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文言语法现象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一样 )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 专一 )
16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一般动词 3.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副 词意、动形用容法词、名词;数词24
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2)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2.名词作状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2)有泉侧出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 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不能不省察。
8
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 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 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 即词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 “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 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 泛指,指一切江、河。
10
注意其他一些变化
1.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词组,现代是一个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 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 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 词。例: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又如:妻子。 2.两个不相关的单音节词碰巧连在一起,但不是 词组,只是形式与现代汉语相同。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 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有的词古今词 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汤:古代本义为”热水”,今则菜汤、米汤等。
“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
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
方法感悟
(一)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与蔺相如》)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 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 [今义] 举动,名词
8、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 语表示了。 目 现换成“眼睛” 寡 现换用“少” 足 现换用“脚”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
古今同形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 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 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 归课本非常重要。 理解实词,读透课本,感 悟积累,受益无穷。
新课标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 的要牢记
例如:除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现代汉语中“除”是“清除”“除 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 大
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 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
古代指疾行, 即跑 逃跑 使之逃跑 奔向、趋附 走向 仆人 快 谦称、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 叫“行”)引申出“奔向”。
治
1故治国无法则乱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5不效则治臣之罪 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文言实词词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 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 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
•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 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 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只 有“舟”的意义,而没有 “楫”的意义) • 去来江口守空船(只有 “去”的意义,却没有“来” 的意义)
• 1、语义相近 •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 园:种树的地方。 • 圃:种菜的地方。 • 2、语义相反、相对 •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②表对象(对、向;给,替) ③表目的(为,为了) ④表原因(因为) ⑤表时间(在,当) (3)助词
表疑问、感叹、反诘等(呢)
所 (1)助词 ①“所+动词” (……的) ②“为……所”(被……)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大概)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凭借(用来……的方法) ②表原因(……的原因)
以 (1)介词 ①表对象(把) ②表工具(拿、用) ③表身份(凭……身份) ④表原因(因、因为) ⑤表凭借(按照、凭借) ⑧表时间(在) (2)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
(而、又、而且、并且) ②表承接(而,或省去) ③表目的(来、用来、以致) ④表因果(……的原因) ⑤表修饰(而,或省去)
(3)副词(通“已”,已经) (4)动词(认为)
四、焉 (1)代词 ①第三人称(它) ②表疑问(什么)
(2)语气助词 ① (啊、呢、了) ②表停顿
(3)兼词(于是) (4)助词(然……的样子)
【双音节文言虚词】
1.不啻(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 2.比及(比至、逮至)(等到了) 3.得无(得亡、得微)(该不会、莫非、恐怕;能不) 4.而后(才、方才) 5.而况(何况) 6.而已(罢了) 7.否则(不然就) 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 ) 9.何况(表递进) 10.何如(若何)(怎么样、什么样) 11.几何(多久、多少” ) 12.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可以、可能) 13.奈何(怎么,怎么办) 14.且夫(再说) 15.若此(如此、这样)
2022届新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六讲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教案

第十六讲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教案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5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当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
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平时积累。
通假字的分类如下:[违背⑤通“暮〞,夜晚⑥通“授〞,传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越王勾践反国〔〕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女忘会稽之耻邪〔〕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答案]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③“女〞通“汝〞,你④“振〞通“赈〞,赈济〔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译文:[答案]〔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卧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地对待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翻译: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翻译: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典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论》)翻译: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 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 论》)翻译: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 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
典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 ▪(2)连辟公府不就( 赴任,就职 ) ▪(3)一蹴而就( 成功,达到目的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即,就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走向,走上 ) ▪(6)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 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是__“_中__间__夹__杂_ ”,今义___是__“__当_中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与__外__界__隔_绝_ 之地,今义:没__有__出__路__的_境_ 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公__开_扬__言______今义_表__示__政__见__的_公__告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__节__操_、__有__抱__负的男子 今义:为__革__命__、_为__正_ 义而牺牲的人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翻译: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典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翻译: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实词120字形助记:从
两人相随而行
追赶
依顺,听从
参与,参加
跟 随
依傍,紧挨着
堂房亲属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课堂作业完成: 2、《骄子之路》P60对点演练 2、《教材梳理》必修一
古今异义
▪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 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 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 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 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 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 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 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文言实词120字形助记:除 屋舍门前的台阶
伏——服fú
例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早zăo
第三、音近形似
例1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廉蔺列传〉 孰sh Ú ——熟shÚ
例16:合从帝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cóng——纵zòng 帝---缔
例17:行李(使节)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戊退秦师〉
共gòng——供gōng
出现通假字,主要是由于当时写书或抄书的人, 一时记不清、查不到本字而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来代替;或只图省事而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 近或形似的别字。后来的人对这些“代替字”、“别 字”沿用下来,成了通假字。
例如:“伸”写成“信”,“剂”写成 “齐”,“邀”写成“要”等等。
三、通假字的类型
第四、音近形异
例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huán——旋xuán
例1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è——缺quē
例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21: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被bèi——披pì
例22: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女nü——汝rŭ
▪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 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 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 “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 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 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 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 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 稷”、“左右”、“足下”等。
(二)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 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 假字。
例4: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例5:或隐弗章。——《甘薯疏序》 章——彰
例6: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三)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
修治,清理 台阶
去掉,除去 拜官授职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翻译: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典例:“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翻译: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典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翻译:(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奸佞贼臣。
典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翻译: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典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典例:“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翻译: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翻译: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
(7)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音yǐnɡ,影子; (8)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音xiàn,露出; (9)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音yāo,邀请;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音zhì,智慧;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音jù,都;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 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 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 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 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 “本来、原来”之义。
例23: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适shī——谪zhé
四、怎样辨析通假字?
(一)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 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例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 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 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 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 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 兵不动 厉兵秣马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背东西,背载物品)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担负,使…承担 ) ▪(3)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对不起,辜负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 衣褐( 违背,背弃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失败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盖 )
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
课堂作业: 1、阅读《骄子之路》P63对点演练 2、《教材梳理》必修一
一词多义 ▪形成: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 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 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 “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 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 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 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 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 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 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
一、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
一、什么是通假字?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逝”跟音同(shì)形似的“誓”字相通;“女” 跟字音(nǔ——rǔ)相近、字形相似的“汝”字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