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 复种指数 轮作 套种 间作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1、套种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延后生长季节,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升年总产量。
2、套种指的是某种作物生长后期时,再种上另外一种作物。
3、间作指的是同一块地同时期按比例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3、轮作指的是两季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
4、混种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混合后种植在同一片田里。
一、套种的好处1、套种的好处可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升复种指数,增加年总产量。
2、适宜套种的作物(1)玉米+南瓜(花生)南瓜花蜜可以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能够有效的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种植花生也可以适量的减少玉米螟,且不会遮挡光照。
(2)玉米+辣椒(青椒)因为玉米有遮阴作用,可以减轻72%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隔行种植可减轻56.9%的青椒病毒病。
(3)玉米+黄瓜可以让黄瓜花叶病减少61.6%左右,还可以利用玉米秸秆来做黄瓜架条,省钱省力。
(4)玉米+红薯玉米是纵向生长,红薯是横向生长,两者结合有利于通风透光,加强光合作用。
二、套种和间作的区别1、套种和间作的不同(1)套种指的是在一种作物生长到后期时,种上另一种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并不长。
(2)间作指的是在一块地上,同一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2、轮种指的是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在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复种方式。
3、混种(1)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且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种在同一块田地里。
(2)混作是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提高了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
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的效果。
高中地理知识点: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

高中地理: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1.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不同,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划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一般而言,粗放农业大多为自给农业,而混合农业、密集农业多为商品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成型、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按动植物的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分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
2. 复种制度与复种指数复种制度(或叫做耕作制度)是指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种植作物一次、二次还是三次,即重复种植作物的次数。
复种指数则指某一地区全年总播种面积和总耕地面积之比,它是衡量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百分数表示。
如某农场有耕地1000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00亩,则复种指数为150%(即复种制度为一年二熟)。
3. 间作与套种、连作与轮作间作指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且一种为主,其他为间作物的种植制度;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间作与套种的共同优势: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用地养地相结合;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发展;有利于错开农活。
连作指一年内或连续几年内,在同一田地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是充分利用同块土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生态上适应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没有倒茬的麻烦,产品单一、管理简便。
轮作指在同一田地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制度。
优点是有利于防止病虫害、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是开发土壤资源的生物学措施。
第三章种植方式复种

5959.5 4952.4 5291.9 10"110.0 6079.2 10470.7 20809.6 44448.7 54000.0 72538.0 101 346.0
16.8 17.0 27.0 12.9 11,6 5.25 3.60 2.85 2.71 2.33 约1.5 约1.4
我国历代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
0.30
不是任何情况下复种都能够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 率。生产条件差时,复种的效果一般也较差。
长生长期作物一熟与短生长期作物三熟的光合 效率及年产量比较(L.H.Allen等,1976)
(二)、提高对热量资源的利用率
• 1)生长季节集约利用
热量资源可以用生长季节的长短来表示。 一年一熟利用的生长季有限,复种能提高生长季的利用率 如长江流域: 水稻一熟制,利用生长季节150-180天,剩180-200天。 油-稻 , 利用生长季节350-360天 油-稻-稻, 利用生长季节450-470天,
6、撂 荒 Shift cultivation
撂荒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 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 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为撂荒。
二、复种的意义
增加作物产量(production)的三种途径: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 二是提高各种作物季单产; 三是合理种植多种作物,利用多熟种植提高耕
三、复种的效益原理
(一)延长光合作用时间、集约利用光资源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 物年单产的核心。
E=P.L.D E 光能利用率 P 光合效率 L 叶面积 D 光合时间
叶日积 (LAI-D)
注:延长光合时间,但如果叶积系数不高,也不能提高光 能利用效率。所以用叶日积来衡时复种的效果。据研究, 作物产量与LAI-D相关系数高达0.95。
蔬菜轮作与间套复种技术要点

