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m、密度ρ、体积v、压力F、压强p的关系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力学部分)

人教版
力学
• 速度:v=s/t 路程(s):单位:m(国际单位制)、 km 时间(t):单位:s(国际单位制)、 h 速度(v):单位:m/s(国际单位制)、 km/h • 重力:G=mg 质量(m):单位:g 、kg(国际单位制) g(常用数据:9.8N/kg,题目中有标注通常为10) 重力(G):N
• 密度 质量(m):g kg(国际单位制) 体积(v):m³、cm³ 密度(ρ):kg/ m³、g/ cm³ • 压强:p=F/S 压力(F):单位:N 受力面积(S):单位:m³ 压强(ρ):单位:pa或N/ m³
• 液体压强:p=ρgh
液体密度(ρ):单位(kg/m³)
深度(h):单位:m
液体压强(p):单位(pa)
• 浮力(F浮)
•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 F1(动力N)、F2(阻力)、L1(动力臂m)、L2(阻力臂) • 理想斜面:F/G=h/L • F(拉力):单位:N • G(物体重力):单位:N • h(斜面高):单位:m • L(斜面长):单位:m
• 功率:P=W/t=FV • W(功):单位:J、Kw/h • t(时间):单位:s(国际单位制) h • F(力):单位:N • V(速度):单位:m/s 这里很少用到km/h,就算用到也要换算
成m/s • P(ຫໍສະໝຸດ 率):单位:w、 kw• 功的原理:W手=W机 • 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 滑轮组效率: η=G/nF(竖直方向) η=G/(G+G动) η=f/nf(水平方向)
物体的质量m、密度ρ、体积v、压力F、压强p的关系

物体的质量m、重量G、密度ρ、体积V、压力F、压强p的关系1.V=a·b·c (a、b、c为长方体的长、宽高)2.V=a2·h (a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边长、h为它高)3.V=a3(a物体的边长)4.V=s·h (s为规则物体的横截面、h为它的高)5.m=ρ·V6.G=gρ·V (G为物体的重力,且方向垂直向下)7.F=G (当由物体所施加的力F 与G同向,且垂直于受力面S时。
一下的F同意)8.P=FS =GS(S为垂直于F的受力面。
)9.P = F/ a2= G / a2(a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边长)10.P=F/ S = /S( S为规则物体的横截面)********************************************************液体的压强p、压力F、液柱高度h的关系(相关字母的含义如上)1.V=a2·h=s·h2.G=ρg a2·h=ρg·s·h(G为液体的重力,且方向垂直向下)3.F=G (G为液体的重力,且F等于物体的重力,它与G同向均垂直向下)4.P=FS =GS(p为液体对受力面S的压强,S为垂直于F的受力面。
)5.P = F / a2= G / a2=ρg a2·h/ a2=ρg·h(a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边长,h=a且是水平距离)6.P= F / S= G / S=ρg·h·s/s=ρg·h(h为液体的垂直高度)(注:由液体重力产生的压强P,它与液体密度ρ及液体垂直高度h乘积成正比例P。
h非液体柱的长度L)(如:一封底的玻璃管,其灌入一定量的液体h0,其对底部产生的压强p不一定是ρg·h0,此时灌入高度h0与它液面对地的垂直高h,即h0≥h,∴ρg·h0≥ρg·h)*******************************************************************(液体)连通器两端口的压强p与液柱高度h的关系(相关字母的含义如上)连通器两端开口:1. p H = P大气(P大气为外界的大气的压强,即H处的压强)(一般P大气作比较压强大小的基准,而某处的实际的压强应是P实=P+ P大气,即P= P实-P大气,计为此处的压强,表压强简称压强,工程上P大气计为0压强,P实际上是某处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
物理单位名称大全

物理单位名称大全1、速度:V=S/t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S—表示路程,单位m(Km)t—表示时间,单位s(h)2、重力:G=mgG—表示重力,单位Nm—表示质量,单位必须为Kg g—为常量,9.8N/kg3、密度:ρ=m/Vρ—表示密度,单位Kg/m3m—表示质量,单位KgV—表示体积,单位m34、压强:p=F/SP—表示压强,单位PaF—表示压力,单位N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m25、液体压强:p=ρghP—表示液体、气体压强,单位必须为Paρ—表示密度,单位必须为Kg/m3g—为常量,9.8N/kgh—表示深度,单位m6、浮力:(1)F浮=F1-F 2(上下表面压力差)F浮—表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单位为N F1—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 单位为NF 2—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单位为N(2)F浮=G物-F (视重力)F浮—表示物体在液体中收到的浮力,单位为N G物—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单位为NF (视重力)——物体在液体的重力,单位为N(3)F浮=G物(漂浮、悬浮)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G物—物体在空气中所受到的重力,单位为NF浮—表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单位为N(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F浮—表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单位为N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单位为N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单位为Kgρ液: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3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单位为m3 