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学生一个思维灵动的课堂
让创新思维在灵动的课堂里自由飞扬

让创新思维在灵动的课堂里自由飞扬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精神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
他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永恒追求。
同时,创新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和主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引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
语文课是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沃土,是创新思维绽放异彩的百花园。
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燃烧思想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把握契机,有效质疑,启迪创新思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以这样说,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
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
他认为,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无需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
其实,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鼓励质疑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把握契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问题”这把钥匙的作用,启迪创新思维,点燃创造的火花。
例如:教学《菩萨兵》时,我从题目入手,先板书“菩萨”,齐读后让学生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菩萨,如观音、财神、弥勒,我又补充了几个:地藏、普贤、文殊等。
接着我引导他们说说这些菩萨有哪些共同之处,有的说,都是神仙,本领很大,会法术,我便送给他们两个词: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的说,他们心肠很好,很慈善,我便送给他们两个词:慈悲为怀、救苦救难,并联系平时我们经常说的“菩萨心肠”来帮助他们理解……接着,我又板书了“兵”,让孩子们说说“兵”是指什么样的人?有的说很勇敢,有的说很坚强,有的说在战场上经常会死亡,我提醒,他们经常冲锋陷阵,英勇善战,对敌人绝不手软……至此,我见火候已到,就趁势让学生将课题完整地连起来读一读,引导他们想想会产生怎样的问题。
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世界

教 学 改 革
让数 学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世界
刘亚 妮 ( 西安 市 太元路 学校
【 摘Biblioteka 陕西 西安7 1 0 0 3 2 )
要 】 要提 高小学数 学教 学质量 , 就必须让数 学课 堂成为一 个灵动 的世界 , 创 设问题 情境为 学生 营造动 态探 究课 堂, 激发 学生的学
一
上距离、 实际 距 离和 比例 尺 后 , 鼓励 学 生用 别 的方 法试 一试 。话 音 刚落就 有 好多 学 生举 手 并说 出 自己 的想 法 , 这时, 一 个学 生 怯 生生 地 举 起 了手 “ 老师, 我有个 想 法 , 不 知道 可不 可 以 ?我不 是 用数 学 方法 , 可 我觉 得这样 好记 。根 据 =比例 尺 ( 后面 )我突 然想 起这 么
体 现师 生互 动 、 生生 互动 , 让 学 生充 分参与 教学 , 那日 寸 课 堂教 学会焕 的 知识 , 并在 “ 自学 ”中去 了解 、 去思 考 、 去解决 问题 。在 “ 比例 尺 发 出 生命 的活 力 。在 执教 小学 数学 的十 几年来 , 作 者 以满腔 热情 投 的 应 用 ”的 复 习课 中, 笔 者 为 了增强 学 生对 知识 发 生 、 发 展 和形 式 入 到 工作 中 , 不 断地 积累 经 验和 提 炼新 教 法用 于教 学 中 , 得到 了 学 过 程 中的 体验 和 感 受, 促 进 学生 的 自主 建构 , 创 设 了让学 生 讨论 交 生强烈 的喜 爱 , 也激 发了 他们 学 习数 学 的兴 趣 。下 面笔 者就谈 谈 自 流 、 汇报 自 己想法 的教 学环 节 。在 小组 讨 论用 分数除 法的 关系 求图 己的 几点看 法 。
打造灵动课堂,收获无限精彩

