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 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 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 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 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 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 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 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 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 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美国学者、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 (Rachel Carson)在著名的《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10]中指出,“控制自然” 这个提法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生物 学和哲学低级、幼稚的产物,是科学上蒙 昧的产物。
这是世界上天然胡杨林面积最 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塔 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
•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 我者,吾贼也。(《荀子· 修身》)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 论》) •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 (《荀子· 劝学》) •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 (《荀子· 修身》)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哀公》) •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 而百姓期焉。(《荀子· 不苟》)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汲取了道家“天道自然” 的观念,反对天命和鬼神迷信,以为“天行有常
(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而提出“制
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命题。
其次他提出了“人性恶”,提出人天然有各种
情欲,如果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暴乱争
夺。但他相信通过后天的学习渲染,可以达到善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20张PPT)

-14-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译文: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 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点评: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 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 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埋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 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 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 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分,要天天商讨讲究而不能舍弃; 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阅读鉴赏
-6-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开垦,引申为发展 (2)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式 (3)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忧虑,担心 (4)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5)上暗.而政险 昏暗 (6)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光明、显耀 (7)大天而思.之 思慕 (8)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
-2-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学法提示 1.梳理基础,理解语句。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 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2.探究内涵,评价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探究文本 内容,了解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内涵,概括其思想要点,认识其思想 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感知赏析,学习技法。反复诵读,在吟诵中感受本文大量运用排 比的说理特点,体会其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并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文白对译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文白对译治乱天邪?曰:日月、星社会安定和混乱是由天决定的吗?回答说:太阳、月亮、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星以及祥瑞的历象,这在禹和桀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由天决定的。
是由季节决定的吗?回答说:在春天、夏天,农作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起来,这在禹和桀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季节决定的。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是由土地决定的吗?回答说:万物得到土地就能活下去,失去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土地就会死去,这在禹和桀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治,桀以乱,治乱非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土地决定的。
《诗经》上说:“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百姓在这里建新房,文王使他们得安乐。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大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远而废止宽广,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就废弃好的德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行。
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地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君子有经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久不变的准则、法式或规矩。
君子遵行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其功。
《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他的功利。
《诗经》上说:“只要不违背礼义,何必担忧别人说长言兮!”此之谓也。
道短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楚王外出时随从的车子有千辆,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吃菽饮水,非愚也:是豆类,喝冷水,不是因为他愚蠢:这些都是不取决于自己的因节然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课件 3.1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21-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举例、类比)
(引用、对比)
(举例、排比) (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严密)
-22-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荀子的文章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 文中别具一格。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
-7-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蕃.长 fán
楛.耕伤稼 kǔ 光晖不赫.hè 2.识通假
-20-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治乱(非天、时、地)由人 万物有常→君子有常体 君子尽人力,小人听天命 天不可畏 人祅有三,甚于天灾
国之命在礼(义)→隆礼尊贤 顺应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与物畜而制之 想内涵,了解其思想的进步意义;
(3)感受本文大量运用排比、骈散结合的表达方式, 体会其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知识领域 课节重点 学习方法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本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 句式,翻译课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翻译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翻译"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句话源自《论语·颜渊》,意思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宇宙的本质?可以用人的思维去理解,或者用牲畜的行为来控制它?”。
这句话引发了一场关于宇宙真相的辩论,两种不同的观点争论不休。
一方认为,宇宙是由人类思维所创造出来的,可以用人的思维去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则认为,宇宙是由物畜来控制的,只能用物畜的行为来控制它,无法用人的思维去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当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宇宙真相的认知,更是关于宇宙本质的认知。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有多少?可以用人的思维来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宇宙真的可以由物畜来控制?对于第一个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即使我们用尽全力也无法将宇宙的真相全部揭示出来。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人们只能从它的表面上进行研究,仅仅了解一小部分宇宙的真相,而不能将它的全部真相全部揭示出来。
对于第二个问题,确实可以用人的思维来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宇宙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具有人类思维的特征,而且宇宙中也存在着人类的规律和规则,所以用人的思维去理解它是可行的。
但是,由于宇宙规律的复杂性,人类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它,只能通过研究来进一步了解它。
对于第三个问题,宇宙是否可以由物畜来控制?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绝对不可以。
宇宙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它受人类思维的支配,无法由物畜来控制。
物畜只能根据人类给它的指示行事,而不能用它们自己的行为来控制宇宙,也无法用它们的行为去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句话引发了一场有关宇宙真相的辩论,两种不同的观点争论不休。
实际上,它更强调的是宇宙的复杂性,只能用人的思维去理解它的本质和规律,而不能用物畜的行为来控制宇宙,也无法用它们的行为去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地有常数矣
(古今异义,固定不变的规
君子有常体
律) (体,准则,法则)
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名作动,遵循)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愆,名作动,犯过错、违
之言兮
背;宾语前置。恤:忧虑
•小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
万物有常(排比举例、对比、引用)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
己的事,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荀子·不苟》)
第1段:荀子用自问自答三个问句,层次
分明、逻辑严密,证明天地四时对国家的
治乱无决定作用的观点。
治乱天邪
(安定;耶)
是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桀以乱
(这;形作动,共同拥有) (使动,使天下安定;
使天下混乱)
繁启、蕃长于春夏,
(状语后置)
畜积、收藏于秋冬
6.怪星之党.见.
