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

合集下载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弗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来振兴经济。

罗斯福新政包括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就业计划和社会保障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大萧条的原因大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股市崩盘、过度借贷、农业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1.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导火索。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投机行为和融资困难,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疯狂的繁荣。

然而,这种炒作造成了股市的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许多投资者破产,经济活动迅速下降。

2.过度借贷在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迅速发财,并开始大量购买股票和进口商品。

为了支持这种消费行为,许多人借贷购买。

然而,当经济开始疲软时,这些借款变得难以偿还,导致了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3.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农业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很多农民破产。

同时,农村地区的技术进步使得农业工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失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4.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萧条期间,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

这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下降,进一步衰退了世界经济。

二、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稳定。

1.经济衰退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了停滞。

许多公司破产,银行倒闭,经济产出急剧下降。

193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约30%,经济陷入了衰退。

2.失业率上升大萧条导致了大量的失业。

自1929年至1933年,失业率从3.2%上升至25%,造成了数百万人失去工作。

美国经济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

美国经济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

美国经济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美国是一个经济强国,其经济历史有着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美国经济便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方向的选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国家建立初期的经济政策在美国建立初期,由于殖民地时期的禁止自主经济发展等原因,美国经济贫困,需要政府政策的帮助。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的建立,实行保护贸易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助力美国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的国家。

2.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政策工业化时期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经济政策以帮助国内的工业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实行反垄断法,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对落后地区实施经济补贴等。

3. 大萧条时期的政策与影响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经济事件。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产生了长期的失业和国内生产的大幅度下滑。

在政府的“新政”实行下,国家政策开始呈现出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实行工资管制制度,建立对农业的援助等。

这些政策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恢复。

4. 战后经济的政策新调整战后是美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变革,美国面临了新的挑战。

政府政策也开始适应时代的变迁,取消了保护贸易措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制度。

同时,政府对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也进行了大力支持,以培养新的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 现代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变得日趋复杂。

美国政府不仅仅要采取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来协助企业的发展,提出更全面的经济政策,例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环境保护政策等。

同时,社会保障和民间机构的发展也日趋关键。

总结:回顾美国经济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政策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对于现代经济而言,政府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介罗斯福新政(New Deal)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系列政府政策和计划,旨在应对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期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

该政策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领导并实施,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金融改革、劳工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1. 金融改革罗斯福新政首先着手解决了大萧条期间金融体系面临的严重问题。

为了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他宣布了银行假日(bank holiday),暂停了所有银行的营业,并进行了普查和评估。

只有通过评估的银行才能重新开业,从而为金融体系注入了信心。

此外,罗斯福还签署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法案,包括《银行法》(Banking Act)和《证券法》(Securities Act),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2. 劳工保护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保护劳工权益,罗斯福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的劳工保护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劳动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也被称为瓦格纳法案(Wagner Act)。

该法案保护了工人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禁止了雇主对工会成员进行歧视或报复行为。

此外,罗斯福新政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最低工资法案,以确保工人得到合理的报酬。

3. 基础设施建设罗斯福新政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共工程法案》(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PWA),该法案为各个州提供了资金,用于修建公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还有其他类似的项目,如《劳工保障法案》(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和《农田改良法案》(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旨在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是其对全球经济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仍然在持续。

在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期稳定国内经济,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在2006年开始破裂,随后各类贷款违约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

在此后几年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策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该政策以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为手段,注入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以期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在2013年推出,一直持续到2017年。

虽然这一政策确实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等不利后果。

二、欧洲的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十分严重,部分欧洲国家由于长期的赤字问题已然陷入了破产的境地。

欧洲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大多以减少开支、提高税收和实施紧缩政策为主。

这一政策使得部分国家的公共服务逐渐减弱,而失业率和经济压力也开始上升。

另一方面,欧洲央行也实施了类似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以期通过增加借贷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欧洲央行的政策并没有像美国央行所产生的效果明显。

三、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危机后明显放缓,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中国还实行了多项减税政策,这使得企业得以缓解经济压力,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还逐步开放了市场,加强了国际合作,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危机后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四、日本的经济政策在危机后的几年中,日本的经济表现并不理想。