蔬菜轮作与间套复种技术要点1、露地蔬菜的轮作(1)轮作的概念轮作是按一定的生产计划,将土地分为若干区,在同一生产区的菜地上,按一定的年限,轮换种植几种性质不同的蔬菜或作物的制度,也称换茬。
一年单主作区就是不同年份内把不同种类的蔬菜轮换种植,一年多次作地区,则是以不同的多次方式(或复种方式),在不同的年份内轮流种植。
(2)轮作在蔬菜生产中的地位和效益轮作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最佳途径。
合理轮作有利于防治病虫害,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是开发土壤资源的生物学措施。
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肥力,调节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的腐殖质,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因为轮作时,前后作的蔬菜种类不同,它们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也不一样;其次,轮作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一般讲,凡是相同科、属、变种的蔬菜,病虫害也相近,每年轮换种植不同蔬菜,能够使病菌和害虫因失去寄主而si亡。
在一年二茬的栽培制度下,要求在同一块土地上不但与上一年各季栽培的蔬菜种类不同,而且与它的前后作蔬菜也不相同。
轮作周期的时间长短依据各类蔬菜主要病原菌在栽培环境中存活和侵染危害的不同情况而定。
采用粮菜轮作,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粮菜轮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栽培制度,种粮保证了口粮,种菜又能增加经济收入。
总之合理的轮作制度是一项无法替代的可以有效保障蔬菜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轮作利用植物不同生长期、不同需光(热)和水肥特点,按次序种植充分利用季节,能提高土地的种植系数(复种指数)。
轮作的顺序性,即轮作应遵循的合理次序,安排这个轮作次序的原则是:轮作相邻近的作物茬应不同种类,不同种植方式,病虫害类型差异大,作物的需肥水特性有较大差异等。
轮作茬口相接的作物在季节利用上应当符合季节变化的特点。
从大农业观点出发,作物的轮作应不限于园艺植物,也可以插入农作物,如玉米、向日葵以及绿肥作物。
蔬菜轮作已是种植地区生产上普遍应用的种植制度,只要安排合理,总体种植效益可以保持一种很平稳的状态。
复种 、间作、套作、轮作的联系与区别_ABC教育网_(1)

复种、间作、套作、轮作的联系与区别一、复种和复种指数1、复种:在同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2、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内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它的数值可以大于100%,例如:全国平均复种指数理论上可达到195%,而1993年全国耕地平均复种指数仅为156%)。
计算公式:播种总面积复种指数= ——————*100%耕地总面积播种面积,是指播种季节结束时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是反映农作物生产规模的重要指标。
耕地面积,指主要用作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翻的土地面积,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用地。
耕地面积是用年末耕地面积反映的。
它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耕地、当年休闲地、轮歇地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茶树、桑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沿海、沿湖已围垦利用3年以上的“海涂”、“湖田”等。
但不包括专业性的茶园、桑园、果园、苗圃、林地、芦苇地和天然草场等。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复种面积,指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块耕地上重复播种作物的面积,它等于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减去耕地总面积。
计算公式:复种面积=播种总面积-耕地总面积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措施(1)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2)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
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
(3)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三、复种增产的原因:(1)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2)促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因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消耗能力,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复种既可提高对土壤肥力的利用,又有一部分残余的根、茎、叶补充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3)提高抗逆能力,稳产保收: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对恶劣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反应。
套作间作轮作概念辨析

