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1.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dmB.普通中学生走路的速度约为1.1m/sC.酒精灯点燃后外焰的温度约为98℃D.一本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0g【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一元硬币的直径略为2.5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左右.故B符合实际;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4km/h 1.1m/sC.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能够超过400℃.故C不符合实际;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与两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在300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

【点睛】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计,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2.手中有一叠薄纸,要称出一张纸的质量,下列方法最可取的是()A.先称一块铁的质量,再称出铁块和一张纸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减铁的质量B.取出10张纸,称出总质量,然后除以10就得出一张纸的质量C.取出100张纸,称出总质量,然后除以100就得出一张纸的质量D.以上方法都可以【答案】C【解析】【分析】不可能用天平直接称出小于天平“感量”的微小物体的质量;一张纸的质量小于天平的感量,要测量它的质量,需要用累积法,即用天平测量若干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总和,用所得结果除以物体的数量,就可以求出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

【详解】A.由于一张纸的质量太小,所以测一块铁与一张纸的总质量与测一块铁的质量差别不大,则此办法不可采用,故A错误;BD.一张纸质量太小,10张纸的质量仍小于天平的分度值,则此办法不可采用,故BD错误;C.称量100张相同纸的质量,用所得结果除以100,即得一张纸的质量,则此办法可采用,故C正确。

故选C。

3.同学们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所得下列结果中最为合理的是(空气密度约为1.29kg/m3)A.2.5kg B.25kg C.250kg D.2500kg【答案】C【解析】【详解】教室的长、宽、高大约分别为a=10m,b=6m,h=3.5m所以教室的容积为V=abh=10m×6m×3. 5m=210m3,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m=ρV=1.29kg/m3 ×210m3 =270.9kg,故选C.4.为了测量醋的密度,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m0;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m总。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李秋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错误的是()A. 打开电冰箱时冒出的“白烟”,是冰箱内蔬菜水果等蒸发产生的水蒸气B. 高压锅做饭熟得快,是因为高压锅内压强增大,沸点升高C. 菜刀柄、锅铲柄等把手上刻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是使接触面粗糙来增大摩擦D. 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答案】 A【解析】【解答】解:A、打开电冰箱时会冒出“白烟”,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出来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的,A错误;符合题意。