7、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单位为NL1—动力臂,单位为mF2—阻力,单位为NL2—阻力臂,单位为m8、滑轮:F=( G物+G动)/ n (竖直方向)S=n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单位为NG物—物体的重力,单位为N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 h—物体升高的距离,单位为m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9、功:W=F·S=G物·h (把物体举高)F—物体受到的力,单位为N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 G物—物体的重力,单位为Nh—物体被举起的高度,单位为m10、功率:P=W/t=F·vW—功, 单位为Jt—时间,单位为sF—物体受到的力,单位为Nv—速度,单位必须为m/s11、机械效率:W总=W有/W总×100%有用功W有=G物h总功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滑轮组效率:(1)η=G物/ nF(竖直方向)(2)η=G物/(G物+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η—效率12、热量:Q=cm△tQ —热量,单位为Jc —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m —质量,单位Kg△t —温度的变化值,单位℃Q吸=Cm(t-t0)=CmΔtQ放=Cm(t0-t)=CmΔtt —末温,单位℃t0 —初温,单位℃13、热值:q=Q/mq—热值,单位J/kgQ—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J m—质量,单位Kg1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w有/Q燃料15、热平衡方程:Q放=Q吸16、电学(1)电阻:R=ρL/S(2)欧姆定律:I=U/R(3)焦耳定律:Q=I2Rt (普适公式)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4)串联电路:I=I1=I2U=U1+U2R=R1+R2U1/U2=R1/R2(分压公式)P1/P2=R1/R2(5)并联电路:I=I1+I2U=U1=U21/R=1/R1+1/R2 [ R=R1R2/(R1+R2)] I1/I2=R2/R1(分流公式)P1/P2=R2/R1(6)电功:W=UIt=Pt=UQ (普适公式) 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W=n实/n表(单位为KW·h)(7)电功率:P=W/t=UI (普适公式)P=I2R=U2/R (纯电阻公式) I—电流,单位AU—电压,单位VR—电阻,单位欧姆Q—电热,单位JQ—电量,单位库伦W—电功,单位JP—电功率,单位wt—时间,单位s17、电磁波:c=λf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λ:波长,单位mν:频率,单位Hz。
八年级物理公式( 上下册)

动滑轮,不计动滑轮重 动滑轮,计动滑轮重 滑轮组,不计动滑轮重
杠杆的 平衡条件
F拉=
G 物+G 动轮)
F ι 1 1 = F2ι2
滑轮组,计动滑轮重
求动力:F 1 =
求动力臂:ι1 =
求阻力:F 2 =
都不计摩擦、阻力
F 1、F2 → N ι1 、ι2 → m
或 dm 或 cm
求阻力臂:ι2 =
求 G 排:G 排 = F 浮 求液体密度:ρ液 = 求 V 排:V 排 =
单位
S→m
S →km
t→s
t →h
υ→m/s m → kg
υ→km/h m→
V → m3
V →cm3
ρ→ k /m3 ρ→ / cm3 G→N
m → kg
→ N/k
p → Pa
F→N
ƒ →N
ρ→k /m3
h→m
S → m2
V 排 → m3
有用功
W有
W=Fs P=
P = Fυ η= η= W有 = G h
求力:F = 求Biblioteka 离:s = 求功:W = P t 求时间:t = 求力:F = 求速度:υ= 求有用功:W 有 = ηW 总 求总功:W 总 = 求物重:G =ηn F 求拉力:F = 求重力:G = 求上升高度:h =
W→J F→N s→m P→W t→s υ→m/s G→N η→ 用百分数表示,无单位 n→段
总功
W总
移动距离 的关系
W总 = F s W总 = W有 + W额
s=nh
求拉力:F = 求拉力上升高度:s = 求有用功:W 有 = W 总 - W 额 求额外功:W 额 = W 总– W 有
物理常用公式符号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求路程:s=vt求时间:t=s/v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求物质的质量:m=ρV求物质的体积:V=m/ρ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求受力面积:S=F/p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7、功的定义式:W=Fs8、功率定义式:P=W/t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h为高度)W总=Fs10、斜面公式:FL=Gh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 (Δt=t-t0)Q放=cmΔt (Δt=t0-t)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16、欧姆定律:I=U/R变形求电压:U=IR变形求电阻:R=U/I答案补充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电流的关系:I=I1=I2电阻的关系:R=R1+R2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电流的关系:I=I1+I2电阻的关系:1/R=1/R1+1/R219、电功的计算:W=UIt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常用公式:P=UI21、焦耳定律:Q放=I2Rt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答案补充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速度υ=S / t 1m / s = 3.6 Km / h声速υ=340m / s光速C=3×108 m /s密度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合力F = F1 - F2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压强p = F / Sp =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答案补充1标准大气压= 76 cmHg柱= 1.01×105 Pa = 10.3 m水柱浮力①F浮= G – F②漂浮、悬浮:F浮= G③F浮= G排=ρ液g V排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②F浮=G(ρ液=ρ物)悬浮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滑轮组 F = G / n F =(G动+ G物)/ nSF = n S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功: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答案补充功率:P = W / t = Fυ 1KW = 103 W,1MW = 103KW有用功:W有用=G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W额=ηW总额外功:W额= W总–W有= 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总功: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 η机械效率η= W有用/ W总η=G /(n F)= G物/(G物+ G动)定义式,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 m=pv温度t 摄氏度°C速度v 米/秒m/s v=s/t密度p 千克/米3 kg/m3 p=m/v 答案补充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功W 焦耳(焦)J W=Fs功率P 瓦特(瓦)w P=W/t电流I 安培(安)A I=U/R电压U 伏特(伏)V U=IR电阻R 欧姆(欧)R=U/I电功W 焦耳(焦)J W=UIt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热量Q 焦耳(焦)J Q=cm(t-t°)比热 c 焦/(千克°C)J/(kg°C)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③F浮<G(ρ液<ρ物)下沉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滑轮组 F = G / nF =(G动+ G物)/ n答案补充SF = n S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功:W = F S = P t 1J = 1N?m = 1W?s功率:P = W / t = Fυ 1KW = 103 W,1MW = 103KW有用功:W有用=G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W额=ηW总额外功:W额= W总–W有= 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总功: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 η机械效率η= W有用/ W总η=G /(n F)= G物/(G物+ G动)定义式,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常用物理符号及公式算法大全

常用物理符号及公式算法大全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求时间:t=s/v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4、密度的定义式:求物质的密度:ρ=m/V;求物质的质量:m=ρV;求物质的体积:V=m/ρ4-1、压强的计算: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5、浮力的计算: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 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7、功的定义式:W=Fs8、功率定义式:P=W/t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h为高度)W总=Fs10、斜面公式:FL=Gh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cmΔt(Δt=t-t0);Q放=cmΔt(Δt=t0-t)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16、欧姆定律:I=U/R;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19、电功的计算:W=UIt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21、焦耳定律:Q放=I2Rt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P1+……速度υ=S / t 1m / s = 3.6 Km / h声速υ=340m / s光速C=3×108 m /s密度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合力F = F1 - F2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压强p = F / Sp =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答案补充1标准大气压= 76 cmHg柱= 1.01×105 Pa = 10.3 m水柱浮力①F浮= G –F②漂浮、悬浮:F浮= G③F浮= G排=ρ液g V排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②F浮=G(ρ液=ρ物)悬浮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滑轮组F = G / n F =(G动+ G物)/ nSF = n