尽管日本央行也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但由于日本的经济结构问题严重,市场对这一政策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反应。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全球经济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而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是最严重受影响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的崩溃,失业率飙升,数以百万计的人陷入了痛苦和困境。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政策,试图重振经济并带领美国走出困境。

一、大萧条的起因和影响1. 股市崩盘:“大萧条”的导火索是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

这次崩盘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大批抛售股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2. 失业率飙升: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激增至25%,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劳动者生活条件恶化,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

3. 市场需求下降:大萧条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企业生产无法销售,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二、罗斯福新政的出台1. 银行改革:面对银行破产潮,罗斯福推出了银行改革政策。

该政策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加强监管和管理,提振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使得人们重新将钱存入银行。

2. 公共工程计划: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罗斯福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如建设公路、大坝和桥梁等。

这些计划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国内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3. 农业调整法案:针对农业危机,罗斯福推出了农业调整法案。

该计划通过减少农产品的供应,提高价格,并向农民提供贷款和补贴,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困境。

4. 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民众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罗斯福推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老年人福利等。

这些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关键支持,减轻了他们在经济困难中的压力。

三、罗斯福新政的效果1. 经济复苏:罗斯福新政确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通过公共工程计划和农业调整法案,就业率有所回升,经济开始逐渐走出衰退。

2. 社会变革:罗斯福新政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变化。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期间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经济大危机。

它起源于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随后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这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大萧条时期,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

在面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的困境下,政府需要通过积极干预经济、促进国内消费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与贸易等手段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类似的经济危机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回顾大萧条发生时的经济背景,探讨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

接着,我们将分析大萧条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包括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政府干预经济、促进国内消费和开展国际合作与贸易等。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可能的挑战,并提出结束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萧条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思考,加深对经济危机应对的理解,并为政府和企业在面对类似危机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经济危机,并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大萧条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文章结构小节将给出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目的小节将明确本文撰写的目的,即探讨大萧条时期的应对策略。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经济背景、大萧条原因和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三个小节。

经济背景小节将介绍大萧条发生的背景和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大萧条原因小节将剖析引发大萧条的主要因素,如股市崩盘、贸易保护主义等。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推行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推行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推行美国的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美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的时期。

作为金融危机的结果,大批企业破产,数百万人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为应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这就是著名的新政。

一、大萧条的原因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导致了大批投资者财富的丧失,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恐慌和信心崩溃。

2. 农业危机:20年代初期,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生活困难,世界大战后的农产品供应过剩更加加剧了农业危机。

3. 国际关系紧张: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衰退和关税壁垒,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不稳定,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4. 信贷放松:大萧条前期,人们盲目借贷、高举杠杆,许多银行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二、新政的推行1. 金融改革:新政中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金融改革。

罗斯福总统签署了《银行法案》,成立了联邦保险公司FDIC,以确保存款人存款的安全,并回收了一些破产银行。

2. 公共工程项目:为了刺激经济,新政推行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

例如,兴建公路、运河、桥梁和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失业者提供了工作机会。

3. 农业救济:为了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新政实施了农业调整法案和农业保险,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保护他们的利益。

4. 社会保障制度:新政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社会安全法案和劳动法案,为公民提供医疗保健、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福利。

5. 金本位政策的放弃:新政取消了金本位政策,将货币供应量进行了扩大,以刺激经济增长。

三、新政的成效新政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经济复苏:通过实施新政的各项政策和改革,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大萧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并有了一定水平的经济复苏。

2. 政府扩张:新政推动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参与和扩张,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和制度,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福利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靳万莹(深圳中学,广东深圳330046)[关键词]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在既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我们多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往往被忽视。

另一方面,教材在叙述相关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时,对其内在理路的解释并不充分,学生难免如堕云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学界对西方经济史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的框架下,而是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去解释相关现象。

作为中学教师,有必要把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中,将学术与教学沟通起来。

其一,不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学生就不能理解20世纪世界经济史的内在理路,无法形成能够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材中说罗斯福为了挽救经济,放弃了金本位,宣布银行休假。

学生可能会问:金本位是什么?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单单银行休假就能够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了?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问题,知识间的逻辑就难以建立。

此外,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生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理解当代的一些经济现象。

例如,了解世界历史上的贸易冲突与货币政策调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下中国面临的经济难题。