B、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B不符合题意。

C、菜刀柄上刻有花纹使接触面更粗糙增大摩擦,C不符合题意。

D、火铲送煤时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送出去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是否利用了惯性,主要看物体是否在这一现象中由于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而被利用.2.请你观察身边的数据并判断,哪些数据是符合实际的()A. 教室顶端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1AB. 小明的身高1.65×107微米C. 教室里的空气约重2500ND. 教室里的气温约45℃【答案】C【解析】【解答】A、教室里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W,额定电压为220V,工作电流I=≈0.18A,A不符合题意;B、小明的身高1.65m=1.65×106μm,B不符合题意;C、教室的长、宽、高大约分别为9m、7m和3m,教室中空气的重力大约为:G=mg=ρVg=1.29kg/m3×9m×7m×3m×10N/kg≈2438N,与C接近.C符合题意;D、夏天,教室里的最高气温不会达到45℃,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3.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D. 空调电流约1A【答案】A【解析】【解答】解: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4.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华【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5.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B.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C. 公交车在市区行驶速度约为3km/hD. 家用电饭煲的额定功率约为800W【答案】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略高于正常体温,约为40℃,A符合实际;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B符合实际;C、公交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较慢,不超过30km/h.C不符合实际;D、家用电饭煲正常工作的电流在4A左右,所以额定功率在P=UI=220V×4A=880W,接近800W.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温度、长度、速度、功率单位的认识选择合适的选项 .6.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B. 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C. 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D. 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答案】 A【解析】【解答】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进行着物态之间的变化.7.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8.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答案】 B【解析】【解答】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凝固放热,A不符合题意;B、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B符合题意;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C不符合题意;D、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结冰是凝固,放热,霜是凝华现象,放热,白气是液化现象,放热,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吸热.9.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答案】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10.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应先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B.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不让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C.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D. 用试电笔辨别火线时,不用指尖抵住测电笔上端的金属帽【答案】B【解析】【解答】解:A、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A错误.B、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故B正确.C、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天平横梁不平衡,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C错误.D、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必须接触笔上端的金属帽,故D错误.故选B.【分析】(1)在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温度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液面相平.(2)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3)天平的横梁不平衡有两种情况:在称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在称量物体的过程中,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4)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一定要用手触及笔尾的金属部分,否则容易造成误判,认为带电体不带电是十分危险的11.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600g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C. 人体正常温度为40℃D. 人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答案】 D【解析】【解答】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60kg,A不符合题意;B、人正常步行速度1m/s,B不符合题意;C、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C不符合题意;D、人的平均密度与水相差不大,约为1.0×103kg/m3,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数据的了解和掌握.12.如图为一种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在水银温度计的顶端封入一段金属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至74℃时,L1亮灯报警B. 温度升高至74℃时,L2亮灯报警C. 温度升高至78℃时,L1亮灯报警D. 温度升高至78℃时,L2亮灯报警【答案】 D【解析】【解答】解:由题干中图可知:金属丝下端所指的示数为:70℃+2×4℃=78℃;当温度升高到78℃,水银温度计顶端封入的一段金属丝就和水银相接,接通电路,电磁铁有了磁性,把衔铁吸引下来,L2亮,报警.故选D.【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题干中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为2℃,直接根据液柱(或所指示)的位置即可读出该点处的温度值,读数时要从绝对值小的示数向绝对值大的示数读起;②电磁继电器由两部分构成:①低压控制电路,②工作电路;其实质是一个自动控制开关.13.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 如图,表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答案】 A【解析】【解答】解:A、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的图象,A符合题意;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但图象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B不符合题意;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C不符合题意;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D不符合题意。

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1.在下图所示的甲图中,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摩擦力,则可算出该石料的密度为()A.2.8×103kg/m3B.2.3×103kg/m3C.0.6×103kg/m3D.3.2×103kg/m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图知道,石料的重力G=1400N,石料完全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 F浮=G-F拉=1400N-900N=500N,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所以石料的密度故答案为A.【考点定位】浮力密度2.题目文件丢失!3.题目文件丢失!4.题目文件丢失!5.题目文件丢失!6.题目文件丢失!7.题目文件丢失!8.题目文件丢失!9.题目文件丢失!10.题目文件丢失!11.题目文件丢失!12.题目文件丢失!13.小明和妈妈从北京去西藏旅游,发现进入西藏拉萨,带去的食品包装都膨胀了,如图所示,该过程中一定不变的物理量是()A. 密度B. 温度C. 质量D. 体积【答案】 C【解析】【解答】解:AD、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将食品从北京带到西藏,环境气压减小,食品包装膨胀体积增大,食品体积也可能膨胀,密度减小.故A、D不符合题意;B、同一时刻北京和西藏的温度有明显差别,所以食品的温度可能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位置无关,所以从北京到西藏,食品质量不变.故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②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同一时刻,不同地理位置的气温不同;③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无关;④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体积.14.题目文件丢失!15.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李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唐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并通过计算查表对照,知道该液体可能是()A.硫酸 B.水 C.煤油 D.盐水【答案】C【解析】由图象知,烧杯的质量为25g ,当烧杯和液体的质量为45g 时,液体的体积为25cm3,液体的质量为:m =m 2−m 1=45g−25g =20g ,液体的密度为:ρ32025m g V cm===0.8g/cm 3=0.8×103kg/m 3,由表可知,该物质是煤油。

初三物理质量和密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物理质量和密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物理质量和密度试题答案及解析1.空气的密度约为1.3千克/米3,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质量最接近于A.300千克B.30千克C.3.0千克D.0.3千克【答案】A【解析】先估测出教室的长、宽、高,然后算出教室的容积,最后根据公式m=ρV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教室的长约为8m,宽约为5m,高约为4m,则教室的容积:V=长×宽×高=10m×5m×4m=200m3,教室里空气的质量:m=ρV=1.3kg/m3×200m3=260kg.从选项中可以看出,选项A是正确的.故选A.【考点】此题考查都是密度和质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正确估测教室的长、宽、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本题需要用密度公式去解决,不要凭空去猜测教室里空气的质量,否则很容易出错.2.一个瓶子最多能装2千克的水。