打造灵动课堂,收获无限精彩作者:王丽娟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3期灵动的教师教出灵动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就像一座矿山,能源源不断地开掘出宝藏,只要用心去挖掘,用心去开采,就会增添无限财富。
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阅历浅,表达能力不强,与高年级相比,似乎无法为我们带来光彩,无法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精彩。
虽说低年级学生所读诗书量远远比不上高年级,但低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却是高年级学生远远比不上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天真烂漫和想象力正在逐渐萎缩。
作为低年级教师,我们可以好好抓住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优势,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一、灵动有心,打造精彩的课堂。
创造一个有利于支撑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我认为是十分有必要。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他们获得信心的源泉地。
如果能在课堂中,让学生发掘自己的创造性,那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有平等相处,才能和谐、兼容、积极配合,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创造的欲望才有可能得到激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讨论、演说、辩论等形式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让学生灵动起来,让课堂生成精彩。
二、灵动求异,生成精彩的发言。
面对于不敢反驳老师答案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灵动一些,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的“换脑行动”,以求异的方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不满足于一种答案,可以从多方向、多角度展开。
“谁有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这句话经常会成为我课堂上的口头禅,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说和别人不一样的,无形中也促使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对于其中泼水动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除了用水泼,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动词呢?学生联想出一系列的场景,有的说我们可以用手指弹水,有的说我们用手洒水,有的说我们可以用水枪射水,有的说我们可以拎起桶直接往人们身上浇水。
[自由空间,课堂]预留自由空间,构建灵动课堂
![[自由空间,课堂]预留自由空间,构建灵动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b1d7d78a804d2b160a4ec0d0.png)
预留自由空间,构建灵动课堂摘要:初中数学不仅在内容上不断提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灵活应用的学习技能。
因此,给学生预留充裕的自由空间,来构建灵动课堂,对于充分融化课堂新知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实践,从初中数学如何更好地预留自由空间,构建灵动的课堂入手,提出了几点可供大家借鉴之处。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留空间灵动课堂目前,初中数学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中要充分预留学生活动与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索与创新,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预设课前空间,铺设自主预习新课程下,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入课堂,再进行重点的课程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可见,预设课前自由空间,铺设自主预习十分有效。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预留课前预习的空间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先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教师在有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构筑灵活的课堂教程。
下面笔者讲几点有效措施:首先,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其次,课前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教师重视这些问题并在授课时重点讲解。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学生首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然后在课前有疑问时提出问题:①具体方程中“元”有条件吗?②什么条件才能满足未知量“二次”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未知数称为元,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就是方程次数,“a ≠0”是方程确保“二次”的要求。
教师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听到他们原先不懂的地方时会恍然大悟,加深记忆。
教师通过课前预留自由预习的空间,构建课堂中有问题就提出的灵动课堂,这种有针对、有重点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符合目前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心理,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自由空间,构建趣味课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打破传统一味灌输式的枯燥教学,创设自由空间,构建趣味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动课堂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善思

灵动课堂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善思作者:王明珠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33期基础教育中,从主动到互动,是逐步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灵动教学“灵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
语文的强大内涵和宽广外延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成为可能。
而要真正实现课堂灵动,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思维及教学思路上下一番工夫。
一、更新观念,用灵活取代僵化,创设灵动课堂的环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教师不能以僵化的观念面对学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甚至于课堂上一些“异常"表现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
二、教师要从更多层面理解或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条件地实现师生主动角色互换,营造气氛和谐、关系平等、思维活跃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对学生“不合时宜”的行为感到不满,或对学生课堂中某个突发灵感的玩笑而感到生气。
我认为,如不影响教学,教师大可暂时停下来进行疏导,这样既避免了课堂的尴尬气氛,又可以通过疏导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达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教学《核舟记》,我在分析文中“佛印绝类弥勒,祖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时,一个学生突然打断说:“老师,你模仿一下吧!”全班顿时沸腾。
我稍作思考,要求該学生:“那你得先把内容翻译一下!”该学生在笑声中翻译完前面内容,我笑着说:“那你来模仿吧?"看着学生不回答,我又说:“是觉得模仿太不文雅吗-不过接下来的内容倒可以模仿,哪位愿意?”当课堂轻松化解了尴尬,教学继续进行时,教师已经巧妙地把角色转让给了学生,教学效果不减反增。
灵动课堂来自对学生尊重