其三,关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解释是多元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学生可以借此意识到历史解释的复杂性,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面对不同观点的辨析能力。

其四,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已逐渐体现于高考试题之中,且由于其内容和教材叙述有差异,也是失分比较多的题目。

理解相关经济学解释,对于高考大有裨益。

一、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大萧条的基本史实是清楚的,但史实不同于解释,仍需探究表象背后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胡 岠摘 要:美国1929年-1933年大萧条前后的政策运用能够为我国目前的政策制订带来一定启示。

1929年之前,未实行反周期政策为大萧条埋下了伏笔,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加息、加税、贸易保护政策等使得经济恢复时间被人为延长。

193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财政政策的加强使得美国转向福利型社会,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再起飞,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既包括应急性政策,也包括意在长期调整转型的政策。

对目前中国政策制订的借鉴意义在于:政策应尽量遵从反周期的原理;政策的出台一定要及时,并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危机来临时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财政政策应兼顾短期的应急作用和长期的调整转型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贸易保护 产业升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不论是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还是代表新兴势力的金砖四国BRIC(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其国内经济都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区分。

发达国家问题主要在于:危机起源于这些国家,衍生品市场过于庞大而缺乏管制,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习经济基本面,导致泡沫破裂后流动性紧缩,信贷和消费大幅缩水,经济在失去原有动力的情况下,亦无法找到新的动力,国内存在大量失业问题。

代表国家为美国、英国。

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在于:欧美经济大幅滑坡,资本市场泡沫破裂,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大熊市,资源国的国民收入大幅缩水,而国内经济本身尚缺乏足够活力,证券市场的暴跌又使得普通民众可支配收入减少,外资的出逃使外汇储备捉襟见肘。

代表国家为俄罗斯。

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过去数十年发生的产业转移造成的畸形发展模式使得这类国家对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核心产业的产品更多仍停留在高能耗、低附加值阶段,同时大量依赖海外订单,高增长并非真正建立在国内需求上。

在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时,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经济面临转型,但扩大内需及转型又需解决诸多困难。

代表国家为中国、印度。

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各国政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加以应对,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在这些政策之间进行比较并不合适宜。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应对危机时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以史为鉴,总结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遇到经济萧条所之前与之后所采取的政策,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决策。

从这一点出发,本文选取了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前后所采取的政府政策加以研究,试图找出对今天中国政策制订的可借鉴之处。

一、美国1929-1933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政策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债权国,而国内政局稳定,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英国于1925年恢复到战前的金本位,英镑兑美元由之前的1兑3.4升值至1兑4.866,导致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升。

上述两个因素导致资金大量流入美国,美国积累了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史称“柯立芝繁荣”。

大量资金流入后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自然便会选择流入证券市场。

由于当时的金融市场缺乏有效地监管,市场疯狂的投机行为催生了巨大的泡沫,而内幕交易等行为也屡禁不止。

由于当时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尚处于混业经营阶段,摩根大通等金融巨头利用其资源、人脉上的便利,在股市中攫取了巨额的利益。

但巨大的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1929年开始的股灾中,道琼斯工业平均值数从高点一路下滑,在大萧条中的最大跌幅达到其高点的87%。

普遍认为,股市的崩盘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然而,由于当时金融体系的影响力远不如今、以及美国人利用循环及非循环信贷过度消费的模式尚未形成,因此证券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并最终发生泡沫破裂,亦不能完全解释美国为何在1929年-1933年经历了其在20世纪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危机的后续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危机前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反周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危机发生后政策出台不及时、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是导致大萧条发生及出现如此严重、长时间衰退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时期未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1920-1929年期间美国连续出台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使得美国国内财富集中度骤升。

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而富裕阶层的财富很大部分不会用于消费。

因此,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归根到底更多地是少部分美国富人的繁荣,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客观上这也导致了富人的财富大量流入证券市场,催生资本泡沫。

表1 1810-1929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持有的社会财富比重时间比例(%)181021.0186024.0187027.0190026.0192231.6192936.3193328.3193930.6 资料来源:Datastream,Thompson Reuters而1929年股灾发生之后,胡佛政府仍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1930年却采取大范围加税的政策,使得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

由于当时的美国类似今天的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制度,普通民众的消费更加受到抑制。