S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功: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答案补充功率:P = W / t = Fυ1KW = 103 W,1MW = 103KW有用功:W有用=G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W额=ηW总额外功:W额= W总–W有= 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总功: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 η机械效率η= W有用/ W总η=G /(n F)= G物/(G物+ G动)定义式,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 m=pv温度t 摄氏度°C速度v 米/秒m/s v=s/t密度p 千克/米3 kg/m3 p=m/v 答案补充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功W 焦耳(焦)J W=Fs功率P 瓦特(瓦)w P=W/t电流I 安培(安)A I=U/R电压U 伏特(伏)V U=IR电阻R 欧姆(欧)R=U/I电功W 焦耳(焦)J W=UIt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热量Q 焦耳(焦)J Q=cm(t-t°)比热c 焦/(千克°C)J/(kg°C)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③F浮<G(ρ液<ρ物)下沉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滑轮组F = G / nF =(G动+ G物)/ n答案补充SF = n S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功:W = F S = P t 1J = 1N?m = 1W?s功率:P = W / t = Fυ1KW = 103 W,1MW = 103KW有用功:W有用=G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W额=ηW总额外功:W额= W总–W有= 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总功: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 η机械效率η= W有用/ W总η=G /(n F)= G物/(G物+ G动)定义式,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 m=pv温度t 摄氏度°C速度v 米/秒m/s v=s/t密度p 千克/米3 kg/m3 p=m/v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答案补充功W 焦耳(焦)J W=Fs功率P 瓦特(瓦)w P=W/t电流I 安培(安)A I=U/R电压U 伏特(伏)V U=IR电阻R 欧姆(欧)R=U/I电功W 焦耳(焦)J W=UIt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热量Q 焦耳(焦)J Q=cm(t-t°)比热c 焦/(千克°C)J/(kg°C)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答案补充: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答案补充: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电流关系I总=I1=I2=I3 I并=I1+I2+I3+电压关系U总=U1+U2+U3+ U总=U1=U2=U3功率分配P总=P1+P2+P3+ P总=P1+P2+P3+答案补充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答案补充: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入射角,:折射角}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答案补充磁场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答案补充V:带电粒子速度(m/s)}电磁感应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U1/U2=n1/n2;I1/I2=n2/n2;P入=P出答案补充电磁振荡和电磁波1.LC振荡电路T=2π(LC)1/2;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8m/s,λ=c/f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答案补充电场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答案补充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常见电容器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答案补充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答案补充:(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答案补充气体的性质答案补充:1.气体的状态参量: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初二物理公式大全

初二物理公式大全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义式
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
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p=”"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 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对于提升物体来说:
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 ( 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密度与压力的计算与应用