求:①该瓶子的容积。

②用该瓶子装食用油,最多能装多少千克。

(食用油的密度ρ油=0.9×103千克/米3)【答案】①0.002米3② 1.8千克【解析】①该瓶子的容积是V= m/ρ=2千克/(1×103千克/米3)= 0.002米3②用该瓶子装食用油,最多能装食用油的质量是m =ρV=0.9×103千克/米3×0.002米3= 1.8千克【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用该瓶子装水和食用油所装的体积是相同的。

3.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A.被“嫦娥二号”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B.密封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了一半D.矿泉水喝掉一半放入冰箱冻成冰【答案】A【解析】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温度改变而改变,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但体积变小了,因此密度变大了;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了一半,质量减半,体积减半,密度不变;矿泉水喝掉一半放入冰箱冻成冰,质量减半,水结冰,前后的密度也变化了,因此选A。

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有关B.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C.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 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二、填空题2. 某物质的密度为ρ,质量为m,体积为V,则该物质的密度可以表示为______。

3. 一个体积为10cm³的物体,质量为50g,求该物体的密度。

三、计算题4. 一个铁块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求铁块的密度。

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B解析:A选项错误,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B选项正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选项错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但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D选项错误,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但题目中未提及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二、填空题2. 答案:ρ = m/V解析:密度ρ定义为物体的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即ρ = m/V。

这是密度的基本公式。

3. 答案:5g/cm³解析:根据密度的定义,密度ρ = m/V,将已知的质量m = 50g和体积V = 10cm³代入公式,得到ρ= 50g/10cm³ =5g/cm³。

三、计算题4. 答案:4g/cm³解析:根据密度的定义,密度ρ = m/V,将已知的质量m = 200g和体积V = 50cm³代入公式,得到ρ= 200g/50cm³ = 4g/cm³。

以下是对质量与密度相关知识的详细解析: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但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克/立方厘米(g/cm³)作为密度的单位。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小邱同学用最大量程为210g ,最小刻度为0.2g ,最小砝码为5g 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横梁平衡后,他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衡时,他读出铁块的质量是86.4g ,测量结束后,他还未觉察出自己的失误,则铁块的真实质量应是( )A .83.6gB .85.2gC .86.4gD .87.8g2.甲、乙两种物质的m -V 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 .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B .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C .两物质的密度之比:ρρ甲乙为4:1D .两物质的密度之比:ρρ甲乙为1:43.小华在实验室里测量石块的密度,他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

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调节天平平衡时,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B .石块的质量是50.2gC .石块的体积是20m 3D .石块的密度是2.6×103kg/m 3 4.小于同学把调好的糖水装满玻璃瓶,盖紧盖子,放进冰箱急冻室冷藏。

