打击了人民的自信心。
最后是各国政治问题日益尖锐。
在经济和社会问题重压之下的欧美人民把矛头直接指向各国政府。
在一浪高过一浪游行示威浪潮中,深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各国人民用选票推翻了现政府,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先后发生了政权更迭事件,法国的萨科奇政府未能实现连任梦,在金融危机中黯然下台。
日本的自民党在危机中失去了长期执政地位,不得不让位于民主党。
而民主党的上台也没有给日本人民带来预期的效果。
关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点思考

关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点思考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给中国造成了心理和现实的发展困境。
西方人做事有突出的计划性、目标性和结构性。
重返亚洲战略可以看作是美国在亚洲做的一个大项目。
西方人做发展项目喜欢强调partnership,强调participation和local contribution。
可以大胆猜测,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背后肯定有这么一份文件作为指导,在一个大的programme的下面,由几个project组成。
Project one:政治,project two:经济,project three:安全,project four:外交,project five:文化。
中国应对的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中国同样需要自己的亚洲战略。
我称之为“和平与繁荣的亚洲战略”,内容同样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外交、文化等项目。
总是猜美国有这样的意图或者没有这样的意图,是徒劳无功的,是永远掌握不了主动权的。
冷战思维也只会误导我们的思维,延误时机。
和平的政策不等同于和平的心理,不争霸、不称霸的政策需要转化成具体的、可以执行的战略目标。
外界给一点刺激,中国做出一点反应,这种应对模式是缺乏效率的。
唯有主动建构,才能破除困境。
中国的眼光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焦点不应该长期放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本身。
中国的亚洲战略,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亚洲人的自信,强调亚洲事务由亚洲人主办、反对大国主宰地区事务。
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是由美国一家制订、以美、日、澳为核心的,中国的亚洲战略则应鼓励所有亚洲国家(应该包括日本、菲律宾等)共同参与制订,真正体现所有国家平等尊重、坦诚相待的精神。
中国亚洲战略的目的不是中国要来领导亚洲秩序,而是由亚洲国家共同缔造亚洲秩序。
通过推动亚洲人自己的亚洲战略,借助战略结构的力量,限制各方在海洋问题上的挑衅行为,有利于降低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同时达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目的。
这里的亚洲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东亚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返亚洲战略的理论基础
2010年春,卡普兰又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权力的疆界:北京究竟向陆 上、海上走多远”(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 How Far Can Beijing Reach on Land and at Sea?)的文章,该文指出:当一个国家变得强大,它就会不断地发掘新的 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巩固它的陆地疆界并开始向海上拓展。中国的外交政策的野心 就像一个世纪前具有侵略性的美国。但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中国不会对世界事务采 取富有使命感的态度,而是寻求意识形态的扩展。在国际事务中推行道德价值是美国 的目标,不是中国的目标。中国在海外的动机受保障其能源、金属、战略矿藏需求驱 使,以便满足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5分之一的大国日益高涨的生活水平的需求。
国仍将参与亚洲的安全事务,保护东南亚国家。在2010年10月于河内举行的“首届东
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上,盖茨又表示,“区内的核心问题包括领土纠纷、恐怖主义 活动、打击海盗,但依靠双边关系已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由多边组织处理”。
美国南海问题立场转变
美国南海问题立场的转变
美国南海问题立场的转变
重返亚洲战略形成的背景
关于中国海军发展战略,美国国内一些保守派称:“中国离对美国的航空母舰队构成直 接的威胁和挑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的目标是发展这样的能力,将美国 航母、军舰阻拦在第一岛链之外。中国要构建大中华首先要考虑的是统一台湾。如果 台湾回归中国,中国的海军不仅能在第一岛链作战,整个亚太地区将会出现新的军事 多边。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军事强大,中美关系必将出现紧张,美国这个西半球的超 级大国一定要设法防止东半球出现一个新的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些军方人士也对中国 加强海军实力表示担忧,他们告诫中国不应该挑战美国海上霸权地位,他们不相信中
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以往,美国历届政府对南海问题的立场都是保持中立,直至2009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 盖茨访问马尼拉时,仍向新闻界表示,美国的现行政策是不介入南海的领土争议问题。
今天,奥巴马政府为什么要改变中立政策,高调介入呢?