灵动的课堂来自对学生的尊重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部分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中。
可是,当我们课下反思这节课学生究竟有什么收获时,脑子却一片茫然。
为什么开放的课堂却收获甚小?只有尊重学生,适时的引导,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的灵动。
一、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1.语言的艺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教师语言的运用就是激趣的最好途径。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丰富,有意注意时间短,语言贫乏,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
(1)语言通俗、易懂一二年级的学生语感很差,如果教师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就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词汇量的基础上,而应在他们能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修饰语,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作铺垫,做到通俗与美的结合。
(2)语言的趣味性教师的语言还应能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我加强了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把喜欢的小动物、卡通人物等带进课堂,用他们的口吻和学生交流,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赋予他们生命,使那些静态的词句,通过精灵的嘴变成了动态的,这样他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无形中掌握了知识。
2.亲师的艺术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如何让学生亲近自己呢?(1)用自己的“童心”去换取孩子的“真心”首先,应把自己融入课堂中,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让自己回归童年,用孩子的心,孩子的动作、语言和他们去交流,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用自己的“童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
(2)以学生为主,创设课堂结构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是教学取得实效的首要任务。
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开放的课堂,促使他们自由的呼吸,自由的说、提问、思考、讨论、交流,在这无限自由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风采。
灵动课堂是怎样形成的

灵动课堂是怎样形成的灵动的课堂是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是以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为标志的课堂。
常言道,上课如演戏,演一场戏需要精心编导,上一堂课也同样需要用心设计。
无论是开场白还是结束语,教师都要预设。
一、艺术的导课――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
一堂课的头开得好,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联系生活实际导课法、设疑导课法、直观型导课法、言语型导课法、创设情境导课法。
比如教《〈呼兰河传〉节选》一课,笔者采用了言语型导课法和设疑导课法,“有一本书是一篇叙事诗,有一本书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有一本书更像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什么书呢?这就是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
今天我们将随着萧红的笔迹来踏访她童年的后花园,感受那自由快乐的时光。
”这个导语借助排比句、比喻句深情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无论设计哪种形式的导课,都有相似的结构: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新课。
二、巧妙的朗读――读书声声声入耳《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有“主体感受和体验”。
要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
在对文本的反复朗读中,文本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才会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语感、审美能力等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要让朗读变得有效,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所以,教者要精心设计朗读环节。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中很注意朗读设计,很多设计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如讲《纸船》,他请同学们读出温婉的语调,读出水一般的柔情,读出金子般的童心。
这不仅暗合了冰心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而且也让同学们的朗读表现出诗一样的美丽。
又如他教《沁园春・雪》,第一环节的朗读教学中使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朗读“指令”:吐字要有力度。
此“令”一出,学生的朗读顿时昂扬起来。
思维碰撞,打造灵动课堂