一段时间后拿出,发现玻璃瓶已经胀破。

你认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玻璃瓶因温度降底,体积膨胀B .玻璃瓶内的糖水凝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 .玻璃瓶内的糖水凝结成冰后,体积变大D .玻璃瓶内的糖水凝结成冰后,密度变大5.如图所示是李洋同学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B.C.D.6.用容器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与液体和容器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线段AB所示,请你观察图像,根据图像可知()①容器的质量是20g②液体的密度是3×103kg/m3③5L这种液体的质量为5kg④这种液体可能是水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③④都正确7.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A.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8cmB.健康的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5sC.体育课所用铅球的质量约为600gD.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约为70℃8.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初中生跑200m所需的时间约为10sB.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dmC.一个中学生的正常体温约为39℃D.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9.12月3日24时,我国进行2020年的第二十三次汽柴油调价。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六章质量和密度期末复习基础训练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为了较准确地测出一堆相同规格的小橡胶垫圈的数量(约有1000个),以下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 量出将这些垫圈叠起的总厚度L和一个垫圈的厚度l,L即为垫圈总数IB. 量出将这些垫圈叠起的总厚度L和十个垫圈的厚度l,10L即为垫圈总数IC. 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和一个垫圈的质量m,M即为垫圈的总数mD. 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和十个垫圈的质量m,10M即为垫圈的总数m【答案】D【解析】AB.小橡胶垫圈的数量(估计为1000个),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可采用.所以AB两个选项的做法不符合题意;C.一个垫圈的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感量,无法直接测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和十个垫圈的质量m,10M即为垫圈的总数,方法可用,此选项符合题m意。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1.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摔碎后的玻璃质量不变,但密度变小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C.固体的密度肯定大于液体的密度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答案】D【解析】【详解】A.摔碎后的玻璃所含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它还是玻璃,物质的性质没有变化,密度不变,A错误;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比如所水变成冰,质量是不变的,但密度发生变化,B错误;C.常温下的液态水银它的密度大于很多固体的密度,C错误;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即质量变成一半,但氧气罐的体积是不变的,罐中的氧气会均匀分布,即体积不变,那么根据mVρ=可知,密度也变成一半,D正确。

2.题目文件丢失!3.题目文件丢失!4.题目文件丢失!5.题目文件丢失!6.题目文件丢失!7.题目文件丢失!8.三只完全相同的瓶子,里面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硫酸、水和酒精,用塞子将三只瓶子封好,如图所示,则可判定(ρ硫酸=1.8×l03kg/m3,ρ酒精=0.8×l03kg/m3,ρ水=1×l03kg/m3)()A. 甲是酒精,乙是水,丙是硫酸B. 甲是酒精,乙是硫酸,丙是水C. 甲是水,乙是酒精,丙是硫酸D. 甲是硫酸,乙是水,丙是酒精【答案】 A【解析】【解答】由题知,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ρ硫酸>ρ水>ρ酒精,所以,根据公式ρ=可知,体积最大的是酒精,体积最小的是硫酸。

则甲是酒精,乙是水,丙是硫酸。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结合图示,根据ρ=可得解.9.如图所示,一冰块下面悬吊一物块A,正好悬浮在水中,物块A的密度为ρ,且1.4×103千克/米3<ρ<2.0×103千克/米3,冰块熔化后,水面下降了1厘米。

设量筒的内横截面积为50厘米2,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则可判断物块的质量可能为()A.0.05千克 B.0.10千克 C.0.15千克 D.0.20千克【答案】C【解析】设冰的质量为m,则由题意可知:代入可得:解得;则冰的体积;设物体A的质量为M,则,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则可知:化简得:已知物体A的密度范围为:1.4×103kg/m3<ρ<2.0×103kg/m3;则分别代入可求得物体A质量的范围;则可求得当密度取最小值时:;同理可求当密度最大时,物体的质量;故可知,质量的范围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A. 成都中考时教室里的温度大约为B. 成都的快速公交车里空调的额定电功率约为C. 成都三环路全长为350kmD. 一名参加成都中考的考生坐在教室里,地球对他的吸引力约500N【答案】 D【解析】【解答】解:A、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15℃-30℃之间,A不符合实际;B、快速公交车里空调的额定电功率约为1×103W,B不符合实际;C、成都三环路全长约为51公里,C不符合实际;D、一名中学生质量约50kg,地球对他的吸引力G=mg=50kg×10N/kg=500N,D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D【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2.飞船绕地球飞行时,如果在舱内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不能完成的是A. 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B.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C. 用温度计测温度D.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答案】A【解析】【解答】A、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测质量依靠的是物体对托盘的压力,如果没有重力,此时它就不会对托盘有压力,故该实验不能完成;B、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因为测的是拉力不是重力,故该实验能够完成;C、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故该实验能够完成;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实验,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所以该实验能够完成.故选A.3.生活中经常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B. 人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m/sC. 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D. 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0W 【答案】A【解析】【解答】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A符合题意;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m/s,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5m/s,B不符合题意;C、人沐浴时水的温度比人的体温稍高即可,一般在40℃左右,C不符合题意;D.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W~200W,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估测题目,注意掌握常见的物理量,例如长度、速度、温度、电功率、质量等等,并要善于观察和积累.4.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B.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C. 公交车在市区行驶速度约为3km/hD. 家用电饭煲的额定功率约为800W【答案】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略高于正常体温,约为40℃,A符合实际;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B符合实际;C、公交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较慢,不超过30km/h.C不符合实际;D、家用电饭煲正常工作的电流在4A左右,所以额定功率在P=UI=220V×4A=880W,接近800W.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温度、长度、速度、功率单位的认识选择合适的选项 .5.下列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的是()A. 雾凇的形成B. 夏天,放在冰箱中的水结成冰C. 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了D. 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答案】 C【解析】【解答】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A不符合题意;B、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是放热的,B不符合题意;C、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C符合题意;D、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结合不同的物态变化和对应的吸放热的情况进行分析.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冬天湖面结冰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答案】 B【解析】【解答】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遇冷或压缩体积.7.关于下列物理量的估测,合理的是()A.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B. 台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2AC. 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D. 用手水平托起一本物理课本所用的力约为2N【答案】D【解析】【解答】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左右。