套作、间作、轮作概念辨析前几日听课,听到光合作用影响因素,讲到套作、间作、轮作的概念,发现老师讲错了,他把套作讲成了间作,再问问其他老师,不少老师也有着同样错误的理解。
原因是我们教科书上的图把他们带到沟里了,而我们老师备课时也没有去查阅资料,或者没有这样的生活阅历,因此就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一、套作:〔主要功能:延长光照时间〕1.概念: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前一季作物生长后期,将后一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式〔这样两种农作物就有一段交叉生长时间。
如果等上一季农作物收获之后再种植下一种农作物,可能会导致后一季农作物生长时间缺乏而无法获得较高产量或无法生长〕。
2.举例:不少地区在早玉米即将成熟的时候,在玉米行间点种长豇豆,在玉米将收获之前一段时间,往往会先去掉已将失去效用的玉米叶子以加速玉米成熟,这时候长豇豆恰好得到充足光照,快速生长,等到玉米成熟收获后,长豇豆已经长到一定高度,正好延着玉米杆向上攀爬生长。
这种播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其他资源〔如光照、农作物桔杆等〕。
此外,还有在水稻收获后不立即翻耕,而是套种绿肥〔苕子、草苜蓿等〕,等到第二年春天再与绿肥一起翻耕,以增加土壤费力;在小麦生长后期行间套载棉花等。
3.优点:在农作物播种中,常会出现后一季作物如果等前一季作物收获后再播种,会导致生长期缺乏,或影响到以后作物的播种。
套作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季节〔茬口〕矛盾,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就是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面积对耕地面积之比;提高复种指数就是增加收获面积,延长单位面积上作物的光合时间〕,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农作物的年产量。
4.考前须知:套作必须根据作物种类的特征与特性进行合理搭配,掌握每种套种农作物的收、种时间,并要加强田间管理。
二、间作:〔主要目的: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甚至相互补充〕1.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要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是通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等途径。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的措施有:(1)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就是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面积对耕地面积之比。
提高复种指数就是增加收获面积,延长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合时间。
如将一年一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两熟制改为三熟制,复种指数不断提高。
也可以通过轮作、间作、套种。
在一年内巧妙地搭配各种作物,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能,缩短田地空闲时间,减少漏光率。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⑴轮作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方法及实例:在一块地里一年内种几茬。
如:春季种植马铃薯,收获后种植白菜或萝卜.再如:小麦收获后种植百日熟大豆。
这些都属于复种.其实南方的三季稻也属于复种.使农作物达到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
轮作的意义:①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②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如小麦植株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白菜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马铃薯吸收钾元素.将小麦与白菜复种、马铃薯与白菜复种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达到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⑵间作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尤以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着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比如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复种指数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二是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
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如玉米与大豆间作,高梁与甘薯间作等。
三是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充分
利用太阳光能,充分利用土地生产潜力。
复种增产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
二是促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因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消耗能力,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复种既可提高对土壤肥力的利用,又有一部分残余的根、茎、叶补充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三是提高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对恶劣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应用间、套、轮作可利用不同作物的不同抗逆和适应能力,减轻自然灾害,产量较稳定。
四是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季节内,把生育季节相近、生育期基本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成行或成带地相间种植。
如玉米与大豆间作,高梁与甘薯间作等。
混作: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同的作物,生育期也基本相同,播种前事先将这些种子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混合播种。
例如:满园花与大麦(小麦)混作、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等。
上述两种种植方式,通过不同作物品种的搭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地上部的光照条件和耕作土壤中的养分条件。
套作:在前作物收获前半个月左右,将后作物播种于前作物的行间的种植方法。
套作是一种从空间争取时间的方式。
套作能使后续作物适当提前播种或移栽,但又不会使前后两季作物在共同生产的时期(一般称为共生期)内互相造成不良的影响。
连作:在同一块耕地上前后两季都种植相同种类的作物,如前季种水稻,后季又种水稻,这叫水稻连作。
连作还有一个类型,叫做“复种连作”,即头年的复种试民第二年复种方式完全相同。
例如:第一年是“早稻——双季晚稻——冬季油菜”一年三熟,第二年在同一块地上又是“早稻——双季晚稻——冬季油菜”,还是同样的一年三熟。
连作的主要危害是对土壤养分的不均衡消耗,重复种植的作物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相同的营养元素,结果会引起某些养分的缺乏而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此外,还会引起某些有毒物质积累在土壤中,使以后重复种植的同种作物受到毒害。
轮作: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复种方式。
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轮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分的均衡消耗。
同时轮作还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
例如,春季种烤烟,烤烟收获后再种一季双季晚稻,这种水旱轮作的效果一般都很好。
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虫杂种。
生长期growing period,vegetative period
农作物能够生长的一段时期。
因为一些农作物在轻霜时期还能生长,所以生长期一般比无霜期长一、二十天。
另外一种角度指一年中植物显着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
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最低生长温度以上的温度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就成为生长期。
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
进行正常生活周期所必需的生长期,每因植物种类而异。
生长期的长短多决定着植物(尤其是树木)分布的北限。
生长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