综合2014·6一位好的教师,就像一位出色的乐团指挥家,在指挥家的手臂挥舞下,人们欣赏到的是跌宕起伏、音韵合谐的恢宏乐曲。
同样,一堂灵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工作中,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极其重要。
本文结合教师的工作实践,让学生动起来,打造充满灵气的活跃而高效的课堂。
一、课堂热身,激活言语兴趣课堂热身,是指在上课之初的五分钟,教师采用多元化策略,带领学生做一些和英语学习相关的热身活动,借此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英语表达的愿望。
对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中国孩子来说,这样的措施可以促使语言表达中枢尽快活跃起来,以进入英语学习情境。
比如,猜谜、对话、听歌、集体听指令做动作等活动都可以随机性地被选择运用到课堂导入环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第二单元B 部分关于小动物的单词时,教师选择了一段情景表演对话游戏作为课前热身活动。
首先教师准备好了小鱼、青蛙、小鸟、小猪等的头饰,在课前发放给学生,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韵文:“Teacher,teacher,what do you see ?”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开始用明快的节奏来朗读韵文:S:Teacher,teacher,what do you see ?T :I see a bird singing in the tree.S :Bird,bird,what do you see ?Bird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韵文朗读进入课堂,思想自然而然地进入老师为他们设计的美好的动物王国。
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一一展示要学习的单词词汇,学生始终展现出好奇和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显然,课堂热身活动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学段里打造灵动的英语课堂,离不了精彩的课堂热身活动。
二、多元导学,引入灵动之源新课标指出,小学英语课堂的目标在于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积累一些基本的英语语言学习方法,抓住孩子语言学习的活跃期和敏感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给学生一个思维灵动的课堂
作为老师最害怕什么样的课堂呢?必然是沉默的、呆滞的、没有思维流动的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渴望着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交流互动的课堂,那样的课堂才会有高涨的情绪,灵动的思维,投入的情感。
我也期待能用自己的激情,来生成一个这样的课堂。
还记得在教学《信任》这一课时,学生们对文中那个无人看守的桃园充满了好奇。
几个大胆调皮的家伙在下边小声嘀咕议论起来。
“哪会有这样的好事啊?没人看守,桃子还不被人给偷光?”“就是,谁还会花钱买桃子,随便摘了走掉都没人管哦。
”“自己买了桃子把钱放下,钱会不会被人偷走啊?”听着这些议论,我的心里一边感叹这些小家伙的“复杂”思想,一边感叹他们的单纯,真是想什么说什么,还没学会掩饰。
而其他听到这些议论的学生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既然桃园主人能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相信来摘桃子的人啊!”“我觉得会有这样的事情,我奶奶家在杏坛的古朗村,经常有人把菜放在门外的石条上,让过路的人自己买呢。
”“人家桃园主任这么信任顾客,谁还会去偷桃子啊,丢人不丢人呀!”
你看,不需要老师将课文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不需要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去反复感悟,也不需要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之间的这些思维碰撞在课堂上激起了涟漪,自然地引发出学生对课文主旨的进一步思考,课堂才能活起来啊。
旁躺着的大花猫很感兴趣。
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是桃园主人长期训练的结果。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真诚热忱、以一片善
意待人的主人,才会有这么听话,乖顺的大黄狗和大花猫。
听着学生的分析,我觉得一点都不要低估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许他们的表达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可能还会说出一些不通顺的语句,也许他们的理解还流于表面,没有华丽的形容词,但是,他们却从无人看管的桃园,无人看管的钱箱,主人体贴入微的告示牌和留言条上,体会到了桃园主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身上,孩子们懂得了“信任”是能为彼此带来喜悦的,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
学生们需要的不是老师讲“大道理”式的道德说教,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充满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沉浸在思考之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和学习,才是把握了学习的本质,才是值得我高兴的。
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的个体,我们所面对的课堂也是不停变化的课堂。
很多时候,我备好课上课,却会发现学生并不是只会被你牵着绳子动的小木偶,课堂上会出现各种我没有预设到的临时生成的东西。
有时候整个课堂突然变得十分热闹。
现在我还常常回忆起早已毕业的那届学生上文言文《活见鬼》时的“突发事件”。
扮演雨夜赴宴夜归人的梁浩同学,在我绘声绘色地说完引言之后开始表演,结果作为重要道具的雨伞却在关键时刻怎么也打不开,他却一本正经,一脸平静地在那儿开来开去,我和学生笑作一团,师生之间的无形屏障一瞬间消失了。
这篇课文本来就是两个怕鬼的人闹出的笑话,这一来,还真是充满欢笑了。
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学生们意犹未尽的还想表演呢。
学生们的争论。
观点有二:一、这个灾民太傻了,为了自尊,居然饿死了。
二、为了活下去,丢失了做人的尊严,比饿死更可悲。
在争论中,支持观点一的学生认为在生命不保的情况下,自尊可以暂时放下,先活命要紧,有了生命再讲尊严也不迟。
支持观点二的同学则认为被施舍粥饭的黔敖用那样轻视的态度喝呼着,人的自尊受到轻视,就算吃了食物活下去,也会因为没有尊严而痛苦啊。
这时,我们班的“小学者”吴岚同学却举出了“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例子,我还真没想到有学生能举出这个例子来。
他能把平时的课外知识与课内学习联系的这么好,这就是一种智慧火花的闪光啊。
而我更看到他受到表扬后的喜悦与自豪。
而这个学生的举例,也让持观点二的学生换了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问题,得到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时,我适时引入原文中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讲解给学生,再来讨论,大家对“尊严”的认识就更深入了。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举出的一个例子,使得课堂上的一点智慧火花带领了全班孩子的思考,这种意外的课堂生成虽然不期而至,却是这么精彩。
课堂,绝不该只是老师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一个放飞思想,碰撞思维,师生之间更多和谐默契的课堂,那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