7.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8.人袄.则可畏也 9.其说甚尔. 10.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11.则光晖.不赫 12.田 稼恶 13.大.王荒之
通 傥 , 偶然地 同 现 , 出现 通 尝 , 曾经 通 妖 , 怪异的人、事 通 迩 , 浅近,浅显 通 磋 , 切磋 同辉 , 光辉 同 秽 , 荒芜 同太
) • (常通“尝” )
•小结: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 至者 天也(非人)→天不可畏
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 枯耘失岁 • 田 huì稼恶,籴dí贵民饥 • 夫是之谓人妖。
• 定语后置)、(妖)
• (楛,kŭ粗恶不精)
• (秽,荒芜。买进粮食)
• (人妖,人为造成的反常现象 )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荀子,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精神的。
《荀子》32篇中,《天论》是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思想性格的一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节,虽只有九十字,却阐述了《天论》篇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对此篇章节选的解读,对了解荀子的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经此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可由此更加深入的体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关于荀子及其作品,学生在必修阶段就已有所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用了荀子的《劝学》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荀子作品大量的运用排比,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条分缕析的缜密的特点和他“善假于物”的认识论,这些都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荀子》选读唯一一篇,“大天而思之”篇,上接《论语》《孟子》选读,下启《老子》《韩非子》选读,充分体现了荀子及其作品在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传经之师,荀子不仅终结了先秦子学,更开启了两汉经学:一方面,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另一方面,荀子作为韩非子、李斯的老师,他的儒家思想中又始终渗透着法家思想。
一、荀子的“天”中华民族自古敬畏“天”。
自古,天,是日月山川诸神之宗主,是自然的主宰,更是人类社会的主宰,人们对它崇拜与服从,那个时候,天就是神。
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主张尽人事,听天命;孟子言:“人之性在于心”“人之性受于天”“知其性则知天”,主张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墨子言:“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主张顺天而有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精品课件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 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
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 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由人事导致的反常是从昏 乱中产生的。以上三种由人事导致的反常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楚王后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 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时势、命运的制约导致这样的。至于思想美好,德行宽 厚,智谋圣明,生于当代而有志于古道,则是(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事了!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 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小结
第二段
• 天有常道 • 地有常数 • 君子有常体
万物有常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总之,要有自己的信仰,要有自己的操守,自己要有自己在人品道德 上的操守,就不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才能够不愧为人。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心 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
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又一次胜利,
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 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是战国末 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 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 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 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 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 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 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荀子》现存三十二篇, 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 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桀.(jié)以乱辍.(chuò)冬礼义之不愆.(qiān)啜.(chuò)菽.(shū)楛.(kǔ)耕伤稼籴.(dí)贵民饥雩.(yú)而雨卜筮.(sh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大王荒之(“大王”,同“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知”,通“智”)(4)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6)怪星之党见(“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7)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8)人则可畏也(“”,同“妖”)(9)枯耘失岁(“枯”,通“楛”)(10)田稼恶(“”,同“秽”,荒芜)(11)其说甚尔(“尔”,通“迩”,近)(12)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13)则光晖不赫(“晖”,同“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作⎩⎨⎧天作.高山(生,动词)彼作.矣,文王康之(建筑房屋,动词) (2)错⎩⎨⎧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三者错.,无安国(交错,动词)举直错.诸枉(通“措”,安置,动词) (3)道⎩⎨⎧天有常道.矣(规律,名词)君子道.其常(遵行,动词)策之不以其道.(方法,名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4)其⎩⎨⎧君子道其.常(他的,代词)故君子敬其.在己者(那些,指示代词) (5)之⎩⎪⎪⎨⎪⎪⎧日月之.有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助词)礼义之.不愆兮(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助词)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助词)文王康之.(代指百姓,代词)若夫君臣之.义(的,结构助词)(6)以⎩⎨⎧禹以.治,桀以乱(凭借,介词)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用,介词)则王公不以.为宝(把,介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地有常数..矣 古义: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指表示常量的数(2)本事..不理 古义:指农事今义:指本领(3)勉力..不时古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今义:指努力(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风雨之不时..古义:不按照时节今义:时时、经常不断的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大王荒.之(形容词作动词,开垦,垦辟)(2)文王康.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3)君子道.其常(名词作动词,遵行)(4)楚王后.车千乘(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在后面、使……随从)(5)生于今而志.乎古(名词作动词,笃信)(6)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天天)(7)怪.之,可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8)雩而雨.,何也(名词作动词,下雨)(9)以文.之也(名词作动词,修饰,文饰)(10)大.天而思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11)因物而多.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加)(12)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13)思物而物.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物)(14)故君子敬.其在己者(慎重地对待,形容词作动词)(1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君,名词作动词,统治;隆、尊,形容词作动词,推崇,尊重;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16)非以为得求.也(动词作名词,祈求的结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治乱非天也。