A不符合题意;B、台灯功率一般在2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0.1A左右。

B不符合题意;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C不符合题意;D、一本物理书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用手水平托起一本物理课本所用的力约为F=G=mg=0.2kg×10N/kg=2N.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速度、温度、电流和重力的了解进行解答.8.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浮力,而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不受浮力B. 夏天向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C.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D. 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答案】 C【解析】【解答】解:A、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其浮力小于重力,故A错误;B、在夏天,人们在地面上洒水时,水蒸发吸热,利用水的蒸发可以降温,故B错误;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C正确;D、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D错误.故选C.【分析】(1)浸在液体(或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空气)的浮力;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空气)受到的重力;(2)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4)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9.下列有关厨房中的物理说法正确的是()A. 厨房内炒菜用的锅,应选用熔点较低的材料制成B. 用筷子夹食物时,筷子是一个省力杠杆C. 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方式增大了菜的内能D. 炸食物时,能炸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高【答案】D【解析】【解答】解:A、厨房内炒菜用的锅,应选用熔点较高的材料制成,A不符合题意;B、用筷子夹食物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B不符合题意;C、炒菜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C不符合题意;D、炸食物时,能炸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高,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炒菜用的锅,应用熔点较高的材料,筷子是费力杠杆,炒菜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油的沸点较高,食物炸成金黄色.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答案】 B【解析】【解答】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凝固放热,A不符合题意;B、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B符合题意;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C不符合题意;D、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结冰是凝固,放热,霜是凝华现象,放热,白气是液化现象,放热,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吸热.1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答案】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12.下列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对外放热的是()①雾的形成②冰化成水③水结成冰④熔化的蜡烛凝固⑤樟脑丸变小⑥霜的形成⑦地面的水在蒸发⑧冬天屋内玻璃上水层的形成⑨水沸腾的过程。

A. ①②③④⑥B. ①③④⑥⑧C. ①②⑤⑦⑨D.①④⑥⑧⑨【答案】 B【解析】【解答】解:(1)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2)冰化成水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3)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要放热;(4)熔化的蜡烛凝固,是蜡烛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要放热;(5)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要吸热;(6)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7)地面的水在蒸发,是由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8)冬天屋内玻璃上水层的形成是由水中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凉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9)水沸腾的过程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答案】C【解析】【解答】解: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 错误;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反映在熔化图象上:晶体的熔化图象有一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的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没有水平线段.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14.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A. 高压锅内的水温可达110℃B. 家用空调器的电流约为0.1AC. 手机充电宝充放电功率可达180WD. 人类的反应时间约为2s【答案】A【解析】【解答】因为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所以高压锅内的水温可达到110℃,A符合题意;0.1A的电流太小,家用空调器的电流大约是5A,B不符合题意;手机充电宝充放电功率大约在3W左右,C不符合题意;人类的反应时间小于0.5s,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