密度与压力的计算与应用密度和压力是物体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密度和压力的计算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密度的计算与应用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内质量的大小,通常用符号ρ表示。
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V其中,ρ为密度,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密度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领域中,我们需要计算建筑材料的密度来确定其重量和耐久性。
在工程设计中,密度的计算对于选取合适的材料和确定结构的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压力的计算与应用压力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通常用符号P表示。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力,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为物体受力的面积。
压力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压力的定义来解释气体的压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压力的概念,例如使用压力锅烹饪食物,利用压力差使水流动等等。
三、密度与压力的关系密度与压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密度和压力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设物体受到一个沿垂直方向的力F,作用在一个面积为A的平面上。
由于压力P的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所以P = F/A。
另一方面,根据密度的定义,我们有ρ = m/V。
将物体的质量m表示为ρV,代入压力的计算公式,可得:P = F/A = (ρV)g/A = ρgV/A由V/A = h得,其中h为物体的高度,则上式可化简为:P = ρgh由此可见,密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P = ρgh来表示。
这个公式在液体和气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用它来计算液体或气体的压强,或者通过压力的测量推断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四、密度与压力的应用案例1. 潜水深度的计算潜水员在进行深潜时,水的压力会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利用密度与压力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潜水员所在的水深。
2.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在建筑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物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1、p2 为液
体在底部处 h 的压强)
注:左图中应,p2=ρg·h≠ρg·L。
压强 P 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ρ成正比例,与液柱的垂直高
度 h 成正比例,而与液体(柱)的形状无关。
连通器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口:
1. P 1 = P2
(液体平稳时,在底部处的压强相等)
2. P 左 =ρg·h1 =P (p 为液体在底部
2. P =ρg·h
(p 为液体在底部处与 H 处的压强差)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编号: 创作者: 凤呜大王*
3.p1 = p2 =ρg·h
( p1、p2 为液体在底部处 h 的压强)
**************************************************************** ***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编号: 创作者: 凤呜大王*
物体的质量 m、重量 G、密度ρ、体积 V、压力 F、压强 p 的关
系
1. V=a·b·c 2. V=a2·h 3. V=a3 4. V=s·h 5. m=ρ·V 6. G=gρ·V 7. F=G
一下的 F 同意)
(a、b、c 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a 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边长、h 为它高) (a 物体的边长) (s 为规则物体的横截面、h 为它的高)
(G 为物体的重力,且方向垂直向下) (当由物体所施加的力 F 与 G 同向,且垂直于受力面 S 时。
8. P= =
(S 为垂直于 F 的受力面。)
9. P = F/ a2= G / a2
(a 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边长)
10. P= F/ S = /S
( S 为规则物体的横截面)
********************************************************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编号: 创作者: 凤呜大王*
∴V 截取 = a2·h ∴V 截取 = a2·h,
V 余 = a3 - a2·h =( a - h) · a2
4. 截去相同高度后
∵ F=G=gρ·V= gρ·S·h
(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 P 截去 = F/S=ρg·h
P 余 =ρg·(a - h )
∵ P 甲余=P 乙余=P 丙余
∴ ρ甲 g·(a 甲 - h ) =ρ乙 g·(a 乙 - h ) =ρ丙 g·(a 丙 - h )
乙/ρ甲·Δ乙
∵ ρ甲 < ρ乙
∴ Δ甲 >Δ乙
ρ乙/ρ甲 > 1
∵ 液柱的升高Δ是金属球浸没在液体后由体积 V 产生的
∵ Δ甲 >Δ乙 ∴V 甲球 > V 乙球 αβγδεζηικλμνξοπρστυφχψ