事实上,美国企图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已经蓄谋已久。近年来美国一直有意 将曾经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外交重心转回到亚太地区。奥巴马政府为恢复美国在东 南亚的影响力,一直在加强与东盟的接触,奥巴马总统也公开表示要插手南海问题。
国发展海军是为了保护中国的领海或航洋通道安全,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
二 重返亚洲战略的理论基础
中国崛起所扮演的角色,常被一些保守的美国学者拿来和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相比 较,暗示一场战略冲突在所难免,提醒美国对此早做准备。这一假设实际上是建立在 对中国毫无认知的基础上的。在19世纪的欧洲体制下,各国为了保住霸权,维护自身 利益,都认为通过一场战争才能使其战略地位得以提升。“但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大 国间的战争就是一场灾难,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以往,美国对中国的认识 缺乏现实感,常常低估中国,认为中国尽管经济有所发展,但内部问题成堆,对外在 世界构不成威胁。今天,美国国内少数人又以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些概念看待中国, “认为中国会像从前的德国和日本一样,经济的发展把中国带向一个扩张主义的强国”。
在这一背景下,在整个地区作出更广的军事部署将提供极为重要的有利条件。
美国将能更好地支持人道救援;同样重要的是,与更多的盟国和伙伴开展合 作将提供更强大的保障,以应对各种威胁或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行为。是
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我们向亚太地区的战略转移。
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
2011年在11月17日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发表讲话时称,美国把亚太地区作为重中之 重。在承诺美国将在该地区保持军事存在的同时,虽然,奥巴马表达了加强美中合作 的意向,但与此同时,他也宣布了一系列对付中国的措施:首次在澳大利亚长期驻军, 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将中国排斥 在多边贸易协定之外,在东盟峰会上讨论南中国海岛屿问题,将重返亚洲视为美国加 强对华遏制的重要举措。
们的国际秩序观点基本一致,在英国人看来,这大大减少可能不适应国际新秩序的危
险”。
重返亚洲战略形成的背景
阿富汗战争结束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国国内一批政治精英纷纷发表言论,强调
美国要把对“中国崛起的关注放到头等重要的位臵,美国首要目标应该是亚太地区”。
卡跟认为: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似乎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美国放弃其在亚洲地区的主 导地位,二是采取措施遏制中国的雄心。出于充分的政治和战略理由,很多美国人不 赞成走第一条道路。但是,不把中国当成敌人却又想走第二条道路是很难的。“未来美 国或许无法不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事实上,美国已经在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我们 在紧张不安地关注着中国不断集结军力、时不时爆发民族情绪以及常常表现出自信和 对纠正历史不公的渴望的同时,脑海中却想象着这样一种情景:中国日益实现现代化, 只寻求经济增长,却不会对与我们之间的商贸联系构成威胁”。卡根指出了当今美国对 中国战略的两难选择。
这也成为美国在该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新战略规划。这些在东盟外长会议召开之前
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并不是真正要帮助东南亚国家,不过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外交方式, 想通过此事来确立其在东南亚的领导权。对于这一点,某些东南亚国家是有所警觉的, 菲律宾外长就明确表示,南海谈判应该在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进行,不需要美国或其 他任何第三方介入。马来西亚媒体亦发表文章指出,“华盛顿不能太兴高采烈地插手 地区事务,这样做只会制造麻烦,而非解决问题”。印尼媒体也发表文章称南海是和 平稳定的海域,不能为讨好美国而破坏与中国的关系,并呼吁政府抵制美国的意图。 面对美国在南海的制衡和“围堵”,中国应改变以往在外交上过于低调的做法,展示 出自己强硬的外交姿态和武装实力,通过彰显军力来为外交斗争提供后盾支持。最近, 解放军海军舰队主力向南海地区聚集,它向外界表明,经济迅速发展、军事现代化进
亚、印度等国家的新型盟友关系,以制衡中国的强大。
美国政治精英们认为,中国必将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这是不可阻挡的。只有采用 类似于实用主义的方法,美国才能较好地应对中国的崛起。否则,21世纪的地球将会 变成一个大战场。任何强国崛起或重新崛起时,它们都会倾向于过于自信,因此,国 际事务也常常会面临巨大的动荡。中国也不例外。早在六年前,卡普兰就推测:未来 几年中,美国的重心将从中东相对移向太平洋