(二)过晚放弃金本位制度,错失了恢复的最佳时机。

美国对金本位的坚守,从两个方面使得萧条进一步加剧:首先,金本位制度的存在造成其无法像今天的一样通过数量化手段进行货币扩张,国民实际收入出现下滑,需求随之减弱,导致持续且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一旦人们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形成,又会进一步造成需求的萎缩,带来恶性循环;其次是金本位下的政府,为保持其黄金储备,防止黄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无疑是一种顺周期政策,对经济的恶化和通货紧缩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总的来看,这种货币与黄金挂钩带来的约束,只要金本位存在就不可能消失。

从历史上看,凡是放弃金本位较早的国家,经济恢复得也较早。

伯南克在《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中分析了数十个国家在放弃金本位之前和之后经济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战后便没有回到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较小,经济恢复很快,而英国在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后也早于美国走出通胀泥潭。

美国则直至1933年3月才放弃金本位,仅早于意大利。

因此,金本位制度亦是当时美国经历较长时间萧条的重要原因。

(三)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Smoot-Hawley关税法案》人为延长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把对进口货物的关税提高了60%,其他国家对此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也提高了关税。

出台该项法规的用意是保护美国本国工业,以减少失业问题,但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到严重打击,加上报复性的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美国产品的海外需求也迅速减少,最终导致本国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美国失业率最高曾经达到25%,而当时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也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

严重的失业问题一方面影响美国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劳动者实际收入,需求因此下滑,国内经济恢复更为迟缓。

(四)未对银行业实施有效地救助。

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场理论,在危机中不愿对其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多的政府干预。

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美国政府错误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使民众信心丧失殆尽,有超过9000家的金融机构倒闭。

而另一方面,银行的大面积倒闭又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在此期间13万家企业也发生倒闭,这无疑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工业产出下降近50%,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已经是1935年的事了。

实际上,如果政府当时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注资以提振信心,情况应有较大改观。

诚然,政府救市不能阻止经济体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使得衰退程度得以减轻。

二、美国1933年以后的政府政策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之前,美国完全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少, 1929-1934年萧条期间美国GNP下降24%,工业生产下降47.2%。

CPI下降24.6%,股市累计下跌幅度达到95%。

危机的表面原因是证券投机泡沫破灭,但是实质是生产严重过剩,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普通民众需求不足和银行体制严重不健全。

1932年开始,胡佛政府被迫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联邦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

罗斯福当政之后,全面采用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大量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对后来美国政府财政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罗斯福执政时期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建立独立的工会制度以增加劳工对资方的谈判能力,所有目的都是增加社会财富在普通民众中的分配比例,刺激消费。

以解决经济危机中的核心问题———生产过剩,需求不足。

自此,美国全面走向福利国家的道路,内需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由于衰退中物价出现了大幅下跌,以实际G DP衡量,到了1935-1936年,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美国这一阶段的政府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但适当的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这一阶段美国采取了连续降息的货币政策,逐渐使得国内的信贷市场复苏,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实体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

罗斯福担任总统后的一系列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推动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的重要力量。

总结美国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其扩张性政策可以做如下分类:针对供给、针对需求、以及两者兼有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又有应对危机所做的救济型政策和针对经济根本问题,致力于长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调整转型类政策。

表2 美国大萧条后财政政策分类需求端救急类调整转型类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对普通居民的临时救济支持住房抵押市场,缓解居民债务向福利国家转型,以提振内需环境保护和治理边远地区开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需求供给结合救急类大规模减税供给端救急类调整转型类救济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公司和行业政府补贴进行工农业收缩,鼓励重组并购整合政府补贴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 (一)救济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公司和行业。

1932年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有权向银行、信托、保险和铁路借贷共33亿美元的免税证券。

挽救了许多正在动摇的银行、铁路和保险公司,使它们不至于垮台,减轻了经济紧迫的局面。

1933年,罗斯福政府期间通过了《银行紧急救助法令》,《联邦证券法》、《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决定了现代美国金融的格局。

其中,《格拉斯-斯第格尔法》又称《1933年银行法》,根据该法案,美国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以避免公众挤提的事件再次发生。

(二)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

1929年大萧条之后,胡佛政府1930年开始政府开始扩大公私建筑,但是由于使用自愿的原则,而且行为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而不是联邦政府大力介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