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古今异义.为仲卿母所遣,守节情不移便可白公姥可怜体无比汝岂得自由槌床便大怒.本自无教训举手常劳劳.逆以煎我怀阿母大悲摧.便言多令才.府吏见丁宁:恐此事非奇. 寻遣丞请还否泰如天地.渠会永无缘便利此月内.蹑履相逢迎逼迫兼弟兄叶叶相交通多谢后世人二、通假字终老不复取箱帘六七十虽与府吏要.蒲苇纫如丝.府吏见丁宁摧藏马悲哀合葬华山傍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槌床便大怒().自名秦罗敷().谢家事夫婿,().交广市鲑珍,. ()千万不复全,()(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逆以煎我怀,()足以荣汝身,()便利此月内,()四、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

语文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 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有的词古今词 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汤:古代本义为”热水”,今则菜汤、米汤等。
“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
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
方法感悟
(一)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与蔺相如》)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 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 [今义] 举动,名词
8、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 语表示了。 目 现换成“眼睛” 寡 现换用“少” 足 现换用“脚”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
古今同形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文言实词: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的区别:
同义复词: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共 同表示一个意义。
偏义复词:意义只落在一个词上,另一 个只作陪衬,需结合语境理解。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同义复词并翻译
1.斧斤以时入山林 2.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6、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7、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8、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 1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1.斧斤以时入山林 2.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6、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谦虚谨慎自我修养) 7、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8、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 1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文言实词
一、一词多义 二、古今异义 三、通假字 四、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五、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的类型:
1、语义相近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种树的地方。
圃:种菜的地方。
2、语义反、相对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B、昼夜勤作 息 C、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3、语义相反、相对
练习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及意义
1.此诚危急存亡亡之秋也(《赤壁之战》) 2.世之有饥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3.冀缓急急或可救助(《谭嗣同》) 4.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有孙母未去,出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6.却看妻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行止自成 行。(曹操:《却东西门行》) 8.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目之观(《芙蕖》)
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典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翻译: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翻译: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典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论》)翻译: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 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 论》)翻译: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 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
典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 ▪(2)连辟公府不就( 赴任,就职 ) ▪(3)一蹴而就( 成功,达到目的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即,就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走向,走上 ) ▪(6)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 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是__“_中__间__夹__杂_ ”,今义___是__“__当_中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与__外__界__隔_绝_ 之地,今义:没__有__出__路__的_境_ 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公__开_扬__言______今义_表__示__政__见__的_公__告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__节__操_、__有__抱__负的男子 今义:为__革__命__、_为__正_ 义而牺牲的人
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10)劝
• [古义]动词。①鼓励。②劝说。
–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论贵粟疏>>) –②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 [今义]规劝
(11)狱
• [ 古义 ] ①名词。监牢。②名词。官司。诉 讼案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狱中杂记》) –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 刿 论战》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 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 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 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 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父母兄弟, 旁系亲 臣所以去亲戚而 亲戚 统指亲人 属 事君者 妻子 中国
男子的 妻子儿女 配偶 中华人 中原地区 民共和 国
• (今义)监牢。
(三)词义转移
(12)科
• [古义]①名词。法律条文。②名词。科举制取士的 规格和年分。③动词。征税,判刑,摊派。④戏曲 术语,多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搞的舞台 提 示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者。(《出师表》) –②登科。 –③里胥猾 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④卜儿哭上科(《窦娥冤))
词语
古义 更不必说
思想意识的 活动
今义
例句
无论 用心 鱼肉
表条件关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的关联词 汉,无论魏晋 读书用功或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 肯动脑筋 泉,用心一也 鱼的肉 品质恶劣 转折连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和肉
出身低微, 地位卑贱。 不超过
卑鄙
不过
先帝不以臣卑鄙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 六万
小结: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初中中考语文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总结归纳汇总

初中中考语文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总结归纳汇总一、古今异义词1.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4.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5.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6.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7.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8.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9.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0.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的意思。