则。在伙伴关系方面,美国旨在建立一个联盟网络,这其中美国的军事盟友居于核心
,中国、印度等国家等新兴大国也在这一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希拉里提出了美国政 府的“亚太战略参与计划”(Asia Pacific Strategic Engagement Initiative,APSEI)来 反映美国加强对东盟的援助,回应外界对美国是否在该地区投入了必要资源的质疑。
布什政府曾被不少民主党人士指责为不懂外交,实际上,布什很懂美国国内政治,在 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国内民众反恐热情如此高涨的情况下,要选票争取连任、还
是实行对外战略转变,把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对外个人来说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因为
政治家和普通民众的选择不可能相同。
四 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
美国著名周边问题研究专家梅尔文· 格托夫(Melvin Gutov)认为,中国目前的领土系 历史的产物,后来同其他国家发生冲突都是中国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界定的边界。“如 果北京承认东盟相关国家拥有该群岛的领土要求,将严重影响中国对其他地区领土争 议问题所宣示立场的可信度,因此,南中国海的领土冲突,成为中国东南亚国家发展 密切关系的主要障碍。”在南海主权争议的历程中,除中国之外,声称对南沙群岛拥 有主权的还包括台湾、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汶莱;印度尼西亚声称其拥有纳土 纳群岛(Natuna Island)主权,越南目前在南沙群岛中占有最多岛屿,而台湾、越南 均宣称拥有整个南沙群岛。
三 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
2011年11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的署名文章: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要向全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宣 告,美国的战略中心已经东移;太平洋是“美国的天下”,美国要领导太平 洋。希拉里称:如果美国要适应在该地区面临的新挑战,如何把印度洋和太 平洋之间日益增长的关系变成一个操作性理念是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第二次美国一东盟峰会上,美国与东盟各国就加强双边关系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以
和平方式解决南海的主权争议,强调南海的航行自由很重要。奥巴马还承诺将深化美 国和东盟的关系,将在亚洲事务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国防部长的罗伯特· 盖茨在 访问越南时声称,亚洲国家应该通过多边渠道解决领土争端。他向亚洲国家保证,美
美国南海问题立场的转变
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国内一些保守派精英多次通过各种场合宣称美国要重返亚洲(亚
太),美国政府官员也高调介入南海问题。2010年上半年,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 国务卿坎贝尔访问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时强调美对南海问题的立场, 宣称希望维持南海的航行自由,而且南海争议的谈判应该是多边的。2010年7月底,美 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外长论坛上表示,南海问题关系到美国的利 益,为解决南海问题美国有意主持召开国际会议。此后,美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 导弹驱逐舰“约翰·麦凯恩”号先后到达岘港附近的南海海域,与越南海军展开了为期 四天的联合训练。越南外交部公开宣称:“美国军舰进入越南港口,对越南来说有重 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将在区域内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程不断加快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
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
2012年7月12日,在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参加东盟外长会议之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演 讲中提出:美国在亚太地区将通过机制、规范和伙伴关系三种途径塑造开放、公正和 可持续的地区秩序。在机制方面,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东盟地区论坛( ASEAN Regional Forum)和美国-东盟部长级会议(US-ASEAN Ministerial Conference) 是主要的机制。相关的规范主要是针对南海问题,包括具有操作性和行动力的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