(判断句)译文: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上天决定的。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判断句)译文:这是自然界的变动,是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很少出现的事情。
(3)繁启、蕃长于春夏。
(状语后置)译文: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状语后置)译文:在天上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
(5)礼义之不愆兮。
(宾语前置)译文:不违背礼义。
(6)物之已至者。
(定语后置)译文:在已经到来的事情中。
(7)禹以治,桀以乱。
(省略句)译文:大禹凭(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
(8)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省略句)译文:(这)是可怕的,而不可以感到奇怪。
[常识·速览][识作者]“荀卿”——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们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探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同自然做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
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
而一些统治者则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整体·感知]本文节选自《荀子·天论》,“天论”,就是论述天道的意思。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作者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主义看法,进行了大胆地反对和批判,明确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
[文脉·梳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治乱非天,天有常道敬其在己,不慕在天天不可畏,人可畏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文本·层析]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答案】 文章开始便用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
这一观点,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光芒,一扫以往对“天”的种种歪曲的或片面的理解,还“天”以本来的面目,为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发育滋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荀子还大胆地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去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万物都能为人类服务,并且使万物更多、更好、更快地成长。
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哲学理论中,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论,不仅肯定了“天”是物质的存在,它不可能有什么主观意识对人总是怎么样,而且进一步指出人应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天有所作为。
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就不是机械唯物论,而基本接近辩证唯物论了。
这种见解,在我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民族还处于蒙昧阶段时,确实令人由衷地赞叹它的卓越无比。
2.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答案】大而言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其固有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
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荀子在本文中是怎样摆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严密论证、析疑解惑的?【答案】在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一些统治者又利用人们的无知宣扬迷信活动以维护其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荀子能义正词严地辟除各种迷信神怪传说,明确指出“星队、木鸣”“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乃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是无世不常有之”的。
还进一步指出:“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这就充分表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异,都只是自然现象,与人治无关,更不是什么“神灵显威”。
为了解除人们的疑惑,荀子在这里特地运用了设问、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并且多用判断句,斩钉截铁而又酣畅淋漓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论证了这一观点无可辩驳的正确性。
这有力地破除了当时普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迷信思想,也充分反映出荀子科学的理智的自然观。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社会安定和混乱是由天决定的吗?回答说:太阳、月亮、星星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以及祥瑞的历象,这在禹和桀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天也。
时邪?曰:是由上天决定的。
(天下太平或混乱)是由季节决定的吗?回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答说:农作物在春天和夏天纷纷生长繁盛起来,人们在秋天、冬天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就把收获的谷物积蓄、收藏起来,这在禹和桀的时代又是相同的;禹以治,桀以乱,但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治乱非时也。
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
(天下太平或混乱)是由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决定的吗?回答说:万物包括人得到地就能生存,失去地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就会死亡,这在禹和桀的时代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 以 乱, 治 乱非 地 也。
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地决定的。
《诗》 曰:“天作① 高 山,大王 荒之。
《诗经·周颂·天作》说:“上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
彼 作② 矣,文王 康 之。
” 此之 谓也。
百姓在这里建新房,文王使他们得到安乐。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繁:茂盛。
蕃:滋生、繁殖。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上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
①作,生;荒,开垦。
②作,建筑 ⎦⎥⎤房屋。
康:平安、安乐。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安乐。
天不为 人之 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 之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恶辽远也辍广, 君子 不为小人之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匈匈 也 辍行。
天 有常① 道②矣,地有 常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地有经久不数 矣, 君子 有 常体 矣。
君子 道③ 变的必然性,君子有经久不变的准则或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