)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11.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默而识之(《论语》十则)12.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3.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14.请:(古义:“问”的意思。
今义:邀、聘、求之意。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15.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6、故:(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
)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17.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8.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9.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高三语文《文言实词古今异义__偏义复词__通假__》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烟涛微茫信难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烟涛微茫信难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率赂秦耶
◇抑本其成败之迹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率赂秦耶
◇抑本其成败之迹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率赂秦耶 一概、全部 ◇抑本其成败之迹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重金悬赏
中学文言文偏义复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昼夜勤作息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中学文言文偏义复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取“异”义 ◇昼夜勤作息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语气词,“了”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语气词,“了”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语气词,“了”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 ◇卒起不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去汴州 离开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高
◇将进酒,杯莫停 请
◇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拜为上卿 ◇除臣洗马 ◇蜀之鄙有二僧
◇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吝惜 ◇拜为上卿
◇除臣洗马
◇蜀之鄙有二僧
◇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吝惜 ◇拜为上卿 授官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一般人
◇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邻国之民不加少 ◇流血漂橹 ◇赢粮而景从 ◇列坐其次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流血漂橹
◇赢粮而景从
◇列坐其次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流血漂橹 盾牌
◇赢粮而景从
◇列坐其次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流血漂橹 盾牌
◇赢粮而景从 背负
◇列坐其次
◇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是过多 ◇大块假我以文章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处分适兄意
◇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是过多
◇大块假我以文章 错杂的色彩花纹。 这里是指大自然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处分适兄意
◇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是过多
◇大块假我以文章 错杂的色彩花纹。 这里是指大自然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一丈见方
◇抑本其成败之迹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率赂秦耶 一概、全部
◇抑本其成败之迹 或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率赂秦耶 一概、全部
◇抑本其成败之迹 或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 它(他)
渠会永无缘
◇吾去汴州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将进酒,杯莫停
◇策扶老以流憩 ◇与江山相发挥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与江山相发挥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与江山相发挥 互相辉映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与江山相发挥 互相辉映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的行为
◇若不过焉则不及 ◇大块假我以文章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处分适兄意
◇处分适兄意
◇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是过多
◇大块假我以文章 错杂的色彩花纹。 这里是指大自然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一丈见方
◇处分适兄意 处理
◇望美人兮天一方
◇才能不及中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河内凶
◇望美人兮天一方 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才能不及中人
◇除臣洗马
◇蜀之鄙有二僧
◇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吝惜
◇拜为上卿 授官
◇除臣洗马 授官
◇蜀之鄙有二僧
◇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吝惜
◇拜为上卿 授官
◇除臣洗马 授官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中有都柱 ◇槌床便大怒 ◇又何间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护城河 ◇中有都柱
◇槌床便大怒
◇烟涛微茫信难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烟涛微茫信难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重金悬赏
中学文言文偏义复词
◇又何间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护城河 ◇中有都柱 大
◇槌床便大怒
◇又何间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护城河
◇中有都柱 大
◇槌床便大怒 坐具
◇又何间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护城河
◇中有都柱 大
◇槌床便大怒 坐具
◇又何间焉 参与
◇至若春和景明 ◇进兵北略地 ◇恐此事非奇 ◇寻病终
◇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进兵北略地
◇恐此事非奇
◇寻病终
◇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进兵北略地 夺取
◇恐此事非奇
◇寻病终
◇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进兵北略地 夺取
◇恐此事非奇 适宜
◇寻病终
◇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进兵北略地 夺取
◇恐此事非奇 适宜
◇寻病终 不久
◇而卒葬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烟涛微茫信难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而卒葬之 死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昼夜勤作息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中学文言文偏义复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取“异”义 ◇昼夜勤作息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流血漂橹 盾牌
◇赢粮而景从 背负
◇列坐其次 水边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率赂秦耶
◇抑本其成败之迹◇问渠那得清如许Fra bibliotek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率赂秦耶
◇抑本其成败之迹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厄,处境困难
◇率赂秦耶 一概、全部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动奋激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河内凶
◇望美人兮天一方 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才能不及中人 一般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河内凶
◇望美人兮天一方 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才能不及中人 一般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一般人
◇河内凶
◇望美人兮天一方 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才能不及中人 一般的人
◇吾去汴州 离开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将进酒,杯莫停
◇吾去汴州 离开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将进酒,杯莫停
◇吾去汴州 离开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