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
写黄山的文言文

写黄山的文言文1.《游黄山记》(徐霞客)1.原文:戊午(公元1618 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游黄山记作者:徐宏祖又名《游天都》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袁枚《游黄山记》徐霞客《游黄山日记》节选注释及翻译

材料一癸卯四月二日,余浴(沐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甘甜)且冽(清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住宿)慈光寺。
次(第二)早,僧告曰:“从此山径(路)仄险(狭窄危险),虽(即使)兜笼(滑竿,一种旧式的交通工具,在两根长竹竿中间,架上类似躺椅的座位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讲究的形似轿子而无顶,都由两个人抬着走)不能容(容纳)。
公步行良(很、太)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定语后置句,惯于背负游客的当地人),号海马,可用也。
”引(带领)五六壮佼(壮健,健壮)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瘦弱的老人)乃复作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捆绑)跨(骑)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背)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断绝)矣,蹑(踩)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次日,过(路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耸立,对立)。
天风撼(摇动)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对立,),逼(迫近,靠近)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山顶),垂(垂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日:“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的样子)知泊(停留)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求活。
”僧人笑。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寻觅)导者各携筇(手杖。
因筇竹可为杖,即称杖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台阶)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拿着;握着)杖凿冰,得一孔置(放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都)循(遵循)此法得度(度过)。
游黄山记(元?汪泽民)

游黄山记(元?汪泽民)黄山在宣歙境,雄镇东南。
山之阳,逾百里,为歙郡治,其北,三十里,为太平县,又北抵宣治所二百四十里,不当通都大邑舟车之走集,而游者罕至。
今年四月九日,余始得游焉。
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弁,若列戈矛,若芙蓉菡萏之开,云烟晴雨,晨夕万状。
由焦村南道,二十五里至汤岭,仰视群峰,犹在霄汉间。
冈阜蟜结,凿石开径,堪喦欹危,瀑布声訇磕如雷,怪石林立,半壁飞泉洒巾袂,当新暑,凄然而秋。
又十里,憩样符寺。
寺前淙流,走万石间,山皆直松名杉,藤络莎被,蓊蔓茏茸。
下有灵泉,自硃砂峰来,依岩通二小池,上池莹澈,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
泉出石底,累累如贯珠不绝,气馝馞若汤,酌之甘芳,盖非他硫黄泉比也。
明日遂试浴,垢旋流出,纤鹿不留,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
相传沉疴者,澡雪立瘥,理或然也。
寺有南唐碑初名灵泉院,宋祥符中,改今额。
又龙池距寺左三里许,奔流喷薄,泻石潭中,亭午照烛,五色璀璨,诚灵物所居。
夜闻啼禽声甚异,若歌若答,节奏疾徐,名山乐鸟,下山咸无有。
行寺旁,近见数峰凌空,僧指云,“芙蓉,硃砂,其尤高者,天都峰也。
”上多名药,采者裹粮以上,三日达蜂顶,予心甚欲游,而鸟道如线,不可,乃止。
凡再宿寺中,还至焦村之三日,行三十里,游翠微寺。
古松修篁,石涧横道,僧桥焉,覆之屋,以息游者,清冷静邃,已隔尘杂,余为榜曰“翼然”。
至寺庭,有井泉,僧言“此麻衣师卓锡处”,泉亦清美,不涸不溢,一峰卓然独秀,直峙东南隅,曰翠微峰。
其条支回互,寺居盘中,故诸峰俱隐不见。
明发,行十五里,过白沙岭,往往攀崖壁,牵萝蔓,或小木贴岩若栈而度,几不容武,旁临绝壑,惜惜焉不敢俯而窥。
又七里,至绝顶;顶平广,倍寻方,据石少休,时晴雨旭霁,气象澈洁,环视数百里,冈峦墟落,历历可数。
九华绿翠,若莲开陆,焦村向所见峰,皆平挹庭间。
俄顷,白云激起,遥山近岭,如出没海涛,仅余绝顶搓沂天汉中,倏又敛藏如扫,如是者三,可谓奇观矣。
黄山游记文言文

黄山游记文言文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如下:游黄山记费伯雄山以黄名,志旧迹也。
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
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
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
一年之内,致各不同。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
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
君既往兮,山犹存兮。
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
山得君兮,以成名兮。
谁显谁晦,山兮君兮?”游黄山记译文: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
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
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
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
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黄山记袁枚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黄山记袁枚游黄山记(清)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袁枚节选

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袁枚节选(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袁枚节选游黄山记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游黄山记朗读节奏划分

游黄山记朗读节奏划分游黄山记节奏划分如下。
1、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
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
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南部歙县
莲 花 峰
天 都 峰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迎客松 探海松
十大奇松
飞来石
鲫
鱼
背
怪石
猴子 观海
云海
朗读 罅瞰壑课来自擥澄挟 峤栈钜文
重 点 字 词
东:名作状,向东。 前:名作状,向前。
上:名作状,向上。 北:名作状,向北。
级:名作动,把……凿成石级。
作 者 介 绍
徐宏祖(1586-1641),
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 阴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 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 险家、游记文学大家。著 有《徐霞客游记》。这部 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 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 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 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 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 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 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通:使动用法,使……连通。 接:使动用法,使……连接。 下:名作状,向下。
重 点 字 词
手:名作状,用手。 四:名作状,向四周。 蛇:名作状,像蛇一样。 顶:名作状,在山顶。 壁:名作状,像墙壁一样。 前:名作动,向前伸出。
背 诵 课 文
复北上……兹游快且愧矣! 既登峰头……真黄山绝胜处! 时浓雾……别一区宇也!
的意思,就用了“望、眺、 视、盼、瞰、顾、见”等。
请把用到的这些词的句子找出 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辨 析这些词的不同含义。
背 诵 课 文
复北上……兹游快且愧矣! 既登峰头……真黄山绝胜处! 时浓雾……别一区宇也!
课 游踪
天天都都峰峰顶 顶
文
内
天都之胁
文殊院
容 石门(峰)
石石罅罅中中
黄泥冈
天都侧
山坳
汤口
汤寺
一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
切
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 且愧矣!
景
语
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 焉知其奇若此?
皆
情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 堪!终亦不顾。
语
重 点 讨 论
这篇文章中许多动词用 的非常准确。单是表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