ω· · ·…—|×÷-+±≠r∠⊥∥≌∨∧
ΑΒΓΔΕΖΗΘΙΚΛΜΝ乙球ΞΟΠΡΣΤΥΦΧΨΩ∵
处与 H1 处的压强差)
3.p 右 h2=ρg·h2 (p 右 h2 为右液柱底
部处与 H2 处的压强差)
4.P+ P 左=p 右 h2
(∵液体平稳时,
在底部处的压强相等)
5. P+ρg·h1=ρg·h2
6. P=ρg·h2-ρg·h1=ρg·(h2- h1) =
ρg·h
结论:连通器两端的压强差 P 等于两液面的垂直高度差 h 乘以密度ρ与 g,即 P=ρg·(h2- h1) =ρg·h
11. P = = =
的边长)
=ρg·h
(a 物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12. P= = =ρg·h·s/s=ρg·h
(h 为液体的垂直高度)
(注:液体产生的压强 p 是它对垂直高为 h 的底面积 S 上的,
非液体柱的长度)
(如:一封底的玻璃管,其灌入一定量的液体 h0,其产生的压强
p 不一定是ρg·h0,而是那时 h0 它对地的垂直高 h,h0≥h,∴ ρg·h0≥ρg·h)
∵ P甲 >P乙
( 此时 A、B 点的压强 )
P 甲=ρ甲 g·(h 甲 +Δ甲) ,P 乙=ρ乙 g·(h 乙 +Δ乙)
∴ ρ甲·(h 甲 +Δ甲) > ρ乙·(h 乙 +Δ乙) ,ρ甲·h 甲 +ρ甲·Δ甲 > ρ
乙·h 乙 +ρ乙·Δ乙)
∵ ρ甲·h 甲 =ρ乙·h 乙
∴ ρ甲·Δ甲 >ρ乙·Δ乙,∴ Δ甲>ρ
(一般 P 大气作比较压强大小的基准,而某处的实际的压
- 强应是 P 实=P+ P 大气,即 P= P 实 P 大气,计为此处的压强,表
压强简称压强,工程上 P 大气计为 0 压强,P 实际上是某
处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
2. P =ρg·h
(p 为液体在底
部处与 H 处的压强差)
3.p1 = p2 =ρg·h
液体的压强 p、压力 F、液柱高度 h 的关系
(相关字母的含义如上)
7. V=a2·h=s·h
8. G=ρg a2·h=ρg·s·h (G 为液体的重力,且方向垂直向下)
9. F=G
(G 为液体的重力,且 F 等于物体的重力,它与
G 同向均垂直向下)
10. P= =
受力面。)
(p 为液体对受力面 S 的压强,S 为垂直于 F 的
3. P 2=ρα1g·h4 +ρα2g·(h+h3)
ρα1g·h1 =ρα1g·h4 +ρα2g·(h+h3)
ρα1g·h = ρα2g·(h+h3)
即 ρα1g/ρα2g= (h+h3)/ h 推论:两液体的连通器两端敞口时,其两液面的垂直高度不等,密
度ρα1 高的 其水平高度 低于密度低的ρα2,与且ρα1/ρα2= (h+h3)/ h
A 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
B 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C 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 D 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编号: 创作者: 凤呜大王*
解题提示:见上图
1. 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距容器底部均为 h 的 A、B 两点的压强
相等 P=ρg·h 又 PA=PB ∴ρ甲 g·h 甲 =ρ乙 g·h 乙 , 见图知:∵ h 甲 >h 乙 , ∴ ρ甲·h 甲 =ρ乙·h 乙 ∴ ρ甲 < ρ乙 2. 实心金属球甲、乙
正方体
又 V 甲=a 甲 3= a 甲 2·a 甲 =S 甲·a 甲
V 乙=a 乙 3= a 乙 2·a 乙=S 乙·a 乙 见图所知:
∵V 甲>V 乙
∴ a 甲>a 乙
2. 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甲
乙
图3
解 题 提 示: 见 左 图 1. 实 心
∵ G 甲=V 甲·ρ甲·g ,F 甲= G 甲,
P 甲= F 甲/S 甲= F 甲/ (V 甲/ a 甲) = F 甲·a 甲/V 甲
设:球的体积 V 球、球的密度ρ球
甲球: ρ V 甲球、 甲球
乙球: ρ V 乙球、 乙球
ρ ρ ∴ m 甲球= V 甲球· 甲球 ,m 乙球= V 乙球· 乙球
3. 实心金属球甲、乙分别浸没在甲、乙两液体中
ρ ρ ρ ρ > 甲球
甲液
,
> 乙球
乙液
(∵ 球均浸没在液体中)
设:球排出液体的体积是液面升高Δ
********************************************************* **********
有两种液体的连通器其底部的压强 p 底与液柱高度差 h 的
关系
(相关字母的含义如上,且两种液体不互溶)
1. P 1 = P2
(液体平稳时,在底
部处的压强相等)
2. P1 =ρα1g·h1 =P (p 为液体在底部处与 左端口处的压强差)
液体的压强 p、压力 F、液柱高度 h 的关系
(相关字母的含义如上)
1. V=a2·h=s·h
2. G=ρg a2·h=ρg·s·h (G 为液体的重力,且方向垂直向下)
3. F=G
(G 为液体的重力,且 F 等于物体的重力,它与
G 同向均垂直向下)
4. P= =
受力面。)
(p 为液体对受力面 S 的压强,S 为垂直于 F 的
∴ ρ甲·(a 甲 - h ) =ρ乙·(a 乙 - h ) =ρ丙·(a 丙 - h )
,∵
a 甲>a 乙>a 丙 ∴ (a 甲 - h ) >(a 乙 - h ) >(a 丙 - h )
∴ ρ甲 <ρ乙 <ρ丙
∴ ρ甲 <ρ乙 <ρ丙
例 3.如下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深度不同的液 体,已知距容器底部均为 h 的 A、B 两点的压强相等。现将实心金属球甲、 乙分别浸没在左右两液体中,均无液体溢出,此时 A 点的压强大于 B 点的 压强,则一定成立的是 ( )
例 2:甲、乙、 丙三个实心正方 体放在水平地面
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P 甲﹥P 乙﹥P 丙 。若在三个正方体的上部,沿 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后,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P 甲=P 乙 =P 丙 , 则 三 个 实 心 正 方 体 的 密 度 大 小 关 系 是 () A.ρ 甲﹥ρ 乙﹥ρ 丙 B.ρ 乙﹥ρ 甲﹥ρ 丙 C.ρ 丙﹥ρ 乙﹥ρ 甲 D.ρ 甲﹥ρ 丙﹥ρ 乙
两物体的质量 m、重量 G、密度ρ、体积 V、压力 F、压强 p 的关系
例 1:如图 3 所示,甲、乙两个均匀的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